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社区积极参与小学教育发展,是实现学校与社区融合的需要,有利于学校—社区的互促共建。调查发现:目前,社区参与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参与不积极、参与方式单一等问题。对此,社区可采取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健全规范的制度体系等措施,多角度、多层次、形式多样地参与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关 键 词] 社区;小学教育;互促共建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1-0026-02
2011年5月,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联合相关部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通知》中指出:要“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特点加工整理这些校外资源,以适合学校教育的需求”。社区作为校外资源之一,应当承担起整理自身资源以匹配学校教育需求的责任,促进社区和学校两者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双方的互促共建。
一、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题组于2020年5月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课题“社区参与小学教育的现状研究”,为课题的研究展开一系列调查。于2020年5月至8月进入事实研究阶段,课题组以常州市为范围,针对课题制订研究方案,初步完成课题研究的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9月至11月进入建构研究阶段,通过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进行调查,向常州市在校任教的小学教师发放问卷,并对常州市星河小学、实验小学等八所小学进行了实地访谈,以此来了解常州市社区参与小学教育的实际状况;12月至次年2月进入案例研究阶段,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
调查发现,目前学校与社区已从最初的社区支援学校的关系进阶到学校与社区互动的关系,社区为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参与不积极
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它是学校、家庭、社区三者需要共同承担的责任,三者应该构建合作共同体,协同共育,共同成长。然而,社区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
一方面社区致力于内部活动的开展,并未过多参与小学教育发展。社区作为基层居民自治的组织,其建设的侧重点在城镇街道办事处以及居民委员会所管辖的地域范围之内,因此活动多在社区内部开展。活动内容一般包括编写读本、座谈会、打太极、写春联等,以上活动的开展立足于街道居民的需求,可见社区致力于内部建设,对参与外界活动并不关心。
另一方面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发展较为被动。多数活动的开展以学校为活动发起方,社区以提供资源的方式回应学校。例如香梅小学日常开展的活动以校内为主,与社区的合作需要学生发展部教师联系对接,双方达成协议后进行合作,可见社区在参与小学教育上相对被动,并未發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二)参与方式单一
社区不仅是居民的社区,还是教育的校外基地。社区作为人们的生活环境共同体,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为小学教育开展提供活动资源。
社区参与小学教育活动的方式一般是以提供场地、人力等资源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活动的类型。资源的相似性则导致活动类型单一,常州市小学开展的活动便体现了这一点。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开展的活动主要以知识讲座、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知识讲座主要是社区内的工作人员进校开展知识讲座,比如香梅小学的“五一劳模”手把手教孩子们如何科学防疫”、实验小学举办的“幸‘盔’有你——天宁区交警大队为实验小学小交警中队进行安全教育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瞻仰先烈故居或纪念馆等活动为主。
社区提供的博物馆、纪念馆等物质资源局限了活动的类型,活动资源的单一,从而造成活动内容缺乏创新性,长此以往,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发展只会在乎是否参与,而不在乎质量与效果。
(三)参与时间随意
社区作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限制,只要是有利于居民个人身心健康,有利于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都可以纳入社区活动之中。因此,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发展并没有具体的计划大纲,多根据实时需要进行活动的开展。例如,常州市实验小学2018年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双桂芳社区提供糕点师傅作为人力资源;端午节活动,双桂坊社区组以老年舞龙舞狮队进校园的形式参与到活动中,这两项活动都是根据实时的需要开展活动,参与时间较为随意。大多数的合作活动都是社区和学校双方根据实时想法开展活动,没有规范的年度计划,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体现出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发展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范。
二、社区参与小学教育的问题归因
(一)制度建设滞后
其一,国家政策欠缺具体的可操作性措施。虽然教育部下发了一系列文件,比如《教育部关于联合相关部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等,但实际上仅起到号召作用,至今没有社区必须参与到学校教育中的强制规定。所以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双方自觉性和负责人思想倾向的觉悟,由于缺乏具体的可操性规定,政策法规执行力度和效果有限。
其二,地方政府未采取评价监督机制。地方政府作为社区的管辖者,未意识到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性,采取放任状态,没有在学校和社区内部建立规范的制度体系,导致社区参与小学教育活动的质量与数量得不到切实的保障。 (二)学社合力尚未普遍形成
调查发现,常州市政府会帮助社区和小学结成结对社区,佳农实践基地、荆川公园等社会资源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社会实践基地。充足的社会资源作为小学教育的后备力量,保障教育发展没有后顾之忧。然而,常州市部分小学与结对社区以及附近的实践基地并未紧密合作,未能形成学社合力。部分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和社区产生联系,根据自身资源开展小学教育活动即可。但是星河小学、荆川小学却能够与社区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社区依托学校开展社区教育,学校依托社区进行小学教育发展。从整体来看,常州市的学社合力并未普遍形成,学社合作的状况良莠不齐。
(三)社区责任意识有待提高
目前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已取得一些成就,但是社区的责任意识有待提高。社区参与小学教育的现状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荆川社区作为模范社区,筹资翻新荆川小学,在小学周边打造“荆川文化”,打造步行街、人文公园、足球场等场地资源。但是纵观常州市,一些社区尚未积极参与到小学教育中,缺乏与学校构建合作共同体的意识,未能承担其应尽的教育义务和社会责任。
三、社区有效参与小学教育的对策
在“学校与社区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社区与学校互促共建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如何才能融洽地发展,综合思考,可以从以下措施尝试促进社区有效参与小学教育。
(一)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
