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像,对人有点过敏

来源 :求学·新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li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交”是社会交往的简称,它可以说是几乎贯穿人一生的不可避免的行为活动。社交本身是一个中性词,有人享受社交,自然也会有人觉得社交是一种损耗,令其疲惫。于是乎,围绕着“社交”二字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热词。话不多说,直接上图:
  这些热词哪个戳中了你?你认为自己属于哪一类呢?
  某个不务正业的小编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对编辑部全体成员做了调查,还强迫大家对周边的亲朋好友做了个小范围的调查。结果,认领“社交牛杂症”的人数最多,认领“社交恐惧症”和“社交逃犯”的也不少,“社交牛人症”几乎无人认领!是不是很意外?一起来看看调查样本们发来的留言吧。
  “社恐”系列——
  “社恐”本尊!上课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站起来后脸红、心跳加速、头脑一片空白,明明知道答案却说得磕磕巴巴。
  必须“社恐”!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拿着不会做的试卷走到老师办公室门口,纠结又纠结还是没敢敲门,最后转身回教室自己死磕到底。
  刚刚在学校外面看见同年级同学,想打声招呼,却又不知道如何开口,干脆特意绕开,避免寒暄。“逃犯”就是我啊!
  上课迟到了,在所有人的注视下我走到位置坐好。之后好久,还陷在刚刚成为焦点的尴尬状态,无法收心听课。
  特别抗拒“破冰”游戏,讨厌做自我介绍,觉得当众演讲、辩论等简直如同身处“地狱”。
  同学聚会、同事聚会、家庭聚会什么的,总是觉得自己格格不入,努力撑到散场,内心一直想着下次还是不要来了。
  “社杂”系列——
  跟熟人在一起还好,有陌生人在的场合,别看我侃侃而谈游刃有余,实际上心里慌得要命。
  跟闺蜜在一起就疯疯癫癫神神经经,在老师和家长面前斯斯文文安安静静,说的就是我。
  朋友多,饭局不断,其实只要有不太熟的人,我每次出门前都要做好久的心理建设。
  大家都觉得我很活泼,是公认的“气氛组”,然而我自己觉得每次聚会压力都很大——只要有不熟悉的朋友,我就默认自己有义务拉着他们融入;聚会气氛低沉,我就想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才会让大家无法活跃;一些人在这次聚会中好像不是很开心,一直在刷手机,我就莫名焦虑……
  大家都没想到的是,那个不务正业的小编居然也把自己归到“社恐”系列!在嘘声一片中,他幽幽地在工作群里敲下了这些字:“其实许多别人眼里热情、活泼的人也会有社恐的一面。你们看到的谈笑风生,背后是他们在使出浑身解数伪装自己。我就是这样的人。不瞒大家说,我对人有点过敏。”别说,这番话还真的就让他顺利过关了。
  既然大家都觉得自己或多或少有点“社恐”症状,作为一个极具科学探究精神的优秀团队,我们自然不会轻轻放过这个话题。什么是“社恐”?需要改变吗?该怎么正确面对呢?你关心的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期《特别策划》关注的问题。也许我们并不能告诉你答案,但一定会给你一点点启发。
  什么是“社恐”?
  从医学角度来解释,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障碍,主要表现为在需要与人接触交往的场景下,出现与实际处境明显不相称的恐惧害怕,使当事人的表现在当时的处境中显得很突兀,令人不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实际交际水平。
  社交恐惧症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害怕被人审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集会不敢坐在前面,在他人面前甚至觉得无地自容,故回避社交,在极端情形下可导致与社会隔离。社交恐惧症多发生在青少年时期。到了中年以后,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症状一般会有所缓解。
  不务正业的某小编:“到了中年以后,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症状一般会有所缓解”,这句话的意思是,随着年龄增长,脸皮也就变厚,“社恐”这个过敏症就会逐渐消失?说好的“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呢?
  感觉自己是深度“社恐”患者,怎么办?
