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变色龙》的话轮转换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521k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话轮分析,经常出现在口语中,比如对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之间对话的分析。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契诃夫的经典短篇小说《变色龙》一文中的话轮转换,借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对话。
  一、话轮和话轮转换
  话轮的概念最早是由萨克斯(Sacks)提出来的。这一概念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机会,即对话过程中的某个时刻成为说话者的机会;另一个是指说话者所说的话。话轮是会话的最小结构单位,一个话轮可以由单个的词语、短语、单句构成,也可以由复句、句群甚至长篇大论构成。比如:
  [例一]
  A:什么?
  B:书。
  [例二]
  A:你拿得准吗?
  B:拿得准。
  [例三]
  A:屈原是有些名望的人,毒死了他,不会惹出什么乱子吗?
  B:哼,正是为了这样,所以非赶快毒死他不可啦!
  例一的两个话轮“什么”“书”,都是由一个词构成;例二的两个话轮分别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和一个不完整的省略句;例三的两个话轮都是由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构成。而典型的长话轮有人物的内心独白、个人演讲等,比如历史剧《屈原》第五幕第二场屈原的个人独白。
  所谓的话轮转换,是指对话双方在交流过程中轮流说话,互换听说角色。会话双方遵守一定的对话规则,在不间断的对话中进行角色转换,由说话者变为听说者,又由听说者变为说话者。在不断变化中,动态的交际便产生了。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在表达完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之后,说话的机会自然地就转换到听说者身上,这种自然的话语权转换,叫话轮的正常转换。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说话者的话经常地还没有说完就被另一方打断,或者两者间发生辩论和争执,这样,话语权就被迫转移。这就叫非正常转换。
  二、《变色龙》话轮转换方式分析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的事件中,与其他人物进行了几番对话。这些对话发挥着交际的功能,不仅构成故事,而且也不断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在小说中,奥楚蔑洛夫与赫留金等人的对话,就像是一个个车轮,推动故事的马车不断向前行进。人物之间的每一组对话也都尽可能完成某个范围内的交际功能。当然,谁与谁进行对话,何时安排何种对话,这取决于小说的主题,也取决于作者契诃夫的写作技巧。
  通计《变色龙》一文,主要人物奥楚蔑洛夫共进行了五次“变色”。比如,第8段,当奥楚蔑洛夫不知道狗主人是谁的时候,他称这只狗是野畜生、疯狗,对赫留金说绝不轻易放过,得管管,拿点颜色,俨然正义的化身。但是,第9、10段,当奥楚蔑洛夫得知这只狗是将军家的,他称这只狗是“小狗”,称赫留金为“鬼东西”。其变化之大,变脸之迅速,令人瞠目结舌。那么,围绕奥楚蔑洛夫的“变”,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思考,即为什么变(变的原因),怎么变(变的过程),变什么(变化的内容)。“变”是因为狗的主人不断发生变化;“变”的过程即人物之间对话的转换过程;“变”的内容就是人物对待狗、对待赫留金的态度。小说就是通过这三个问题展开的,人物之间的话轮转换也涵盖在这三个问题之下。笔者重点分析变的过程中话轮转换的方式(怎么变)。
  一般而言,对话双方都是自然而然地进行话轮转换,说话双方对话正常、顺利。这种常规的话轮转换方式是最常见的,运用得最多。比如文中奥楚蔑洛夫第一次“变色”,他问狗到底是谁家的,人群中的回答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这样的对话,围绕狗的主人是谁,自然、正常、顺利地展开。
  但是,还有一些不自然的、非常规的话轮转换方式。比如,第10段,奥楚蔑洛夫在听到人们说狗的主人是将军时,他的话语就显得很不自然。他先是对狗的主人是席加洛夫将军感到很诧异,在接收了信息之后他让随从叶尔德林帮他把大衣脱了,借着脱大衣把话题转移到天气,然后对赫留金所陈述的进行质疑并斥责他为“鬼东西”。这一次的对话,奥楚蔑洛夫的话语首先是话题发生了变化,由狗的主人是谁发展为穿脱大衣。话题的变化导致话轮与话轮之间的间隔变长。一般而言,在书面语中,话轮的慢转会有时间性的描写。此处,契诃夫将时间性的描写省略,转换成描述动作的语言,话轮之间间隔的时间用省略号直观地展现出来。这种话轮转换的方式就是非正常的,属于话轮慢转。
  又比如小说中奥楚蔑洛夫与将军家厨师普洛诃尔的对话。在他们的对话中,奥楚蔑洛夫的话题也发生了变化,由狗的主人是谁发展为询问将军哥哥的近况。但是,此番话题变化不是让话轮与话轮之间的间隔变短,而是作者有意让普洛诃尔的话被奥楚蔑洛夫打断。奥楚蔑洛夫急于表达对将军的奉承、对将军哥哥的关心,那种阿谀奉承的态度和当时激动的心情在急轉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会话双方的话轮转换速度极快、间隔时间非常短的情况,属于话轮急转。
