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道为什么,我特别喜欢本班的小茹,我觉得我几乎是为了茹而活着的,为了茹,我可以不惜付出一切。前几天,因为干涉了茹和一位男生的交往,为此和她闹翻,我感到非常痛苦。我也想不去理茹,可是我坚持不了一会儿,就和自己妥协了。我知道,失去茹,我的生活将会毫无意义。”
这是15岁的女生奈奈的一篇日记。
故事要从奈奈高一入学那天说起,那天,在报到的同学中,她一眼就看到了漂亮而文静的茹。她觉得在一瞬间就被茹出众的气质和美丽的笑容吸引了。当然,其他同学也喜欢茹,茹也对其他同学很好。对此,奈奈觉得有一阵酸酸的感觉,她笑不出来,因为她知道茹的微笑不全是给她一个人的。
“我为她付出很多,可是她并不领我的情,她以为我对她是那种感情……”奈奈现在坐在心理老师的咨询室里,诉说着自己的苦恼。“可能是我对她太好了,有的同学就说我是同性恋,茹也说我不正常。我开始很迷惑,曾经以为自己真像他们说的那样,后来我去查了一些资料,我发现我不是!因为我对茹没有那方面的冲动,而且……其实,我也喜欢男生。”
奈奈的脸急得通红,声音变大了,“我之所以干涉她和那个男生交往,是因为我一看就知道那个男生不好!我担心茹会被他骗!我的原则是,只要是我的朋友,就要尽量不让她受到伤害。”
“那么,为什么不去直接告诉茹呢?就像你今天告诉我的这样。”心理老师说。好像一语点醒梦中人,奈奈点点头。
毋庸置疑,虽然奈奈极力声明她是爱朋友,怕朋友受伤害,但从她对茹的感情来看,她在认知和性格上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因素的。要解决她面临的问题,心理老师就要对她的生活环境和性格的形成进行深入了解。
所以,第二次见面的时候,老师试图探知奈奈更深层的内心。老师先问:“你对茹说了你的想法吗?”
“我说了,我说我对她不是那种感情,可她还是躲我。我真不想失去这个朋友,我认为朋友是可遇不可求的。”
心理老师忙趁机提醒她:“对呀,有时候朋友也是不能勉强的。”
“可是我感觉如果错过了她,就再也不会找到让我心仪的朋友了。我以前受过一次伤害,我不想再失去友情。”
“能和老师谈谈吗?”
“那还得从小学谈起。那时我有一个好朋友,当时我们约定,每天都等对方上学和放学,可是,不久以后我就转学了。后来升入初中,我们又碰在一起,我好高兴。有一次,放学的路上我见到几个小混混在欺负她。为了保护她,我和那些男生打架。后来,我就每天都等她放学,骑单车带她回家……从那天起,一直坚持了一年,直到有人说我们是同性恋,我们的友谊也为此搁浅了,至今我还很痛心。”
谜底终于揭开了,心理老师发现,奈奈对茹的过分珍惜中存在着一种未竟情结,因为以前那段友谊的搁浅,使得她把所有的感情都投射在茹的身上,希望紧紧抓住她,害怕失去她。
第三次见面,在心理老师的鼓励下,奈奈说了更多。
她说,她曾写过一封信向和茹要好的那个男生挑战,谁知,这个男生竟原封不动地把那封信给她寄回来了。现在她想起来,承认那时她有点儿恶作剧的想法,其实她也并不想和那个男生比什么,就是不甘心茹被他抢走。但是茹因此生气,虽然奈奈解释过,但茹还是没有原谅她。
心理老师认为,奈奈能这么想,说明她已开始反思了。这是一种好的开始。老师对她的想法加以肯定,并开导她:朋友关系能否维系长远,关键在于交往双方能否达到了心理上的满足。虽然她为茹做了许多事,但是否征求过茹的意见?如果没有,那只能越做越让对方不舒服。
“是吗,看来我真是费力不讨好啊!”奈奈说,“可是我曾经发誓决不让朋友受到伤害。”
“且不说你有没有能力保护你的朋友不受伤害,你先想一想,茹和你都是同龄人,她为什么要你保护?她是弱者吗?”
听到这里,奈奈没有说话,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心理老师又说:“当你产生保护他人的心理时,本身就是以强者自居,相应也就把他们摆在了弱者的位置,如果茹这样对你,你能接受吗?”
在几次交谈中,心理老师感觉到奈奈的性格养成一定还有故事。于是直接问她:“你是否从小就有保护别人的倾向?”
“对呀,我从小生活得很幸福,我总想把这种幸福与他人分享。可我是个独生女,我只好把这种情感转移到我叔叔家的弟弟妹妹身上,我喜欢教育他们,关心他们,他们也很喜欢我。我现在还为我的行为感到自豪呢!”
“因此到了学校,你便把这种情感转移到了朋友身上,希望她们能接受你的保护,对吗?”
“对!可是茹却很烦我,这是为什么?”