新课程改革主张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然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包括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内容,需要社会资源对学校教育的支援。社区作为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树立正确的育人觀念,实现从自给自足向互促共建观念的转变,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场地、人力等资源,促进小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整合社区教育资源,使隐性资源变成显性资源,实现教育资源效能的最大化,促进社区与学校的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下全国各地普遍将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社区教育稳步推进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社区内已有的各类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有和共享。社区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一是物质资源,博物馆、体育馆等是最基本的活动场所;二是人力资源,退休的老教师、老兵等优秀的人才组成教育队伍,成为社区的后援支撑。此外,社区内部的文化风貌、生活习俗等隐性资源需要探索和挖掘,相关工作人员可以结合已有资源和当地特色,进行资源的整合以实现社区资源效能的最大化。
(三)健全规范的制度体系
健全规范的制度体系,可以为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社区参与小学教育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更离不开内外部支持体系的完善。
1.建立稳定的合作制度
目前,立法的滞后和蓬勃发展的不相称。首先,政府可以将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发展纳入社区任务中,把这一内容作为社区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为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发展提供数量和质量保障;其次,建立稳定的合作制度,出台相应的法律,对学社合作过程进行规范,确保学社合作的常态化,以促进学校和社区的融合,最大限度地达成合力效应。
2.健全活动运行机制
首先,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势在必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开展活动需要经费的支持。国家需要在教育部倡导的“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基础上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为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发展提供经济保障。其次,建立督导评价机制。任何一个社会的公共事业总是政府充当第一责任主体,政府需要在社区内部建立督导评价机制,建立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发展的评价机制,发挥其激励功能,设立专人专部,对社区参与小学教育的过程、活动频率、活动质量进行评估,以此来作为社区领导的政绩。在此过程中,激发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发展的积极性,转变自给自足观念,促进学校与社区的融合发展,实现学校—社区的互促共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J].终身教育,2014(5):42.
[2]庄惠芬.课程:撬起学校未来的杠杆[J].中国民族教育,2016(Z1):42-44.
[3]邓倩妮.小学少先队开展社区活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4]刘献君.论高等学校制度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10(3):35.
[5]溥存富,李飞虎.社区教育概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3-17.
[6]桑宁霞,郑苗苗.学校参与社区教育实践:成就、问题和策略[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21(4):5-11.
◎编辑 鲁翠红
[关 键 词] 社区;小学教育;互促共建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1-0026-02
2011年5月,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联合相关部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通知》中指出:要“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特点加工整理这些校外资源,以适合学校教育的需求”。社区作为校外资源之一,应当承担起整理自身资源以匹配学校教育需求的责任,促进社区和学校两者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双方的互促共建。
一、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题组于2020年5月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课题“社区参与小学教育的现状研究”,为课题的研究展开一系列调查。于2020年5月至8月进入事实研究阶段,课题组以常州市为范围,针对课题制订研究方案,初步完成课题研究的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9月至11月进入建构研究阶段,通过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进行调查,向常州市在校任教的小学教师发放问卷,并对常州市星河小学、实验小学等八所小学进行了实地访谈,以此来了解常州市社区参与小学教育的实际状况;12月至次年2月进入案例研究阶段,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
调查发现,目前学校与社区已从最初的社区支援学校的关系进阶到学校与社区互动的关系,社区为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参与不积极
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它是学校、家庭、社区三者需要共同承担的责任,三者应该构建合作共同体,协同共育,共同成长。然而,社区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
一方面社区致力于内部活动的开展,并未过多参与小学教育发展。社区作为基层居民自治的组织,其建设的侧重点在城镇街道办事处以及居民委员会所管辖的地域范围之内,因此活动多在社区内部开展。活动内容一般包括编写读本、座谈会、打太极、写春联等,以上活动的开展立足于街道居民的需求,可见社区致力于内部建设,对参与外界活动并不关心。
另一方面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发展较为被动。多数活动的开展以学校为活动发起方,社区以提供资源的方式回应学校。例如香梅小学日常开展的活动以校内为主,与社区的合作需要学生发展部教师联系对接,双方达成协议后进行合作,可见社区在参与小学教育上相对被动,并未發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二)参与方式单一
社区不仅是居民的社区,还是教育的校外基地。社区作为人们的生活环境共同体,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为小学教育开展提供活动资源。
社区参与小学教育活动的方式一般是以提供场地、人力等资源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活动的类型。资源的相似性则导致活动类型单一,常州市小学开展的活动便体现了这一点。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开展的活动主要以知识讲座、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知识讲座主要是社区内的工作人员进校开展知识讲座,比如香梅小学的“五一劳模”手把手教孩子们如何科学防疫”、实验小学举办的“幸‘盔’有你——天宁区交警大队为实验小学小交警中队进行安全教育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瞻仰先烈故居或纪念馆等活动为主。
