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痘的科学防控

来源 :中国动物保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obb0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42
  摘要:鸡痘是由痘病毒感染而引发的一种鸡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所有日龄、品种和性别的鸡都能感染,潜伏期长短不一,主要和感染日龄、鸡本身免疫力以及鸡场的管理水平有关,根据临床具体表现,本病分为皮肤型、白喉型和混合型三种,病灶分别集中在皮肤无毛处、喉头和口腔部位,以及全身皮肤黏膜,对养鸡业危害较大;预防本病需对鸡群科学接种疫苗,做好蚊虫的消杀工作,不断提升鸡场饲养管理水平;本病目前没有特效药物能够治疗,局部治疗配合全身对症用药能缩短病程,从而降低养殖损失。
  关键词:鸡痘;科学;防控
   鸡痘是由痘病毒感染而引发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灶主要集中在皮肤、口腔黏膜等部位,导致皮肤表面和羽毛囊出现增生和炎性反应[1]。本病主要发生在夏季、秋季和早冬,其流行和蚊虫的活动呈正相关,传染性非常强,严重阻碍了养鸡业的发展。
  1 病原简介
   痘病毒体积较大,直径在200~300nm之间,在病变皮肤和感染鸡胚的绒毛膜表面细胞的胞浆中能见到卵圆形的包涵体,直径能达到10~30μm,病毒便藏在这种特异性的包涵体内部。和别的病毒不同,痘病毒能长期存活于环境中,对干燥、紫外、阳光直射、潮湿等恶劣环境有一定抵抗力,如果以皮肤上脱落的结痂为附体,则毒力能保持数月而不减。50%甘油溶液对痘病毒有长期保存作用。鸡痘病毒能在10~12日龄发育的鸡胚中增殖,使细胞产生特异性病变,在接种病毒后的第6d,鸡胚绒毛膜上即可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痘疱,该痘疱为灰白色,质地坚硬,厚度在4~5mm之间,中央为坏死区。生石灰、氢氧化钠、过氧乙酸、过硫酸氢钾、碘伏、草酸铵结晶紫等对病毒有一定杀伤作用。
  2 流行病学
   痘病毒对多种家禽都能感染,如鸡、鸭、鹅、鸽子等,但以鸡易感性最强,发病后症状表现最为严重,其他家禽感染后多为一过性,危害较小。所有日龄、品种和性别的鸡都能感染,白羽肉鸡、黄羽肉鸡、肉杂鸡、蛋鸡、种鸡等都有发病报道。该病一年四季都有流行,夏季和秋季以皮肤型流行最为强烈,冬季以白喉型流行居多,个别鸡场为二者混合感染。病毒经鸡与鸡之间的相互接触进行传播,也能经呼吸道传播,吸血性昆虫通过叮咬不同鸡只,使病毒经其口腔携带而扩散,蚊子、体表螨虫、虱子等可作为本病传播的媒介。正常情况下,蚊子吸食病鸡血液后,病毒能在其口腔中存留一个月左右,期间叮咬健康鸡时,就能将病毒传播。
  3 临床表现
   鸡痘潜伏期长短不一,主要和感染日龄、鸡本身免疫力以及鸡场的管理水平有关,短则在感染后3~4d就表现症状,长的在10d以上。由于病毒感染部位不同,临床上将其分为皮肤型、白喉型和混合型三种。
   皮肤型病灶集中在鸡冠、肉髯、眼睑等体表无毛的地方,起初为灰白色的小结节,皮肤表面组织增生,随着病灶的不断扩大,结节逐渐融合,变大,并转变为黄色,最后变为干燥、表面粗糙的棕褐色结痂,这种结痂突出于皮肤表面,基层老百姓称之为鸡痘[2]
   白喉型鸡痘是病毒感染口腔、上呼吸道和喉头部位后,造成局部出现结节性增生,黏膜突起,对采食、饮水、呼吸等行为产生影响,进一步导致机体营养缺乏,免疫力下降,病鸡表现的症状要比皮肤型严重得多。起初由于结节较小,病鸡症状不明显,只是采食量有所降低,将嘴掰开后能见到口腔内有灰白色结节,随着疾病的发展,结节体积变大,并转变为黄白色的干酪样假膜,牢固地覆盖在黏膜表面,该假膜主要成分为坏死组织和炎性渗出物,外观看起来如人类的“白喉病”,故称之为“白喉型”。
