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思考与对策

来源 :教书育人·学术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2002年达到了15%,高等教育跨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新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与此同时,随着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长,新阶段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新规律,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为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对此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热情。而深入探讨、全面把握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征与规律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力教育水平要求的提高将促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更多地进入普通劳动者的序列,这也标志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大众化”的来临。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与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
  1.信息化程度低。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信息化既是工作目标也是重要工作手段。很多高校在这方面投入力度不够,信息网络建设不健全。同时,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加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尚未实现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的信息搜集方式的转变,因而信息来源分散,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2.重视不够,机构和队伍建设存在欠缺。由于重视不够,有些高校至今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所需经费不足,工作人员不到位且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低。尽管有些高校的组织体制中,专门设立了负责就业工作的机构,但这些机构很难行使就业指导的职能。事实上,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
  3.形式僵化、陈旧。一些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形式多年不变,缺乏新意和吸引力,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在市场调查、信息交流等诸项服务上,均无法满足高校毕业生的需求。
  4.缺乏个性化指导。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泛泛地向高校毕业生进行单向“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等,普遍缺乏针对高校毕业生个体特点的互动式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特征分析
  
  1.毕业生就业与社会就业逐步融为一体。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最基本最主要的特征,制约乃至决定其他特征。精英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明显的独立性,政策上单独实行“统包统分”,工作上自成体系,毕业生个体在就业过程中拥有突出的身份优势。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与社会就业无论从思想观念、制度、政策还是工作方式、方法都逐步融为一体。这种融合从数量到质量,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引领这种融合螺旋上升,直至最后社会就业者已全部接受高等教育。
  2.毕业生就业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随之由“精英”走向“大众”,由“天之骄子”、“皇帝的女儿”变成普通求职者,毕业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卖方”走向“买方”,毕业生内部也出现明显的分化,校际之间、不同学历之间、不同个体之间的竞争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3.毕业生就业方式市场化。高等教育由“精英”走向“大众”的过程,也就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由政府行为过渡为市场行为的过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已基本实现由“统包统分”向“自主择业”的转轨,市场导向的毕业生就业机制已经初步建立,政府通过市场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毕业生通过市场实现就业。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市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4.毕业生就业形式多样化。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已不仅仅是数量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入学起点、社会需求、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培养目标等都将发生一系列改变,这是质的变化,它要求高等教育既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也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还要承担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培养目标要求的多样化必然导致毕业生就业取向、就业形式的多样化。
  5.毕业生就业实现因素多元化。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实现因素趋向多元化,至少有以下五个层面的因素比较直接地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1)经济层面,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生活状况、整体就业环境等;2)制度层面,含劳动分配制度、社会就业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社会福利制度、人事制度、税收制度等;3)观念层面,包括社会人才观、社会就业观、毕业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就业观等;4)素质层面,含毕业生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学历层次、从业与择业能力和技巧等;5)其他,如供需信息流通、毕业生就读学校状况、毕业生社会关系、家庭背景、性别状况等。
  6.毕业生就业竞争国际化。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人才流动全球化,高校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的国际接轨为毕业生就业竞争国际化提供了可能,同时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主观上期望参与国际就业竞争,这一切促成并不断推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国际化。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1.办学特色上必须树立“一个毕业生就是学校的一面旗帜”的观念。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高等学校办学层次将进一步分化,培养的毕业生将为社会不同层次的岗位服务,这必将促使高等学校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将成为高等学校立足的生命线。而在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过程中毕业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办学特色必须通过已经和即将毕业的学生来体现和支撑,世界上所有著名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高校几乎都是如此。
  2.人才培养上强化市场需求与科学预测。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始终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依据科学预测,科学地培养市场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市场不需要,学校难以持续生存发展,因此,高等学校应该适度超前做好人才需求预测,瞄准市场,按照人才培养规律,深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苦练“内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适应性。
  3.全面树立信息化观念。就大学生就业来讲,自身实力是基础,国家政策是规范,占有信息是载体。实践已证明,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信息缺失或信息不对称,由此导致就业不充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信息化建设已是当务之急。信息服务制度主要包括两个体系:一是高校、地方和国家主体化的就业信息网和相应的服务体系;二是信息监测快速反应体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既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又为政府部门及时掌握高校毕业生就业动态及社会需求变化服务。
  4.就业指导上注重职业生涯规划与全面引导。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在内容上还只停留在传授择业技巧、宣讲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等方面,对就业指导的核心部分即职业生涯规划则涉及不多;在时间上往往是快毕业时才匆匆忙忙“抱佛脚”,缺乏就业前、择业中、就业后的全程指导。
  5.强化各项基础建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正规化、系统化。为此,应转变观念,真正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作为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特别注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系统性、长效性和全员性的特点,将其贯穿于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努力做到信息采集、职业咨询、择业技巧指导的专业化、规范化。
  6.加强研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学科加以建设。应在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同时,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体系。
  7.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积极转变就业观念,认清就业形势,降低就业期望值,摆脱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部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就业。
  8.努力探索由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新思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应注重个性化指导,对于部分大学生,除了常规就业指导之外,应努力探索创业教育的新路子,培养这部分大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冒险精神,鼓励他们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活动。
其他文献
会议
一、 引言    1981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下发了教育部制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并在北京、天津、上海三市试点,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正式创立。1988年3月3日,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总结了各地的经验,报国务院批准颁布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对自学考试制度的性质、任务、地位、机构、开考专业、考试办法、毕业生使用等,以国家行政立法的形式作出了明确规定,标志着我国高等教
本文论述了电脑碳硫自动分析测碳硫准确度及精密度的探析.它不仅缩短了碳硫联测的时间,更简化了计算手续,成为现在国内化学工作者进行碳硫检测的得力助手.
当今世界经济和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大大提高了社会对劳动力创新素质的培养要求,改革现有教师评价制度已经是一个极具紧迫性和使命感的重要问题。中国的家长们和一些教育工作者迫切要求改革现行教师评价制度。而现今英国许多学校采用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它是由形成性教师评价制度发展而来的),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教育界要求学校抛弃传统的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也叫终结性教师评价制度),采用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呼声
简述了DSY128电子扫描压力测量系统的研制背景,介绍了该系统的组成、功能及特点,并根据试验情况得出了值得推广应用的结论。 The background of DSY128 electronic scanning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构建和谐校园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和谐校园,主要包括主体和谐、管理和谐、环境和谐三个社会维度。通过确立以人为本的成才目标实现主体和谐,创新以人为本的成才模式实现管理和谐,创造以人为本的成才环境实现校园环境和谐。三个维度的复合适应,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和灵魂。    一、主体和谐:确立以人为本的成才目标    主体和谐是校园和谐的本质核心。主体和谐是指教学主体在实
以教师聘任制为核心的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正向纵深发展,教师管理已经从身份管理走向契约化管理。契约化管理是教师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行真正的教师聘任制,是教师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的必然要求。  以往人们反思教师契约化管理的时候,只注重从法律的层面来分析,缺乏伦理的视角。法律的角度固然重要,伦理的视角亦不可少。契约本身也包含承诺和责任,体现信赖与义务等伦理因素。契约伦理,是教师契约化管理的道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