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孔子轻轻地撞了一下腰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mk07js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论语》中摘录有关教育教学“金句”对现代教育教学进行反思,从中得到了一定的感悟。《论语》中不仅包含为学之道和相处之道,而且有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的丰富内涵。作者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认为现代教育教学改革要堅持继承创新,从优秀的中华文化、祖先的智慧中挖掘和吸取有益的养分,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关键词】祖先智慧;因材施教;理解;吸取
  对于我,再读《论语》之前,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去做的:第一,自己已成年,人生已经定型了,怎样做人、怎样处世,原来怎么着,现在也还怎么着。在教学上虽然还有可塑,但也没准备做大的改造。今年假期,抽一闲暇,再一次翻开束之高阁已久的《论语》,认认真真地翻阅品味,不看则已,一看,真是感觉自惭形秽:做人自不必言,处世也不必语,这些离孔子之要求相去甚远。就我一向自诩有一定见地的教育教学,也感到汗颜啊,现我就摘出有关教育教学几句话与同行共研。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照教科书上翻译为: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教科书翻得很好,没有不当之处,但当我看到后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句时,我就豁然开朗起来了,感觉教科书上的翻译过于简单平直了,对此,我有了新的理解。
  我是这样理解的:学了之后,就时常要反复练习,直到能理解并感悟到能学以致用,这样做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与我一起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讨,这样不也很快乐吗?讨论过程中,当我发表意见时,有人不理解我的意见,但我并不怨恨,这样做不也是君子吗!
  试想,如果学了之后,我仍旧不会理解,更不会解决问题,即“温故而不能知新”,不能知新,就没有新的发现。别人求教于我,我不能帮助别人,心里就没有自豪感,没有成就感,就不能“好为人师”,那么我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其结果肯定是痛苦不堪!
  假如从远方来的是没有共同语言的朋友,甚至是酒肉朋友,而你不愿意把时间花在无聊无趣的琐事上,那么我的快乐从何而来?结果肯定也是痛苦不堪!
  在相互交流之后,如果是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交流切磋,而谁很难说服谁之时,如果是君子,他们仍然会和谐相处,友好往来,其乐融融!如果志不同道不合,试想会这样和谐吗?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因为“小人虽然在一起,但其心没有往一处想,劲没往一处使,所以其‘和’就无所适从了”。
  第二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科书是这样翻译的: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方行”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知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
  孔子这两句话是经典之语,更是许多教育者的座右铭。
  试想,一个学生根本没有预习,或只是浅浅浏览,老师也不知学生学了多少,学到什么程度,有没有疑问,有多少疑问,就开始“说道”“解惑”,学生既不“愤”又没“ 悱”,这种课堂教学除了灌输、填鸭,而又会有多少效率呢?多少年来,许多老师一直这样在做,而且孜孜不倦地在耕耘着,即使每年收成甚微,也不改其“乐”,这又怎么可能培养出具有独立精神、质疑能力和探索意识的人呢?
