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科技自立自强,集中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积极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核心是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企业的核心技术供给,持续为产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助推企业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省产研院”)着力于从科学到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集创新资源、产业需求和研发载体于一体,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生态,持续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省产研院围绕江苏产业转型升级亟需“核心关键技术”供给的现状,构建以创新资源、研发载体和产业需求三部分组成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以技术需求驱动创新研发,组织专业研究所科研力量对接企业需求,并向全球征集技术解决方案,支撑江蘇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资源端,主要任务是广泛集聚海外创新资源,围绕企业需求单独或联合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目前已在全球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地区(硅谷、波士顿、休斯顿、哥本哈根、斯图加特等)建立了以4个离岸孵化器为重点的海外合作平台。与海外55家、国内53家知名高校和研发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为每个海外合作大学和研发机构设立国际合作资金池、共同聘请专职工作人员、为国内大学设立专项工作经费和共同培养集萃研究生/博士(后)等方式,支持其研究成果到江苏落地转化。研发载体端,主要任务是从事应用技术开发,补齐创新链短板,根据企业需求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目前在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和能源环保等领域已拥有一流研发平台和技术人才的研发载体58家。产业需求端,主要任务是征集提炼行业代表性关键技术需求,帮助企业进行关键技术突破和行业前瞻性技术布局。省产研院与省内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累计共建116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近两年,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共提出技术需求589项,企业意向出资金额17.13亿元。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由省产研院作为中间背书方,促进了企业和院所双向增信,省产研院做好产研对接“翻译家”,通过专业化力量提炼、分析和论证企业技术需求,把“企业语言”转化为研发机构看得懂、可以做的“科研术语”。经过三年探索,依托各研究所、项目经理团队、海外合作高校科研机构等各类资源和渠道,帮助企业对接需求560余项,达成技术合作157项,合同额7.37亿元。
同时,省产研院积极打造创新综合体,引进顶级高校院所代表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细分产品领域龙头企业研发分中心、顶级专业服务机构(科技咨询、知识产权、科技金融、财务与人力资源、地方园区),集聚各类创新主体与要素资源于一体,推动各类创新主体融通创新,促进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空间载体示范,加快推进跨区域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持续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激发创新活力
作为江苏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省产研院定位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跨越“死亡之谷”的阶段,技术创新风险高、难度大、更贴近市场,其体制机制改革出发点需要全新的更加市场化的逻辑,特别是科研财政资金支持方面,需要更加灵活高效的资金支持方式,提升资金支持的时效性和与市场资本、企业投入的联动性。
“团队控股”新建专业研究所,让各方成为利益攸关者。由地方园区提供研发场所和设备,团队、地方园区和省产研院共同现金出资组建团队控股的轻资产研究所运营公司,研发收益归运营公司所有,增值收益按股权分配。新机制下,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实现机构发展与科研人员积极性的捆绑,人才团队由拥有“成果转化收益权”增加到“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和转化收益权”,最大限度避免科研机构行政化运作。新模式有效推动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央企研究院的改制。
联合培养研究生,培育未来创新人才。针对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需要不对口的问题,省产研院以企业需求为课题,以专业研究所和企业为平台,以研究所专家和企业高工为合作导师,与国内外大学实施研究生(博士后)联合培养,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产业技术创新人才。
“拨投结合”支持前瞻性技术项目。针对前瞻性、引领性和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早期募资市场机制失灵的问题,探索重点项目实行同行尽调评估与立项支持的模式。评估时,请团队提出“小同行”评审专家名单,以便真正了解团队在业界影响力和实力。通过项目经理培育和充分尽职调查,先以科技项目立项给予资金支持,让团队专心开展研发攻关,在项目进展到市场认可的技术里程碑阶段进行市场融资时,将前期的项目资金按市场价格转化为投资,参照市场化方式进行管理和退出。既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技术创新项目的扶持作用,保障团队在早期研发阶段的主导权,又利用市场机制来确定项目支持强度和获得研发成果的收益。
打造研发产业,培育更强竞争力的高端产业
研发产业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最顶层、最高端的产业,也是江苏产业链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研发产业位居价值链的高端,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理应成为江苏产业结构高端化的重要内容。针对江苏创新资源丰富、制造业发达的实际,省产研院提出“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的理念,即在我省若干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以技术研发与转化、以提供技术服务或整体技术解决方案为主营业务的研发公司,推动产业链高端化和现代化。以市场化方式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开展自主研发。根据江苏产业发展规划和地方产业需求,紧跟全球产业发展趋势,以市场化导向开展原创性技术研发。以多元模式引进全球创新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深度融入全球研发创新网络,探索多元投入集聚创新资源合作模式,引进外部高水平创新成果二次开发技术,增强研发资源外部供给,提升省内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以合资方式引进国际研发公司,快速提供技术。以市场化机制,引进一批以技术服务为主业的国际高水平研发公司,助推技术研发供给的国际化跨越。
