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生处在青少年时期,正是他们精神困惑期、自我意识形成期、价值确立期的重要阶段。教育必须加强德育工作,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梅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在学科教学中随处可见,但是梅文化的德育作用并没有得到重视,未广而泛之的作为德育的载体。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梅文化的核心——梅花精神,探讨梅文化的德育意义,并探索其实施策略。
◆关键词:梅文化;中学生;德育
自魏晋南北朝,咏梅之风起。晋代陆凯以梅花传递友情,“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金陵志》记载梅花图案美容的开端:“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咏梅文学渐起于魏晋,发展于隋唐,巅峰于两宋。文学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它比其它渠道都更能稳定、广泛、深远地传播文化。中学实施情感道德教育不宜泛泛而谈,找到一个支点,给学生具体的情感道德的载体,教育就可以具体得看得见、摸得着。咏梅文学自古有之,以梅文化为载体,用这厚重的精神文化浸润学生的精神世界,德育的实践会顺利且高效。
一、梅花精神与中学生所需性格的契合
(一)梅花精神
“梅花文化的核心是梅花精神。”〔1〕要领略梅花精神,要先从它的生长环境、习性和形态特征等全面来赏梅、析梅。梅花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梅虽好沃土,但对土壤要求不严,耐贫瘠,耐严寒。梅花冰清玉肌,芳容冷艳,香气四溢。梅先花后叶。它的鲜花没有绿叶衬,不用绿叶衬的梅花却能繁而不娇,艳而不俗。花开后期可见叶芽初长。未到春节,梅树已是又见枝头吐新芽之时。梅之树干,老干硬朗曲折,疏影横斜;新枝自如蔓枝,生生不息。
梅花形象冲击着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被文人赋予很多内涵。唐代李商隐“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寒梅”先春而开,从冬到春,不同品种,跨年开放。南北朝鲍照“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唐代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梅不怕风霜,耐寒坚韧。北宋著名诗人林逋咏出“暗香浮动月黄昏” ,南宋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元末画家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诠释着梅的永葆本色,清香凛然,雅致坚贞。宋郑少微的《鹧鸪天》“有花无叶真潇洒,不问胭脂借淡红。应未许,嫁春风。天教雪月伴玲珑。池塘疏影伤幽独,何似横斜酒盏中。”花先于叶,自立自强;老干嫩枝,相得映彰;疏影横斜,错落有致。
梅的多个形象元素触发人们的许多情愫,赋予梅丰富的品格和情趣。
(二)中学生所需性格特征
青少年在自我意识、个性心理形成,价值观确立时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性格特征:独立自信、坚韧不拔、永葆清气和活力等。心理学认为“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一方面,性格是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塑造出来的,一经形成便比较稳固;另一方面,性格是个性中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部分,在个性的诸多心理特征中找有核心的地位。”〔2〕既然性格可以塑造,中学生又正处于可塑阶段,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塑造学生健康积极的个性。
这些性格特征与我们上文所提梅花精神高度一致。梅花精神和中学生所需性格的融合,使得梅文化作为实施德育的载体和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独立自信。独立在心理学上解释为指有高度的自主性和明确的是非标准,不屈服于周围的压力,不随波逐流,能够依据自己的认识与信念,独立的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自信表现为相信自己的价值、才能,相信自己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好想做的事。自信的学生才能自我激发潜能,尽最大努力去做好每件事。宋朝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陈亮“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唐代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等等,都歌咏梅的独立自信的个性。中学生需要独立自主,善于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自信的融入不断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如宋郑少微的《鹧鸪天》“有花无叶真潇洒,不问胭脂借淡红。”梅因独立而自信自强,学生亦然。
2.坚韧不拔。坚韧是性格的意志标志。 “从环境来说,梅花是在冰天雪地中开花放香的,梅花放香的季节决定了其环境是苦寒的。” 〔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学生学习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困难与干扰,容易使行为方向失去控制,此时,需要有梅花坚忍不拔的性格。苏轼的“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能耐得住贫瘠严寒,梅花对环境坚韧能忍、永不妥协的个性对学生的意志力培养起到很好的激发作用。
3.永葆清气和活力。中学生朝气蓬勃,被誉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而梅花具有生机盎然,先木而春的特性,具有“坚定不移,永葆本色的‘暗香如故’的精神”〔4〕。梅花三弄——梅花一弄,花稀蕾多;梅花二弄,花盛香浓;梅花三弄,花零叶露。每个时期,梅花都给人一种清气在人间的洁净感,“不用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学校是一方净土,学生是一身清气。中学生不管走出学校时会接收到或接触到何种信息,我们都应永葆清气和活力。
除此之外,梅花还有一股排除外界干扰,锐意进取的钻劲;有“俏也不争春”的谦逊无私;有傲雪斗霜,“只把春来报”的壮志。这都是中学生需要培养的精神品质
二、以梅文化为载体开展德育活动
德为才先,学校教育,应把德育放在智育之先。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品格素质,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那么,究竟怎么以梅文化作为德育的载体,在学校教育中渗透梅文化的教育呢?
