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今小学英语教学中,对话教学越来越占有重要的位置。现在的英语教学,学生只是单纯地学会了如何去说所谓的重点句型,只是单纯地重复模仿机械式的对话。当在现实生活中,真正遇到说英语的时候,大多数都是捉襟见肘,不敢张口,而这个问题在广泛运用绘本在对话教学中有所缓解,有所改善。本文作者就英语绘本教学与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相互融合进行探讨。
【关键词】绘本教学;对话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张宏,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西固城第一小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兰州市“十三五”规划课题《绘本教学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成果,课题初审号:LZ2019_3771 。
一、绘本、绘本教学的定义
1.绘本的定义。绘本,源于外来文,英文为picture books,即图画书,即“画出来的书”。它是一种文字较少,图画为主的书籍。它图片精美,文字少,给予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它能让孩子们爱不释手。
2.绘本教学的定义。绘本教学就是指教师利用图文并茂的绘本资料,用通过生动精巧的话语等语言技巧来讲授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绘本教学与对话教学融合的重要性
随着新教育、情境教学的改革深入,新课程需要顺应形势发生巨大的变化,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教学模式也随之亟待解决。英语教学强调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日常的英语对话教学中需要渗透新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比如英语绘本。绘本教学与对话教学相结合,能让学生大胆敢于说英语,能让他们张开嘴,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英语对话教学的过程中,选取适合本科内容的绘本进行拓展。比如在讲授人教版英语三年级上册对话中的重点句型“I have a...”时,学生首先掌握了Let’s chant的吟唱内容,之后老师利用身边的事物进行新的句型创编。最后老师出示了攀登英语阅读系列分级阅读第一级中的“I Have a Rainbow Car”这本书,引导学生看图画,之后发散思维猜猜发生了什么。小动物究竟有哪些颜色的小汽车等内容。学生看到绘本后,眼球直接被吸引,他们带着问题去读,它有了一辆橙色的车,它有一辆红色的车,它还有一辆什么颜色的车呢?直到学生猜完所有的颜色,老师让孩子们想一想,它究竟拥有一辆什么车,怎么这么多的颜色呢?学生在猜测中,学习知识,巩固重点句型,敢于尝试去读,敢于猜测究竟发生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绘本教学与对话教学相融合,相互依托,让学生敢于表达,达到了学习对话教学的真正目的。
三、以课本为前提,引导学生创作新的绘本
绘本教学与对话教学相融合,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角作用。不过在学习对话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就是让学生参与到绘本的创作之中。学生独立完成或配合完成的绘本,更加能让学生掌握对话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真正喜欢英语。
比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关于颜色学习的对话中,学生要掌握“What color is it? It’s ...”这些句型知识。在这个单元学习主画面对话知识时,提前布置学生完成自己或者自己小组内的绘本小册子。册子的主题是“What color is it? It’s ...”。学生完成的效果出奇的好。其中一个学生他画的主题是猜猜它是什么动物。每张图片中,这个动物都是用阴影覆盖。在复杂的野外环境中,它是绿色的;在万多红色的花蕾下,它是红色的等。这个同学将自己的绘本在老师的配合下展示在孩子的眼前。他一边翻自己的繪本,一边用句子问“What color is it? ”。从他的眼中我们看到的自信,看到了满足,看到了别人眼中的羡慕。通过独立或参与完成绘本的创作,让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知识,更学会了课本外的知识,增强的自信,增强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以绘本为媒介,引导学生进行延伸表演
小学英语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敢于表达,敢于张口大声说。学生在英语对话学习过程中,看过了绘本,创作了绘本,那接下来我们就要大胆地将绘本表演出来,大胆的展现在同学和老师们面前。
在表演攀登英语阅读系列分级阅读第一级内容《Guess! What Are These?》时,学生首先在课堂对话教学中学会了基本句型,还有完成了提前布置的表演预习作业。表演的同学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小组制作的精美头饰。学生们惟妙惟肖的表演着动物的动作和声音等。一会儿表演的同学问What are these?一会儿台下的同学问What are these?表演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完成,同学们一个个捧腹大笑。在愉悦的环境中,学生完成了学习内容,也将知识进行了拓展,真是一举两得。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将绘本教学融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绘本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要让学生参与到绘本故事的表演之后,借助表演加深学习的效果;要让学生敢于创作符合对话教学内容的绘本,敢于表达,敢于提问;要让学生的情感在绘本教学过程中得到升华,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知识,学会知识,学会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魏清等.中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绘本教学;对话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张宏,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西固城第一小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兰州市“十三五”规划课题《绘本教学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成果,课题初审号:LZ2019_3771 。
