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肃敏公子俊,初为西安知府,西安民苦城中水咸,饮辄病。公为开新渠,引山泉,行地中,匝遍城市①,人人得户汲,至今便利,号余公渠。经阳山高,水下溉田,病迅不得蓄②。公出府金,责清强吏,凿山开水道,转灌田千顷。升副都御史,巡抚延绥③。延绥自正统中④,命都督王祯镇守,榆林未城也。祯始城榆林,及十八寨,移镇榆林,尚未卫也。成化七年置卫⑤。八年,公广榆林城,增三十六营堡。公请尽厘陕中人有伍籍诡落者⑥,及罪谪南戍子孙不能南风土者,实榆林卫。又择俊子弟教之读书,请建学,立官师,为弟子员。俗多弃地不圃艺,命吏教之树蔬果,开界石外地,兴屯田,遂得粮数万担。自是榆林始为重镇。尝曰:“人臣事君,当随事尽力。凡有建树,即近且小,亦必为百年之计。”又日:“大臣谋国,遇有大利害,当身任其责,岂得养交市恩,为远怨自全之地?”以故,镇榆林时,怨谤纷起,坚执不挠,卒能成功,垂利百世。
(《智品》卷七《能品》)
①匝:環绕。
②病:缺点,问题。
③延绥:军镇名,明代九边之一,总兵府驻榆林城。
④正统: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时间为1436—1449。
⑤成化:明宪宗朱见深的年号,时间为1465—1487。成化七年即1471年。
⑥伍籍:军籍。
余子俊初次担任西安知府的时候,西安城的老百姓苦于城中的水太成,喝了这种水之后很容易生病。余子俊下令开挖新渠,将山上泉水引下来,顺着渠道流到城中,环绕西安城整整一圈,使得城中百姓家家户户都能从井里汲取到清甜的泉水,一直到现在,西安城的百姓仍因此而得利,于是,人们把这新渠称为“余公渠”。由于经阳山地势较高,水流到这里被用于灌溉,但水流速太快,不能将其储蓄下来慢慢使用。于是,余子俊便拿出府库的银子,责令清廉干练的府吏,凿开经阳山,开辟水道,蜿蜒曲折,能够灌溉上千顷良田。后来余子俊升任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延绥从明英宗正统年间,朝廷就已经任命都督王祯镇守,当时榆林还没有筑城。直到王祯时才开始筑城,并设置十八处山寨作为要塞,又将办公的地方迁至榆林,当时榆林还没有设卫所。直到明宪宗成化七年,才开始设置卫所。成化八年,余子俊扩大榆林城的规模,增筑了三十六个营堡。余子俊请求朝廷批准,尽数清理原有的户籍编伍,把那些谎称失去伍籍的陕中人,以及因罪被贬谪到南方戍守之人的子孙中不能适应南方水土的,全部迁到榆林卫以充实当地的驻防。同时,选择那些有文化的人来教他们读书,又申请在当地建立学堂,选定官府委派的教师作为教员。当地许多闲地因无人种植而被荒弃,余子俊便命府吏教当地人种植蔬菜水果,又开辟界石以外的空地,大兴屯田,于是获得几万担粮食的收成。从此,榆林成为边塞重镇。余子俊曾说:“人臣侍奉国君,凡遇到事情应当竭尽自己的力量。大凡有建树的人,哪怕是近在眼前的小事,也一定要将它做好,以为百年之计。”又说:“作为大臣为国家出谋划策,每当碰到关系重大的事,应当勇于承担责任。怎么能够为了避免别人的怨恨而保全自己,就培养私交、卖人情呢?”因此,余公镇守榆林时,怨恨和诽谤纷纷而来,但他坚持己见,不被不正确的议论所动摇,所以最终获得成功,使后代仍然能够享受他的恩泽。
《智品》由明代樊玉冲编写,於伦增补,与《益智编》《智囊全集》《经世奇谋》合称“四大智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全书分“神品”“妙品”“能品”“雅品”“具品”“谲品”“盗品”七个部分,作者选取先秦至明代的人物故事,以智慧为衡量的标尺,通过对智慧的细致划分,赋予历史故事更多的道德批判意义,进而给读者以激励或警示。
本文出自《能品》,所谓“能”,就是才能、能力的意思,在这部分中,作者列举的人物往往都能做到遇事沉着冷静,敢于决断,有勇有谋,深思熟虑,从大局出发,全盘考虑,最终使问题得到很好解决。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和学习历史人物的智慧和才干。
