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从生态语文回归课堂本质分析角度出发,深入阐述了生态语文回归课堂的意义和作用,阐述了让生态语文回归课堂的措施,分别从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创新语文朗读方式、创新语文课堂互动方式三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从而为生态语文回归课堂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语文;课堂教学;操作能力
“生态语文的教育,应该是一种充分尊重教育对象,遵循教育规律,运用有效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智开导的教育。”生态语文教育从根本上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既考虑学生的深造要求,更考虑学生与广泛的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立足社会,找准生活坐标。正如北京史家小学特级教师万平老师所说,“‘教育是人与人的生命互动’,教师要‘静静聆听童心的呼唤’。”这就意味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真正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人,创造出生机勃勃的课堂生态环境。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倡导下,如何把让生态语文回归课堂呢?
一、擅长于“情”,擅长于“理”
在教学中,有的老师擅长于“情”,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爱学、乐学;有的老师擅长于“理”,通过符合逻辑性的教学程序的安排和有很强逻辑性的讲述,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会学习。据生态教学理论研究,上述两种风格都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有两个心理系统在起作用:一是动力系统,如兴趣、情感、动机;二是认识系统在起作用,如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擅于煽情的,促使学生动力系统起作用;擅于说理的,则促使学生认知系统起作用。
阅读教学是语文全部基本功训练的载体,绝不能只限于“读”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要落实写,进行读写结合。在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一课时,一是在阅读理解中领悟写法,如,“课前热身”猜一猜,抓特点描述一些经典人物形象,抓关键词语感悟作者对人物形象传神的描写;二是想象说话,结合深入品读,根据文段叙述,设置语言补白环节。首先在大侄子猜测之后,引导学生抓住“摇了两三摇”“两个指头”“亲人”等关键词,对临死前的严监生的心理活动进行补白。有意留下说话空间“他想对二侄子或者奶妈说”,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再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孩子们各发奇想,生成许多有趣而又活灵活现的答案,如,有的学生写道:“严监生心想,二侄子啊二侄子,我都快要死了,你居然还跟我提银子,你想气死我呀!我的意思是那燈盏里有两茎灯草,我想让你挑到一茎,你怎么就不明白呢?叫我怎么死得安心呀?”还有学生写道:“严监生心想,奶妈呀奶妈,你真是气死我了,刚才大侄子不是说了两位亲人吗?你还说舅爷,舅爷也是亲人呀!我都给你提示了两个手指,你总猜不中,亏你在我身边呆了这么多年怎么一点儿也不了解我的心思呢?我的意思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快去挑到一茎吧!”……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严监生所想、所说如此多,作者为什么不把它们写出来,进一步体会留有悬念和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的妙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阅读想象力,口语表达及习作能力都得到了极好的培育和发展。
这样擅长于“情”,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样擅长于“理”,启发了学生思考课文的深度,拓展了思维广度。
二、关注学生成长,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的最好指导教师是兴趣,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便是关于一个人兴趣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并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夜书所见》时,笔者精心准备了多媒体课件:飘落的梧桐,发黄的秋叶,稀疏的篱笆,黄昏的江面,孤单的客船,配以轻柔的音乐,让学生走进诗人眼中的萧瑟秋天,走进诗人客居他乡的那种思乡之心境。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已经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文本,为理解诗句奠定基础的同时,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在课前,笔者还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了解诗人,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铺垫。在教学时,笔者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古诗中描写的景物,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理解诗意时,笔者又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如在导入时,笔者问学生:“‘书’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笔者告诉学生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在理解“促织”一词时,当学生回答之后,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笔者告诉学生借助注释来理解意思,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方法,理解了古诗意思,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语文教学光靠教材是不够的,还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学中,笔者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学生的积累。同时做到新旧知识的整合,注重语言的积累。因此,在学习《夜书所见》后,笔者不仅在课堂上复习了古诗《小儿垂钓》《所见》《村居》,丰富了学生古诗的积累,还拓展了张籍的《秋思》、张继的《枫桥夜泊》,加深学生对诗人客居他乡的那种思乡之心境的理解,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整堂课,书声琅琅,学生学得很快乐,充分让生态语文回归了课堂。
语言本身就是生命之声,语文活动就是生命的体现,语文不应是虚无飘渺的,不是多媒体的整堂展示,而是充满生命的活力,是师生思想的互动。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充满着人文气息,有着自己独特的美。那么,语文课堂教学是心灵情感产生美的桥梁,教育生态意识则好比是一位过桥者,它给这座桥带来了气息,给建设者带去了艺术创造的风采。相信,在教师情理相容的引导下,学生入情入理的学习中,生态的语文教学必将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一道美丽的彩虹。
参考文献:
[1]姚丽君.绿色课堂,本真回归——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4(5):64.
[2]马艳辉.回归生态课堂——例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应用[J].吉林教育,2017(z1):47.
[3]张一农.还原绿色生态的语文课堂——从古诗词教学中看本色语文课堂的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2(7):68-70.
