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067-02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基本道德品质状况预示着未来的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青少年的生存环境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加之青少年处于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阶段易受外界影响的关键阶段,这就使得当今青少年道德品质发展状况与过去相比呈现出道德失落、道德品质令人堪忧的特点。面对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存在的问题,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思想品德课理应承担起教育的职责。《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道德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核心内容。
在思想品德课上实践道德教育,做到与“德”同行,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
张雄飞教授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一书中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体。在这最根本的要害问题上,教学系统的主体是唯一的,那就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师生的互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通过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性,以便更好地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
二、组织参加道德实践活动,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倡导思想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从政治化、抽象化、知识化、空洞化的“空中楼阁”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道德教育最重要的老师。充分利用一切机会,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深入工厂、农村、部队、社区,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亲身体验,用心感悟,让孩子们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热心公益,积淀人生的经验,从小培养公民的责任感。
如:在教学《热心公益 服务社会》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爱心从小事做起”的一系列专题实践教育活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义务劳动、到老人院帮助“孤寡老人”,“手拉手、献爱心”等活动,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一支“爱心志愿者”,让“爱心”持续下去,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社会上有多少的人需要帮助,需要多少的溫暖,这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体验,只有在实践中体验,不断获得自身道德感受,并进行自我道德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三、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道德教育
道德水平,有高低、先后之分。因此,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不能搞一刀切。在处理教材、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每一个个体的具体情况、要根据中学生成长学习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体现层次性要求。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初一年级重点放在成长中的我的道德教育;初二年级重点放在我与他人、与社会的道德教育;初三年级重点放在对国家和世界的道德教育上面。同时,对初中生,主要应使他们多从切身的小事做起。譬如热爱集体、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国旗,唱国歌要起立;遵守社会秩序,购物排队;不随地吐痰,不乱抛废物;拾他人遗失的物品一定要设法归还;在公共场所不袒身露体,不说污言秽语等等,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成年后就容易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更高、更大的道德要求,最后才能容易理解、 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
总之,教师要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使他们不仅学到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懂得做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发挥思想政治课的道德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将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丰富的时政热点、教师的言传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思想政治课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学的道德教育功能。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基本道德品质状况预示着未来的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青少年的生存环境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加之青少年处于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阶段易受外界影响的关键阶段,这就使得当今青少年道德品质发展状况与过去相比呈现出道德失落、道德品质令人堪忧的特点。面对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存在的问题,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思想品德课理应承担起教育的职责。《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道德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核心内容。
在思想品德课上实践道德教育,做到与“德”同行,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
张雄飞教授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一书中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体。在这最根本的要害问题上,教学系统的主体是唯一的,那就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师生的互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通过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性,以便更好地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
二、组织参加道德实践活动,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倡导思想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从政治化、抽象化、知识化、空洞化的“空中楼阁”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道德教育最重要的老师。充分利用一切机会,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深入工厂、农村、部队、社区,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亲身体验,用心感悟,让孩子们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热心公益,积淀人生的经验,从小培养公民的责任感。
如:在教学《热心公益 服务社会》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爱心从小事做起”的一系列专题实践教育活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义务劳动、到老人院帮助“孤寡老人”,“手拉手、献爱心”等活动,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一支“爱心志愿者”,让“爱心”持续下去,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社会上有多少的人需要帮助,需要多少的溫暖,这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体验,只有在实践中体验,不断获得自身道德感受,并进行自我道德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三、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道德教育
道德水平,有高低、先后之分。因此,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不能搞一刀切。在处理教材、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每一个个体的具体情况、要根据中学生成长学习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体现层次性要求。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初一年级重点放在成长中的我的道德教育;初二年级重点放在我与他人、与社会的道德教育;初三年级重点放在对国家和世界的道德教育上面。同时,对初中生,主要应使他们多从切身的小事做起。譬如热爱集体、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国旗,唱国歌要起立;遵守社会秩序,购物排队;不随地吐痰,不乱抛废物;拾他人遗失的物品一定要设法归还;在公共场所不袒身露体,不说污言秽语等等,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成年后就容易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更高、更大的道德要求,最后才能容易理解、 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
总之,教师要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使他们不仅学到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懂得做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发挥思想政治课的道德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将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丰富的时政热点、教师的言传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思想政治课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学的道德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