(一)梅园
1.校园梅园建设。
要在学生中创设环境氛围,可以在校园一角,幾株梅花点缀。若条件允许,可建设专门的梅园,这对开展梅文化活动有更明显的推进作用。有梅园条件,可以让学生参与梅树的种植和管理,参与梅的成长过程,了解梅的生长条件,见证梅花的花开花落,欣赏到天愈寒花愈欢的耐寒特质。
2.结合地方特色,组织参观地方梅园,或宣传学生参观周边的梅花园。
参观者会在赏心悦目的梅林花海中感受到梅花的精神,而若有组织或宣传的参观,学生的体会更有氛围,也会更加深入。
(二)开展班会课
班会课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学校和班主任应该要开垦好这块德育责任田。从资源的收集和活动的开展,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这样的班会课才成功和高效。我们在这样的形式下开展梅文化的德育活动,会收到更广更大,更高效的成绩。
(三)以梅文化开展竞赛
比如知识竞赛,知识竞赛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了解梅花文化,掀起梅文化的学习热潮。还可以作文竞赛,作文竞赛可以让学生去发掘更多的梅花精神,并在写作中学习。也可以开展演讲比赛等等。
(四)校园文化长廊,宣扬梅文化
校园文化长廊透着浓浓的文化氛围,在长廊上展示梅花有关文化,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让墙壁说话,无处不传递梅香。
以梅为载体,开展丰富的梅文化,梅花精神的学习和活动,“用梅花精神孕育学校精神,让这种精神推动学校可持续和强劲的发展”〔5〕,这对塑造具有梅花品格和情趣的中学生,塑造健康积极的学生品质,对学校实施德育活动都具有极其有效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戴中礼,石润宏.论梅文化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及意义[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35卷增刊1.
[2]赵国祥.心理学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8.
[3]林雁.论梅花的香味美[J].现代园林,2006(12).
[4]徐海滨.赏花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5]朱振华.坚守梅精神,浸润梅文化,打造梅品牌[J].特色建设·新教育,2014,(8).
◆关键词:梅文化;中学生;德育
自魏晋南北朝,咏梅之风起。晋代陆凯以梅花传递友情,“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金陵志》记载梅花图案美容的开端:“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咏梅文学渐起于魏晋,发展于隋唐,巅峰于两宋。文学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它比其它渠道都更能稳定、广泛、深远地传播文化。中学实施情感道德教育不宜泛泛而谈,找到一个支点,给学生具体的情感道德的载体,教育就可以具体得看得见、摸得着。咏梅文学自古有之,以梅文化为载体,用这厚重的精神文化浸润学生的精神世界,德育的实践会顺利且高效。
一、梅花精神与中学生所需性格的契合
(一)梅花精神
“梅花文化的核心是梅花精神。”〔1〕要领略梅花精神,要先从它的生长环境、习性和形态特征等全面来赏梅、析梅。梅花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梅虽好沃土,但对土壤要求不严,耐贫瘠,耐严寒。梅花冰清玉肌,芳容冷艳,香气四溢。梅先花后叶。它的鲜花没有绿叶衬,不用绿叶衬的梅花却能繁而不娇,艳而不俗。花开后期可见叶芽初长。未到春节,梅树已是又见枝头吐新芽之时。梅之树干,老干硬朗曲折,疏影横斜;新枝自如蔓枝,生生不息。
梅花形象冲击着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被文人赋予很多内涵。唐代李商隐“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寒梅”先春而开,从冬到春,不同品种,跨年开放。南北朝鲍照“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唐代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梅不怕风霜,耐寒坚韧。北宋著名诗人林逋咏出“暗香浮动月黄昏” ,南宋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元末画家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诠释着梅的永葆本色,清香凛然,雅致坚贞。宋郑少微的《鹧鸪天》“有花无叶真潇洒,不问胭脂借淡红。应未许,嫁春风。天教雪月伴玲珑。池塘疏影伤幽独,何似横斜酒盏中。”花先于叶,自立自强;老干嫩枝,相得映彰;疏影横斜,错落有致。
梅的多个形象元素触发人们的许多情愫,赋予梅丰富的品格和情趣。
(二)中学生所需性格特征
青少年在自我意识、个性心理形成,价值观确立时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性格特征:独立自信、坚韧不拔、永葆清气和活力等。心理学认为“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一方面,性格是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塑造出来的,一经形成便比较稳固;另一方面,性格是个性中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部分,在个性的诸多心理特征中找有核心的地位。”〔2〕既然性格可以塑造,中学生又正处于可塑阶段,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塑造学生健康积极的个性。
