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心理学家认为:人所有的不幸和悲剧,基本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的家庭影响。而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父母的离异。国内外的研究都发现,离异家庭的孩子问题行为远远高出正常家庭的孩子,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压抑、孤独、烦躁、冷漠,而且他们往往学习不好、人际关系差、不守纪律。另外,犯罪行为及心理障碍也较正常为高。随着我国离婚率的不断升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加入了单亲家庭的行列。怎样关心、教育这类孩子,使之能够较正常地成长,也就成为新形势下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特点
(一)自闭。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和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面对同伴们和社会的关怀,他们会过于在意,甚至发生误解,长而久之,他们将从人群之中脱离出来,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空间,从而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二)自卑。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感到自己处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别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特别是看到同伴们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过去的生活。而现在是今非昔比,心中的悲伤、失落使得他们产生忧郁和自卑的心理。
(三)自责。自责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做出偏低的评价,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离异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会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许多离异家庭子女受到批评后,总认为是自己不好,在别人笑自己的时候,总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四)抑郁。因为父母的分裂,必然带来家庭的硝烟或冷战,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空间,时时为父母的关系而担忧,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气、泄愤的出气筒,孩子成天处在恐惧和担忧中,没有安全感。这样长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对同伴永远保持距离,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大。离异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由于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出来,能量也就越大,极易产生极端行为。这种倾向在女孩身上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则表现为攻击行为。
(五)逆反。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也渴望尊严,渴望被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三、教育对策
(一)全面、正确了解离异家庭孩子的家庭状况。
班主任从入学起就开始建立离异家庭学生的人头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班主任要经常到这类学生家庭去家访,和他们的家庭成员加强联系,多作沟通、交流,共同关心和教育孩子;同时也要从侧面去了解这个家庭的真实的情况。比如说,去走访和这个家庭关系密切的亲戚、鄰居、同事,接触一下和这些学生交往较多的同学、朋友,拜访一下过去的班主任、任课老师等,了解一下他们对这个家庭、这个学生的评价和意见,从而对这个家庭和这个学生有一个完整而正确的估价。防止偏听偏信,误入歧途,对孩子做出适得其反的教育和引导,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为学生的进一步健康成长设下了障碍。
(二)关心、理解和平等对待学生,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
这是帮助和教育离异家庭学生的关键。遭受过心灵创伤的离异家庭的孩子特别需要来自各方面尤其是长辈的安慰、关心和理解。首先,班主任老师应努力去关心和爱护这些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集体和老师的温暖和信任,逐渐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重新确立自尊自信。其次,班主任需要结合充满责任和信任的关爱去帮助学生消除人际关系中的紧张感、不信任感。对待这些学生的弱点、缺点和错误,要给予他们同样真诚的、热情的、严肃的批评,要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做了会产生什么的后果,什么影响。学会正确地评价和估量自己,学会尊重他人、尊重集体、尊重社会,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确立诚实、正直、负责的思想观念。再次,对他们的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场合和学生的接受程度,要尽量避免讽刺和挖苦等生硬的教育方式,伤害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防止产生不信任感,影响师生间的情感沟通。
(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树立学生的信心。
每个人都需要自尊自信,都在努力去建立自尊自信,而这些孩子因其特殊的生活经历,造成对客观事物的理解、看法不同,往往会用一种错误的观念去理解自尊自信的含义和表现,所以在生活中他们往往会用异常的举动来吸引别人的注意,通过走极端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自尊自信。因此,必须要帮助他们通过恰当的途径来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干,树立自尊自信,让他们确立成功人生的基点。首先,了解这些学生有哪些特长、要求、愿望、理想、目标,特别是那些学生自认为是自己的强项的方面,要特别留心。为其创造机会展示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比如说举办各级范围内的书画比赛、唱歌比赛、演讲比赛、劳动技能竞赛、小制作比赛、读书比赛、小报比赛、集邮展览、钱币展览、参加黑扳报刊出等,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找到自信,减轻自卑心理,增强进步的愿望;也可以让他们担任班级的课代表、班干部、值日班长,赋予他们展示才能的机会,并及时对他们的行为做出适当的评价和鼓励,以激发他们的内在驱动力,实现思想的转变。
(四)营造积极的班级环境氛围,重塑良好的人际关系。
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良好班风对学生行为的导向作用,消除班级中的不稳定因素。首先,在班级中要加强思想教育,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学生认识到家庭是个人不可选择的,无论父母离异与否,对子女的爱是不会变化的。同时对一些取笑、欺负离异家庭孩子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引导大多数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其次,要创建民主、团结、合作、和谐的良好风尚,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和谐关系的创造。开展班级团队活动、班会、辩论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也使这些孩子增强对他人的认识与理解,减少他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的顾虑。
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培养一个人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应该是学校的主要职责。离异家庭学生心理脆弱,教师的一言一行,均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应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且给予特殊的学生以特殊的关爱,真正成为学生尊敬和信赖的良师益友。
