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42
摘要:鸡痘是由痘病毒感染而引发的一种鸡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所有日龄、品种和性别的鸡都能感染,潜伏期长短不一,主要和感染日龄、鸡本身免疫力以及鸡场的管理水平有关,根据临床具体表现,本病分为皮肤型、白喉型和混合型三种,病灶分别集中在皮肤无毛处、喉头和口腔部位,以及全身皮肤黏膜,对养鸡业危害较大;预防本病需对鸡群科学接种疫苗,做好蚊虫的消杀工作,不断提升鸡场饲养管理水平;本病目前没有特效药物能够治疗,局部治疗配合全身对症用药能缩短病程,从而降低养殖损失。
关键词:鸡痘;科学;防控
鸡痘是由痘病毒感染而引发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灶主要集中在皮肤、口腔黏膜等部位,导致皮肤表面和羽毛囊出现增生和炎性反应[1]。本病主要发生在夏季、秋季和早冬,其流行和蚊虫的活动呈正相关,传染性非常强,严重阻碍了养鸡业的发展。
1 病原简介
痘病毒体积较大,直径在200~300nm之间,在病变皮肤和感染鸡胚的绒毛膜表面细胞的胞浆中能见到卵圆形的包涵体,直径能达到10~30μm,病毒便藏在这种特异性的包涵体内部。和别的病毒不同,痘病毒能长期存活于环境中,对干燥、紫外、阳光直射、潮湿等恶劣环境有一定抵抗力,如果以皮肤上脱落的结痂为附体,则毒力能保持数月而不减。50%甘油溶液对痘病毒有长期保存作用。鸡痘病毒能在10~12日龄发育的鸡胚中增殖,使细胞产生特异性病变,在接种病毒后的第6d,鸡胚绒毛膜上即可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痘疱,该痘疱为灰白色,质地坚硬,厚度在4~5mm之间,中央为坏死区。生石灰、氢氧化钠、过氧乙酸、过硫酸氢钾、碘伏、草酸铵结晶紫等对病毒有一定杀伤作用。
2 流行病学
痘病毒对多种家禽都能感染,如鸡、鸭、鹅、鸽子等,但以鸡易感性最强,发病后症状表现最为严重,其他家禽感染后多为一过性,危害较小。所有日龄、品种和性别的鸡都能感染,白羽肉鸡、黄羽肉鸡、肉杂鸡、蛋鸡、种鸡等都有发病报道。该病一年四季都有流行,夏季和秋季以皮肤型流行最为强烈,冬季以白喉型流行居多,个别鸡场为二者混合感染。病毒经鸡与鸡之间的相互接触进行传播,也能经呼吸道传播,吸血性昆虫通过叮咬不同鸡只,使病毒经其口腔携带而扩散,蚊子、体表螨虫、虱子等可作为本病传播的媒介。正常情况下,蚊子吸食病鸡血液后,病毒能在其口腔中存留一个月左右,期间叮咬健康鸡时,就能将病毒传播。
3 临床表现
鸡痘潜伏期长短不一,主要和感染日龄、鸡本身免疫力以及鸡场的管理水平有关,短则在感染后3~4d就表现症状,长的在10d以上。由于病毒感染部位不同,临床上将其分为皮肤型、白喉型和混合型三种。
皮肤型病灶集中在鸡冠、肉髯、眼睑等体表无毛的地方,起初为灰白色的小结节,皮肤表面组织增生,随着病灶的不断扩大,结节逐渐融合,变大,并转变为黄色,最后变为干燥、表面粗糙的棕褐色结痂,这种结痂突出于皮肤表面,基层老百姓称之为鸡痘[2]。
白喉型鸡痘是病毒感染口腔、上呼吸道和喉头部位后,造成局部出现结节性增生,黏膜突起,对采食、饮水、呼吸等行为产生影响,进一步导致机体营养缺乏,免疫力下降,病鸡表现的症状要比皮肤型严重得多。起初由于结节较小,病鸡症状不明显,只是采食量有所降低,将嘴掰开后能见到口腔内有灰白色结节,随着疾病的发展,结节体积变大,并转变为黄白色的干酪样假膜,牢固地覆盖在黏膜表面,该假膜主要成分为坏死组织和炎性渗出物,外观看起来如人类的“白喉病”,故称之为“白喉型”。
混合型鸡痘是指皮肤、口腔黏膜和喉头部位都出现病灶的情况,病鸡表现二者的混合型症状,死亡率要比单一感染型要高。
