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艺术讲究意境之说,那么音乐与绘画在意境的呈现上是否相通呢?想到孔子的艺术精神便会想到仁的音乐世界;想到庄子的艺术精神,不期然而然的落实于山水画之上,中国绘画中最为体现中国传统思想的便是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所以本文将从古代的音乐与中国传统山水画入手来分析意境。
关键词:意境、音乐、绘画
中国的艺术家在对民族文化进行欣赏与自省的时候通常以表出的意境来作为评判标准之一,同时意境的特构以透析到中国人心灵的幽情壮采,也常以中国传统的绘画与音乐艺术为出发点来研究中国艺术独有的意境。
1.艺术意境产生的思想基础
1.1“仁”的音乐世界
孔子推崇仁治,且提出了礼乐制度来实现仁的世界。乐即是音乐,是包含舞蹈在内的,孔子对于音乐,对于艺术的基本规定、要求,是由音乐得到快乐,由音乐来感化精神。音乐是养成乐,助成乐的手段,音乐用来引导快乐,金石丝竹之声,是用来引导道德的。论语“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美与善的统一是音乐所具备的,所以美与善便是孔子对于艺术的基本规定和要求。孔子提倡“仁”,这里的“仁”与“尽善”的精神不谋而合,比如;《韶》是舜乐,尧舜的蝉让是仁,是尽善尽美,《武》是周武王之乐,尽美未尽善,所以孔子所要求的乐是尽美尽仁,对于音乐的重视原因也是由于乐中有仁,仁中有乐。仁本属于道德层面,乐属于艺术层面,但仁与乐在自然本质上是有相通之意的,都可以助成“快乐”,都可以满足于内心。再者,音乐以和字作为概括,各个音符和谐统一,音乐使听者“和”,而达到仁,仁者必和,从生命本根性的角度揭示了音乐美善的圆融为一,通过对“乐之和”的疏解阐发了孔门音乐美学所追求的生命之境。所以孔子从音乐世界出发向生命,音乐所要追求的就是一个尽善尽美、仁的境界,达到生命圆融的意境。
1.2虚静的绘画世界
老庄的道家思想为中国的绘画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中国山水画的独立尤其体现出道家思想的重要地位,以及贯穿于绘画理论之中。道家追求的是道,是一种无限性,讲究虚静之心,成己,成物,受到其影响的人多为放逸之行的隐士。老庄道家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是艺术的人生,且俆复观先生认为中国的纯艺术精神也是由老庄思想而来。中国的山水画大多也是用来“体道”的,从虚静的自我出发向自然的世界。
2.意境的层次
宗白华认为艺术的境界是位于主真主神的境界之中,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也就是说艺术是存在于真实的世界之下,又有宗教境界一定的引导。玩赏真实物理世界的色相、秩序、节奏,借以窥见自我最深处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2.1音乐的意境
孔子仁的音乐对于知识修养足够丰富的知识分子来说,音乐对于他们来说就更加的有功用。因为这与孔子所上升的艺术根源性问题相关。音乐的基本要素是“诗歌舞”,是不借助自身以外的客观事物而可成立的,所以说他们说是“本于心”,即是生命内在的东西,遂将艺术追溯到内在精神上去,对于人格修养搞得知识分子来说,岂不更符合追寻自我,“致乐以治心”。同时,由内心而来的音乐通过乐器等表达出来,使音乐艺术化,将音乐用以修养人格,且人格反作用于音乐,使音乐也道德化。艺术与道德的一致,使人安于其所乐,获得生命的大圆融,这便是为人生而艺术。但他并不否定艺术本身的美,而是要求艺术要尽善尽美,与仁相得益彰。
2.2山水画的意境
庄子所追求的道是最高的艺术精神,所以庄子的观照即是美的观照。宗炳在理论上基本确定了山水画的独立,而宗炳的山水画理论也是依托老庄的道家思想来阐述的,“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道是体悟、认识世间万物的突破口,后世的画家、绘画理论家也是以此为基础的,以体道为绘画的过程、目的。一方面山水画的素材来自于令人心能解放、精神能解放、思想能解放的山水树石,另一方面艺术家在山水树石中找到了共鸣,心与山水树石,通过绘画作品将其表现出来后,会获得精神上的归属感。也即是说道家思想给了山水画家一个由“有我”到“无我”的一个境界,一个固定的物象是不能夠包涵整个主观的情思,只有大自然的山川草木、云烟冥晦才能抒写情思。山水画可能表现出一种泉石啸傲的意境,或者是体远的意境,或是表现逸格的意境,再或者是动静结合的创造出的意境,意境是一个情于景的结晶,因心造境,所以会因人因景因情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意境,但都是客观景物作为主观情思的象征。
