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想的数学课堂是“开心果”,学生乐在其中;理想的数学课堂是“创造坊”,学生学在其中。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那么如何让数学课堂不再枯燥,让其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殿堂?关键在于学生能否产生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构建一个让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的课堂,关键在于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
一、问题情境,激发乐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学习大多是枯燥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挖掘知识本身的魅力,设计精彩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有趣,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教师首先从问题引入:“一个三角形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它的内角和还有几度?”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还有两个角……”随即一部分学生醒悟过来:“不对,有四个角,内角和360度。”不一会儿,学生的思维就统一起来,同时为自己一开始的鲁莽和后来的醒悟感到兴奋,并且为知识的精妙所吸引,枯燥的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激起了学生学习的迫切需要。又如,在教学循环小数这个概念时,一上课教师先出示一组题目:红灯、绿灯、黄灯、红灯、绿灯、黄灯……;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而且都很纳闷,今天的数学课到底学习什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与今天的数学知识有什么联系?正当学生疑虑重重时,教师再请同学们找一找这组题目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兴趣很高,马上投入到积极的观察思考中去,很快发现,它们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接下去,教师请同学们一起计算:1÷3等于多少?学生又发现,在数学中也有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情况。从实际生活的自然现象,引出数学现象,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二、游戏教学,提高乐学的兴趣
小学生天性爱玩、爱动,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而且数与计算的知识相对来说较为枯燥,学生一般不太喜欢。在此类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那就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设计相关的游戏,如送信、夺红旗、开火车、小猫钓鱼、摘苹果、红花配绿叶等,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学习30以内的加法后,采用“打扑克”游戏,其学习效果是令人惊喜的。在四人小组的活动中,有的在桌面上出牌,有的把头凑在一起看牌的点数。因为牌上有实物点,对于计算暂时不熟练的学生,还可以借助数点数的方法来计算;对于大部分学生,只要小组长的两张牌刚出手,“等于多少”的话音未落,对方组员已迅速抢答出得数。这种转变,只是把以前重复的、枯燥无味的计算题练习设计成游戏活动,由学生用纸牌自主生成计算题目的形式来完成,学生们对此乐此不疲,是因为他们把做练习变成了快乐的游戏。学生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相信这是很多老师梦寐以求的事情。
三、动手操作,增进乐学的兴趣
有人曾诗意地说道: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了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欣赏数学和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学“圆柱”的基本知识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
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别围成一个圆柱筒,这两个圆柱筒的()不变。
1、表面积2、侧面积3、底面积4、体积
无论怎样解释,多数学生总是半知半解。这时可以让每个学生拿出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按照题目的叙述卷成两个不同的圆柱筒,然后让他们进行交流。由于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他们很快就直观地发现了“这两个圆柱筒的侧面积相等”的结论。虽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长方形纸大小不完全相同,但不同的学生在操作中激起了兴趣,在发现中寻求到了快乐,学生已经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做”数学了。
四、学以致用,保持乐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饮料配制”这一情境,首先问:“你们喝过饮料吗?喝过自己配制的饮料吗?”学生肯定都说没喝过自己配制的饮料。接着教师说:“这节课我们自己动手配制饮料。”学生马上动手,配制成自己的饮料后,自己先品尝,然后交换品尝。学生肯定觉得自己的与别人的滋味不同,有的太甜,有的太淡,有的可口……教师要抓住机会追问:“大家讨论一下,你的饮料可口与不可口的原因是什么?”讨论之后,学生共同认识到可口饮料必须是水和饮料粉按一定的比例配制。紧接着进行第二次配制,配制时教师积极引导,要求相互取长补短,确定根据水的多少应放几份饮料粉才好喝。配成后,同学之间再次相互品尝,让大家共同享受自己劳动成果的快乐。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获得的成功,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只要我们在教与学的方式上多下功夫,让学生感到数学中“有情境”、“有活动”、“有生活”,让兴趣带领学生进行学习,让兴趣提高学生的一切,让兴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定能让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一、问题情境,激发乐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学习大多是枯燥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挖掘知识本身的魅力,设计精彩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有趣,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教师首先从问题引入:“一个三角形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它的内角和还有几度?”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还有两个角……”随即一部分学生醒悟过来:“不对,有四个角,内角和360度。”不一会儿,学生的思维就统一起来,同时为自己一开始的鲁莽和后来的醒悟感到兴奋,并且为知识的精妙所吸引,枯燥的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激起了学生学习的迫切需要。又如,在教学循环小数这个概念时,一上课教师先出示一组题目:红灯、绿灯、黄灯、红灯、绿灯、黄灯……;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而且都很纳闷,今天的数学课到底学习什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与今天的数学知识有什么联系?正当学生疑虑重重时,教师再请同学们找一找这组题目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兴趣很高,马上投入到积极的观察思考中去,很快发现,它们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接下去,教师请同学们一起计算:1÷3等于多少?学生又发现,在数学中也有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情况。从实际生活的自然现象,引出数学现象,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二、游戏教学,提高乐学的兴趣
小学生天性爱玩、爱动,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而且数与计算的知识相对来说较为枯燥,学生一般不太喜欢。在此类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那就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设计相关的游戏,如送信、夺红旗、开火车、小猫钓鱼、摘苹果、红花配绿叶等,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学习30以内的加法后,采用“打扑克”游戏,其学习效果是令人惊喜的。在四人小组的活动中,有的在桌面上出牌,有的把头凑在一起看牌的点数。因为牌上有实物点,对于计算暂时不熟练的学生,还可以借助数点数的方法来计算;对于大部分学生,只要小组长的两张牌刚出手,“等于多少”的话音未落,对方组员已迅速抢答出得数。这种转变,只是把以前重复的、枯燥无味的计算题练习设计成游戏活动,由学生用纸牌自主生成计算题目的形式来完成,学生们对此乐此不疲,是因为他们把做练习变成了快乐的游戏。学生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相信这是很多老师梦寐以求的事情。
三、动手操作,增进乐学的兴趣
有人曾诗意地说道: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了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欣赏数学和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学“圆柱”的基本知识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
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别围成一个圆柱筒,这两个圆柱筒的()不变。
1、表面积2、侧面积3、底面积4、体积
无论怎样解释,多数学生总是半知半解。这时可以让每个学生拿出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按照题目的叙述卷成两个不同的圆柱筒,然后让他们进行交流。由于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他们很快就直观地发现了“这两个圆柱筒的侧面积相等”的结论。虽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长方形纸大小不完全相同,但不同的学生在操作中激起了兴趣,在发现中寻求到了快乐,学生已经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做”数学了。
四、学以致用,保持乐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饮料配制”这一情境,首先问:“你们喝过饮料吗?喝过自己配制的饮料吗?”学生肯定都说没喝过自己配制的饮料。接着教师说:“这节课我们自己动手配制饮料。”学生马上动手,配制成自己的饮料后,自己先品尝,然后交换品尝。学生肯定觉得自己的与别人的滋味不同,有的太甜,有的太淡,有的可口……教师要抓住机会追问:“大家讨论一下,你的饮料可口与不可口的原因是什么?”讨论之后,学生共同认识到可口饮料必须是水和饮料粉按一定的比例配制。紧接着进行第二次配制,配制时教师积极引导,要求相互取长补短,确定根据水的多少应放几份饮料粉才好喝。配成后,同学之间再次相互品尝,让大家共同享受自己劳动成果的快乐。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获得的成功,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只要我们在教与学的方式上多下功夫,让学生感到数学中“有情境”、“有活动”、“有生活”,让兴趣带领学生进行学习,让兴趣提高学生的一切,让兴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定能让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