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题连线
(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宗子相①集》序 [明]王世贞
呜呼!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武昌吴国伦传之,而吴郡王世贞为之序,日:昔在建安,二曹龙奋,公斡角立。爰至潘陆衍藻,太冲修质,沈宋丽尔,必简岳岳,李杜并驱,龙标脱衔。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抉吴生暨天目徐生来。子相才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冷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离得之。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矱②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日宁瑕无碱③。余则无以难子相也。诸善子相者,谓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间是非子相者,谓子相欲逾津而弃其筏。然雅非子相指也。充吾结撰之思,际吾才之界,以与物境会。境合则吾收其全瑜,不合则吾姑取其瑜而任瑕。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时时上驷,以次驰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胜,而无再不胜,如是耳。今其篇章具在,即使公斡、太冲、必简、龙标小自贬损,而附于诸贤之骥,子相甘之哉。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子相独不然。为考功郎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参闽藩。属有岛寇事,衽席吏民,调兵食,规摹为一方冠。既又佐其臬为儒生师帅。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则子相居恒不怿,谓:“麒麟凤凰,宁能并鸡犬用乎?不得之,不能为圣世。吾厌吾鸡犬,行去矣!”于鳞大赏之,为诗曰:“一为麟凤言,三叹加飨食。”其曹偶持论若此。
(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有删节)
[注]①宗子相:宗臣(1525-1560),字子相,与李攀龙(字于鳞)、王世贞、吴国伦等六人合称明代“后七子”。②矩镬:犹规则、法度。③硪:似玉的石头。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笔就勾画了从建安到盛唐群雄争胜的诗坛景象,为下文高度评判宗臣的才华和成就提供了一个气势恢宏的文学史背景。
B.宗臣凭着才气能做到“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而李攀龙和王世贞都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
C.宗臣也有治世才能,任职地方能保境安民,又能“为儒生师帅”。他曾担任的考功郎属于京官,“出参闽藩”是离开京城到福建任职。
D.文章将议论与描写结合,使阐发主张和塑造人物相得益彰。对宗臣与人论诗时动作的描写,虽只寥寥数笔,其形象就跃然纸上。
【解析】“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理解有误,此处是作者自谦的说法以及表达对宗臣的褒奖之情。A项“二曹”“潘岳”等、C项的“考功郎”等都属于文化常识的考查。
【答案】B
应考锦囊
1.紧扣教材,抓住重点,总结延伸
对古代文化知识,首先要紧扣教材,多关注文本中涉及的重要文化知识、课下注释及相关的文化知识、课本附录部分的专题知识介绍,对这些知识要及时分条目归纳总结,并作合理的拓展延伸,做到篇篇归纳,册册总结。
2.分门别类,科学梳理
古代文化常识主要包括天文地理、礼仪风俗、姓名字号等,在复习时要注意归类。如“州、郡、道、路、府、省”均为古代的行政区划名;“刺史、国子监、将军、拾遗、枢密使”等均为官职名。此外,文化常识琐碎,梳理、記忆时要保证准确。
3.强化训练,随题整理,建立资源库
做好教材复习、梳理的同时,适量的训练必不可少。考生要充分运用平时的训练文本,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随题整理的同时还要随文梳理,关注文本中的文化知识,集腋成裘,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古代文化知识资源库。
4.活学活用,善于联想,学会迁移
积累的目的在于会用,高考中的很多古代文化知识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依据,做题时考生要有联想课内知识的习惯,灵活运用平时积累的知识。
5.提高语境意识,前后勾连,明确语境中的特定含义
高考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往往考查其语境义,因此,考生积累和做题时不能抛开其所处语境。如2019年浙江卷中的“潘陆”“沈宋”“李杜”“龙标”等,放入具体的语境中,就可以推知这是诗人的合称。
拓展延伸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王力
1.天文
古代的天文知识相当普及,明末清初顾炎武曾对此有过一段论述: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可见古代社会对天文的重视。
古代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有趣的是现今日本的周一到周日也以这七曜命名:星期日——日曜日;星期一——月曜日;星期二——火曜日;星期三——水曜日;星期四——木曜日;星期五——金曜日;星期六——土曜日。
此外,还有二十八星宿、星宿分野、十二次、北斗等。
2.历法
古人经常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至于年,最初是由庄稼成熟的物候而形成的。《说文》说:“年,熟谷也”。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时,一春秋为一年。《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的生命短暂,不到一年。
我们所知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以此反应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意义重大。
3.乐律
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击或五音,大致相当于现代音乐简谱上的1(do)2(re)3(mi)5(sol)6(la),后来加上变宫(4)和变徵(7)称为七音。作为音级,宫商角徵羽等音只有相对音高,没有绝对音高,也就是说它们的音高是随着调子转移的。
古书上常把五声和六律并举。可见,律和音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律,本来指用来定音的竹管,旧说古人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以确定乐音的高低,因此这十二个标准音也就叫做十二律。
4.科举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举行,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秀才高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举行,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举人高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由皇帝主试,参加殿试的贡士高中后,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古代考试也有人带小抄,这儿介绍一套清代的作弊工具——夹带。这套夹带共九卷,约十万字,是藏在特制布鞋的厚鞋底夹层中带进考场的。夹带的字非常小,是用牛角(而不是木板)刻版印刷的。
(选自《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删改)