  又比如第12段赫留金的长篇大论。赫留金面对人们指出自己用烟戳狗的真相时,有些恼羞成怒,在奉承了奥楚蔑洛夫一番后搬出了法律,在搬出法律之后他还是不放心,又搬出了当宪兵的兄弟。而接下来奥楚蔑洛夫直截了当地用一个短句——“少说废话”,命令式地剥夺了赫留金的话语权。这一次对话之后,赫留金完全从对话中消失了,直至故事结束,这就属于话轮中断。
  以上三种话轮转换方式——话轮的慢转、话轮的急转、话轮的中断,都属于非正常的话轮转换方式。
  三、《变色龙》话轮转换效果分析
  作为经典的短篇小说,“对话”是《变色龙》最大的特点。契诃夫为什么要在2400字左右的文章里大量使用对话呢?人物之间的话轮转换到底能产生什么样的艺术效果?纵观全文,笔者发现,这些正常的、非正常的话轮转换不仅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有力地塑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小说的思想主题。接下来,笔者就从推动情节、塑造性格、揭示主题三方面分析《变色龙》话轮转换的效果。
  话轮转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关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变色龙》一文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的事件时根据狗的主人的变化,态度不断发生变化。要让原本简单的故事情节变得有波澜,就得设置不同的对话,进行不同的话轮。主人公奥楚蔑洛夫不断地改变话题,改变对赫留金和狗的态度,填补了叙述故事时的苍白,让故事不断地起伏有波澜,使读者读来兴趣盎然。奥楚蔑洛夫的话语受“狗的主人”控制,“狗的主人”这个隐形的存在控制着奥楚蔑洛夫及众人的态度。随从叶尔德林的话语受长官奥楚蔑洛夫的控制,连赫留金的话语也一定程度受其影响。
  我们再来读一读文中奥楚蔑洛夫与普洛诃尔的对话。普洛诃尔第一句话告诉听者,狗与将军没有任何关系,但是第二句话又一下子把狗与将军的关系拉在一起。奥楚蔑洛夫在普洛诃尔这样的变换中,对狗的态度也由辱骂变为夸赞,对狗咬人事件的处理也由简单粗暴(“弄死它算了”)变为借机奉承。普洛诃尔话轮的中断和转换,为奥楚蔑洛夫变色又提供了一次机会,原本马上要结束的对话重新激起波澜。由此可见,话轮转换有利于故事情节的推进和发展。
  话轮转换塑造了人物性格。以第10段奥楚蔑洛夫的话为例,当奥楚蔑洛夫听到狗的主人有可能是席加洛夫将军时,他的心理发生了微妙变化,言语方式也发生变化。看“哦”这个语气词,以及叹号后面表示声音延长的省略号,都表明奥楚蔑洛夫的心虚,他在认真思考话轮转换的应对策略;之后他借助脱大衣这一动作,一边又自言自语“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达到话题的转移效果,同时,在时间上又一次悄悄地完成了话轮转换应对策略的思考。“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 它怎么会咬着你的?”一句中的“只”这个副词,表示奥楚蔑洛夫已经完成了话轮之间的转换,也预示着下一个话轮的开始。而这一切都显示出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话轮转换展现了思想主题。我们来看看赫留金和奥楚蔑洛夫在第12—17段之间的对话。赫留金为了强调自己是受害者,搬出了当宪兵的兄弟。为什么赫留金会在这个时候搬出当宪兵的兄弟?一方面表明赫留金意识到奥楚蔑洛夫态度的变化,认为他不太可能会替自己主持公道,他需要其他的后盾。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环境。赫留金承受着不公的待遇,他试图用权势(宪兵兄弟)来反击不公。他的这种想法和做法其实和奥楚蔑洛夫没有差别,也就是说,这是当时普遍的社会现象。再来看奥楚蔑洛夫,他毫不客气地打断赫留金的话语,“少说废话”四个字斩钉截铁;感叹号的使用,更是让人感受到他的蛮横霸道,不仅不容置疑,而且赫留金的话语权由此也被剥夺。这样一个百姓,这样一个警官,不正是社会现实的写照吗?作者契诃夫就在这样的对话和话轮转换中隐晦地表达了自己强烈的讽刺。
  *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语篇学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改良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L/2018/006)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五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而中学生在60分钟时间里写出一篇出彩的作文实属不易。如果说审题是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那么构思就是要解决“如何写”的问题。在动笔之前,对作文的整体设计和构想,必须有一个清晰的预想思路。“角度”是撇不开的话题,它是写人叙事、描景状物、表情说理的“出发点”。角度
期刊
教学过程  一、读准字音  昨天我们预习了《卖油翁》,今天一起来学习这个小故事。  1.全班自由朗读课文。  2.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正音。  3.再自由朗读。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强化训练,落实生字词读音,帮助学生熟悉课文。)  二、读通文意  1.重点字词释义。  投影呈现课文,学生依次解释加点字词,老师纠正、强调。  2.复述课文。  投影呈现要求:
期刊
