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教育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充分发挥情感对学生道德情操的陶冶作用,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心理品质得到共同发展。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情感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呢?对此,笔者曾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尝试,开展了教学实践与探索。
揣摩关键词语
文章的情感色彩蕴含在其思想内容中,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揣摩、体会,透过文字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以课文《丰碑》为例:当有人告诉将军冻死的那位就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这里的“愣住”表面意思容易理解,但其中的思想情感较难把握。于是,我让学生用“愣住”一词说几句话,要能把将军当时的心情表达出来。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军需处长是负责发棉衣的官,却把衣服都让给战友们,自己只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以至被活活冻死,所以将军愣住了;有的说,军需处长在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环境十分险恶的情况下,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他人着想,将军被这种崇高的精神震撼了,所以愣住了;有的说,军需处长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默默地牺牲了,将军反而误解了他,怎能不愣住呢?像这样,抓住关键词语重锤敲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心体味,可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理的启迪,使他们的认知得到升华。
剖析重点句段
文章的中心句、重点段对表达主题及思想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剖析,可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仍以《丰碑》为例,文中“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讲解时,我先启发学生思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说;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横向联系,回忆前面学过的有关英雄人物的课文,以“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是因为……”的句式补充说明原因。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是因为有顽强战斗,用自己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的黄继光;是因为有严守纪律,在烈火中英勇献身的邱少云;是因为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是因为有为掩护群众转移,与敌人血战到底,最后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是因为革命队伍中,有无数个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同志。通过剖析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进行回忆、类比和迁移,可使学生理解句中的深刻内涵,深化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描绘人物形象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和形象是紧密联系的,客观事物的形象能引发情感,情感的激发则使形象更加鲜明。在《丰碑》一文中,作者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在冰天雪地里被冻僵的军需处长的形象:单薄破旧的衣服,镇定安详的神态,一动不动的坐姿……教学时,我先出示这感人的画面,让学生边观察边想象,感知人物形象;接着图文对照,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感受人物形象;最后启发学生看图说话,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人物形象。学生在描绘时入境入情,眼前仿佛呈现出军需处长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悲壮一幕,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了“入境始于亲”的境界。
指导表情朗读
表情朗读是理解文章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及审美传情的有效手段。尤其是抒情性较强的课文,运用表情朗读,再配上与课文情感一致的音乐进行渲染,可使各种情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共振。如讲授《丰碑》时,我用《过雪山草地》作背景音乐,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军需处长被冻僵的描写,我让学生带着悲痛、难过的心情,用低沉、缓慢的语气朗读,读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与怀念之情;对“将军发怒”一段,我让学生带着沉重、内疚的心情,用急切、激动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读出将军因误解而产生的复杂的情感变化;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三句话,我让学生带着战士们坚定、必胜的信念,采用“三重唱”式的读法,即第一句一人读,第二句一组人读,第三句“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全班齐读,逐级将感情推向高潮。
又如讲授《观潮》一课,我让学生按以下方法阅读文段:读潮来之前时,声调轻柔,节奏舒缓;读大潮到来时,则改用快节奏的高亢声调,体会潮水是怎样地奔腾咆哮。学生通过不同的表情朗读,领略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和壮美,激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开拓了思维领域。
创设体验情景
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儿童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情景性,容易受具体事物和情景的支配。在教学中适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和角色扮演,可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丰碑》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情景:将军见到冻僵的军需处长后,语言、动作及神态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最后将自己浓烈而复杂的情感化作一个“庄严的军礼”。教学时,我问学生:“假如你是这位将军,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有的说,“我因误解军需处长而发怒,心里非常后悔”;有的说,“我为这位冻死的军需处长感到无限悲痛”;有的说,“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使我受到巨大的鼓舞,充满胜利的信心”。
课堂效果显示,依据课文内容创设情景有利于驱动学生的情感,调动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领悟。
