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藏族作为一个生活在青藏高原的民族,生活环境可以说是极其恶劣,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不论是从气候、地质还是生态环境各方面讲,青藏高原的的生态环境的形成与演变是变幻莫测的。另外,藏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佛教与信仰是藏民族生活的精神支柱。所以,藏民族、宗教信仰、生态环境就是一个无形的生物链或者是生活圈,也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一种无形的保护作用。他们对大自然的保护行为不是刻意而为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因为对大自然有尊重和敬畏的心理,所以注重人与自然的的和平相处,极力去维护生态环境。
关键词:藏族 ; 生态环境 ;敬畏
一、藏族的宗教观念
如果每个民族要说一个本民族标志性的代表,那么对藏族而言非佛教和信仰莫属了。藏传佛教本身没有强烈的排他性,更没有征服他人的欲望。都认为有信仰的人应该奔着和平和宽恕他人的心去为人处世。很多人能说会道,能安慰别人,但是对待自己的问题却很难释怀,所以我们要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佛教哲学的态度。人们都有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更优的贪婪,所以,需要保持一颗知足者常乐的心态无比重要,它最起码不会让我们摧毁自己。刚好,佛教和信仰能循循善诱,让人学会知足和感恩。
每个宗教都有一套说明其信仰的观念,它无论在内容上有何差别,但是都得通过一定的语言或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藏民族也不例外,不管是从藏传佛教的信条还是教义而言,它也有一个别具一格的系统或体系。它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让人学会从另一个角度平静地看待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二、生态环境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耸、气候干燥寒冷、空气稀薄等因素,造就了“敏感脆弱”的生态环境。高原和峡谷纵横,受季节性的影响四季变化特别大。由于地理原因,冬季格外漫长,夏季稍纵即逝,植被生长结构简单且脆弱,有些植物就算遭到轻微的破坏也会就此枯萎,很难再生长。对人而言也如此,初到藏区或者越往高处走就会产生种种不适,会头晕目眩,呕吐发软,也有可能会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藏族人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生长在这环境里的自然资源格外珍惜,深知这一切来之不易,也知道这是自己生活的全部资源,要珍重、珍惜。因此,藏族人尊敬生命、尊重自然和万物一体的价值观念很强烈。
藏族主要是一个以放牧为主的游牧民族,自然环境是赖以生存的依靠。游牧民族的生活区域分为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没有固定的生活场所。也因为生活在高原和草地,进行买卖交易的条件有限,所以生活所需都来源于自然。所以,在藏族人的观念里,大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有它存在的权利和它所特有的功能,每个人都应该去尊崇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并且给予保护。这所有的一切体现的都是一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价值观。在藏族生态理论方面也提倡万物一体的观念,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每个事物之间都有普遍的联系。认为万事万物源于自然环境,都有其内在的联系。这是一个很朴素的想法,同样也是一个难能可贵和值得提倡的想法。人的活动要融合自然、顺从自然特性,与自然界各个因素相配合。同时,人也是自然界中朝著“觉悟者”前进的成员,他有义务保护自然,并创造与自然相协调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相比自然资源的开发藏族人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这并不是说明藏族人不喜欢物质生活,但是与精神上的需求和为长远利益考虑的话物质就不那么重要了,并且环境也不允许。由于环境和气候的原因,若是开采资源和破坏环境你可能会失去更多。过度开垦导致的草原沙化、土地贫瘠、生物资源减少、草原鼠虫病害等问题是每个人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佛教对自然界的定义和人们内心世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因为崇尚自然界也就有了禁忌。从古到今,在藏民族的生活中对于自然的禁忌无所不在,而且每个人都应该无所条件的去遵从。比如说: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树有树神,还有在平时的生活中更是如此,人们应该小心谨慎。山有山神,人们要去敬仰它,不能去挖掘开垦,也不能去砍伐长在圣山上的植被,不能大声说话,更不能在圣山上随地大小便。对于水也是如此,山泉和湖泊是大自然的恩赐,不仅是大地的血液而且还是大地的乳汁,在滋润大地的同时还哺育着万物生灵。所以,污染河流、在河源的上流洗头洗脚洗衣服、往河里扔脏东西、捕捞河里的小生命这些都是大忌,想不得使不得。对于树木也是如此,一些有年头的古树和长在圣地的树木碰不得,它们的圣灵很凶,我们会为此付出代价。还有一些鸟类、兽类也是藏族人极力保护的对象。
