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26
摘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对牛肉制品的需求量显著增加,这也就直接推动了牛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但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牛包虫病的发生流行率呈现逐年升高的态势,已经成为放牧地区常发病和高发病。很多养殖户在牛宰杀过程中脏器组织处置不科学,没有实施有效的无害化处理,造成包虫病由牲畜向着人类群体传播蔓延,导致包虫病的感染范围逐渐扩大,破坏逐渐加重。新时期做好牛包虫病的诊断和防控工作,已经成为保证动物健康生长发育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牛包虫病;诊断;防治措施
牛包虫病是一种典型的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犬科类动物是各种疾病的中间传播媒介。地区包虫病是一种流行率相对较高的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的发生流行,不仅会干扰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还可能会对我国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所以针对该种疾病应该做到早发现,早确诊,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
1 病例探讨
笔者所在地区的一个肉牛养殖场当中共养殖当地的黄牛56头。养殖户向当地兽医站反映,在两个月前一只体重在89kg左右的母牛突然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采食量逐渐下降,离群独居,不断的摇头,精神不安。当地的畜牧兽医人员对发病情况进行诊断,疑似为脑膜炎,选择使用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症状并没有减轻,疗效相对较差,随后该头患病牛临床症状逐渐加重。并且在养殖场中患病牛的数量显著增加,发病牛的数量不断增多,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兽医接到报告之后赶往养殖场对养殖场的发病情况进行了有效的总结和分析,该养殖户采用放牧养殖管理模式,为了对牛群进行有效看管,养殖场当中养殖了一条犬,但没有进行拴系养殖,养殖场周边存在很多犬科动物活动的痕迹,并且遗留有大量的粪便。对辖区范围内流行病学进行调查,能够发现周边养殖场曾经发生过包虫病的情况,随后对养殖场的患病牛进行认真细致的病原鉴定,确定为脑包虫病,随即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驱虫治疗和手术治疗,养殖场患病病例在短时间内恢复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2 临床症状
兽医接到求助之后,养殖场发病牛的数量已经显著增多,并且表现出不同阶段的临床症状。前期主要表现为精神状态,逐渐变差,采食欲望时好时坏,离群独居,不断地摇头,精神不安。进入发病中期之后,患病牛会表现出典型的神经症状,在牛舍当中不断地做转圈运动,右眼视力逐渐下降,采食量逐渐下降,患病牛不定期地出现间歇性的癫痫症状,全身肌肉震颤,癫痫发作时间通常在5~10min[1]。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加重,癫痫的发病间隔越来越短,发病时间逐渐延长。进入发病后期之后,患病牛在牛舍当中不断做转圈运动,或者向前跑向后退,用头抵住牛栏或者地面不走不动。最后食欲停止,身体逐渐消瘦,机体严重衰弱,倒地不起,头部弯向一侧,后躯肢体麻痹。
3 疾病诊断
结合发病现状以及典型的临床症状,初步判定为牛脑包虫病。在进行疾病诊断过程中,还需要对不同牛群的临床症状做出有效的鉴别。包虫病在脑部寄生的位置不同,患病牛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和发病周期存在一定差异性,当包囊寄生在大脑的半球时,患病牛精神状态逐渐变差,卧地不起,向患病一侧做旋转运动,如果寄生的部位相对较浅,虫体越大,转圈半径越小,反之越大。当大脑的颞叶寄生有大量包囊之后,会造成牛只的视力障碍,患病牛会向着患病部位做强迫症运动[2]。如果寄生部位位于大脑额叶,患病牛主要表现为低头向前奔跑,做直线运动,遇到障碍物之后顶住不动,小脑当中有大量包囊生长之后患病牛表现为共济失调。当脑枕叶受到包囊入侵之后,患病牛主要表现为头部后仰,不断向后退,全身肌肉痉挛麻痹。当寄生在腰部脊髓时,患病牛不能正常行走,转弯时十分明显,后躯肢体麻痹,小便失禁。同时也可以对病死牛进行解剖,能够发现个别病死牛的肝脏和肺脏组织也存在包囊病变,大脑病变最为明显,在大脑组织当中存在很多透明的囊泡,囊泡当中存在很多透明的液体,同时也能够看到很多乳白色的头节存在[3],根据上述诊断结果,就能够判定存在牛包虫病。
4 科学治疗