选文所述之余子俊,是在为政上有突出成绩之人。余氏是明代名臣,他在户部十年,以廉洁奉公著称;巡抚延绥时,“尽心边计,数世赖之”;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去世后,谥号“肃敏”。文中记述了余子俊纾解民困、为民谋利、巩固边防等事,体现了一位官员的经验和才干、职责和操守,尤其是他所说的“人臣事君,当随事尽力。凡有建树,即近且小,亦必为百年之计”,以及“大臣谋国,遇有大利害,当身任其责”,充分展现了其政治素养,对今天的从政者不无借鉴意义。(海涛)
(《智品》卷七《能品》)
注释:
①匝:環绕。
②病:缺点,问题。
③延绥:军镇名,明代九边之一,总兵府驻榆林城。
④正统: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时间为1436—1449。
⑤成化:明宪宗朱见深的年号,时间为1465—1487。成化七年即1471年。
⑥伍籍:军籍。
大意:
余子俊初次担任西安知府的时候,西安城的老百姓苦于城中的水太成,喝了这种水之后很容易生病。余子俊下令开挖新渠,将山上泉水引下来,顺着渠道流到城中,环绕西安城整整一圈,使得城中百姓家家户户都能从井里汲取到清甜的泉水,一直到现在,西安城的百姓仍因此而得利,于是,人们把这新渠称为“余公渠”。由于经阳山地势较高,水流到这里被用于灌溉,但水流速太快,不能将其储蓄下来慢慢使用。于是,余子俊便拿出府库的银子,责令清廉干练的府吏,凿开经阳山,开辟水道,蜿蜒曲折,能够灌溉上千顷良田。后来余子俊升任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延绥从明英宗正统年间,朝廷就已经任命都督王祯镇守,当时榆林还没有筑城。直到王祯时才开始筑城,并设置十八处山寨作为要塞,又将办公的地方迁至榆林,当时榆林还没有设卫所。直到明宪宗成化七年,才开始设置卫所。成化八年,余子俊扩大榆林城的规模,增筑了三十六个营堡。余子俊请求朝廷批准,尽数清理原有的户籍编伍,把那些谎称失去伍籍的陕中人,以及因罪被贬谪到南方戍守之人的子孙中不能适应南方水土的,全部迁到榆林卫以充实当地的驻防。同时,选择那些有文化的人来教他们读书,又申请在当地建立学堂,选定官府委派的教师作为教员。当地许多闲地因无人种植而被荒弃,余子俊便命府吏教当地人种植蔬菜水果,又开辟界石以外的空地,大兴屯田,于是获得几万担粮食的收成。从此,榆林成为边塞重镇。余子俊曾说:“人臣侍奉国君,凡遇到事情应当竭尽自己的力量。大凡有建树的人,哪怕是近在眼前的小事,也一定要将它做好,以为百年之计。”又说:“作为大臣为国家出谋划策,每当碰到关系重大的事,应当勇于承担责任。怎么能够为了避免别人的怨恨而保全自己,就培养私交、卖人情呢?”因此,余公镇守榆林时,怨恨和诽谤纷纷而来,但他坚持己见,不被不正确的议论所动摇,所以最终获得成功,使后代仍然能够享受他的恩泽。
【点评】
《智品》由明代樊玉冲编写,於伦增补,与《益智编》《智囊全集》《经世奇谋》合称“四大智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全书分“神品”“妙品”“能品”“雅品”“具品”“谲品”“盗品”七个部分,作者选取先秦至明代的人物故事,以智慧为衡量的标尺,通过对智慧的细致划分,赋予历史故事更多的道德批判意义,进而给读者以激励或警示。
本文出自《能品》,所谓“能”,就是才能、能力的意思,在这部分中,作者列举的人物往往都能做到遇事沉着冷静,敢于决断,有勇有谋,深思熟虑,从大局出发,全盘考虑,最终使问题得到很好解决。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和学习历史人物的智慧和才干。
选文所述之余子俊,是在为政上有突出成绩之人。余氏是明代名臣,他在户部十年,以廉洁奉公著称;巡抚延绥时,“尽心边计,数世赖之”;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去世后,谥号“肃敏”。文中记述了余子俊纾解民困、为民谋利、巩固边防等事,体现了一位官员的经验和才干、职责和操守,尤其是他所说的“人臣事君,当随事尽力。凡有建树,即近且小,亦必为百年之计”,以及“大臣谋国,遇有大利害,当身任其责”,充分展现了其政治素养,对今天的从政者不无借鉴意义。(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