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安顺关索岭的一处红色岩壁上,留有许多符号,大者有人高,小者如斗,似文似图,若篆若隶,非凿非刻,参差错落。这一幅天书中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千古迷案,一时引起科学家和历史学家的浓厚兴趣。最接近史料的一种说法,是天书为明朝初年明惠帝朱允炆所书。根据剩下的几个残缺不全的字,专家推断,其中的“允”即是明惠帝朱允炆的“允”,而紧贴在一起的“丙、戌”二字,正是朱允炆亡命贵州期间的“丙戌年”,即公元1406年。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以至留下成为千古之谜天书?
明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朱允炆系明太祖朱元璋之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朱标遇刺身亡后,朱允炆成为皇太孙。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闵慧皇帝”,史籍称为建文帝。
公元1398年,生性“仁明孝友”的朱允炆21岁就被推上了权力巅峰,承继了祖父朱元璋的天下,改年号为建文。登基前数月,其叔父燕王朱棣对其有过一次极不礼貌的嘲讽,让他耿耿于怀,他发誓登基后首当其冲的任务便是削藩,剥夺拥兵自重的叔父们的权力。在一次金殿议事中,军前都督府左断事高巍主张效仿汉代“推恩”的办法曲线削藩,把藩王的权力分封给所有子孙,但不仅仅是嫡长子一人,而且应当异地分封。这样,藩王的权力就会逐渐削弱。户部侍郎卓敬上书建文帝,建议将燕王迁封到南昌,既维护了亲情,又削弱了他的力量。兵部尚书齐泰请旨主张擒贼先擒王,只要先铲除了燕王,其他诸王就无力反抗了。翰林学士黄子澄认为燕王实力最强,应先削弱周、齐、代诸王,去了燕王的羽翼,伺机再削燕王。斟酌再三,建文帝最终采纳了黄子澄的意见。但这一决定,却为他后来的亡命他乡留下了伏笔,也给大臣黄子澄的前程种下了祸根。
金殿议事后的次日,建文帝密令李景隆以北上备边的名义兵袭开封,趁周王朱柿毫无准备之际突然发难,声称周王次子告发他有“异谋”,将其抓捕押至京师。之后,闪电般地废了湘、齐、代、岷等四王。可惜雷厉风行、锐意削藩的建文帝并未意识到,这一系列行动已经打草惊蛇,燕王朱棣正蓄势待发,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建文元年七月五日,长达4年的叔侄战争终于拉开了序幕。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燕军兵临南京城下,朱棣取得了“靖难之役”的最后胜利。
当朱棣率军浩浩荡荡开进南京城时,却始终找不到建文帝的影子。那么,建文帝去哪里了呢?据明史《太宗实录》记载,燕王进入金川门后,建文帝曾想出宫迎接燕王,转而又自叹道:“我有何面目与他相见?”于是,与皇后一起闭宫自焚。朱棣看到宫中火起,急忙命人抢救,可惜没有来得及。从灰烬中找到建文帝被烧焦的尸体,燕王朱棣不胜悲戚,抚尸痛哭,忏悔道:“叔父只不过是来帮助你效法先祖,管理国家,你又何必寻此短见呢?”事后,朱棣备礼厚葬了建文帝,遣官致祭,辍朝三日。可是,这只是后来史官据当时明宫所传资料的记录,根本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一具烧焦的尸体就是建文帝。建文帝失踪也便成了千古之谜。
