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子俊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2834886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肃敏公子俊,初为西安知府,西安民苦城中水咸,饮辄病。公为开新渠,引山泉,行地中,匝遍城市①,人人得户汲,至今便利,号余公渠。经阳山高,水下溉田,病迅不得蓄②。公出府金,责清强吏,凿山开水道,转灌田千顷。升副都御史,巡抚延绥③。延绥自正统中④,命都督王祯镇守,榆林未城也。祯始城榆林,及十八寨,移镇榆林,尚未卫也。成化七年置卫⑤。八年,公广榆林城,增三十六营堡。公请尽厘陕中人有伍籍诡落者⑥,及罪谪南戍子孙不能南风土者,实榆林卫。又择俊子弟教之读书,请建学,立官师,为弟子员。俗多弃地不圃艺,命吏教之树蔬果,开界石外地,兴屯田,遂得粮数万担。自是榆林始为重镇。尝曰:“人臣事君,当随事尽力。凡有建树,即近且小,亦必为百年之计。”又日:“大臣谋国,遇有大利害,当身任其责,岂得养交市恩,为远怨自全之地?”以故,镇榆林时,怨谤纷起,坚执不挠,卒能成功,垂利百世。
  (《智品》卷七《能品》)

注释:


  ①匝:環绕。
  ②病:缺点,问题。
  ③延绥:军镇名,明代九边之一,总兵府驻榆林城。
  ④正统: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时间为1436—1449。
  ⑤成化:明宪宗朱见深的年号,时间为1465—1487。成化七年即1471年。
  ⑥伍籍:军籍。

大意:


  余子俊初次担任西安知府的时候,西安城的老百姓苦于城中的水太成,喝了这种水之后很容易生病。余子俊下令开挖新渠,将山上泉水引下来,顺着渠道流到城中,环绕西安城整整一圈,使得城中百姓家家户户都能从井里汲取到清甜的泉水,一直到现在,西安城的百姓仍因此而得利,于是,人们把这新渠称为“余公渠”。由于经阳山地势较高,水流到这里被用于灌溉,但水流速太快,不能将其储蓄下来慢慢使用。于是,余子俊便拿出府库的银子,责令清廉干练的府吏,凿开经阳山,开辟水道,蜿蜒曲折,能够灌溉上千顷良田。后来余子俊升任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延绥从明英宗正统年间,朝廷就已经任命都督王祯镇守,当时榆林还没有筑城。直到王祯时才开始筑城,并设置十八处山寨作为要塞,又将办公的地方迁至榆林,当时榆林还没有设卫所。直到明宪宗成化七年,才开始设置卫所。成化八年,余子俊扩大榆林城的规模,增筑了三十六个营堡。余子俊请求朝廷批准,尽数清理原有的户籍编伍,把那些谎称失去伍籍的陕中人,以及因罪被贬谪到南方戍守之人的子孙中不能适应南方水土的,全部迁到榆林卫以充实当地的驻防。同时,选择那些有文化的人来教他们读书,又申请在当地建立学堂,选定官府委派的教师作为教员。当地许多闲地因无人种植而被荒弃,余子俊便命府吏教当地人种植蔬菜水果,又开辟界石以外的空地,大兴屯田,于是获得几万担粮食的收成。从此,榆林成为边塞重镇。余子俊曾说:“人臣侍奉国君,凡遇到事情应当竭尽自己的力量。大凡有建树的人,哪怕是近在眼前的小事,也一定要将它做好,以为百年之计。”又说:“作为大臣为国家出谋划策,每当碰到关系重大的事,应当勇于承担责任。怎么能够为了避免别人的怨恨而保全自己,就培养私交、卖人情呢?”因此,余公镇守榆林时,怨恨和诽谤纷纷而来,但他坚持己见,不被不正确的议论所动摇,所以最终获得成功,使后代仍然能够享受他的恩泽。

