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不仅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中国又是一个有着几千年传统历史的文化大国,也是拥有几亿人口的国家,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强国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党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是自2007年中国十七大以来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通过对本次会议精神的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化建设与改革的迫切性与重要性。我们要坚持设计以人为本建设社主义文化强国,这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源泉。作为艺术工作者更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深入研究文化和艺术的相互关系,以更多、更健康、更优秀的艺术类型和表现促进祖国文化的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微薄之力。在当今设计界,设计“以人为本”几乎成为“金科玉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也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指导方针。
那么什么是以人为本呢?以人为本中的“人”,应该包括所有的人、各种社会团体和个人,是社会的人、自然的人。以人为本意味着,相对于世间万事万物,人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具有主体地位和意义的,而不是万事万物的附属物。所以,设计以人为本是指在设计中将人的利益和需求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并以此作为衡量活动结果的尺度。也就是说,人是设计的中心,设计是为人服务的。“以人为本”又是以人人平等的唯物史观为基础,它是唯物史观的一种价值取向,是一种发展观。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设计只有先达到更好地为大多数人服务,才能实现设计更好地对所有人的服务。只有先关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才能进一步实现设计对人性的尊重。只尊重部分人的价值,并不能实现设计真正的意义。
在设计以人为本中,“本”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对设计物的依赖而言,人是当作主体的。第二,将“人”看作设计物的前提和根据。第三,将为“人”作为设计的目的。追溯设计的起源,我们不难发现从远古时期开始,人们日常生活所用的石器、木器、陶器等工具,都是经过设计的。设计是人的活动,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社会中的物没有“设计过”和“没设计过”之分,只有“好的设计”和“坏的设计”之分。
而对于目标定位在建设文化强国而言,设计者需要创作生产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艺术作品,这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根据会议我们可以了解到,优秀的文艺作品,其基本条件是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在以“人”为本的设计活动中,物与文化紧密相关,物是文化理念的载体,文化是物内涵的延续。文化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既符合特定的地域文化特性,又表现出与时代精神和科技进步的协调性与前瞻性的设计,才是被广大人民真正接受的设计。文化环境对产品的影响是隐性的,如法律、道德、习俗、价值观念等。反过来,设计也可以影响人民生活的文化氛围,甚至导致一种新的生活文化形态的形成。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托夫勒说:“人类需要高技术,更需要高情感,人们的购物过程不仅满足的是物质需要,还有文化上的需要。产品一旦被赋予某种美好的情感,就会缩短人与产品在情感上的距离,出现购买行为上的文化认同。”
为什么要坚持走设计以人为本的道路?首先,这是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当今的文化艺术市场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艺术家与消费者面对面的交流,属于少数人的消费产品,而是已开始占据更大的市场空间,面对的是更广泛消费群体的精神文化需要。设计是处理人为事物的,必然要受到一个时代来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设计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活动,也应该满足大众的要求,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所以,设计以“人”为本是因社会与经济等各方面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必然趋势,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
其次,设计的目的也决定了设计必然要走以“人”为本的道路。设计的目的是为大多数人创造尽可能多的合理的生活方式。他们是社会的主体,消费结构的中流砒柱。
最后,设计师的使命决定设计以“人”为本。设计师应该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用人民的语言去创造设计满足人民各方面需求的物,所谓“人民的语言”应该是为大众所熟知和了解的形态符号等。不应该为了设计而设计,或者是为了商业利益而设计等。“‘为人类的利益而设计’,是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不能只是为了满足一部分人,或者说,不能只有满足这部分人的利益的设计、而没有满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的设计,或者满足了这部分人的利益而损害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一个事物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达到其繁荣的状态。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终极目标是《决定》所强调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那么,设计的终极目标就应该是达到设计的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应该把设计放在一个应有的高度上,设计以人为本,更多是以民生为本。设计的终极目标除了是一个设计的“大同”社会,也是一个民众设计普及化和真正的设计精英化的一个社会。
设计应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对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条件下以及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充分的考虑,同时要满足弱势群体的特殊需要,体现对人性的关爱。对特殊弱势群体的设计属于人性化设计或者说是以人为本的设计中的一部分。如前文所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只有首先达到为社会群体中大多数人的设计,才能实现全面的人性化设计或以人为本的设计。设计以“人”为本与针对少数人的特殊设计在本质上是不矛盾的,也是目前时代要求下的真正的人性化设计。我们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生动展示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以“人”为本的设计就是要倡导一种理性的消费行为,克服与摆脱不正确的消费理念,而不仅仅是为了追逐短暂的经济价值。