[4]庄美芳.让学生在“让学课堂”中快乐成长——以“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6):27-28.
【关键词】生态语文;课堂教学;操作能力
“生态语文的教育,应该是一种充分尊重教育对象,遵循教育规律,运用有效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智开导的教育。”生态语文教育从根本上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既考虑学生的深造要求,更考虑学生与广泛的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立足社会,找准生活坐标。正如北京史家小学特级教师万平老师所说,“‘教育是人与人的生命互动’,教师要‘静静聆听童心的呼唤’。”这就意味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真正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人,创造出生机勃勃的课堂生态环境。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倡导下,如何把让生态语文回归课堂呢?
一、擅长于“情”,擅长于“理”
在教学中,有的老师擅长于“情”,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爱学、乐学;有的老师擅长于“理”,通过符合逻辑性的教学程序的安排和有很强逻辑性的讲述,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会学习。据生态教学理论研究,上述两种风格都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有两个心理系统在起作用:一是动力系统,如兴趣、情感、动机;二是认识系统在起作用,如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擅于煽情的,促使学生动力系统起作用;擅于说理的,则促使学生认知系统起作用。
阅读教学是语文全部基本功训练的载体,绝不能只限于“读”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要落实写,进行读写结合。在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一课时,一是在阅读理解中领悟写法,如,“课前热身”猜一猜,抓特点描述一些经典人物形象,抓关键词语感悟作者对人物形象传神的描写;二是想象说话,结合深入品读,根据文段叙述,设置语言补白环节。首先在大侄子猜测之后,引导学生抓住“摇了两三摇”“两个指头”“亲人”等关键词,对临死前的严监生的心理活动进行补白。有意留下说话空间“他想对二侄子或者奶妈说”,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再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孩子们各发奇想,生成许多有趣而又活灵活现的答案,如,有的学生写道:“严监生心想,二侄子啊二侄子,我都快要死了,你居然还跟我提银子,你想气死我呀!我的意思是那燈盏里有两茎灯草,我想让你挑到一茎,你怎么就不明白呢?叫我怎么死得安心呀?”还有学生写道:“严监生心想,奶妈呀奶妈,你真是气死我了,刚才大侄子不是说了两位亲人吗?你还说舅爷,舅爷也是亲人呀!我都给你提示了两个手指,你总猜不中,亏你在我身边呆了这么多年怎么一点儿也不了解我的心思呢?我的意思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快去挑到一茎吧!”……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严监生所想、所说如此多,作者为什么不把它们写出来,进一步体会留有悬念和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的妙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阅读想象力,口语表达及习作能力都得到了极好的培育和发展。
这样擅长于“情”,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样擅长于“理”,启发了学生思考课文的深度,拓展了思维广度。
二、关注学生成长,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的最好指导教师是兴趣,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便是关于一个人兴趣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并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夜书所见》时,笔者精心准备了多媒体课件:飘落的梧桐,发黄的秋叶,稀疏的篱笆,黄昏的江面,孤单的客船,配以轻柔的音乐,让学生走进诗人眼中的萧瑟秋天,走进诗人客居他乡的那种思乡之心境。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已经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文本,为理解诗句奠定基础的同时,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在课前,笔者还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了解诗人,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铺垫。在教学时,笔者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古诗中描写的景物,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理解诗意时,笔者又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如在导入时,笔者问学生:“‘书’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笔者告诉学生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在理解“促织”一词时,当学生回答之后,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笔者告诉学生借助注释来理解意思,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方法,理解了古诗意思,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语文教学光靠教材是不够的,还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学中,笔者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学生的积累。同时做到新旧知识的整合,注重语言的积累。因此,在学习《夜书所见》后,笔者不仅在课堂上复习了古诗《小儿垂钓》《所见》《村居》,丰富了学生古诗的积累,还拓展了张籍的《秋思》、张继的《枫桥夜泊》,加深学生对诗人客居他乡的那种思乡之心境的理解,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整堂课,书声琅琅,学生学得很快乐,充分让生态语文回归了课堂。
语言本身就是生命之声,语文活动就是生命的体现,语文不应是虚无飘渺的,不是多媒体的整堂展示,而是充满生命的活力,是师生思想的互动。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充满着人文气息,有着自己独特的美。那么,语文课堂教学是心灵情感产生美的桥梁,教育生态意识则好比是一位过桥者,它给这座桥带来了气息,给建设者带去了艺术创造的风采。相信,在教师情理相容的引导下,学生入情入理的学习中,生态的语文教学必将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一道美丽的彩虹。
参考文献:
[1]姚丽君.绿色课堂,本真回归——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4(5):64.
[2]马艳辉.回归生态课堂——例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应用[J].吉林教育,2017(z1):47.
[3]张一农.还原绿色生态的语文课堂——从古诗词教学中看本色语文课堂的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2(7):68-70.
[4]庄美芳.让学生在“让学课堂”中快乐成长——以“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6):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