有人会说这是封建迷信的表现,不值得提倡,但是它却有存在的理由,而且很合理,于情于理,它们对自然起到了保护作用。以前,高原上的生活很优美很和谐,草原平坦、水草肥美、牛羊健壮、资源丰富。草原不会用一道道的钢铁丝圈成“自家地”,谁家的牛羊都可以吃。人们也没有被商业化,不会到处开采挖矿、采药、采石,那些美的事物只会被用来欣赏。生活水平没有比现在好,但是草原却保护得很完整。那时候人们靠的不是外在的压力和强制性手段,而是一种宗教观念和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态所形成的禁忌观念。人们对土地和生物有很大的禁忌,而这些禁忌都产生于对自然的尊敬、畏惧、保护和感恩。藏族人对大自然的尊敬和态度已经内化于心,万一你触犯了一些禁忌,首先在心里就过不去这道坎儿,所以有可能也会是心病,而你所要做的就是忏悔。因此,还是跟宗教观念跟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态有一定的关系。
三、人与自然的生态观念的价值
藏族人对于人与自然的生态观念充分展示了藏区的自然资源保存程度相对较好的原因,而且也比较值得被借鉴。现在全球都是快速发展的时代,快节奏和高速度是一种常态,而为此付出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的修复工作又是国家大力倡导的事情。近年来,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和关键期,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环境和资源保护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一大要务。在这个关键时期时刻,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有研究意义。
藏族人民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也犯过错。有一段时间内,牧民们不放羊了,农民也不种庄家了,都在效仿电视里的城里人,雇佣牧羊人自己外出打工、开垦土地采摘草药,有一个最严重的事情就是挖冬虫夏草。冬虫夏草价值很大,吸引了很多老板前来“买地”,然后带着几百号的人来挖虫草。刚开始收获挺大,每年夏天有上万的收入,但是持续几年下来就不行了,挖冬虫夏草所带来的问题日益显现。外来人口在那儿挖虫草最多待两个月,两个月以后人家带着大把的冬虫夏草走了,留下的是满山的坑坑洼洼。高原的海拔高空气稀薄,要在那儿生长绿茵需要好几年的时间,但是冬虫夏草每年都挖,所以草地根本就恢复不了。久而久之,土壤完全被破坏完了,而牧民以草地为生,所以人们开始觉得这样做不妥,需要改变。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认识自己的错误很重要。我们应该借鉴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慢慢摸索出一个适合我们当代的发展道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己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把以前走错的歪路当做是一个教训,去避免让事情往这个方向发展。绿水青山应该成为我们的追求,保护高原的生态环境和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南文渊.藏族生态伦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熊坤新.民族伦理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3].才让.藏传佛教信仰与民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
注释:
南文渊:《藏族生态伦理》,4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卓尕(1994年--)女、藏族、青海省、硕士在读,西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专业。
关键词:藏族 ; 生态环境 ;敬畏
一、藏族的宗教观念
如果每个民族要说一个本民族标志性的代表,那么对藏族而言非佛教和信仰莫属了。藏传佛教本身没有强烈的排他性,更没有征服他人的欲望。都认为有信仰的人应该奔着和平和宽恕他人的心去为人处世。很多人能说会道,能安慰别人,但是对待自己的问题却很难释怀,所以我们要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佛教哲学的态度。人们都有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更优的贪婪,所以,需要保持一颗知足者常乐的心态无比重要,它最起码不会让我们摧毁自己。刚好,佛教和信仰能循循善诱,让人学会知足和感恩。
每个宗教都有一套说明其信仰的观念,它无论在内容上有何差别,但是都得通过一定的语言或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藏民族也不例外,不管是从藏传佛教的信条还是教义而言,它也有一个别具一格的系统或体系。它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让人学会从另一个角度平静地看待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二、生态环境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耸、气候干燥寒冷、空气稀薄等因素,造就了“敏感脆弱”的生态环境。高原和峡谷纵横,受季节性的影响四季变化特别大。由于地理原因,冬季格外漫长,夏季稍纵即逝,植被生长结构简单且脆弱,有些植物就算遭到轻微的破坏也会就此枯萎,很难再生长。对人而言也如此,初到藏区或者越往高处走就会产生种种不适,会头晕目眩,呕吐发软,也有可能会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藏族人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生长在这环境里的自然资源格外珍惜,深知这一切来之不易,也知道这是自己生活的全部资源,要珍重、珍惜。因此,藏族人尊敬生命、尊重自然和万物一体的价值观念很强烈。
