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分析目前高校本科培養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引入课程导师制作为本科导师双选制的有益补充,并以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为实践,探究课程导师制实施的方案及效果。实践证明,课程导师制对于增加师生交流沟通、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课程导师制;编译原理课程;本科导师双选制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4-0022-02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n Course Teaching//JIANG Lingyun, SHA Chao, HUANG Haiping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under-graduate train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tutorial system in course teaching is proposed as beneficial supplement to the two-way selection in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Teaching practice in
Complier Principles Course has showed the tutorial system in course
teaching is contributed to increas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Key words tutorial system in course teaching; complier principles course; the two-way selection in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1 引言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1]。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各大高校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文就实施课程导师制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所谓课程导师制,是指以课程为单位,每个授课教师担负起导师职责,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挖掘政治思想教育资源,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授课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关系、心理状态、思想品德等方面给予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加师生交流沟通,为本科导师双选制打下良好基础。
2 课程导师制提出的背景
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现状表现如下。
1)高生师比。根据《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本专科人数达2625.30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36.93万人,专任教师157.26万人,普通高校生师比是17.73:1(普通高校生师比计算时不含分校点数据,学生总数为折合学生数)[2]。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专职辅导员与学生人数比例一般都在1:200以上。专职辅导员处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各项繁杂事务,分身不暇,不能经常和学生开会交流,极易出现校园恶性事件(特别是学生思想上的)[3]。
2)“教学与育人”分离的双轨制。专职思政人员(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而课程授课教师只负责课程内容讲授,与学生缺少交流,教学效果不理想。
3)大学生心智不成熟。由于中国大学的选拔机制以及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很多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从没有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经验,他们离开父母进入大学学习,有着很强的希望被关怀的情感需求,需要教师在情感上给他们更多的呵护,帮助他们逐步完成心智成长。
从以上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学生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另一方面,辅导员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因此,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一大批知名高校开展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但通常采取的模式是“将本科生分配到某位导师名下”这一传统的模式。由于导师资源不足,造成每个导师指导学生过多,从而导致导师对学生指导流于形式化[4]。因此,本文提出引入课程导师制作为本科生导师制的有益补充。
3 课程导师制的实践
以课程教学为切入平台的课程导师制是一个新的制度,要在教学过程中打破“教而不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缺乏道德的修养”的弊端,因此需要在实践中探究课程导师的职责:如何在不影响课程教学的情况下,对授课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关系、心理状态、思想品德等方面给予指导?通过总结编译原理课程导师制的实践,发现在课程教学中注意以下三条,即可起到良好的效果。
1)以课程教学为交流切入平台,采用多种方式增加与学生的交流,让师生关系更亲密,获得学生的信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等方式增加和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注意不要高高在上进行说教,而应该将自己的生活与学生交流,让师生之间减少距离感。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现象叫“失态效应(Pratfall Effect)”,
或叫“出丑效应”,即人们更倾向于和聪明但有缺点的人共事,人总想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不想成为环境的背景。一个有缺点的教师,才能迎合学生的这种需求,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存在感,才能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如当发现有学生上课看手机时,可以讲讲自己大学上课时坐在最后一排与同学聊天的故事,但最后的落脚点在于今天后悔昨天的行为,大学的时光太重要了。通过这个故事的调节,看手机或走神的学生大多能从自己的世界回到课堂上来,并且也能减少师生的距离感。
关键词 课程导师制;编译原理课程;本科导师双选制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4-0022-02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n Course Teaching//JIANG Lingyun, SHA Chao, HUANG Haiping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under-graduate train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tutorial system in course teaching is proposed as beneficial supplement to the two-way selection in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Teaching practice in
Complier Principles Course has showed the tutorial system in course
teaching is contributed to increas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Key words tutorial system in course teaching; complier principles course; the two-way selection in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1 引言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1]。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各大高校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文就实施课程导师制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所谓课程导师制,是指以课程为单位,每个授课教师担负起导师职责,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挖掘政治思想教育资源,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授课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关系、心理状态、思想品德等方面给予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加师生交流沟通,为本科导师双选制打下良好基础。
2 课程导师制提出的背景
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现状表现如下。
1)高生师比。根据《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本专科人数达2625.30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36.93万人,专任教师157.26万人,普通高校生师比是17.73:1(普通高校生师比计算时不含分校点数据,学生总数为折合学生数)[2]。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专职辅导员与学生人数比例一般都在1:200以上。专职辅导员处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各项繁杂事务,分身不暇,不能经常和学生开会交流,极易出现校园恶性事件(特别是学生思想上的)[3]。
2)“教学与育人”分离的双轨制。专职思政人员(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而课程授课教师只负责课程内容讲授,与学生缺少交流,教学效果不理想。
3)大学生心智不成熟。由于中国大学的选拔机制以及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很多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从没有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经验,他们离开父母进入大学学习,有着很强的希望被关怀的情感需求,需要教师在情感上给他们更多的呵护,帮助他们逐步完成心智成长。
从以上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学生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另一方面,辅导员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因此,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一大批知名高校开展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但通常采取的模式是“将本科生分配到某位导师名下”这一传统的模式。由于导师资源不足,造成每个导师指导学生过多,从而导致导师对学生指导流于形式化[4]。因此,本文提出引入课程导师制作为本科生导师制的有益补充。
3 课程导师制的实践
以课程教学为切入平台的课程导师制是一个新的制度,要在教学过程中打破“教而不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缺乏道德的修养”的弊端,因此需要在实践中探究课程导师的职责:如何在不影响课程教学的情况下,对授课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关系、心理状态、思想品德等方面给予指导?通过总结编译原理课程导师制的实践,发现在课程教学中注意以下三条,即可起到良好的效果。
1)以课程教学为交流切入平台,采用多种方式增加与学生的交流,让师生关系更亲密,获得学生的信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等方式增加和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注意不要高高在上进行说教,而应该将自己的生活与学生交流,让师生之间减少距离感。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现象叫“失态效应(Pratfall Effect)”,
或叫“出丑效应”,即人们更倾向于和聪明但有缺点的人共事,人总想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不想成为环境的背景。一个有缺点的教师,才能迎合学生的这种需求,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存在感,才能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如当发现有学生上课看手机时,可以讲讲自己大学上课时坐在最后一排与同学聊天的故事,但最后的落脚点在于今天后悔昨天的行为,大学的时光太重要了。通过这个故事的调节,看手机或走神的学生大多能从自己的世界回到课堂上来,并且也能减少师生的距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