北宋山水以郭熙为例多以全景山水表现咫尺千里、连绵不绝的客观山水之景。“可游可居”的山水画并非是一闪而过的快感,而是“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即要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整个生活、人生的环境、理想、情趣和氛围从而,它所要求的就是一种比较广阔长久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境地的真实再现,而不是一时一景的“可望可行”的片刻感受。从生活而人生,由人生而自然境界,这才是中国山水的所要追求的艺术意境的理想美。绘画艺术中高度发展了的“无我之境”。
2.3意境的相通
音乐与绘画在艺术中是可以相互比拟的,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节奏,但在意境的追求上都是追求由内而外的,“表出”的意境,抒写胸中之意,生命都成为一种韵律,表现着宇宙的之道。张旭见公孙大娘剑器而悟出笔法,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所以绘画与音乐中创造出的意境都是出自对生命的体悟,都需要通过人格的修养来寻找生命的节奏。
3.总结
作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一直有被作深刻的论述,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提出了境界与意象之说,是中国美学史上最有生命力最有理论价值。不管是体道的山水画意境还是仁的音乐意境都属于艺术的意境,都是艺术的意境,都是情与景的融合,是艺术家们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对象之中,成为客观化的情感,移情于物,托物抒情,意与境合,所以绘画与音乐都可以与带有深刻情感的诗相融合,不管是音乐的节奏性还是绘画中营造出空间的韵律都是诗中含有的,艺术创作者通过它们传达出最真挚的情感,欣赏者在思想上受到强烈的感染,这就是艺术的意境,即是自我有表现,且通过艺术作品将其表出,从自我出发,体味生命之情调。
参考文献
[1]俆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山西大学 美术学院)
关键词:意境、音乐、绘画
中国的艺术家在对民族文化进行欣赏与自省的时候通常以表出的意境来作为评判标准之一,同时意境的特构以透析到中国人心灵的幽情壮采,也常以中国传统的绘画与音乐艺术为出发点来研究中国艺术独有的意境。
1.艺术意境产生的思想基础
1.1“仁”的音乐世界
孔子推崇仁治,且提出了礼乐制度来实现仁的世界。乐即是音乐,是包含舞蹈在内的,孔子对于音乐,对于艺术的基本规定、要求,是由音乐得到快乐,由音乐来感化精神。音乐是养成乐,助成乐的手段,音乐用来引导快乐,金石丝竹之声,是用来引导道德的。论语“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美与善的统一是音乐所具备的,所以美与善便是孔子对于艺术的基本规定和要求。孔子提倡“仁”,这里的“仁”与“尽善”的精神不谋而合,比如;《韶》是舜乐,尧舜的蝉让是仁,是尽善尽美,《武》是周武王之乐,尽美未尽善,所以孔子所要求的乐是尽美尽仁,对于音乐的重视原因也是由于乐中有仁,仁中有乐。仁本属于道德层面,乐属于艺术层面,但仁与乐在自然本质上是有相通之意的,都可以助成“快乐”,都可以满足于内心。再者,音乐以和字作为概括,各个音符和谐统一,音乐使听者“和”,而达到仁,仁者必和,从生命本根性的角度揭示了音乐美善的圆融为一,通过对“乐之和”的疏解阐发了孔门音乐美学所追求的生命之境。所以孔子从音乐世界出发向生命,音乐所要追求的就是一个尽善尽美、仁的境界,达到生命圆融的意境。
1.2虚静的绘画世界
老庄的道家思想为中国的绘画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中国山水画的独立尤其体现出道家思想的重要地位,以及贯穿于绘画理论之中。道家追求的是道,是一种无限性,讲究虚静之心,成己,成物,受到其影响的人多为放逸之行的隐士。老庄道家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是艺术的人生,且俆复观先生认为中国的纯艺术精神也是由老庄思想而来。中国的山水画大多也是用来“体道”的,从虚静的自我出发向自然的世界。
2.意境的层次