心理学家认为:人所有的不幸和悲剧,基本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的家庭影响。而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父母的离异。国内外的研究都发现,离异家庭的孩子问题行为远远高出正常家庭的孩子,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压抑、孤独、烦躁、冷漠,而且他们往往学习不好、人际关系差、不守纪律。另外,犯罪行为及心理障碍也较正常为高。随着我国离婚率的不断升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加入了单亲家庭的行列。怎样关心、教育这类孩子,使之能够较正常地成长,也就成为新形势下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特点
(一)自闭。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和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面对同伴们和社会的关怀,他们会过于在意,甚至发生误解,长而久之,他们将从人群之中脱离出来,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空间,从而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二)自卑。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感到自己处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别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特别是看到同伴们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过去的生活。而现在是今非昔比,心中的悲伤、失落使得他们产生忧郁和自卑的心理。
(三)自责。自责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做出偏低的评价,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离异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会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许多离异家庭子女受到批评后,总认为是自己不好,在别人笑自己的时候,总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四)抑郁。因为父母的分裂,必然带来家庭的硝烟或冷战,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空间,时时为父母的关系而担忧,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气、泄愤的出气筒,孩子成天处在恐惧和担忧中,没有安全感。这样长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对同伴永远保持距离,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大。离异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由于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出来,能量也就越大,极易产生极端行为。这种倾向在女孩身上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则表现为攻击行为。
(五)逆反。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也渴望尊严,渴望被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三、教育对策
(一)全面、正确了解离异家庭孩子的家庭状况。
班主任从入学起就开始建立离异家庭学生的人头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班主任要经常到这类学生家庭去家访,和他们的家庭成员加强联系,多作沟通、交流,共同关心和教育孩子;同时也要从侧面去了解这个家庭的真实的情况。比如说,去走访和这个家庭关系密切的亲戚、鄰居、同事,接触一下和这些学生交往较多的同学、朋友,拜访一下过去的班主任、任课老师等,了解一下他们对这个家庭、这个学生的评价和意见,从而对这个家庭和这个学生有一个完整而正确的估价。防止偏听偏信,误入歧途,对孩子做出适得其反的教育和引导,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为学生的进一步健康成长设下了障碍。
(二)关心、理解和平等对待学生,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
这是帮助和教育离异家庭学生的关键。遭受过心灵创伤的离异家庭的孩子特别需要来自各方面尤其是长辈的安慰、关心和理解。首先,班主任老师应努力去关心和爱护这些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集体和老师的温暖和信任,逐渐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重新确立自尊自信。其次,班主任需要结合充满责任和信任的关爱去帮助学生消除人际关系中的紧张感、不信任感。对待这些学生的弱点、缺点和错误,要给予他们同样真诚的、热情的、严肃的批评,要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做了会产生什么的后果,什么影响。学会正确地评价和估量自己,学会尊重他人、尊重集体、尊重社会,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确立诚实、正直、负责的思想观念。再次,对他们的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场合和学生的接受程度,要尽量避免讽刺和挖苦等生硬的教育方式,伤害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防止产生不信任感,影响师生间的情感沟通。
(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树立学生的信心。
每个人都需要自尊自信,都在努力去建立自尊自信,而这些孩子因其特殊的生活经历,造成对客观事物的理解、看法不同,往往会用一种错误的观念去理解自尊自信的含义和表现,所以在生活中他们往往会用异常的举动来吸引别人的注意,通过走极端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自尊自信。因此,必须要帮助他们通过恰当的途径来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干,树立自尊自信,让他们确立成功人生的基点。首先,了解这些学生有哪些特长、要求、愿望、理想、目标,特别是那些学生自认为是自己的强项的方面,要特别留心。为其创造机会展示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比如说举办各级范围内的书画比赛、唱歌比赛、演讲比赛、劳动技能竞赛、小制作比赛、读书比赛、小报比赛、集邮展览、钱币展览、参加黑扳报刊出等,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找到自信,减轻自卑心理,增强进步的愿望;也可以让他们担任班级的课代表、班干部、值日班长,赋予他们展示才能的机会,并及时对他们的行为做出适当的评价和鼓励,以激发他们的内在驱动力,实现思想的转变。
(四)营造积极的班级环境氛围,重塑良好的人际关系。
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良好班风对学生行为的导向作用,消除班级中的不稳定因素。首先,在班级中要加强思想教育,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学生认识到家庭是个人不可选择的,无论父母离异与否,对子女的爱是不会变化的。同时对一些取笑、欺负离异家庭孩子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引导大多数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其次,要创建民主、团结、合作、和谐的良好风尚,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和谐关系的创造。开展班级团队活动、班会、辩论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也使这些孩子增强对他人的认识与理解,减少他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的顾虑。
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培养一个人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应该是学校的主要职责。离异家庭学生心理脆弱,教师的一言一行,均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应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且给予特殊的学生以特殊的关爱,真正成为学生尊敬和信赖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