4 预防
4.1 科学接种疫苗
鸡痘疫苗普遍采用刺种形式,由于病毒对皮肤、黏膜的亲和力较强,而目前商品化疫苗以鹌鹑化弱毒株活疫苗为主,该疫苗毒力较低,无论是雏鸡还是成年鸡均使用非常安全。将疫苗液用洁净的钢笔尖或刺种专用针蘸取少许,在翅下毛少和血管少的地方刺种,每刺一下都需要重复蘸取。接种后的一周左右需对接种部位进行观察,如果有绿豆大小的小疱或结痂出现,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干燥脱落,则表明免疫成功。如果接种部位未出现免疫后的痘痂,则表明免疫失败,需要重新安排接种。
4.2 做好蚊虫的消杀工作
鸡场要做好蚊虫的消杀工作,鸡群中有鸡感染时,蚊子通过叮咬病鸡,血液中的病毒经口腔进入到蚊子体内,当该蚊子再次叮咬健康鸡时,其体内的病毒会被接种至健康鸡体内而传播。建议本病流行的地区和季节,鸡场在舍内点兽用蚊香驱蚊,对门窗进行加固和修补,装上窗纱,防止外界蚊虫进入。鸡冠、肉髯皮肤最容易受到蚊虫的攻击,发现有叮咬的疙瘩时及时涂抹碘伏消毒。傍晚时分蚊虫活动最为猖獗,可在舍门口点燃干蒿草进行驱离,夜间保持驱蚊灯常亮。场内及周边的臭水沟要进行填埋,无法填埋的在水中撒生石灰,以破坏蚊虫的生存环境。
4.3 提升鸡场饲养管理水平
实践表明,饲养密度和本病的流行关系较大,无论是笼养鸡还是地养鸡,都应尽量降低饲养密度,散养鸡的料槽、水槽等间距不宜过小,防止采食或饮水时出现扎堆而造成病毒通过鸡之间相互接触而传播。鸡场加强消毒,地面经常撒一些生石灰,路面、墙面、笼具等喷洒1%火碱溶液,保持鸡舍通风,地面粪便、体表脱落物、痂皮、羽毛等及时清理,粪便堆肥发酵处理,脱落物深埋或焚烧,通过高温将其中的病原杀灭。
5 治疗
目前没有特效的药物能够治疗本病,局部治疗配合全身对症用药能缩短病程,从而降低养殖损失[3]。治疗的最佳时间是在疾病早期,皮肤型病鸡用镊子夹掉结痂,露出下层肉芽结节,并用碘伏或草酸铵结晶紫溶液消毒,可明显缩短病程。白喉型病鸡可将嘴掰开,用镊子强行将白色假膜撕掉,直至下面露出红色的溃疡灶,之后停料1~2d,期间只供清洁饮水,水中可放入水溶性鱼肝油、VC和黄芪多糖,以促进伤口愈合,减小应激,提升免疫力。停料结束后逐步以少量多次的形式喂料,采食量逐渐增加,以减少对病灶部位的物理性摩擦伤害。如果继发有细菌感染,还需要配合使用敏感抗生素。需要提醒的是,治疗期间产生的病料物,如假膜、脓液、结痂、坏死皮屑、羽毛等应做好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扩散。病鸡康复后应注意营养的供给,霉变、過期和变质饲料禁止饲喂,防止对生产性能的恢复造成影响。
6 小结
鸡痘的发病率不同鸡场高低不一,有些鸡群自始至终都是少数鸡感染,而有些鸡群则短时间内全群鸡都表现出症状和相应体征。这与病毒的毒力大小、鸡场饲养管理水平、免疫状况、饲养密度及采取的防控措施有很大关系。有本病流行的地区或曾发生过本病的鸡场,一定要注重生物安全建设,加强环境治理,兽医人员多巡场,观察每只鸡的鸡冠、肉髯部位,发现有早期结节出现第一时间采取措施控制。有些感染严重和机体极度虚弱的鸡已经失去治疗价值,建议尽早淘汰处理。
参考文献:
[1] 蔡景明.鸡痘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J].兽医导刊,2020(13):25.
[2] 陈恩秋.鸡痘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控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20(12):105-106.
[3] 刘会君.鸡痘的诊断与防制[J].山东畜牧兽医,2018(5):33-34.