社区提供的博物馆、纪念馆等物质资源局限了活动的类型,活动资源的单一,从而造成活动内容缺乏创新性,长此以往,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发展只会在乎是否参与,而不在乎质量与效果。
(三)参与时间随意
社区作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限制,只要是有利于居民个人身心健康,有利于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都可以纳入社区活动之中。因此,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发展并没有具体的计划大纲,多根据实时需要进行活动的开展。例如,常州市实验小学2018年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双桂芳社区提供糕点师傅作为人力资源;端午节活动,双桂坊社区组以老年舞龙舞狮队进校园的形式参与到活动中,这两项活动都是根据实时的需要开展活动,参与时间较为随意。大多数的合作活动都是社区和学校双方根据实时想法开展活动,没有规范的年度计划,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体现出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发展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范。
二、社区参与小学教育的问题归因
(一)制度建设滞后
其一,国家政策欠缺具体的可操作性措施。虽然教育部下发了一系列文件,比如《教育部关于联合相关部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等,但实际上仅起到号召作用,至今没有社区必须参与到学校教育中的强制规定。所以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双方自觉性和负责人思想倾向的觉悟,由于缺乏具体的可操性规定,政策法规执行力度和效果有限。
其二,地方政府未采取评价监督机制。地方政府作为社区的管辖者,未意识到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性,采取放任状态,没有在学校和社区内部建立规范的制度体系,导致社区参与小学教育活动的质量与数量得不到切实的保障。 (二)学社合力尚未普遍形成
调查发现,常州市政府会帮助社区和小学结成结对社区,佳农实践基地、荆川公园等社会资源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社会实践基地。充足的社会资源作为小学教育的后备力量,保障教育发展没有后顾之忧。然而,常州市部分小学与结对社区以及附近的实践基地并未紧密合作,未能形成学社合力。部分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和社区产生联系,根据自身资源开展小学教育活动即可。但是星河小学、荆川小学却能够与社区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社区依托学校开展社区教育,学校依托社区进行小学教育发展。从整体来看,常州市的学社合力并未普遍形成,学社合作的状况良莠不齐。
(三)社区责任意识有待提高
目前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已取得一些成就,但是社区的责任意识有待提高。社区参与小学教育的现状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荆川社区作为模范社区,筹资翻新荆川小学,在小学周边打造“荆川文化”,打造步行街、人文公园、足球场等场地资源。但是纵观常州市,一些社区尚未积极参与到小学教育中,缺乏与学校构建合作共同体的意识,未能承担其应尽的教育义务和社会责任。
三、社区有效参与小学教育的对策
在“学校与社区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社区与学校互促共建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如何才能融洽地发展,综合思考,可以从以下措施尝试促进社区有效参与小学教育。
(一)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
新课程改革主张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然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包括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内容,需要社会资源对学校教育的支援。社区作为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树立正确的育人觀念,实现从自给自足向互促共建观念的转变,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场地、人力等资源,促进小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整合社区教育资源,使隐性资源变成显性资源,实现教育资源效能的最大化,促进社区与学校的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下全国各地普遍将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社区教育稳步推进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社区内已有的各类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有和共享。社区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一是物质资源,博物馆、体育馆等是最基本的活动场所;二是人力资源,退休的老教师、老兵等优秀的人才组成教育队伍,成为社区的后援支撑。此外,社区内部的文化风貌、生活习俗等隐性资源需要探索和挖掘,相关工作人员可以结合已有资源和当地特色,进行资源的整合以实现社区资源效能的最大化。
(三)健全规范的制度体系
健全规范的制度体系,可以为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社区参与小学教育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更离不开内外部支持体系的完善。
1.建立稳定的合作制度
目前,立法的滞后和蓬勃发展的不相称。首先,政府可以将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发展纳入社区任务中,把这一内容作为社区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为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发展提供数量和质量保障;其次,建立稳定的合作制度,出台相应的法律,对学社合作过程进行规范,确保学社合作的常态化,以促进学校和社区的融合,最大限度地达成合力效应。
2.健全活动运行机制
首先,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势在必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开展活动需要经费的支持。国家需要在教育部倡导的“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基础上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为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发展提供经济保障。其次,建立督导评价机制。任何一个社会的公共事业总是政府充当第一责任主体,政府需要在社区内部建立督导评价机制,建立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发展的评价机制,发挥其激励功能,设立专人专部,对社区参与小学教育的过程、活动频率、活动质量进行评估,以此来作为社区领导的政绩。在此过程中,激发社区参与小学教育发展的积极性,转变自给自足观念,促进学校与社区的融合发展,实现学校—社区的互促共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J].终身教育,2014(5):42.
[2]庄惠芬.课程:撬起学校未来的杠杆[J].中国民族教育,2016(Z1):42-44.
[3]邓倩妮.小学少先队开展社区活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4]刘献君.论高等学校制度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10(3):35.
[5]溥存富,李飞虎.社区教育概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3-17.
[6]桑宁霞,郑苗苗.学校参与社区教育实践:成就、问题和策略[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21(4):5-11.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