这些性格特征与我们上文所提梅花精神高度一致。梅花精神和中学生所需性格的融合,使得梅文化作为实施德育的载体和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独立自信。独立在心理学上解释为指有高度的自主性和明确的是非标准,不屈服于周围的压力,不随波逐流,能够依据自己的认识与信念,独立的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自信表现为相信自己的价值、才能,相信自己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好想做的事。自信的学生才能自我激发潜能,尽最大努力去做好每件事。宋朝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陈亮“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唐代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等等,都歌咏梅的独立自信的个性。中学生需要独立自主,善于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自信的融入不断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如宋郑少微的《鹧鸪天》“有花无叶真潇洒,不问胭脂借淡红。”梅因独立而自信自强,学生亦然。
2.坚韧不拔。坚韧是性格的意志标志。 “从环境来说,梅花是在冰天雪地中开花放香的,梅花放香的季节决定了其环境是苦寒的。” 〔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学生学习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困难与干扰,容易使行为方向失去控制,此时,需要有梅花坚忍不拔的性格。苏轼的“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能耐得住贫瘠严寒,梅花对环境坚韧能忍、永不妥协的个性对学生的意志力培养起到很好的激发作用。
3.永葆清气和活力。中学生朝气蓬勃,被誉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而梅花具有生机盎然,先木而春的特性,具有“坚定不移,永葆本色的‘暗香如故’的精神”〔4〕。梅花三弄——梅花一弄,花稀蕾多;梅花二弄,花盛香浓;梅花三弄,花零叶露。每个时期,梅花都给人一种清气在人间的洁净感,“不用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学校是一方净土,学生是一身清气。中学生不管走出学校时会接收到或接触到何种信息,我们都应永葆清气和活力。
除此之外,梅花还有一股排除外界干扰,锐意进取的钻劲;有“俏也不争春”的谦逊无私;有傲雪斗霜,“只把春来报”的壮志。这都是中学生需要培养的精神品质
二、以梅文化为载体开展德育活动
德为才先,学校教育,应把德育放在智育之先。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品格素质,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那么,究竟怎么以梅文化作为德育的载体,在学校教育中渗透梅文化的教育呢?
(一)梅园
1.校园梅园建设。
要在学生中创设环境氛围,可以在校园一角,幾株梅花点缀。若条件允许,可建设专门的梅园,这对开展梅文化活动有更明显的推进作用。有梅园条件,可以让学生参与梅树的种植和管理,参与梅的成长过程,了解梅的生长条件,见证梅花的花开花落,欣赏到天愈寒花愈欢的耐寒特质。
2.结合地方特色,组织参观地方梅园,或宣传学生参观周边的梅花园。
参观者会在赏心悦目的梅林花海中感受到梅花的精神,而若有组织或宣传的参观,学生的体会更有氛围,也会更加深入。
(二)开展班会课
班会课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学校和班主任应该要开垦好这块德育责任田。从资源的收集和活动的开展,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这样的班会课才成功和高效。我们在这样的形式下开展梅文化的德育活动,会收到更广更大,更高效的成绩。
(三)以梅文化开展竞赛
比如知识竞赛,知识竞赛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了解梅花文化,掀起梅文化的学习热潮。还可以作文竞赛,作文竞赛可以让学生去发掘更多的梅花精神,并在写作中学习。也可以开展演讲比赛等等。
(四)校园文化长廊,宣扬梅文化
校园文化长廊透着浓浓的文化氛围,在长廊上展示梅花有关文化,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让墙壁说话,无处不传递梅香。
以梅为载体,开展丰富的梅文化,梅花精神的学习和活动,“用梅花精神孕育学校精神,让这种精神推动学校可持续和强劲的发展”〔5〕,这对塑造具有梅花品格和情趣的中学生,塑造健康积极的学生品质,对学校实施德育活动都具有极其有效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戴中礼,石润宏.论梅文化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及意义[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35卷增刊1.
[2]赵国祥.心理学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8.
[3]林雁.论梅花的香味美[J].现代园林,2006(12).
[4]徐海滨.赏花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5]朱振华.坚守梅精神,浸润梅文化,打造梅品牌[J].特色建设·新教育,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