牛包虫病在治疗过程中,首先应该根据患病牛的临床症状进行差异性的治疗,对于临床症状相对较轻的病例或者没有发病的牛只,一般选择使用药物进行驱虫治疗,常使用到的药物为吡喹酮片,一次口服10~35mg/kg·bw治疗,间隔一周之后再强化驱虫治疗一次。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病病例,采用药物治疗无效后,一般推荐使用手术治疗手段。在手术治疗之前,首先应该确定患病牛的具体患病部位。然后将患病牛进行严格的保定,明确手术部位之后在手术部位进行剪毛处理,先使用5%的碘酊进行全面消毒,再使用75%的酒精进行脱碘消毒。皮肤浸润麻醉之后,在骨质变软的部分做一个直径20mm的U型切口,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分离,并将其翻出之后,用止血钳进行固定,或者用线固定在牛角一侧,但是不能够划破骨膜,手术部位使用止血钳进行止血处理。如果发现包囊从脑部组织当中溢出,可以选择使用止血钳以扭转的方式将包囊带出体外。如果包囊没有溢出,选择使用圆锯在顶骨上锯一个圆孔,小心地将骨片取出,看到囊包膜之后,选择使用注射器刺入到囊壁当中,将内部的液体或者囊蚴一块吸出,连带注射器缓慢地将包囊拉出,如果包囊不能够拉住,向其中注入适量的碘酊,杀灭包囊当中的寄生虫。手术结束之后,用止血纱布擦拭手术部位并撒上阿莫西林或者青霉素、链霉素粉,将骨膜拉平,松开缺口皮肤,结节缝合皮肤,然后清理好伤口。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将患病牛安置在干燥洁净的圈舍当中,并加强抗生素治疗,防止感染,一般在手术2~3周之后患病牛能够恢复健康。
5 预防措施
防控牛包虫病首先应该加强养殖环境的针对性清理,避免在养殖场当中养殖犬科类动物或者对犬科类动物进行拴系养殖,每月定期给犬投喂吡喹酮咀嚼片驱虫,将犬的粪便深埋。做好养殖场粪便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工作,定期加强对牛群的驱虫处理。驱虫结束之后,及时清除牛群排出的粪便,堆积发酵杀灭粪便当中的寄生虫虫卵。
6 结语
综上所述,包虫病是放牧地区牛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发生流行率相对较高的一种体内寄生虫疾病,该种疾病的传播渠道多种多样,犬科类动物在疾病传播流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包虫病的发生流行会对牛群的健康生长发育和人类的身体安全构成严重危害,所以在牛養殖实践过程中,就需要当地的畜牧兽医人员和当地的养殖户提高重视程度,充分掌握该种疾病的发生流行特征,从多个方面入手,落实针对性的防控工作。当出现疾病之后,应该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处理,确保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将包虫病带来的经济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参考文献:
[1] 路越晴,邓勇,张灵强,等.泡型肝包虫病的临床治疗进展[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6,23(5):547-551.
[2] 刘平,李金花,李印,等.包虫病病原在我国的流行现状及成因分析[J].中国动物检疫,2016,33(1):48-51.
[3] 方丹,陈哲宇,曾勇,等.泡型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6,23(5):521-525.
摘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对牛肉制品的需求量显著增加,这也就直接推动了牛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但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牛包虫病的发生流行率呈现逐年升高的态势,已经成为放牧地区常发病和高发病。很多养殖户在牛宰杀过程中脏器组织处置不科学,没有实施有效的无害化处理,造成包虫病由牲畜向着人类群体传播蔓延,导致包虫病的感染范围逐渐扩大,破坏逐渐加重。新时期做好牛包虫病的诊断和防控工作,已经成为保证动物健康生长发育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牛包虫病;诊断;防治措施
牛包虫病是一种典型的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犬科类动物是各种疾病的中间传播媒介。地区包虫病是一种流行率相对较高的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的发生流行,不仅会干扰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还可能会对我国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所以针对该种疾病应该做到早发现,早确诊,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
1 病例探讨
笔者所在地区的一个肉牛养殖场当中共养殖当地的黄牛56头。养殖户向当地兽医站反映,在两个月前一只体重在89kg左右的母牛突然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采食量逐渐下降,离群独居,不断的摇头,精神不安。当地的畜牧兽医人员对发病情况进行诊断,疑似为脑膜炎,选择使用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症状并没有减轻,疗效相对较差,随后该头患病牛临床症状逐渐加重。并且在养殖场中患病牛的数量显著增加,发病牛的数量不断增多,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兽医接到报告之后赶往养殖场对养殖场的发病情况进行了有效的总结和分析,该养殖户采用放牧养殖管理模式,为了对牛群进行有效看管,养殖场当中养殖了一条犬,但没有进行拴系养殖,养殖场周边存在很多犬科动物活动的痕迹,并且遗留有大量的粪便。对辖区范围内流行病学进行调查,能够发现周边养殖场曾经发生过包虫病的情况,随后对养殖场的患病牛进行认真细致的病原鉴定,确定为脑包虫病,随即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驱虫治疗和手术治疗,养殖场患病病例在短时间内恢复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2 临床症状