   混合型鸡痘是指皮肤、口腔黏膜和喉头部位都出现病灶的情况,病鸡表现二者的混合型症状,死亡率要比单一感染型要高。
  4 预防
  4.1 科学接种疫苗
   鸡痘疫苗普遍采用刺种形式,由于病毒对皮肤、黏膜的亲和力较强,而目前商品化疫苗以鹌鹑化弱毒株活疫苗为主,该疫苗毒力较低,无论是雏鸡还是成年鸡均使用非常安全。将疫苗液用洁净的钢笔尖或刺种专用针蘸取少许,在翅下毛少和血管少的地方刺种,每刺一下都需要重复蘸取。接种后的一周左右需对接种部位进行观察,如果有绿豆大小的小疱或结痂出现,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干燥脱落,则表明免疫成功。如果接种部位未出现免疫后的痘痂,则表明免疫失败,需要重新安排接种。
  4.2 做好蚊虫的消杀工作
   鸡场要做好蚊虫的消杀工作,鸡群中有鸡感染时,蚊子通过叮咬病鸡,血液中的病毒经口腔进入到蚊子体内,当该蚊子再次叮咬健康鸡时,其体内的病毒会被接种至健康鸡体内而传播。建议本病流行的地区和季节,鸡场在舍内点兽用蚊香驱蚊,对门窗进行加固和修补,装上窗纱,防止外界蚊虫进入。鸡冠、肉髯皮肤最容易受到蚊虫的攻击,发现有叮咬的疙瘩时及时涂抹碘伏消毒。傍晚时分蚊虫活动最为猖獗,可在舍门口点燃干蒿草进行驱离,夜间保持驱蚊灯常亮。场内及周边的臭水沟要进行填埋,无法填埋的在水中撒生石灰,以破坏蚊虫的生存环境。
  4.3 提升鸡场饲养管理水平
   实践表明,饲养密度和本病的流行关系较大,无论是笼养鸡还是地养鸡,都应尽量降低饲养密度,散养鸡的料槽、水槽等间距不宜过小,防止采食或饮水时出现扎堆而造成病毒通过鸡之间相互接触而传播。鸡场加强消毒,地面经常撒一些生石灰,路面、墙面、笼具等喷洒1%火碱溶液,保持鸡舍通风,地面粪便、体表脱落物、痂皮、羽毛等及时清理,粪便堆肥发酵处理,脱落物深埋或焚烧,通过高温将其中的病原杀灭。
  5 治疗
   目前没有特效的药物能够治疗本病,局部治疗配合全身对症用药能缩短病程,从而降低养殖损失[3]。治疗的最佳时间是在疾病早期,皮肤型病鸡用镊子夹掉结痂,露出下层肉芽结节,并用碘伏或草酸铵结晶紫溶液消毒,可明显缩短病程。白喉型病鸡可将嘴掰开,用镊子强行将白色假膜撕掉,直至下面露出红色的溃疡灶,之后停料1~2d,期间只供清洁饮水,水中可放入水溶性鱼肝油、VC和黄芪多糖,以促进伤口愈合,减小应激,提升免疫力。停料结束后逐步以少量多次的形式喂料,采食量逐渐增加,以减少对病灶部位的物理性摩擦伤害。如果继发有细菌感染,还需要配合使用敏感抗生素。需要提醒的是,治疗期间产生的病料物,如假膜、脓液、结痂、坏死皮屑、羽毛等应做好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扩散。病鸡康复后应注意营养的供给,霉变、過期和变质饲料禁止饲喂,防止对生产性能的恢复造成影响。
  6 小结
   鸡痘的发病率不同鸡场高低不一,有些鸡群自始至终都是少数鸡感染,而有些鸡群则短时间内全群鸡都表现出症状和相应体征。这与病毒的毒力大小、鸡场饲养管理水平、免疫状况、饲养密度及采取的防控措施有很大关系。有本病流行的地区或曾发生过本病的鸡场,一定要注重生物安全建设,加强环境治理,兽医人员多巡场,观察每只鸡的鸡冠、肉髯部位,发现有早期结节出现第一时间采取措施控制。有些感染严重和机体极度虚弱的鸡已经失去治疗价值,建议尽早淘汰处理。
  参考文献:
  [1] 蔡景明.鸡痘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J].兽医导刊,2020(13):25.