  轻度的社交焦虑或害羞在普通人群中均很常见。在某些阶段,例如青春期,或在经历诸如婚姻或职业改变等生活转变之后,这种情况可能会特别突出。但不是所有这些现象都达到医学意义上的“社交恐惧症”的标准,大家无须过分紧张。
  事实上,在网络中盛行的“社恐”一词拥有更加宽泛的意义,它已成为部分人对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展现出的内向、敏感、害羞、自卑、讨好型人格、追求完美主义等特质的自嘲。只不过有时候自嘲自黑的话说多了,也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心理暗示和自我强化,所以建议大家不要轻易给自己贴标签。
  一个人是否患有医学意义上的社交恐惧症,得由精神科医生来进行判定。如果你确实觉得自己的症状持续时间长,对学习生活影响较大的话,建议到医院咨询医生。请不要因为“病耻感”而不愿意去医院就诊。出现难以克服的情绪问题并不是你的错,你有权利求助。
其他文献
目的 比较康惠尔透明贴、50%硫酸镁、马铃薯片治疗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静脉输液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所致静脉炎患者按照级别随机分为3组:分别使用康惠尔透明贴外用,50%硫酸镁湿敷和新鲜马铃薯片外敷,观察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1级静脉炎3种治疗方法有效率均为100%;2级和3级静脉炎中,康惠尔透明贴的有效率均为100%,硫酸镁湿敷的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3
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法的程序是逐渐加大刺激的程度。当某个刺激不会再引起求治者的焦虑和恐怖反应时,施治者便可向处于放松状态的求治者呈现另一个比前一刺激略强一点的刺激。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反复多次的呈现,他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这就是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原理。  系统脱敏疗法的关键是确定引起过激反应的事件或物体,实施要点是按
期刊
担架在医疗救护中使用极其广泛,尤其是在现场急救时,作为重要的急救工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担架,在转运的途中,如果患者出现呕吐现象,呕吐物会留在担架上,污染担架的同时也污染了患者的头发和衣服;另外对于头部损伤需要现场清洗和消毒伤口的患者,医护人员在清洗和消毒时也会造成担架的污染.针对以上缺点进行改进,我们设计了一种有效防止患者的呕吐物和清洗及消毒患者头部时污染担架的多功能防污担架
期刊
运用护理理论及相关理论可以指导医院、社区健康机构以及家庭中的护理实践,为被照顾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最终达到提高患者健康状况的目的[1].最近五十年来护理学科逐渐开始形成自身的理论[2],达标理论是其中之一,该理论被证实对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临床护理,社区护理起到了的良好的指导作用,但国内对其应用相对较少,本文将对该理论在国内外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护理实践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关键词:综述;达标理论;
甘露醇注射液在临床使用广泛,当储存温度较低时易析出结晶,夏季放于空调房间结晶率会增加,冬季温度下降结晶率会更高,这给临床使用造成很大不便.临床上对于甘露醇结晶的探讨很多,有的解决了甘露醇溶解问题,有的解决了甘露醇的保存问题,我院自行设计制作了一种既能解决甘露醇溶解又能解决保存问题的甘露醇恒温加热箱,已在我院使用甘露醇较多的科室推广使用,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期刊
目的 提高年轻护士对于突发性交通事故急性伤害的处理水平,提升其心理素质,并分析全科医学教育在培训过程中的重要性.方法 选择急诊科29名新人职护士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实施为期1~2年的心理培训,在此期间主要针对突发性交通事故的应急处理、学员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行训练,同时接受全科医学专业训练.安排突发交通事故伤害应急小组急救并行严格考核.结果 学员在培训的前1~3个月期间心理压力为(3.1
普遍新生儿听力筛查在我国正式开展的10年来取得了重大的成效,帮助众多听障儿童得以尽早干预,避免了听障儿童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沉重负赘.但目前普遍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开展仍有部分不足,而社区护理的加入将有助于弥补这部分不足。
偏瘫是脑卒中致残的主要表现,大约75%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早期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大多数时间都被迫卧床,可出现足内翻或下垂,表现为踝关节和足趾活动受限,足背屈困难.患病早期正确的卧位能预防或减轻肢体挛缩模式等并发症的发生以利于患者的康复.为减少因足下垂而导致的患者功能障碍,临床上常采用软枕、防旋鞋或固定托等支具.前者因质软、弹性大,压迫后变形不容易保持位置;
目的 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点眼药方法对小儿急性结膜炎治疗效果,探讨使用眼药水治疗小儿急性结膜炎时,先冲洗结膜囊再点眼药水效果是否优于直接点眼药法.方法 将200例患急性结膜炎的患儿按就诊病区进行分组,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实验组采取先冲洗结膜囊后点眼药水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按常规点眼药水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眼部分泌物消失的时间和治愈时间.结果 通过先冲洗结膜囊再点眼药水的方法治疗急性
目的 探讨肝胆胰外科术后发生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实行血糖控制优化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2年1-6月进行肝胆胰相关手术,且术后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86例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均将50U中性胰岛素加入48.75 ml 0.9%氯化钠注射液,经微量泵静脉输注,控制患者血糖在7.8~10.0 mmol/L.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血糖控制优化方案和传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