“十四五”时期,是江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篇章的关键阶段。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和国家制造业基地,必须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动力支撑。新形势下,省产研院将不辱使命、勇于担当,持续深耕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和“卡脖子”环节的突破,为促进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作者系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陈学科
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省产研院围绕江苏产业转型升级亟需“核心关键技术”供给的现状,构建以创新资源、研发载体和产业需求三部分组成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以技术需求驱动创新研发,组织专业研究所科研力量对接企业需求,并向全球征集技术解决方案,支撑江蘇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资源端,主要任务是广泛集聚海外创新资源,围绕企业需求单独或联合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目前已在全球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地区(硅谷、波士顿、休斯顿、哥本哈根、斯图加特等)建立了以4个离岸孵化器为重点的海外合作平台。与海外55家、国内53家知名高校和研发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为每个海外合作大学和研发机构设立国际合作资金池、共同聘请专职工作人员、为国内大学设立专项工作经费和共同培养集萃研究生/博士(后)等方式,支持其研究成果到江苏落地转化。研发载体端,主要任务是从事应用技术开发,补齐创新链短板,根据企业需求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目前在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和能源环保等领域已拥有一流研发平台和技术人才的研发载体58家。产业需求端,主要任务是征集提炼行业代表性关键技术需求,帮助企业进行关键技术突破和行业前瞻性技术布局。省产研院与省内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累计共建116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近两年,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共提出技术需求589项,企业意向出资金额17.13亿元。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由省产研院作为中间背书方,促进了企业和院所双向增信,省产研院做好产研对接“翻译家”,通过专业化力量提炼、分析和论证企业技术需求,把“企业语言”转化为研发机构看得懂、可以做的“科研术语”。经过三年探索,依托各研究所、项目经理团队、海外合作高校科研机构等各类资源和渠道,帮助企业对接需求560余项,达成技术合作157项,合同额7.37亿元。
同时,省产研院积极打造创新综合体,引进顶级高校院所代表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细分产品领域龙头企业研发分中心、顶级专业服务机构(科技咨询、知识产权、科技金融、财务与人力资源、地方园区),集聚各类创新主体与要素资源于一体,推动各类创新主体融通创新,促进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空间载体示范,加快推进跨区域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持续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激发创新活力
作为江苏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省产研院定位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跨越“死亡之谷”的阶段,技术创新风险高、难度大、更贴近市场,其体制机制改革出发点需要全新的更加市场化的逻辑,特别是科研财政资金支持方面,需要更加灵活高效的资金支持方式,提升资金支持的时效性和与市场资本、企业投入的联动性。
“团队控股”新建专业研究所,让各方成为利益攸关者。由地方园区提供研发场所和设备,团队、地方园区和省产研院共同现金出资组建团队控股的轻资产研究所运营公司,研发收益归运营公司所有,增值收益按股权分配。新机制下,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实现机构发展与科研人员积极性的捆绑,人才团队由拥有“成果转化收益权”增加到“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和转化收益权”,最大限度避免科研机构行政化运作。新模式有效推动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央企研究院的改制。
联合培养研究生,培育未来创新人才。针对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需要不对口的问题,省产研院以企业需求为课题,以专业研究所和企业为平台,以研究所专家和企业高工为合作导师,与国内外大学实施研究生(博士后)联合培养,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产业技术创新人才。
“拨投结合”支持前瞻性技术项目。针对前瞻性、引领性和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早期募资市场机制失灵的问题,探索重点项目实行同行尽调评估与立项支持的模式。评估时,请团队提出“小同行”评审专家名单,以便真正了解团队在业界影响力和实力。通过项目经理培育和充分尽职调查,先以科技项目立项给予资金支持,让团队专心开展研发攻关,在项目进展到市场认可的技术里程碑阶段进行市场融资时,将前期的项目资金按市场价格转化为投资,参照市场化方式进行管理和退出。既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技术创新项目的扶持作用,保障团队在早期研发阶段的主导权,又利用市场机制来确定项目支持强度和获得研发成果的收益。
打造研发产业,培育更强竞争力的高端产业
研发产业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最顶层、最高端的产业,也是江苏产业链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研发产业位居价值链的高端,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理应成为江苏产业结构高端化的重要内容。针对江苏创新资源丰富、制造业发达的实际,省产研院提出“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的理念,即在我省若干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以技术研发与转化、以提供技术服务或整体技术解决方案为主营业务的研发公司,推动产业链高端化和现代化。以市场化方式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开展自主研发。根据江苏产业发展规划和地方产业需求,紧跟全球产业发展趋势,以市场化导向开展原创性技术研发。以多元模式引进全球创新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深度融入全球研发创新网络,探索多元投入集聚创新资源合作模式,引进外部高水平创新成果二次开发技术,增强研发资源外部供给,提升省内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以合资方式引进国际研发公司,快速提供技术。以市场化机制,引进一批以技术服务为主业的国际高水平研发公司,助推技术研发供给的国际化跨越。
“十四五”时期,是江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篇章的关键阶段。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和国家制造业基地,必须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动力支撑。新形势下,省产研院将不辱使命、勇于担当,持续深耕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和“卡脖子”环节的突破,为促进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作者系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陈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