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研究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e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科学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课前应积极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让学生在新课教学前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我首先认真研读教材,结合教学目标设置一个预习纲要,预习纲要由几个具体的问题所构成,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看书,预习纲要中问题的设置不宜太难,学生在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后,简单分析和提炼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借助于自主探究性预习过程,除了能够对课堂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外,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达到认识、能力和情感统一的学习方式.实质上是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和深化,从对教学内容一无所知,从不确定到有点印象的过程,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认识提高的喜悦,独立创造的喜悦,参与合作的喜悦……
  二、创建情境,提高教学的直观化效果
  教学过程中不可离开了教学情境枯燥地解读课本,我在实践中总是试想着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互动活动中自己发现规律,体验获知的快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例如,我在和学生一起学习“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这一部分内容时,邀请了几个学生参与了一个小游戏:用第一个同学手沾些面粉,接着与第二个同学握手,然后第二个同学又与第三个同学握手……最后,让参与游戏的几个同学将手摊开让其他同学观察,游戏结束,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的一个结论也就得到了:接触传播是传染病的一种传播途径.再例如,我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这部分内容时,从教学内容来看,因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传统做法是借助于挂图和模型进行教学,静态的、远离学生生活的图形显得呆板、无趣,我在这一节借助于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直观地显现这一生理过程,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重点部位,借助于慢放、特写的手段提醒学生注意,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心脏的四个腔室,随着视频感知血液循环动态的过程,通过该情境的创设,学生對血液循环有了很直观的感受,很轻松地就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起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不是将知识直接的灌输,承担着学生学习协助者的角色,实践经验表明,在情境中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度比较高,更有利于思维的深入和发散。
  三、适当留白,让学生自主生成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学生自主生成问题的过程是其思维处于较高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的过程,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不能总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还应鼓励学生自己质疑,所以我认为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应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科学的设计教学活动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将生成性问题作为课堂的生长点实现知识的学习.例如,我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一节内容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的自主分析,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从学生的生成性问题来看,他们会问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问题1:在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问题2:一粒小小的种子是如何发展为一棵大树呢?问题3:绿色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怎么样?问题是学生自主生成的,所以他们更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答案,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较为强烈,此时,适当地引导就可以将学生带进多姿多彩且无限神秘的植物界,和学生每向前探究一步,问题也会随之而来,课堂在不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潜行,认知和能力逐渐深化。
  四、分组讨论,多边互动突破重点
  面对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我认为我们教师不应该直接予以回答,可以留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地予以点拨,对于学生中好的做法和思路应予以展示和分享,对于学生间共存的疑问,我们教师再集体教授.例如,我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节内容时,课前,我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去探究温度、水、空气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联系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种子萌发存在着怎样的影响.在课堂上,首先要求学生互相就自己所设计的实验进行交流和讨论,就学生讨论的情况,我再进行必要的点拨指导,学生没有涉及的地方,再适当地予以补充和延伸,尽可能实现教材、自然、生活环境立体式的融合.最后再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结,实现知识的自我提炼和梳理,将本堂课所学与原有的知识表象有机的融合。
  总之,新课程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此我们的初中生物教学必须将课堂大胆地还给学生,切忌照本宣科,创新我们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度,改变传统的搬运知识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学要面向全体,要考虑到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的统一要求,更不能搞一刀切,尽量让学生自由发挥,让他们自己暴露出问题,引起质疑,老师不刻意去约束学生的思维,学生才能自由地、大胆地发挥其想象力,学习才更具主动性,生成的问题才会更有价值.对于问题的处理和讨论也应该放手先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交流,用赏识的眼光去评价其学习过程,良性的过程评价与学生是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在过程评价中,我们教师要能容忍学生有不同的意见,要支持有探究价值的不同见解,给学生的创造心理打开绿灯,即使是面对学生学习上或思维上的错误,我们也要积极地引导其从错误中走出来,他们尝试了错误的经历,体验到了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学习的主动性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机会逐步提升,生物学习会变得有效且具持续性.
其他文献
试卷评讲课是以分析学生考试情况、纠正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错误、弥补教学上的遗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一种课型。  通过试卷评讲,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上,可以帮助教师对当前的教学盲点及时进行弥补,也可帮助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得到进一步强化,澄清模糊认识,从而达到夯实双基、丰富体验、开阔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等目的。那么如何才能让高中地理试卷评讲课达到最佳效果
期刊
2015湖北卷作文材料作为:泉水在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匯成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奔涌。自选角度,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立意很关键  整段材料重心不是前半部,而是“但”字后面的内容,即很少关注地下泉,接下来“其实”句是对上一句的补充说明,正是
期刊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是学生,还有我们教师,都受益非浅,给学生带来了很多变化。  一、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走进社会的自信心被激发起来。在调查、访问、实验、制作、劳动的过程中,使学生自信地认为:我们有能力去触摸社会,我们用新的学习方法和新的学习手段去接触身边的点点滴滴,我们不做书本的奴隶,我们要做实践的主人。  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没有规定的必学内容
期刊
现代创造理论表明,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靠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脑风暴”后的“顿悟”。因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  (1)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为“解决问题”序列的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面对的都是些经过人类长期积淀和锤炼的间接经验,让
期刊
中学阶段的女生,物理科的成绩普遍下降并落后于多数男生,,随着物理内容的逐步深化,她们越学越用功,却越学越吃力,女生偏科的现象十分严重。分析造成女生物理成绩较差的原因,并采取恰当的教育和教学策略,培养女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助女生来提高物理成绩的问题已刻不容缓,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我通过近十几年的教学实践、通过观察及问卷调查发现,女生物理成绩不如男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心理因素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 
期刊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和思维方式,言行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為、情感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由此可见,教学可利用资源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在时刻运动变化着的课堂中,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抓住转瞬即逝的生成性资源,为学生开辟课堂上的“动感地带”,使学生的课堂
期刊
一、导案与学案导学  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用于帮助、引导、组织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学”主要是指学生自学,既包括没有教师指导的学生自主学习,又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独立学
期刊
摘要:语文的学习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了解悠悠华夏几千年的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新的历史阶段,对于语文的学习又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当中,比较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作文,作文是对语言的综合,运用与把握的一个重要体现,目前我国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學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作一个剖析,并提出其提高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现状 对策研究  一、初
期刊
“我初中历史一直非常好,很轻松就能考到90分以上,为什么到了高中背过课本,考试的时候还是不会呢?”“我对历史很感兴趣,很喜欢上历史课,为什么每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呢?”高一的学生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须知,初、高中对历史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主要考察who、when 、where、 what ;而高中要求则更在于理解和应用层面,主要考察why ,即思考为什么要发
期刊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细节处理的好坏,决定了一节课的成败。可是,一节课有许许多多的细节,我们是否一一关注呢?我们又该怎样关注呢?本文拟两位特级教师的教学案例谈谈几点思考。  【案例一】关注学生知识起点的细节  朱向阳老师在《三角形分类》一课时,一开始就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问学生:“对于三角形你知道哪些有关知识?”由于这个问题是从学生的起点出发的,学生不需思考,大脑中马上呈现知识。生1:三角形有直角三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