心理老师笑了,却并没有直接告诉奈奈答案,因为在几次的交谈中,聪明的奈奈应该已经足够在她的反思中受到启迪并找到答案。
编辑/孙栎栎
这是15岁的女生奈奈的一篇日记。
故事要从奈奈高一入学那天说起,那天,在报到的同学中,她一眼就看到了漂亮而文静的茹。她觉得在一瞬间就被茹出众的气质和美丽的笑容吸引了。当然,其他同学也喜欢茹,茹也对其他同学很好。对此,奈奈觉得有一阵酸酸的感觉,她笑不出来,因为她知道茹的微笑不全是给她一个人的。
“我为她付出很多,可是她并不领我的情,她以为我对她是那种感情……”奈奈现在坐在心理老师的咨询室里,诉说着自己的苦恼。“可能是我对她太好了,有的同学就说我是同性恋,茹也说我不正常。我开始很迷惑,曾经以为自己真像他们说的那样,后来我去查了一些资料,我发现我不是!因为我对茹没有那方面的冲动,而且……其实,我也喜欢男生。”
奈奈的脸急得通红,声音变大了,“我之所以干涉她和那个男生交往,是因为我一看就知道那个男生不好!我担心茹会被他骗!我的原则是,只要是我的朋友,就要尽量不让她受到伤害。”
“那么,为什么不去直接告诉茹呢?就像你今天告诉我的这样。”心理老师说。好像一语点醒梦中人,奈奈点点头。
毋庸置疑,虽然奈奈极力声明她是爱朋友,怕朋友受伤害,但从她对茹的感情来看,她在认知和性格上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因素的。要解决她面临的问题,心理老师就要对她的生活环境和性格的形成进行深入了解。
所以,第二次见面的时候,老师试图探知奈奈更深层的内心。老师先问:“你对茹说了你的想法吗?”
“我说了,我说我对她不是那种感情,可她还是躲我。我真不想失去这个朋友,我认为朋友是可遇不可求的。”
心理老师忙趁机提醒她:“对呀,有时候朋友也是不能勉强的。”
“可是我感觉如果错过了她,就再也不会找到让我心仪的朋友了。我以前受过一次伤害,我不想再失去友情。”
“能和老师谈谈吗?”
“那还得从小学谈起。那时我有一个好朋友,当时我们约定,每天都等对方上学和放学,可是,不久以后我就转学了。后来升入初中,我们又碰在一起,我好高兴。有一次,放学的路上我见到几个小混混在欺负她。为了保护她,我和那些男生打架。后来,我就每天都等她放学,骑单车带她回家……从那天起,一直坚持了一年,直到有人说我们是同性恋,我们的友谊也为此搁浅了,至今我还很痛心。”
谜底终于揭开了,心理老师发现,奈奈对茹的过分珍惜中存在着一种未竟情结,因为以前那段友谊的搁浅,使得她把所有的感情都投射在茹的身上,希望紧紧抓住她,害怕失去她。
第三次见面,在心理老师的鼓励下,奈奈说了更多。
她说,她曾写过一封信向和茹要好的那个男生挑战,谁知,这个男生竟原封不动地把那封信给她寄回来了。现在她想起来,承认那时她有点儿恶作剧的想法,其实她也并不想和那个男生比什么,就是不甘心茹被他抢走。但是茹因此生气,虽然奈奈解释过,但茹还是没有原谅她。
心理老师认为,奈奈能这么想,说明她已开始反思了。这是一种好的开始。老师对她的想法加以肯定,并开导她:朋友关系能否维系长远,关键在于交往双方能否达到了心理上的满足。虽然她为茹做了许多事,但是否征求过茹的意见?如果没有,那只能越做越让对方不舒服。
“是吗,看来我真是费力不讨好啊!”奈奈说,“可是我曾经发誓决不让朋友受到伤害。”
“且不说你有没有能力保护你的朋友不受伤害,你先想一想,茹和你都是同龄人,她为什么要你保护?她是弱者吗?”
听到这里,奈奈没有说话,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心理老师又说:“当你产生保护他人的心理时,本身就是以强者自居,相应也就把他们摆在了弱者的位置,如果茹这样对你,你能接受吗?”
在几次交谈中,心理老师感觉到奈奈的性格养成一定还有故事。于是直接问她:“你是否从小就有保护别人的倾向?”
“对呀,我从小生活得很幸福,我总想把这种幸福与他人分享。可我是个独生女,我只好把这种情感转移到我叔叔家的弟弟妹妹身上,我喜欢教育他们,关心他们,他们也很喜欢我。我现在还为我的行为感到自豪呢!”
“因此到了学校,你便把这种情感转移到了朋友身上,希望她们能接受你的保护,对吗?”
“对!可是茹却很烦我,这是为什么?”
心理老师笑了,却并没有直接告诉奈奈答案,因为在几次的交谈中,聪明的奈奈应该已经足够在她的反思中受到启迪并找到答案。
编辑/孙栎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