作者简介:许志辉(1974.7— ),吉林梅河口人,兽医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动物检疫、监督,畜禽诊疗等方面的工作。
摘要:鸡痘是由痘病毒感染而引发的一种鸡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所有日龄、品种和性别的鸡都能感染,潜伏期长短不一,主要和感染日龄、鸡本身免疫力以及鸡场的管理水平有关,根据临床具体表现,本病分为皮肤型、白喉型和混合型三种,病灶分别集中在皮肤无毛处、喉头和口腔部位,以及全身皮肤黏膜,对养鸡业危害较大;预防本病需对鸡群科学接种疫苗,做好蚊虫的消杀工作,不断提升鸡场饲养管理水平;本病目前没有特效药物能够治疗,局部治疗配合全身对症用药能缩短病程,从而降低养殖损失。
关键词:鸡痘;科学;防控
鸡痘是由痘病毒感染而引发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灶主要集中在皮肤、口腔黏膜等部位,导致皮肤表面和羽毛囊出现增生和炎性反应[1]。本病主要发生在夏季、秋季和早冬,其流行和蚊虫的活动呈正相关,传染性非常强,严重阻碍了养鸡业的发展。
1 病原简介
痘病毒体积较大,直径在200~300nm之间,在病变皮肤和感染鸡胚的绒毛膜表面细胞的胞浆中能见到卵圆形的包涵体,直径能达到10~30μm,病毒便藏在这种特异性的包涵体内部。和别的病毒不同,痘病毒能长期存活于环境中,对干燥、紫外、阳光直射、潮湿等恶劣环境有一定抵抗力,如果以皮肤上脱落的结痂为附体,则毒力能保持数月而不减。50%甘油溶液对痘病毒有长期保存作用。鸡痘病毒能在10~12日龄发育的鸡胚中增殖,使细胞产生特异性病变,在接种病毒后的第6d,鸡胚绒毛膜上即可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痘疱,该痘疱为灰白色,质地坚硬,厚度在4~5mm之间,中央为坏死区。生石灰、氢氧化钠、过氧乙酸、过硫酸氢钾、碘伏、草酸铵结晶紫等对病毒有一定杀伤作用。
2 流行病学
痘病毒对多种家禽都能感染,如鸡、鸭、鹅、鸽子等,但以鸡易感性最强,发病后症状表现最为严重,其他家禽感染后多为一过性,危害较小。所有日龄、品种和性别的鸡都能感染,白羽肉鸡、黄羽肉鸡、肉杂鸡、蛋鸡、种鸡等都有发病报道。该病一年四季都有流行,夏季和秋季以皮肤型流行最为强烈,冬季以白喉型流行居多,个别鸡场为二者混合感染。病毒经鸡与鸡之间的相互接触进行传播,也能经呼吸道传播,吸血性昆虫通过叮咬不同鸡只,使病毒经其口腔携带而扩散,蚊子、体表螨虫、虱子等可作为本病传播的媒介。正常情况下,蚊子吸食病鸡血液后,病毒能在其口腔中存留一个月左右,期间叮咬健康鸡时,就能将病毒传播。
3 临床表现
鸡痘潜伏期长短不一,主要和感染日龄、鸡本身免疫力以及鸡场的管理水平有关,短则在感染后3~4d就表现症状,长的在10d以上。由于病毒感染部位不同,临床上将其分为皮肤型、白喉型和混合型三种。
皮肤型病灶集中在鸡冠、肉髯、眼睑等体表无毛的地方,起初为灰白色的小结节,皮肤表面组织增生,随着病灶的不断扩大,结节逐渐融合,变大,并转变为黄色,最后变为干燥、表面粗糙的棕褐色结痂,这种结痂突出于皮肤表面,基层老百姓称之为鸡痘[2]。
白喉型鸡痘是病毒感染口腔、上呼吸道和喉头部位后,造成局部出现结节性增生,黏膜突起,对采食、饮水、呼吸等行为产生影响,进一步导致机体营养缺乏,免疫力下降,病鸡表现的症状要比皮肤型严重得多。起初由于结节较小,病鸡症状不明显,只是采食量有所降低,将嘴掰开后能见到口腔内有灰白色结节,随着疾病的发展,结节体积变大,并转变为黄白色的干酪样假膜,牢固地覆盖在黏膜表面,该假膜主要成分为坏死组织和炎性渗出物,外观看起来如人类的“白喉病”,故称之为“白喉型”。
混合型鸡痘是指皮肤、口腔黏膜和喉头部位都出现病灶的情况,病鸡表现二者的混合型症状,死亡率要比单一感染型要高。
4 预防
4.1 科学接种疫苗