据民间野史传说,城破之后建文帝及其长子朱文奎不知所踪。城破当日,建文帝呼天抢地,束手无策,急欲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道:“不如逃出去。”少监王铖跪着进言:“当初太祖临终时,曾留下一个宝盒,对臣说一旦有难,可以打开。”说着捧上了一个宝盒。群臣齐说:“赶快打开吧,还等什么呢?”程济急忙砸开宝盒,内有一张朱笔写成的书信。建文帝看罢,长叹道:“气数啊,气数!”接着便依照书信中的安排,削发剃度,化装为僧,率9名大臣到了鬼门,只见一条小船早已等候在那里。船中一位道士名叫王升,叩头拜见了建文帝,一行人等乘夜逃脱,流亡于云贵等地。其中一诗:“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去深。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据说就是建文帝避难贵州金竺(今贵州广顺)时所作。
隐匿了数月之后,建文帝很想号召臣民支持他东山再起,推翻朱棣,但苦于自己势单力孤,而朱棣爪牙众多,难于应付,心头恶气难以发泄,便想出了一个主意。他让随从以金文的变体加上篆体、隶书、象形文字、草书以及图画的形义综合成一种“杂体”,用皇帝诏书的形式,在贵州安顺关索岭的一处红崖之上留下了一封诏书:“燕反之心,迫朕逊国。叛逆残忍,金川门破。残酷杀害,致尸横死亡、白骨累累,罄竹难书。使大明日月无光,变成囚杀地狱。须降伏燕魔做阶下囚。丙戌天下之凤皇—允炆。”
观其文,是一道圣旨,从右至左直排成一篇《讨燕诏檄》。察其图,自左向右看,它是一幅御驾亲征图。贵州安顺处于交通枢纽,是进出云贵的必经之路。建文帝在此留下天书,目的乃是要告知众人自己的行踪,鼓舞臣民以期复位于一日。
却说朱棣做了皇帝后,对于建文帝的焦尸之谜也心有疑惑,又听说了很多建文帝出亡传言,于是派了姓胡的一位大臣分巡全国,探巡建文帝的下落长达16年之久。有传言说建文帝泛舟出海,去了南洋,朱棣担心建文帝纠集余众,或以宗主的身份号召南洋诸国兴兵,就特意派遣郑和下西洋,一为宣扬国威,二为寻找建文帝踪迹。在郑和的船队中,有一部分就是锦衣卫,专门负责侦缉。但燕王朱棣只在南京城中捕获到了建文帝的次子两岁幼童朱文圭,并将其贬为庶人,史称建庶人。建庶人被朱棣幽禁于广安宫中,直到明英宗天顺年间才在大臣的劝谏下放出来,其时已经57岁。
(责编王兵)
明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朱允炆系明太祖朱元璋之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朱标遇刺身亡后,朱允炆成为皇太孙。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闵慧皇帝”,史籍称为建文帝。
公元1398年,生性“仁明孝友”的朱允炆21岁就被推上了权力巅峰,承继了祖父朱元璋的天下,改年号为建文。登基前数月,其叔父燕王朱棣对其有过一次极不礼貌的嘲讽,让他耿耿于怀,他发誓登基后首当其冲的任务便是削藩,剥夺拥兵自重的叔父们的权力。在一次金殿议事中,军前都督府左断事高巍主张效仿汉代“推恩”的办法曲线削藩,把藩王的权力分封给所有子孙,但不仅仅是嫡长子一人,而且应当异地分封。这样,藩王的权力就会逐渐削弱。户部侍郎卓敬上书建文帝,建议将燕王迁封到南昌,既维护了亲情,又削弱了他的力量。兵部尚书齐泰请旨主张擒贼先擒王,只要先铲除了燕王,其他诸王就无力反抗了。翰林学士黄子澄认为燕王实力最强,应先削弱周、齐、代诸王,去了燕王的羽翼,伺机再削燕王。斟酌再三,建文帝最终采纳了黄子澄的意见。但这一决定,却为他后来的亡命他乡留下了伏笔,也给大臣黄子澄的前程种下了祸根。