【点评】


  《智品》由明代樊玉冲编写,於伦增补,与《益智编》《智囊全集》《经世奇谋》合称“四大智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全书分“神品”“妙品”“能品”“雅品”“具品”“谲品”“盗品”七个部分,作者选取先秦至明代的人物故事,以智慧为衡量的标尺,通过对智慧的细致划分,赋予历史故事更多的道德批判意义,进而给读者以激励或警示。
  本文出自《能品》,所谓“能”,就是才能、能力的意思,在这部分中,作者列举的人物往往都能做到遇事沉着冷静,敢于决断,有勇有谋,深思熟虑,从大局出发,全盘考虑,最终使问题得到很好解决。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和学习历史人物的智慧和才干。
  选文所述之余子俊,是在为政上有突出成绩之人。余氏是明代名臣,他在户部十年,以廉洁奉公著称;巡抚延绥时,“尽心边计,数世赖之”;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去世后,谥号“肃敏”。文中记述了余子俊纾解民困、为民谋利、巩固边防等事,体现了一位官员的经验和才干、职责和操守,尤其是他所说的“人臣事君,当随事尽力。凡有建树,即近且小,亦必为百年之计”,以及“大臣谋国,遇有大利害,当身任其责”,充分展现了其政治素养,对今天的从政者不无借鉴意义。(海涛)
其他文献
家风与家教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家风是耳濡目染式的家教,是家庭、家族成员在繁衍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生活方式、处事精神;家教则是对家风的一种传承方式,是在家庭、家族生活中对家庭、家族成员涵养的日常教化。家风、家教或明或暗地存在于人们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强调教子以德为先,兼具才华,并且将教子与家、国、天下结合起来,这是中华传统家教家风的第一个主要特点。  自先秦以来,家教就开始受到重视,以家训
期刊
童年的时候,我有个小伙伴是新疆人,他出生在伊犁,七八岁后被内地人家领养,就来到了我们家乡,很自然地和我们成了朋友。  他是新疆伊犁人,他也知道我们对新疆一无所知,所以整天编关于新疆的故事给我们听,今天讲不完明天继续讲。在他描述的故事里天天都有吃羊肉的事,“正在我啃羊腿时,外面进来一个人……”,“我把没吃完的羊肉塞进了书包里……”,“苏尔坦抓起一块羊肉跑了过来……”,惹得我们每天跟着一阵阵咽口水。 
期刊
我们说中国哲学是由传统哲学、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三部分构成,传统哲学从公元前11世纪到1840年,大约三千年时间;近代哲学从1840年到1919年,大约八十年时间;现代哲学从1919年到现在,有一百余年时间。  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曾经把中国传统哲学划分为两个阶段: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可以说是简洁明了、言简意赅,抓住了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为了更准确、更具体地把握传统哲学的特点,我们将其细化,具体划分为
期刊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北宋周敦颐的这首《爱莲说》,想必读者再熟悉不过了。这篇千古美文,使我们从文学的角度领略了周敦颐的风采。其实,在宋明理学乃至中国哲学史上,周敦颐也有一席之地,被后人尊称为“道学宗主、理学开山”;他的廉政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初入仕途  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
期刊
初到三清山,就被告知,现在正是漫山杜鹃花开的季节,我们来的正是时候。之前就闻知三清山是道教圣地,因为山上的三座主峰玉京、玉虚、玉华,暗合道教三位天尊(即玉清、上清、太清),所以得名三清山。其中,最高的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米,常有云雾缭绕,更像是道家仙境一般。我们上山时,阳光正好,不见云雾,开启的是登山赏花模式。  每年的5月到6月间,三清山杜鹃花盛开。据说,山上有十几种杜鹃花,分布在山涧峡谷,花
期刊
《史记》是全方位考察社会历史的史学名著。太史公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是多视角的。《史记》关于儿童生活的记述,是成就这部伟大史学经典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儿童的生活,可以通过一个特殊的观察角度,更真实地了解当时社会关系的原生形态。由此将有助于我们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情状及社会文化风貌有全面详细的了解。可以说,《史记》中描绘的生动真切的儿童生活画面,是值得珍视的历史文化信息。一、“幼弱”生命的悲剧  秦汉时期基于
期刊
我读过一个故事,讲两个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逛街时误入了一家施坦威钢琴店,接待他们的女店员说,每一架钢琴都是独一无二的,琴声与琴声之间的细微差别,是琴的个性,同样也反映着拥有者的品味和喜好。这位毕业于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高材生,用德国人一贯的严谨作风,将同一首练习曲,在十几架钢琴上,为两个同学演奏了几十遍。每一遍弹奏,那个女店员都非常自信而专注,最终,她为留学生找到了最能触动心弦的那架钢琴。  生活
期刊
卖生鱼,则用浅抱桶,以柳叶间串,清水中浸,或循街出卖。每日早,惟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如此生鱼有数千檐入门。冬月,即黄河诸远处客鱼来,谓之“车鱼”,每斤不上—百文。(《鱼行》)  卖活鱼的人,用浅抱桶盛装,把鱼用柳叶间隔串起来,放在桶中,用清水浸养,或者沿街叫卖。每日一早,单是东京城西侧的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像这样的活鱼就有几千担运入城中。冬天,有从黄河等远处运来的客鱼,称作“车鱼”,每斤标
期刊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清真集校注》卷上)【赏析】  周邦彦的词,多写闺情与羁旅。此词亦属闺情类,并以闺中人看似寻常却又不寻常的日常起笔,娓娓展开引入。起笔所谓“并刀”,即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产的刀;“吴盐”,即吴地(江淮一带)产的盐,此二地域皆以产物闻名。词中正意,本是写刀写盐,“并”“
期刊
小宛是我认识了十几年的朋友,我们最后一次见面,离现在也快四五年了。她学过舞蹈和音乐,彼时分离,正是在音乐学院的宿舍。在我心目中,她一直是个很传奇的女子,总以为她会走上演艺圈的道路,成为一个星光闪耀的女子。忽然有一天,发现她开了一家很安静,很清灵的花店,在花香和恬静中,静静地弹着小小的吉他,唱着只属于她自己的歌。才发现,在我们80年代末这一辈人中,只有她还在坚守自我。  在开店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