兽医接到求助之后,养殖场发病牛的数量已经显著增多,并且表现出不同阶段的临床症状。前期主要表现为精神状态,逐渐变差,采食欲望时好时坏,离群独居,不断地摇头,精神不安。进入发病中期之后,患病牛会表现出典型的神经症状,在牛舍当中不断地做转圈运动,右眼视力逐渐下降,采食量逐渐下降,患病牛不定期地出现间歇性的癫痫症状,全身肌肉震颤,癫痫发作时间通常在5~10min[1]。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加重,癫痫的发病间隔越来越短,发病时间逐渐延长。进入发病后期之后,患病牛在牛舍当中不断做转圈运动,或者向前跑向后退,用头抵住牛栏或者地面不走不动。最后食欲停止,身体逐渐消瘦,机体严重衰弱,倒地不起,头部弯向一侧,后躯肢体麻痹。
3 疾病诊断
结合发病现状以及典型的临床症状,初步判定为牛脑包虫病。在进行疾病诊断过程中,还需要对不同牛群的临床症状做出有效的鉴别。包虫病在脑部寄生的位置不同,患病牛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和发病周期存在一定差异性,当包囊寄生在大脑的半球时,患病牛精神状态逐渐变差,卧地不起,向患病一侧做旋转运动,如果寄生的部位相对较浅,虫体越大,转圈半径越小,反之越大。当大脑的颞叶寄生有大量包囊之后,会造成牛只的视力障碍,患病牛会向着患病部位做强迫症运动[2]。如果寄生部位位于大脑额叶,患病牛主要表现为低头向前奔跑,做直线运动,遇到障碍物之后顶住不动,小脑当中有大量包囊生长之后患病牛表现为共济失调。当脑枕叶受到包囊入侵之后,患病牛主要表现为头部后仰,不断向后退,全身肌肉痉挛麻痹。当寄生在腰部脊髓时,患病牛不能正常行走,转弯时十分明显,后躯肢体麻痹,小便失禁。同时也可以对病死牛进行解剖,能够发现个别病死牛的肝脏和肺脏组织也存在包囊病变,大脑病变最为明显,在大脑组织当中存在很多透明的囊泡,囊泡当中存在很多透明的液体,同时也能够看到很多乳白色的头节存在[3],根据上述诊断结果,就能够判定存在牛包虫病。
4 科学治疗
牛包虫病在治疗过程中,首先应该根据患病牛的临床症状进行差异性的治疗,对于临床症状相对较轻的病例或者没有发病的牛只,一般选择使用药物进行驱虫治疗,常使用到的药物为吡喹酮片,一次口服10~35mg/kg·bw治疗,间隔一周之后再强化驱虫治疗一次。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病病例,采用药物治疗无效后,一般推荐使用手术治疗手段。在手术治疗之前,首先应该确定患病牛的具体患病部位。然后将患病牛进行严格的保定,明确手术部位之后在手术部位进行剪毛处理,先使用5%的碘酊进行全面消毒,再使用75%的酒精进行脱碘消毒。皮肤浸润麻醉之后,在骨质变软的部分做一个直径20mm的U型切口,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分离,并将其翻出之后,用止血钳进行固定,或者用线固定在牛角一侧,但是不能够划破骨膜,手术部位使用止血钳进行止血处理。如果发现包囊从脑部组织当中溢出,可以选择使用止血钳以扭转的方式将包囊带出体外。如果包囊没有溢出,选择使用圆锯在顶骨上锯一个圆孔,小心地将骨片取出,看到囊包膜之后,选择使用注射器刺入到囊壁当中,将内部的液体或者囊蚴一块吸出,连带注射器缓慢地将包囊拉出,如果包囊不能够拉住,向其中注入适量的碘酊,杀灭包囊当中的寄生虫。手术结束之后,用止血纱布擦拭手术部位并撒上阿莫西林或者青霉素、链霉素粉,将骨膜拉平,松开缺口皮肤,结节缝合皮肤,然后清理好伤口。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将患病牛安置在干燥洁净的圈舍当中,并加强抗生素治疗,防止感染,一般在手术2~3周之后患病牛能够恢复健康。
5 预防措施
防控牛包虫病首先应该加强养殖环境的针对性清理,避免在养殖场当中养殖犬科类动物或者对犬科类动物进行拴系养殖,每月定期给犬投喂吡喹酮咀嚼片驱虫,将犬的粪便深埋。做好养殖场粪便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工作,定期加强对牛群的驱虫处理。驱虫结束之后,及时清除牛群排出的粪便,堆积发酵杀灭粪便当中的寄生虫虫卵。
6 结语
综上所述,包虫病是放牧地区牛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发生流行率相对较高的一种体内寄生虫疾病,该种疾病的传播渠道多种多样,犬科类动物在疾病传播流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包虫病的发生流行会对牛群的健康生长发育和人类的身体安全构成严重危害,所以在牛養殖实践过程中,就需要当地的畜牧兽医人员和当地的养殖户提高重视程度,充分掌握该种疾病的发生流行特征,从多个方面入手,落实针对性的防控工作。当出现疾病之后,应该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处理,确保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将包虫病带来的经济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参考文献:
[1] 路越晴,邓勇,张灵强,等.泡型肝包虫病的临床治疗进展[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6,23(5):547-551.
[2] 刘平,李金花,李印,等.包虫病病原在我国的流行现状及成因分析[J].中国动物检疫,2016,33(1):48-51.
[3] 方丹,陈哲宇,曾勇,等.泡型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6,23(5):52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