一、绘本、绘本教学的定义
1.绘本的定义。绘本,源于外来文,英文为picture books,即图画书,即“画出来的书”。它是一种文字较少,图画为主的书籍。它图片精美,文字少,给予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它能让孩子们爱不释手。
2.绘本教学的定义。绘本教学就是指教师利用图文并茂的绘本资料,用通过生动精巧的话语等语言技巧来讲授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绘本教学与对话教学融合的重要性
随着新教育、情境教学的改革深入,新课程需要顺应形势发生巨大的变化,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教学模式也随之亟待解决。英语教学强调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日常的英语对话教学中需要渗透新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比如英语绘本。绘本教学与对话教学相结合,能让学生大胆敢于说英语,能让他们张开嘴,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英语对话教学的过程中,选取适合本科内容的绘本进行拓展。比如在讲授人教版英语三年级上册对话中的重点句型“I have a...”时,学生首先掌握了Let’s chant的吟唱内容,之后老师利用身边的事物进行新的句型创编。最后老师出示了攀登英语阅读系列分级阅读第一级中的“I Have a Rainbow Car”这本书,引导学生看图画,之后发散思维猜猜发生了什么。小动物究竟有哪些颜色的小汽车等内容。学生看到绘本后,眼球直接被吸引,他们带着问题去读,它有了一辆橙色的车,它有一辆红色的车,它还有一辆什么颜色的车呢?直到学生猜完所有的颜色,老师让孩子们想一想,它究竟拥有一辆什么车,怎么这么多的颜色呢?学生在猜测中,学习知识,巩固重点句型,敢于尝试去读,敢于猜测究竟发生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绘本教学与对话教学相融合,相互依托,让学生敢于表达,达到了学习对话教学的真正目的。
三、以课本为前提,引导学生创作新的绘本
绘本教学与对话教学相融合,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角作用。不过在学习对话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就是让学生参与到绘本的创作之中。学生独立完成或配合完成的绘本,更加能让学生掌握对话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真正喜欢英语。
比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关于颜色学习的对话中,学生要掌握“What color is it? It’s ...”这些句型知识。在这个单元学习主画面对话知识时,提前布置学生完成自己或者自己小组内的绘本小册子。册子的主题是“What color is it? It’s ...”。学生完成的效果出奇的好。其中一个学生他画的主题是猜猜它是什么动物。每张图片中,这个动物都是用阴影覆盖。在复杂的野外环境中,它是绿色的;在万多红色的花蕾下,它是红色的等。这个同学将自己的绘本在老师的配合下展示在孩子的眼前。他一边翻自己的繪本,一边用句子问“What color is it? ”。从他的眼中我们看到的自信,看到了满足,看到了别人眼中的羡慕。通过独立或参与完成绘本的创作,让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知识,更学会了课本外的知识,增强的自信,增强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以绘本为媒介,引导学生进行延伸表演
小学英语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敢于表达,敢于张口大声说。学生在英语对话学习过程中,看过了绘本,创作了绘本,那接下来我们就要大胆地将绘本表演出来,大胆的展现在同学和老师们面前。
在表演攀登英语阅读系列分级阅读第一级内容《Guess! What Are These?》时,学生首先在课堂对话教学中学会了基本句型,还有完成了提前布置的表演预习作业。表演的同学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小组制作的精美头饰。学生们惟妙惟肖的表演着动物的动作和声音等。一会儿表演的同学问What are these?一会儿台下的同学问What are these?表演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完成,同学们一个个捧腹大笑。在愉悦的环境中,学生完成了学习内容,也将知识进行了拓展,真是一举两得。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将绘本教学融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绘本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要让学生参与到绘本故事的表演之后,借助表演加深学习的效果;要让学生敢于创作符合对话教学内容的绘本,敢于表达,敢于提问;要让学生的情感在绘本教学过程中得到升华,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知识,学会知识,学会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魏清等.中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