【张向群/供稿】
(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宗子相①集》序 [明]王世贞
呜呼!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武昌吴国伦传之,而吴郡王世贞为之序,日:昔在建安,二曹龙奋,公斡角立。爰至潘陆衍藻,太冲修质,沈宋丽尔,必简岳岳,李杜并驱,龙标脱衔。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抉吴生暨天目徐生来。子相才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冷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离得之。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矱②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日宁瑕无碱③。余则无以难子相也。诸善子相者,谓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间是非子相者,谓子相欲逾津而弃其筏。然雅非子相指也。充吾结撰之思,际吾才之界,以与物境会。境合则吾收其全瑜,不合则吾姑取其瑜而任瑕。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时时上驷,以次驰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胜,而无再不胜,如是耳。今其篇章具在,即使公斡、太冲、必简、龙标小自贬损,而附于诸贤之骥,子相甘之哉。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子相独不然。为考功郎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参闽藩。属有岛寇事,衽席吏民,调兵食,规摹为一方冠。既又佐其臬为儒生师帅。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则子相居恒不怿,谓:“麒麟凤凰,宁能并鸡犬用乎?不得之,不能为圣世。吾厌吾鸡犬,行去矣!”于鳞大赏之,为诗曰:“一为麟凤言,三叹加飨食。”其曹偶持论若此。
(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有删节)
[注]①宗子相:宗臣(1525-1560),字子相,与李攀龙(字于鳞)、王世贞、吴国伦等六人合称明代“后七子”。②矩镬:犹规则、法度。③硪:似玉的石头。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笔就勾画了从建安到盛唐群雄争胜的诗坛景象,为下文高度评判宗臣的才华和成就提供了一个气势恢宏的文学史背景。
B.宗臣凭着才气能做到“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而李攀龙和王世贞都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
C.宗臣也有治世才能,任职地方能保境安民,又能“为儒生师帅”。他曾担任的考功郎属于京官,“出参闽藩”是离开京城到福建任职。
D.文章将议论与描写结合,使阐发主张和塑造人物相得益彰。对宗臣与人论诗时动作的描写,虽只寥寥数笔,其形象就跃然纸上。
【解析】“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理解有误,此处是作者自谦的说法以及表达对宗臣的褒奖之情。A项“二曹”“潘岳”等、C项的“考功郎”等都属于文化常识的考查。
【答案】B
应考锦囊
1.紧扣教材,抓住重点,总结延伸
对古代文化知识,首先要紧扣教材,多关注文本中涉及的重要文化知识、课下注释及相关的文化知识、课本附录部分的专题知识介绍,对这些知识要及时分条目归纳总结,并作合理的拓展延伸,做到篇篇归纳,册册总结。
2.分门别类,科学梳理
古代文化常识主要包括天文地理、礼仪风俗、姓名字号等,在复习时要注意归类。如“州、郡、道、路、府、省”均为古代的行政区划名;“刺史、国子监、将军、拾遗、枢密使”等均为官职名。此外,文化常识琐碎,梳理、記忆时要保证准确。
3.强化训练,随题整理,建立资源库
做好教材复习、梳理的同时,适量的训练必不可少。考生要充分运用平时的训练文本,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随题整理的同时还要随文梳理,关注文本中的文化知识,集腋成裘,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古代文化知识资源库。
4.活学活用,善于联想,学会迁移
积累的目的在于会用,高考中的很多古代文化知识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依据,做题时考生要有联想课内知识的习惯,灵活运用平时积累的知识。
5.提高语境意识,前后勾连,明确语境中的特定含义
高考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往往考查其语境义,因此,考生积累和做题时不能抛开其所处语境。如2019年浙江卷中的“潘陆”“沈宋”“李杜”“龙标”等,放入具体的语境中,就可以推知这是诗人的合称。
拓展延伸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王力
1.天文
古代的天文知识相当普及,明末清初顾炎武曾对此有过一段论述: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可见古代社会对天文的重视。
古代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有趣的是现今日本的周一到周日也以这七曜命名:星期日——日曜日;星期一——月曜日;星期二——火曜日;星期三——水曜日;星期四——木曜日;星期五——金曜日;星期六——土曜日。
此外,还有二十八星宿、星宿分野、十二次、北斗等。
2.历法
古人经常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至于年,最初是由庄稼成熟的物候而形成的。《说文》说:“年,熟谷也”。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时,一春秋为一年。《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的生命短暂,不到一年。
我们所知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以此反应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意义重大。
3.乐律
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击或五音,大致相当于现代音乐简谱上的1(do)2(re)3(mi)5(sol)6(la),后来加上变宫(4)和变徵(7)称为七音。作为音级,宫商角徵羽等音只有相对音高,没有绝对音高,也就是说它们的音高是随着调子转移的。
古书上常把五声和六律并举。可见,律和音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律,本来指用来定音的竹管,旧说古人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以确定乐音的高低,因此这十二个标准音也就叫做十二律。
4.科举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举行,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秀才高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举行,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举人高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由皇帝主试,参加殿试的贡士高中后,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古代考试也有人带小抄,这儿介绍一套清代的作弊工具——夹带。这套夹带共九卷,约十万字,是藏在特制布鞋的厚鞋底夹层中带进考场的。夹带的字非常小,是用牛角(而不是木板)刻版印刷的。
(选自《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删改)
【张向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