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能产生情感力量和情感效能,激励人去自觉行动。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情感因素,恰当把握情感基调,有机渗透情感教育,可融情、理于一体,熔知、能于一炉,收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 许纯子
揣摩关键词语
文章的情感色彩蕴含在其思想内容中,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揣摩、体会,透过文字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以课文《丰碑》为例:当有人告诉将军冻死的那位就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这里的“愣住”表面意思容易理解,但其中的思想情感较难把握。于是,我让学生用“愣住”一词说几句话,要能把将军当时的心情表达出来。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军需处长是负责发棉衣的官,却把衣服都让给战友们,自己只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以至被活活冻死,所以将军愣住了;有的说,军需处长在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环境十分险恶的情况下,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他人着想,将军被这种崇高的精神震撼了,所以愣住了;有的说,军需处长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默默地牺牲了,将军反而误解了他,怎能不愣住呢?像这样,抓住关键词语重锤敲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心体味,可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理的启迪,使他们的认知得到升华。
剖析重点句段
文章的中心句、重点段对表达主题及思想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剖析,可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仍以《丰碑》为例,文中“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讲解时,我先启发学生思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说;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横向联系,回忆前面学过的有关英雄人物的课文,以“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是因为……”的句式补充说明原因。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是因为有顽强战斗,用自己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的黄继光;是因为有严守纪律,在烈火中英勇献身的邱少云;是因为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是因为有为掩护群众转移,与敌人血战到底,最后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是因为革命队伍中,有无数个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同志。通过剖析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进行回忆、类比和迁移,可使学生理解句中的深刻内涵,深化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描绘人物形象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和形象是紧密联系的,客观事物的形象能引发情感,情感的激发则使形象更加鲜明。在《丰碑》一文中,作者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在冰天雪地里被冻僵的军需处长的形象:单薄破旧的衣服,镇定安详的神态,一动不动的坐姿……教学时,我先出示这感人的画面,让学生边观察边想象,感知人物形象;接着图文对照,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感受人物形象;最后启发学生看图说话,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人物形象。学生在描绘时入境入情,眼前仿佛呈现出军需处长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悲壮一幕,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了“入境始于亲”的境界。
指导表情朗读
表情朗读是理解文章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及审美传情的有效手段。尤其是抒情性较强的课文,运用表情朗读,再配上与课文情感一致的音乐进行渲染,可使各种情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共振。如讲授《丰碑》时,我用《过雪山草地》作背景音乐,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军需处长被冻僵的描写,我让学生带着悲痛、难过的心情,用低沉、缓慢的语气朗读,读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与怀念之情;对“将军发怒”一段,我让学生带着沉重、内疚的心情,用急切、激动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读出将军因误解而产生的复杂的情感变化;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三句话,我让学生带着战士们坚定、必胜的信念,采用“三重唱”式的读法,即第一句一人读,第二句一组人读,第三句“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全班齐读,逐级将感情推向高潮。
又如讲授《观潮》一课,我让学生按以下方法阅读文段:读潮来之前时,声调轻柔,节奏舒缓;读大潮到来时,则改用快节奏的高亢声调,体会潮水是怎样地奔腾咆哮。学生通过不同的表情朗读,领略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和壮美,激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开拓了思维领域。
创设体验情景
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儿童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情景性,容易受具体事物和情景的支配。在教学中适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和角色扮演,可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丰碑》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情景:将军见到冻僵的军需处长后,语言、动作及神态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最后将自己浓烈而复杂的情感化作一个“庄严的军礼”。教学时,我问学生:“假如你是这位将军,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有的说,“我因误解军需处长而发怒,心里非常后悔”;有的说,“我为这位冻死的军需处长感到无限悲痛”;有的说,“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使我受到巨大的鼓舞,充满胜利的信心”。
课堂效果显示,依据课文内容创设情景有利于驱动学生的情感,调动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领悟。
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能产生情感力量和情感效能,激励人去自觉行动。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情感因素,恰当把握情感基调,有机渗透情感教育,可融情、理于一体,熔知、能于一炉,收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 许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