藏族主要是一个以放牧为主的游牧民族,自然环境是赖以生存的依靠。游牧民族的生活区域分为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没有固定的生活场所。也因为生活在高原和草地,进行买卖交易的条件有限,所以生活所需都来源于自然。所以,在藏族人的观念里,大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有它存在的权利和它所特有的功能,每个人都应该去尊崇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并且给予保护。这所有的一切体现的都是一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价值观。在藏族生态理论方面也提倡万物一体的观念,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每个事物之间都有普遍的联系。认为万事万物源于自然环境,都有其内在的联系。这是一个很朴素的想法,同样也是一个难能可贵和值得提倡的想法。人的活动要融合自然、顺从自然特性,与自然界各个因素相配合。同时,人也是自然界中朝著“觉悟者”前进的成员,他有义务保护自然,并创造与自然相协调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相比自然资源的开发藏族人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这并不是说明藏族人不喜欢物质生活,但是与精神上的需求和为长远利益考虑的话物质就不那么重要了,并且环境也不允许。由于环境和气候的原因,若是开采资源和破坏环境你可能会失去更多。过度开垦导致的草原沙化、土地贫瘠、生物资源减少、草原鼠虫病害等问题是每个人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佛教对自然界的定义和人们内心世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因为崇尚自然界也就有了禁忌。从古到今,在藏民族的生活中对于自然的禁忌无所不在,而且每个人都应该无所条件的去遵从。比如说: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树有树神,还有在平时的生活中更是如此,人们应该小心谨慎。山有山神,人们要去敬仰它,不能去挖掘开垦,也不能去砍伐长在圣山上的植被,不能大声说话,更不能在圣山上随地大小便。对于水也是如此,山泉和湖泊是大自然的恩赐,不仅是大地的血液而且还是大地的乳汁,在滋润大地的同时还哺育着万物生灵。所以,污染河流、在河源的上流洗头洗脚洗衣服、往河里扔脏东西、捕捞河里的小生命这些都是大忌,想不得使不得。对于树木也是如此,一些有年头的古树和长在圣地的树木碰不得,它们的圣灵很凶,我们会为此付出代价。还有一些鸟类、兽类也是藏族人极力保护的对象。
有人会说这是封建迷信的表现,不值得提倡,但是它却有存在的理由,而且很合理,于情于理,它们对自然起到了保护作用。以前,高原上的生活很优美很和谐,草原平坦、水草肥美、牛羊健壮、资源丰富。草原不会用一道道的钢铁丝圈成“自家地”,谁家的牛羊都可以吃。人们也没有被商业化,不会到处开采挖矿、采药、采石,那些美的事物只会被用来欣赏。生活水平没有比现在好,但是草原却保护得很完整。那时候人们靠的不是外在的压力和强制性手段,而是一种宗教观念和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态所形成的禁忌观念。人们对土地和生物有很大的禁忌,而这些禁忌都产生于对自然的尊敬、畏惧、保护和感恩。藏族人对大自然的尊敬和态度已经内化于心,万一你触犯了一些禁忌,首先在心里就过不去这道坎儿,所以有可能也会是心病,而你所要做的就是忏悔。因此,还是跟宗教观念跟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态有一定的关系。
三、人与自然的生态观念的价值
藏族人对于人与自然的生态观念充分展示了藏区的自然资源保存程度相对较好的原因,而且也比较值得被借鉴。现在全球都是快速发展的时代,快节奏和高速度是一种常态,而为此付出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的修复工作又是国家大力倡导的事情。近年来,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和关键期,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环境和资源保护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一大要务。在这个关键时期时刻,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有研究意义。
藏族人民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也犯过错。有一段时间内,牧民们不放羊了,农民也不种庄家了,都在效仿电视里的城里人,雇佣牧羊人自己外出打工、开垦土地采摘草药,有一个最严重的事情就是挖冬虫夏草。冬虫夏草价值很大,吸引了很多老板前来“买地”,然后带着几百号的人来挖虫草。刚开始收获挺大,每年夏天有上万的收入,但是持续几年下来就不行了,挖冬虫夏草所带来的问题日益显现。外来人口在那儿挖虫草最多待两个月,两个月以后人家带着大把的冬虫夏草走了,留下的是满山的坑坑洼洼。高原的海拔高空气稀薄,要在那儿生长绿茵需要好几年的时间,但是冬虫夏草每年都挖,所以草地根本就恢复不了。久而久之,土壤完全被破坏完了,而牧民以草地为生,所以人们开始觉得这样做不妥,需要改变。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认识自己的错误很重要。我们应该借鉴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慢慢摸索出一个适合我们当代的发展道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己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把以前走错的歪路当做是一个教训,去避免让事情往这个方向发展。绿水青山应该成为我们的追求,保护高原的生态环境和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南文渊.藏族生态伦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熊坤新.民族伦理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3].才让.藏传佛教信仰与民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
注释:
南文渊:《藏族生态伦理》,4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卓尕(1994年--)女、藏族、青海省、硕士在读,西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