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基于用户生产内容的讲故事实践,探讨宏大主题故事的不同叙事视点,故事讲述中的情感使用以及故事背后的现实意义,以期揭示不同类型短视频的叙事策略,促进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短视频讲故事”的集体对话.研究发现:“短视频讲故事”擅长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主人公”视角更具代入感,容易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产生叙事认同,认同感的增加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情感比语言更容易唤起记忆,实现情绪同步,接受一个故事的过程就是一个促进价值认同和意义生成的过程.“短视频讲故事”实现了信息—情感—意义三个层次的集体对话和叙事疗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用户生产内容的讲故事实践,探讨宏大主题故事的不同叙事视点,故事讲述中的情感使用以及故事背后的现实意义,以期揭示不同类型短视频的叙事策略,促进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短视频讲故事”的集体对话.研究发现:“短视频讲故事”擅长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主人公”视角更具代入感,容易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产生叙事认同,认同感的增加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情感比语言更容易唤起记忆,实现情绪同步,接受一个故事的过程就是一个促进价值认同和意义生成的过程.“短视频讲故事”实现了信息—情感—意义三个层次的集体对话和叙事疗愈.
其他文献
本文从劳动控制理论出发,考察网络文学平台与签约作者之间的雇佣关系,由此探讨互联网平台及其平台资本对签约作者的劳动控制机制,以及签约作者针对平台控制而采取的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思考平台劳动控制和平台劳动者博弈所带来的启示.研究发现:随着网络文学产业的规模扩大,作者与消费者之间互动越发频繁,消费者成为劳动者的“隐性雇主”;网络文学签约作者作为内容直接生产者,比其他数字劳工拥有更多的劳动自主权,同时也承担更多的市场风险;互联网平台通过数字技术控制着签约作者的劳动过程,而劳动者会采取“灌水”或“打擦边球”等个体策
健康传播已成为新形势下应用传播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当下,接种疫苗成为各个国家抗击疫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由于个体信息接受渠道以及认知要素的差异,疫苗接种的犹豫心理广泛存在.本研究立足于新传播生态格局的视角,构建了居民对新冠疫苗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了问卷调查法对模型的实用性进行了检验,在文献总结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环境—认知—行为意愿”的理论模型,厘清了影响公众疫苗接种的综合行为路径.本研究验证了泛众化时代公众在媒介接触方面的不同取向与偏好,以及这种偏好对塑造风险认知
新闻理论需要创新已是学界共识,关键则在于以何种路径和策略来予以创新.本文以新闻价值理论为分析对象,从理论化的角度探讨它的形成、演变与发展.通过对新闻价值理论过去50多年发展历程的“重访”,厘清这样一个行业用语发展为分析概念的轨迹,讨论它如何成为一个中层理论的过程,由此揭示它何以重要的原因.新闻价值理论形成于传统媒体时期,在数字新闻时代依然保有继续创新和发展的可能性,分析它的理论化过程可以为新闻学界提供一个理论创新发展的范例.
以社交机器人为代表的“计算宣传”加剧了新冠“信息疫情”中媒介生态的复杂性.本文在人机传播的理论视域下,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与分析的方法,研究社交机器人对中国新冠疫苗的议题参与问题,以国际社交平台推特上相关议题的内容为对象,分析其内容特征、形象管理策略以及与人类的互动特征,进而研究社交机器人的参与模式,从而展示其参与“计算宣传”的理念、特征.研究发现社交机器人的议题参与呈现三大特征,分别是内容的聚焦性与负面性、形象的理性化与中立化以及社交的活跃性与广泛性,在立体化的参与模型中,社交机器人实现了从静态单
“网红城市”已经成为当下文旅传播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从空间理论视角出发,结合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将“网红城市”中空间意象的塑造划分为物质空间—认知注意、精神空间—心理联想和关系空间—情感卷入三个阶段,探讨了社交媒体以认知、联想和情感为发力点,增改物质空间、扩充精神空间和拓展关系空间的过程,发现空间意象可以从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关系空间实现传播主客体的共建.建议以政府主动配合用户生产内容、加入联想元素、文化纽带为切入点共建空间意象的三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