宗白华认为艺术的境界是位于主真主神的境界之中,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也就是说艺术是存在于真实的世界之下,又有宗教境界一定的引导。玩赏真实物理世界的色相、秩序、节奏,借以窥见自我最深处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2.1音乐的意境
孔子仁的音乐对于知识修养足够丰富的知识分子来说,音乐对于他们来说就更加的有功用。因为这与孔子所上升的艺术根源性问题相关。音乐的基本要素是“诗歌舞”,是不借助自身以外的客观事物而可成立的,所以说他们说是“本于心”,即是生命内在的东西,遂将艺术追溯到内在精神上去,对于人格修养搞得知识分子来说,岂不更符合追寻自我,“致乐以治心”。同时,由内心而来的音乐通过乐器等表达出来,使音乐艺术化,将音乐用以修养人格,且人格反作用于音乐,使音乐也道德化。艺术与道德的一致,使人安于其所乐,获得生命的大圆融,这便是为人生而艺术。但他并不否定艺术本身的美,而是要求艺术要尽善尽美,与仁相得益彰。
2.2山水画的意境
庄子所追求的道是最高的艺术精神,所以庄子的观照即是美的观照。宗炳在理论上基本确定了山水画的独立,而宗炳的山水画理论也是依托老庄的道家思想来阐述的,“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道是体悟、认识世间万物的突破口,后世的画家、绘画理论家也是以此为基础的,以体道为绘画的过程、目的。一方面山水画的素材来自于令人心能解放、精神能解放、思想能解放的山水树石,另一方面艺术家在山水树石中找到了共鸣,心与山水树石,通过绘画作品将其表现出来后,会获得精神上的归属感。也即是说道家思想给了山水画家一个由“有我”到“无我”的一个境界,一个固定的物象是不能夠包涵整个主观的情思,只有大自然的山川草木、云烟冥晦才能抒写情思。山水画可能表现出一种泉石啸傲的意境,或者是体远的意境,或是表现逸格的意境,再或者是动静结合的创造出的意境,意境是一个情于景的结晶,因心造境,所以会因人因景因情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意境,但都是客观景物作为主观情思的象征。
北宋山水以郭熙为例多以全景山水表现咫尺千里、连绵不绝的客观山水之景。“可游可居”的山水画并非是一闪而过的快感,而是“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即要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整个生活、人生的环境、理想、情趣和氛围从而,它所要求的就是一种比较广阔长久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境地的真实再现,而不是一时一景的“可望可行”的片刻感受。从生活而人生,由人生而自然境界,这才是中国山水的所要追求的艺术意境的理想美。绘画艺术中高度发展了的“无我之境”。
2.3意境的相通
音乐与绘画在艺术中是可以相互比拟的,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节奏,但在意境的追求上都是追求由内而外的,“表出”的意境,抒写胸中之意,生命都成为一种韵律,表现着宇宙的之道。张旭见公孙大娘剑器而悟出笔法,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所以绘画与音乐中创造出的意境都是出自对生命的体悟,都需要通过人格的修养来寻找生命的节奏。
3.总结
作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一直有被作深刻的论述,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提出了境界与意象之说,是中国美学史上最有生命力最有理论价值。不管是体道的山水画意境还是仁的音乐意境都属于艺术的意境,都是艺术的意境,都是情与景的融合,是艺术家们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对象之中,成为客观化的情感,移情于物,托物抒情,意与境合,所以绘画与音乐都可以与带有深刻情感的诗相融合,不管是音乐的节奏性还是绘画中营造出空间的韵律都是诗中含有的,艺术创作者通过它们传达出最真挚的情感,欣赏者在思想上受到强烈的感染,这就是艺术的意境,即是自我有表现,且通过艺术作品将其表出,从自我出发,体味生命之情调。
参考文献
[1]俆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山西大学 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