金殿议事后的次日,建文帝密令李景隆以北上备边的名义兵袭开封,趁周王朱柿毫无准备之际突然发难,声称周王次子告发他有“异谋”,将其抓捕押至京师。之后,闪电般地废了湘、齐、代、岷等四王。可惜雷厉风行、锐意削藩的建文帝并未意识到,这一系列行动已经打草惊蛇,燕王朱棣正蓄势待发,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建文元年七月五日,长达4年的叔侄战争终于拉开了序幕。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燕军兵临南京城下,朱棣取得了“靖难之役”的最后胜利。
当朱棣率军浩浩荡荡开进南京城时,却始终找不到建文帝的影子。那么,建文帝去哪里了呢?据明史《太宗实录》记载,燕王进入金川门后,建文帝曾想出宫迎接燕王,转而又自叹道:“我有何面目与他相见?”于是,与皇后一起闭宫自焚。朱棣看到宫中火起,急忙命人抢救,可惜没有来得及。从灰烬中找到建文帝被烧焦的尸体,燕王朱棣不胜悲戚,抚尸痛哭,忏悔道:“叔父只不过是来帮助你效法先祖,管理国家,你又何必寻此短见呢?”事后,朱棣备礼厚葬了建文帝,遣官致祭,辍朝三日。可是,这只是后来史官据当时明宫所传资料的记录,根本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一具烧焦的尸体就是建文帝。建文帝失踪也便成了千古之谜。
据民间野史传说,城破之后建文帝及其长子朱文奎不知所踪。城破当日,建文帝呼天抢地,束手无策,急欲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道:“不如逃出去。”少监王铖跪着进言:“当初太祖临终时,曾留下一个宝盒,对臣说一旦有难,可以打开。”说着捧上了一个宝盒。群臣齐说:“赶快打开吧,还等什么呢?”程济急忙砸开宝盒,内有一张朱笔写成的书信。建文帝看罢,长叹道:“气数啊,气数!”接着便依照书信中的安排,削发剃度,化装为僧,率9名大臣到了鬼门,只见一条小船早已等候在那里。船中一位道士名叫王升,叩头拜见了建文帝,一行人等乘夜逃脱,流亡于云贵等地。其中一诗:“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去深。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据说就是建文帝避难贵州金竺(今贵州广顺)时所作。
隐匿了数月之后,建文帝很想号召臣民支持他东山再起,推翻朱棣,但苦于自己势单力孤,而朱棣爪牙众多,难于应付,心头恶气难以发泄,便想出了一个主意。他让随从以金文的变体加上篆体、隶书、象形文字、草书以及图画的形义综合成一种“杂体”,用皇帝诏书的形式,在贵州安顺关索岭的一处红崖之上留下了一封诏书:“燕反之心,迫朕逊国。叛逆残忍,金川门破。残酷杀害,致尸横死亡、白骨累累,罄竹难书。使大明日月无光,变成囚杀地狱。须降伏燕魔做阶下囚。丙戌天下之凤皇—允炆。”
观其文,是一道圣旨,从右至左直排成一篇《讨燕诏檄》。察其图,自左向右看,它是一幅御驾亲征图。贵州安顺处于交通枢纽,是进出云贵的必经之路。建文帝在此留下天书,目的乃是要告知众人自己的行踪,鼓舞臣民以期复位于一日。
却说朱棣做了皇帝后,对于建文帝的焦尸之谜也心有疑惑,又听说了很多建文帝出亡传言,于是派了姓胡的一位大臣分巡全国,探巡建文帝的下落长达16年之久。有传言说建文帝泛舟出海,去了南洋,朱棣担心建文帝纠集余众,或以宗主的身份号召南洋诸国兴兵,就特意派遣郑和下西洋,一为宣扬国威,二为寻找建文帝踪迹。在郑和的船队中,有一部分就是锦衣卫,专门负责侦缉。但燕王朱棣只在南京城中捕获到了建文帝的次子两岁幼童朱文圭,并将其贬为庶人,史称建庶人。建庶人被朱棣幽禁于广安宫中,直到明英宗天顺年间才在大臣的劝谏下放出来,其时已经57岁。
(责编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