非连续性文本(Non-continuous text)是由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组织(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 PISA)于 2000 年提出的一种文本形式[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提出对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能力要求,引起国内教学与评价研究领域的持续关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也将非
期刊
宗璞写于1982年的《紫藤萝瀑布》,曾被选入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最近,统编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又把这篇散文和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编排在一个单元,还特意强调了两篇文章在托物言志写法上的相同性。相关的《教师教学用书》则从描摹艺术、作者的思路变化以及“托物言志”的写法等角度分析了这篇文章。结论虽有一定道理,但感觉总体还是流于泛泛,所以这里特转换一下思路,从写作的系统性角度加以进一步分析。  一、喻
期刊
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让学生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而不是简单灌输呢?笔者尝试了几种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觉得颇为有效,下面就以九上第三单元文言文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一、句末语气见高邈  直接讲授语言的妙处,学生只有概念化的印象,难以真正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适当变换语词形式与原句做比较来展现语言特点,更直观有趣,也便于学生掌握。  比如,《醉翁亭记》中一处: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
期刊
《金蔷薇》和《边城》是中学阶段的指定阅读书目。笔者先请学生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金蔷薇》,深入学习了有关文学创作的诸多准则和要素,比如:细节描写、写作积累、作家的使命感、素材整合、环境描写、想象力等。作者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分章阐述得十分生动准确。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我们不妨来鉴赏接下来需要阅读的《边城》。  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如何去获得超越故事情节的那种若隐若现的美,确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其路径有
期刊
教学过程师:《论语》中曾子曰:“以文会友。”我们今天则是以美食会友,以美味传情,以真情成就美文。(师板书:寻味记)  师:下面就跟随我一起开启寻味之旅吧。我们先走进一家牛肉锅贴店,看到有顾客写了这么一段文字贴在墙上(屏显):  过了一两分钟,一锅香喷喷的锅贴出锅啦,我迫不及待地去拿了一两,金黄酥脆,简直就是人间美味;又过了一分钟,我的牛肉汤也好了,里面满满全是牛肉,像是牛肉不要钱一样,我一口接着一
期刊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传达着作者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其中,人物、情节、环境是广为人知的“小说三要素”。因此,研究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是有效阅读小说的必经之路。  笔者以为,研究这三要素,读懂小说,比照式阅读是值得推广的方法之一。  何为比照式阅读?就是在阅读中有意识地寻找书中人、事、物及故事发展过程中的反差点或矛盾处,并将它们置
期刊
一、教师语言  于漪老师说:“教师要把课上得有感染力、说服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须下苦功学习语言,锤炼教学用语,讲究语言艺术。”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在教学语言上下功夫,才能吸引、感染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1.言之有趣  (1)借用流行语。“文明互鉴”“硬核” 等流行语悄无声息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么我们的教学语言能否更“接地气”呢?电视电影、综合节目、报纸杂志、街边小摊小贩的吆喝……都可
期刊
鲁四老爷是个封建遗老,思想顽固不化,他对“新党”的痛骂及其书房布置透露出来的陈腐气息,无不昭示着一个封建遗老对封建旧制度的留恋和其日渐没落的遗憾。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违背“从一而终”的封建教条并最终夫死子丧的祥林嫂重来鲁镇,已经成为众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灾星,鲁四老爷却不顾众人的厌弃将其收留下来,这与他竭力维护封建礼教的态度似乎有点矛盾。  一、鲁四老爷为何收留祥林嫂  祥林嫂最大的悲剧在于,她想为前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