  如果教学中,我们都是学生“不愤”而教之,“不悱”而育之,那我们的教育即使再过十年也很难有大的改观。
  我们的祖先是伟大的,当今课堂教学的许多改革,什么“问题驱动”“先学后教”“导学案”“小组合作”等等,都能从两千多年前的祖先智慧中找到源头。“因材施教”更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之源。作为一个教育人,在当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中,要不要、能不能回归中华之文化,更多地从我们祖先的智慧中去寻找追求“高效课堂”的灵感呢?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孔子的话:“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是说因为智力有高低,接受有快慢。孔子有言:“中人以上者,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者,不可以语上也。”但我们有些教学家们却不厌其烦地研究如何使所谓的差生转为他们心目中的上等生,却不知由于有先天因素或后天环境的影响,人在学习内容和接受方式、接受速度上应该区别对待。
  孔子说“有教无类”,启发我们教学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现在有少量学校开始走班,在开发的校本课程中实行学生选课,都可以在祖先智慧中找到影子,或许也正是受祖先智慧的启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也是可以从先贤的教育智慧中吸取更多的营养。
  重温《论语》,对其中包含为学之道和相处之道有了更深的感悟。而作为一个教育人,更觉得其中包含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的丰富内涵需要我们去好好挖掘、好好运用。每一个教育人,都应该从祖先的智慧中、从优秀的中华文化中挖掘现在教育所需要的丰富营养,古为今用。
其他文献
一、教学内容  译林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7 Chinese festivals(Story time)  二、教材简解  本课时的主要话题是谈论中国的传统节日,介绍了四个节日Spring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Festival和Double Ninth Festival涉及的词汇有:festival, Spring Festival
期刊
【摘要】音樂是声音的艺术,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音乐课堂主要是一种内心的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而没有亲自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音乐体验式教学可以激发儿童学习音乐艺术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审美体验与情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审美欲望,让学生在丰富的音乐体验中进行审美享受及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  【关键词
期刊
2017年,我园申报的“游戏活动中幼儿深度学习的支持性策略研究”成功立项为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根据小班儿童的年龄特点,我们拟定“球类游戏中幼儿深度学习的支持性策略研究”为其子课题。众所周知,球类游戏是幼儿园孩子最为喜欢的活动之一,也是促进儿童各方面运动技能的有效方式。它不仅可以提升孩子的协调能力,提高孩子的判断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团体合作精神等。本学期我们利用现有的皮球、软毛球开展了一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故事内容,有感情地朗读故事。  2.学生能用词汇Hong Kong, London, how long, go back to等词汇来谈论暑期计划。  3.学生能用will的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及其回答来谈论暑期计划。  4.学生能根据关键词来复述故事,同时能用will的特殊疑问句和一般疑问句谈论他们的暑期计划,锻炼英语综合语用能力。  5.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精彩
期刊
【摘要】“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的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的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进而“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应是我们每位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老师应有的责任和使命。美术课堂作为美术教学的主阵地,从每一次呈现的教材内容的欣赏起步,从而找到实现美术课程价值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内蕴文化;表现技法;客体感染  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期刊
【摘要】发展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深度学习,为未知而教,为深度而学,是课改深化的必然选择。深度学习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学生立场和学科逻辑的完美结合的基础上。区域推进基于深度学习的语文课堂,需要构建普适性强、操作简便、便以改进、易于推广的促进语文课堂深度学习的教学改进策略。  【关键词】深度学习;语文教学;教学改进;区域推进  2016年12月29日,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组织专家组对我主持的江苏省教研室第十期重
期刊
【摘要】导学案既是老师教学的辅助,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所以在设计导学案时基于学情是至关重要的,在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的行为在课堂中真正发生。  【关键词】基于学情;借鉴;修改  教学案在经过“实践-研讨-修改-再实践-再研讨-再修改……”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以后,已经越来越成熟,老师们也用得越来越得心应手了。但是,学情在不断变化的,老师的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所以我们继续走在
期刊
【摘要】针对美术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方式的问题,提出“行是知之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倡导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启发学生手眼并用去感受、体验、探究美术学科知识,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建立自主表达意识,并由此产生自己的思想和知觉体验,提升自身的视知觉表达能力。  【关键词】体验;感知;视知觉  陶行知先生曾在他的演说中提出以下观点:“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
期刊
【摘要】学习技能需要有技能学习的情境,篮球是一项集体运动,篮球中的运球是攻击的手段,运球的学习必须放到“场境”中来学习,本文在低年级进行了试行,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做法。  【关键词】场境;经验;对抗;运球;体育锻炼  在小学小篮球的教学中,运球常会作为公开课或赛课的教学内容。经常会看到很有节奏画面感的小篮球运球课,在一节课的教学下,学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保持身体姿态和手势,不看球能熟练地运球。但其
期刊
【摘要】我校基于大数据和数字化技术建设“全息学习云平台”,在《诸子论水》一课的教学中,以“云平台”为技术支撑,实现深层次、体系化的教学变革,让学习活动更丰富,更立体,更多元。  【关键词】全息学习云平台;学习内容增值;学习方式提效;学习结果留痕  笔者在《诸子论水》一课的教学中,利用全息云平台进行了教学指导的尝试,让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逐步从浅层次的工具化应用转变为以技术为支撑的深层次、体系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