鸡痘疫苗普遍采用刺种形式,由于病毒对皮肤、黏膜的亲和力较强,而目前商品化疫苗以鹌鹑化弱毒株活疫苗为主,该疫苗毒力较低,无论是雏鸡还是成年鸡均使用非常安全。将疫苗液用洁净的钢笔尖或刺种专用针蘸取少许,在翅下毛少和血管少的地方刺种,每刺一下都需要重复蘸取。接种后的一周左右需对接种部位进行观察,如果有绿豆大小的小疱或结痂出现,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干燥脱落,则表明免疫成功。如果接种部位未出现免疫后的痘痂,则表明免疫失败,需要重新安排接种。
4.2 做好蚊虫的消杀工作
鸡场要做好蚊虫的消杀工作,鸡群中有鸡感染时,蚊子通过叮咬病鸡,血液中的病毒经口腔进入到蚊子体内,当该蚊子再次叮咬健康鸡时,其体内的病毒会被接种至健康鸡体内而传播。建议本病流行的地区和季节,鸡场在舍内点兽用蚊香驱蚊,对门窗进行加固和修补,装上窗纱,防止外界蚊虫进入。鸡冠、肉髯皮肤最容易受到蚊虫的攻击,发现有叮咬的疙瘩时及时涂抹碘伏消毒。傍晚时分蚊虫活动最为猖獗,可在舍门口点燃干蒿草进行驱离,夜间保持驱蚊灯常亮。场内及周边的臭水沟要进行填埋,无法填埋的在水中撒生石灰,以破坏蚊虫的生存环境。
4.3 提升鸡场饲养管理水平
实践表明,饲养密度和本病的流行关系较大,无论是笼养鸡还是地养鸡,都应尽量降低饲养密度,散养鸡的料槽、水槽等间距不宜过小,防止采食或饮水时出现扎堆而造成病毒通过鸡之间相互接触而传播。鸡场加强消毒,地面经常撒一些生石灰,路面、墙面、笼具等喷洒1%火碱溶液,保持鸡舍通风,地面粪便、体表脱落物、痂皮、羽毛等及时清理,粪便堆肥发酵处理,脱落物深埋或焚烧,通过高温将其中的病原杀灭。
5 治疗
目前没有特效的药物能够治疗本病,局部治疗配合全身对症用药能缩短病程,从而降低养殖损失[3]。治疗的最佳时间是在疾病早期,皮肤型病鸡用镊子夹掉结痂,露出下层肉芽结节,并用碘伏或草酸铵结晶紫溶液消毒,可明显缩短病程。白喉型病鸡可将嘴掰开,用镊子强行将白色假膜撕掉,直至下面露出红色的溃疡灶,之后停料1~2d,期间只供清洁饮水,水中可放入水溶性鱼肝油、VC和黄芪多糖,以促进伤口愈合,减小应激,提升免疫力。停料结束后逐步以少量多次的形式喂料,采食量逐渐增加,以减少对病灶部位的物理性摩擦伤害。如果继发有细菌感染,还需要配合使用敏感抗生素。需要提醒的是,治疗期间产生的病料物,如假膜、脓液、结痂、坏死皮屑、羽毛等应做好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扩散。病鸡康复后应注意营养的供给,霉变、過期和变质饲料禁止饲喂,防止对生产性能的恢复造成影响。
6 小结
鸡痘的发病率不同鸡场高低不一,有些鸡群自始至终都是少数鸡感染,而有些鸡群则短时间内全群鸡都表现出症状和相应体征。这与病毒的毒力大小、鸡场饲养管理水平、免疫状况、饲养密度及采取的防控措施有很大关系。有本病流行的地区或曾发生过本病的鸡场,一定要注重生物安全建设,加强环境治理,兽医人员多巡场,观察每只鸡的鸡冠、肉髯部位,发现有早期结节出现第一时间采取措施控制。有些感染严重和机体极度虚弱的鸡已经失去治疗价值,建议尽早淘汰处理。
参考文献:
[1] 蔡景明.鸡痘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J].兽医导刊,2020(13):25.
[2] 陈恩秋.鸡痘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控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20(12):105-106.
[3] 刘会君.鸡痘的诊断与防制[J].山东畜牧兽医,2018(5):33-34.
作者简介:许志辉(1974.7— ),吉林梅河口人,兽医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动物检疫、监督,畜禽诊疗等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