对艺术设计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坚定地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政策性、导向性、专业性、群众性等方面做出正确的把握,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创作出有益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化艺术作品来。
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源泉。作为艺术工作者更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深入研究文化和艺术的相互关系,以更多、更健康、更优秀的艺术类型和表现促进祖国文化的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微薄之力。在当今设计界,设计“以人为本”几乎成为“金科玉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也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指导方针。
那么什么是以人为本呢?以人为本中的“人”,应该包括所有的人、各种社会团体和个人,是社会的人、自然的人。以人为本意味着,相对于世间万事万物,人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具有主体地位和意义的,而不是万事万物的附属物。所以,设计以人为本是指在设计中将人的利益和需求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并以此作为衡量活动结果的尺度。也就是说,人是设计的中心,设计是为人服务的。“以人为本”又是以人人平等的唯物史观为基础,它是唯物史观的一种价值取向,是一种发展观。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设计只有先达到更好地为大多数人服务,才能实现设计更好地对所有人的服务。只有先关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才能进一步实现设计对人性的尊重。只尊重部分人的价值,并不能实现设计真正的意义。
在设计以人为本中,“本”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对设计物的依赖而言,人是当作主体的。第二,将“人”看作设计物的前提和根据。第三,将为“人”作为设计的目的。追溯设计的起源,我们不难发现从远古时期开始,人们日常生活所用的石器、木器、陶器等工具,都是经过设计的。设计是人的活动,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社会中的物没有“设计过”和“没设计过”之分,只有“好的设计”和“坏的设计”之分。
而对于目标定位在建设文化强国而言,设计者需要创作生产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艺术作品,这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根据会议我们可以了解到,优秀的文艺作品,其基本条件是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在以“人”为本的设计活动中,物与文化紧密相关,物是文化理念的载体,文化是物内涵的延续。文化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既符合特定的地域文化特性,又表现出与时代精神和科技进步的协调性与前瞻性的设计,才是被广大人民真正接受的设计。文化环境对产品的影响是隐性的,如法律、道德、习俗、价值观念等。反过来,设计也可以影响人民生活的文化氛围,甚至导致一种新的生活文化形态的形成。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托夫勒说:“人类需要高技术,更需要高情感,人们的购物过程不仅满足的是物质需要,还有文化上的需要。产品一旦被赋予某种美好的情感,就会缩短人与产品在情感上的距离,出现购买行为上的文化认同。”
为什么要坚持走设计以人为本的道路?首先,这是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当今的文化艺术市场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艺术家与消费者面对面的交流,属于少数人的消费产品,而是已开始占据更大的市场空间,面对的是更广泛消费群体的精神文化需要。设计是处理人为事物的,必然要受到一个时代来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设计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活动,也应该满足大众的要求,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所以,设计以“人”为本是因社会与经济等各方面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必然趋势,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
其次,设计的目的也决定了设计必然要走以“人”为本的道路。设计的目的是为大多数人创造尽可能多的合理的生活方式。他们是社会的主体,消费结构的中流砒柱。
最后,设计师的使命决定设计以“人”为本。设计师应该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用人民的语言去创造设计满足人民各方面需求的物,所谓“人民的语言”应该是为大众所熟知和了解的形态符号等。不应该为了设计而设计,或者是为了商业利益而设计等。“‘为人类的利益而设计’,是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不能只是为了满足一部分人,或者说,不能只有满足这部分人的利益的设计、而没有满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的设计,或者满足了这部分人的利益而损害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一个事物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达到其繁荣的状态。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终极目标是《决定》所强调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那么,设计的终极目标就应该是达到设计的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应该把设计放在一个应有的高度上,设计以人为本,更多是以民生为本。设计的终极目标除了是一个设计的“大同”社会,也是一个民众设计普及化和真正的设计精英化的一个社会。
设计应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对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条件下以及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充分的考虑,同时要满足弱势群体的特殊需要,体现对人性的关爱。对特殊弱势群体的设计属于人性化设计或者说是以人为本的设计中的一部分。如前文所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只有首先达到为社会群体中大多数人的设计,才能实现全面的人性化设计或以人为本的设计。设计以“人”为本与针对少数人的特殊设计在本质上是不矛盾的,也是目前时代要求下的真正的人性化设计。我们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生动展示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以“人”为本的设计就是要倡导一种理性的消费行为,克服与摆脱不正确的消费理念,而不仅仅是为了追逐短暂的经济价值。
对艺术设计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坚定地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政策性、导向性、专业性、群众性等方面做出正确的把握,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创作出有益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化艺术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