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单导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模式,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证。大家熟悉的“学案”是指学生的学习方案,是教师从换位思考的角度,依据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实际学情和校本资源制定的学生学习方案。“学单”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师导为主线,以自学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采用“学单导学”就是教师在上每节课之前先编写好学单,具体内容包括这节课学生学习目标、知识点、课前小测(温故而知新)、本节课典型问题(重、难点都在这里)、技能训练(懂了,不一定就会了)、知识梳理(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拓展应用(试试你的身手呀)、本课质疑(记下你的疑惑?)等几部分组成。
教师提前将学单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新知前将知识点预习完毕,期间,学生只有认真阅读教材,才能完成学单任务。学习中如有疑惑,需要再次阅读教材,如果这些疑惑无法靠个人完成,可将这些问题带至课堂学习小组共同讨论探究。课前的个体学习通过“学单导学”模式引领学生在课前先自主探究学习(保证有足够时间),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然后再以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再学习、再思考。同时,教师在上课之前,先对学生完成学案稿的情况进行评价,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上课就能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学单导学的教学有效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单导学”满足数学概念高度概括性教学需求
数学概括能力是数学学科能力的基础,概括能力的训练是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的基础。“学单导学”提供了全体学生学习概念概括的机会。笔者采用“学单”进行《认识函数(1)》教学时,在学单【课前小测】部分设置如下问题:
认识函数(1) 学单
一、课前小测:温故而知新
1.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入口的检票大厅有豪华电梯将以7米/秒的高速把小明平稳地送往观光层,在这个过程中,假设时间为t秒,距离地面的高度为h米。
(1):在电梯上升的过程中,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变量?
(2):你能用含t的代数式来表示h的值吗?
(3):计算当t分别为5,8,25时,相应的h是多少?
(4)给定一个t的值,你能求出相应的h的值有几个呢?
2.在广州第16届亚运会的跳远比赛中,教练介绍说,跳远运动员按一定的起跳姿势,其跳远的距离 (米)与助跑的速度 (米/秒)有关。根据经验,跳远的距离 (0< <10.5)。
(1)在上述问题中,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变量?
(2)计算当 分别为7.5,8,8.5时,相应的跳远距离 是多少(結果保留3个有效数字)?
(3)给定一个 的值,你能求出相应的 的值有几个呢?
3.你能概括出上面各问题中两个变量(t与h,v与s)之间的关系的共同特点吗?
笔者在学案稿【课前小测】部分分别设置了3个问题,体现了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的联系。其中笔者设置的第1个问题的第(4)问:给定一个t的值,你能求出相应的h的值有几个呢?第2个问题的第(3)问:给定一个 的值,你能求出相应的 的值有几个呢?第3个问题:你能概括出上面各问题中两个变量(t与h,v与s)之间的关系的共同特点吗?这3问充分体现了学案的主要特点:具有鲜明的引导性、探索性。这非常符合概念是“思维的教学”,“思维的教学”的基本方法是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载体,为学生的概括活动搭建平台,千方百计地给学生提供概括的机会,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学会概括。
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课前没有结合学案进行自主学习,仅利用上课几分钟时间直接让学生概括,个别优秀学生可能会概括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共同特点。但是,大多数成绩中等或者后40℅学生是难以在课堂短时间内概括出来。这样,很多学生都失去了概念概括的机会,失去了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的机会。采用“学单导学”方法之后,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上课之前进行个体学习,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概括,这对于大多数需要充分时间考虑概括问题的学生来说,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同时,笔者在上课之前对学生结合学案预习情况先进行评价,及时发现还有多数后40℅学生概括不出这两个变量共同特点这一学情之后,就有针对性的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对概念概括的机会,培养了学生数学概括能力,提高了概念课教学效果。
二、“学单导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概念之间联系
通过对概念间关系的考察,从概念的联系中把握概念的核心所在,这是再概念系统中认识概念,结果是概念得到充分的整合,概念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将概念组织为具有层次性、立体化的结构体系,概念的灵活迁移能力得到加强。笔者进行《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课教学时,就涉及到对“整式”概念的理解,在学案稿上设置以下2个问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 学单
二、典型问题:重、难点都在这里
【问题1】什么是整式?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问题2】观察下列不等式:
(1)x﹥4; (2)3x﹥30 (3)(2x+1)/3 ﹤x/2
(4)1.5x+12﹤0.5x+1
这些不等式有哪些共同的特征?请将它们与一元一次方程比较。
笔者在【典型问题】部分设置2个问题,设置第1个问题为第2个问题做好铺垫,学案编写体现概念教学层次化原则。学生结合学案预习时,若忘记整式、一元一次方程含义,学生就有条件去查阅课本上的资料,积极主动回忆这些概念含义。又因为笔者在上课之前对学案稿进行评价,若学生没有完成,就会提醒学生去查资料。这样,就能保证学生在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时,积极主动回忆了“整式”、“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有效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提高了概念课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提前将学单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新知前将知识点预习完毕,期间,学生只有认真阅读教材,才能完成学单任务。学习中如有疑惑,需要再次阅读教材,如果这些疑惑无法靠个人完成,可将这些问题带至课堂学习小组共同讨论探究。课前的个体学习通过“学单导学”模式引领学生在课前先自主探究学习(保证有足够时间),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然后再以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再学习、再思考。同时,教师在上课之前,先对学生完成学案稿的情况进行评价,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上课就能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学单导学的教学有效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单导学”满足数学概念高度概括性教学需求
数学概括能力是数学学科能力的基础,概括能力的训练是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的基础。“学单导学”提供了全体学生学习概念概括的机会。笔者采用“学单”进行《认识函数(1)》教学时,在学单【课前小测】部分设置如下问题:
认识函数(1) 学单
一、课前小测:温故而知新
1.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入口的检票大厅有豪华电梯将以7米/秒的高速把小明平稳地送往观光层,在这个过程中,假设时间为t秒,距离地面的高度为h米。
(1):在电梯上升的过程中,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变量?