  [2] 陈恩秋.鸡痘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控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20(12):105-106.
  [3] 刘会君.鸡痘的诊断与防制[J].山东畜牧兽医,2018(5):33-34.
   作者简介:许志辉(1974.7— ),吉林梅河口人,兽医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动物检疫、监督,畜禽诊疗等方面的工作。
其他文献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26  摘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对牛肉制品的需求量显著增加,这也就直接推动了牛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但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牛包虫病的发生流行率呈现逐年升高的态势,已经成为放牧地区常发病和高发病。很多养殖户在牛宰杀过程中脏器组织处置不科学,没有实施有效的无害化处理,造成包虫病由牲畜向着人类群体传播蔓延,导致包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29  摘要:我国是养羊大国,养殖规模扩大,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疫病的流行。如果不重视羊疫病防控问题,将严重影响我国养羊业的发展,降低国际市场竞争力。对养羊场而言,必须重视羊疫病问题,提高防控技术和水平。本文主要就羊疫病的流行原因、防控原则和基本方法进行综述,以供养殖户参考。  关键词:羊疫病;防控;饲养管理;消毒  1 羊疫
摘 要:文章首先从思想政治工作在电力企业环境中的价值的角度展开分析和说明,而后进一步就如何切实有效地提升电力企业环境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且有效实现必要优化,对于构建起更为完整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切实推动我国电力企业不断成熟,推动我国电力事业向前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基层  基层是一切企业发展的基础,是直接面向市场实现企业价值的接口,同时也是企业的服务以及产品产生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36  摘要:近年来国内蛋鸡产业逐渐朝着规模化、集约化以及标准化的方向迈进,在这一过程中蛋鸡疫病逐渐成为阻碍蛋鸡养殖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蛋鸡产品的质量安全,对食品安全乃至公共卫生带来威胁。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研究,分析了蛋鸡疫病的危害,探讨了当前蛋鸡疫病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蛋鸡疫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34  摘要:兔病毒性出血症属于养兔生产中出现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俗称“兔瘟”,该病发作时间短,死亡率高,常给养殖户造成巨大损失。本文对兔病毒性出血症的发病原因进行了分析,寻找了导致本病发生的集中常见因素,概括了其流行病学,总结了其临床症状和主要病理变化,并就常见的诊断方法进行了归纳,提出了若干诊疗对策以及诊疗注意事项。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19  摘要:对于养牛场或养牛户来讲,牛群发生口蹄疫病并不陌生,因为口蹄疫病是牛群中常见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一旦有牛只发病可以在全群中迅速传播,说明本病的传染性极强。尤其是每年春季口蹄疫在牛群中更容易暴发,给牛场带来比较严重的损失,在此将牛口蹄疫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汇总如下,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牛群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25  摘要:近年来,我国奶牛养殖业持续平稳发展,饲养量稳步上升,经济效益逐年增长,越来越多的饲养者加入奶牛饲养行列。但因为饲养管理水平以及专业技术掌握程度的差异,造成奶牛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发病情况,其中以乳房炎最为常见,并且严重危害奶牛健康。本文主要从奶牛感染乳房炎的危害入手分析,介绍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特点,最后根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43  摘要:肉鸡养殖中的疾病问题是限制肉鸡养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大阻碍,尤其是传染性疾病在规模化肉鸡养殖中会导致肉鸡群体患病,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肉鸡养殖的经济效益。新城疫和禽流感疾病是规模化肉鸡养殖中常见的两种传染性疾病,给肉鸡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而鸡瘟和禽流感疾病在肉鸡养殖中表现的症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22  摘要:牧场生物安全是指甄别出威胁牧场奶牛的风险因素,通过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加以控制,防止或阻断病原体侵入、侵袭牛群,确保牧场生产的健康、稳定。生物安全包括外部生物安全和内部生物安全,外部生物安全主要是防止病原微生物通过可能性的载体传入场内和防止场内疫病向外传播。内部生物安全主要是控制场内病原在牛群间的循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32  摘要:随着国内养羊产业的不断发展,规模化羊场羊群数量不断扩大,养殖密度逐渐提高,各种传染类疾病对羊群的危害不断变大,因此各地区防疫部门对各种疾病的防控工作也更为重视。本文分析了羊猝疽的发生及诊断和防治措施,意图增加业内从业人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该病的传播和危害。  关键词:羊猝疽;诊断;防治   羊猝疽是由产气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