(2):你能用含t的代数式来表示h的值吗?
(3):计算当t分别为5,8,25时,相应的h是多少?
(4)给定一个t的值,你能求出相应的h的值有几个呢?
2.在广州第16届亚运会的跳远比赛中,教练介绍说,跳远运动员按一定的起跳姿势,其跳远的距离 (米)与助跑的速度 (米/秒)有关。根据经验,跳远的距离 (0< <10.5)。
(1)在上述问题中,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变量?
(2)计算当 分别为7.5,8,8.5时,相应的跳远距离 是多少(結果保留3个有效数字)?
(3)给定一个 的值,你能求出相应的 的值有几个呢?
3.你能概括出上面各问题中两个变量(t与h,v与s)之间的关系的共同特点吗?
笔者在学案稿【课前小测】部分分别设置了3个问题,体现了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的联系。其中笔者设置的第1个问题的第(4)问:给定一个t的值,你能求出相应的h的值有几个呢?第2个问题的第(3)问:给定一个 的值,你能求出相应的 的值有几个呢?第3个问题:你能概括出上面各问题中两个变量(t与h,v与s)之间的关系的共同特点吗?这3问充分体现了学案的主要特点:具有鲜明的引导性、探索性。这非常符合概念是“思维的教学”,“思维的教学”的基本方法是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载体,为学生的概括活动搭建平台,千方百计地给学生提供概括的机会,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学会概括。
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课前没有结合学案进行自主学习,仅利用上课几分钟时间直接让学生概括,个别优秀学生可能会概括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共同特点。但是,大多数成绩中等或者后40℅学生是难以在课堂短时间内概括出来。这样,很多学生都失去了概念概括的机会,失去了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的机会。采用“学单导学”方法之后,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上课之前进行个体学习,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概括,这对于大多数需要充分时间考虑概括问题的学生来说,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同时,笔者在上课之前对学生结合学案预习情况先进行评价,及时发现还有多数后40℅学生概括不出这两个变量共同特点这一学情之后,就有针对性的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对概念概括的机会,培养了学生数学概括能力,提高了概念课教学效果。
二、“学单导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概念之间联系
通过对概念间关系的考察,从概念的联系中把握概念的核心所在,这是再概念系统中认识概念,结果是概念得到充分的整合,概念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将概念组织为具有层次性、立体化的结构体系,概念的灵活迁移能力得到加强。笔者进行《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课教学时,就涉及到对“整式”概念的理解,在学案稿上设置以下2个问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 学单
二、典型问题:重、难点都在这里
【问题1】什么是整式?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问题2】观察下列不等式:
(1)x﹥4; (2)3x﹥30 (3)(2x+1)/3 ﹤x/2
(4)1.5x+12﹤0.5x+1
这些不等式有哪些共同的特征?请将它们与一元一次方程比较。
笔者在【典型问题】部分设置2个问题,设置第1个问题为第2个问题做好铺垫,学案编写体现概念教学层次化原则。学生结合学案预习时,若忘记整式、一元一次方程含义,学生就有条件去查阅课本上的资料,积极主动回忆这些概念含义。又因为笔者在上课之前对学案稿进行评价,若学生没有完成,就会提醒学生去查资料。这样,就能保证学生在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时,积极主动回忆了“整式”、“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有效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提高了概念课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