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达成“十三五”的教育目标任务,在全面小康的战略布局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县域治理的论述中指出:“县一级承上启下,要素完整,功能齐备,在我们党执政兴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居于重要地位。”作为县域治理的组成部分,县域教育在“十三五”应该而且必须有所作为。认真研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关于教育的表述,发展与改革贯穿始终,质量与公平是两大主题。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十三五”教育目标,我们不仅要有完成任务的紧迫感,还应有发展教育的责任感,更应有坚守理想的使命感。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需要我们既要有准确的发展定位,还要有清晰的发展目标与可行的发展路径。
一、县域教育的发展定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有增无减,学校发展重规模不重内涵;城镇化让城市学校越来越挤,乡村学校逐渐凋敝,城乡均衡与教育公平的问题日益凸显;各种教育观念、先进技术、发展模式让人眼花缭乱,教育的本真、常识却渐行渐远;经济、城乡的一体化让县域间、校际间、学生间的教育发展逐渐趋同,地域文化、学校特色、学生个性逐渐模糊……作为教育局局长,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与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保持发展的定力、选择适合县域实际的发展定位至关重要。
阆中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能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改善教育生态上取得一些突破,正是因为我们在发展定位上有着“十年磨一剑”的执着与坚守。我们始终坚持县域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因此才有了“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理性与坚韧;始终坚持“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快乐的教育生活”的教育追求,才有了教育生态的持续好转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始终坚持把乡村教育作为县域教育的发展重点,才有了“让乡村学校朴素而体面地活着”的教育精彩;始终坚持扎根阆中文化,立足阆中实际,才有了我市教育鲜明的阆中印记。
二、怎样确立县域教育的发展目标
在“十三五”新的起点,县域教育应有新的追求。我们应该追求更加绿色的教育生态。自然生态需要绿色,教育生态更需要“绿色”。绿色的教育生态就是要让教育剔去浮华、遵循规律、顺其自然,让教育回归宁静、回归常识、回归本真;绿色的教育生态就是要让“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差异”成为共识,让“做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成为共同的行动;绿色的教育生态就是要充分发挥好评价的“指挥棒”功能,用绿色评价撬动县域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而不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短期功利的破坏性发展。
教育生态的转变,关键在于理念的引领。这些年,阆中教育以朴素教育理念引领发展,远离喧嚣与浮躁,面对活生生的人静心做教育:教育活动着眼于学生的生命成长与个性化发展,让教育返璞归真、从容不迫;质量评价着眼于学生的操行评定、学业水平、体质测评、动手能力、兴趣特长等德智体美的各个领域,让评价指向“完全的人”;课堂教学着眼于师生地位的转变,让学生回到教育的正中央;学校建设着眼于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让城乡学校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我们应该追求更加全面的教育质量。全面发展的质量不仅是各种教育的协调发展,还是每所学校的均衡发展,更是每个学生的和谐发展。
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共同组成了县域教育的主体,它们都需要用力、用智、用心,但涵盖了学生成长九年的义务教育无疑应该更用力、更用智、更用心。城镇化使城区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压力与日俱增,但农村小规模学校分布面更广,更面临着整个教育“兜底”的重任,丝毫马虎不得。
学生的和谐发展是“全面的教育质量”的核心。无论是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还是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说到底,都体现在学生的发展水平上。学生的和谐发展,需要科学的、绿色的质量观来引领。绿色的质量应是全面的。全面的质量应该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做教育,把每一个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除了分数,更应重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的质量应该尊重并珍视学生的差异,发现并唤醒每个学生的潜能,给每个学生装上自主成长的“发动机”,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绿色质量应是和谐的。和谐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都得到自然和谐的成长,它是一种顺应个性与天性、平衡渐进的发展,而不是要求每个学生在每一方面都出类拔萃或平均发展。绿色质量应是健康的。我们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包括对质量的追求和获取,都应体现出对学生生命和人格的尊重,体现出对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遵循,体现出对学生成长成人和未来幸福人生的负责,这样的质量才是健康的质量。2015年国务院连续下发关于劳动教育、美育、家庭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就是要发展好当下教育的短板,就是要实现每个孩子的更加全面、更加和谐、更加健康的发展。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只有分数过不了明天。对分数、对升学率的疯狂追捧是对教育最致命的伤害,“十三五”作为全面小康的重要节点,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拐点,县域教育对此应有足够的清醒与理智。
我们应该追求更有品质的教育均衡。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发展的均衡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没有教育的均衡,就没有教育的公平。但均衡是个相对的概念,今日的相对均衡,必定被明天的发展所打破。教育管理要做的不是“均贫富”,也不是抑制发展快的,削减发展好的,而是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让相对薄弱的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缩小彼此间的差距,不断实现新的均衡。
实现教育均衡必须有机制创新来保障。有了机制的保障,教育均衡才能做到有章可循和可持续性。这些年,阆中教育一直致力于机制创新,先后建立了条件改善长效机制、师资补充优化机制、特殊群体关爱机制,按照“定点改造薄弱学校、项目倾斜边远学校、全面升级农村学校”的发展策略稳步推进学校发展与布局调整,乡村教育发展成果受到了《中国青年报》《中国教师报》《四川教育》《教育家》等媒体的高度肯定,“改善乡村教育生态,为农村孩子未来奠基”成功当选“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更有品质的教育均衡必须借力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除了基础设施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是关键。《建议》指出:“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优质教育资源除了设备的先进,更在于教育观念的先进和教学方法的高效。借助网络信息化平台、有线电视实现不同区域、城乡间的优质资源共享,县域教育的均衡化品质必将得到大幅度提升,这应成为“十三五”期间推动县域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最大着力点。
三、县域教育的发展路径
“条条道路通罗马”,但只有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生命成长规律的发展路径才是完成《建议》目标任务科学有效的发展路径。这些年,教育教学改革风起云涌,各种教育思潮百舸争流,阆中教育没有盲目跟风,而是在甄别借鉴中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坚持“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走上了一条自我改革、不断创新的内涵发展之路。
内涵发展是一种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是一种相对于传统模式发展的新常态发展,是一种相对于只顾眼前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化发展,是一种相对于仅追求片面质量发展的全面质量发展,是一种相对于忽视人的发展的立足于人的发展。除了抓住教育质量这一内涵发展的永恒主题,阆中教育这些年还注意在以下方面同时发力。
第一,把校园文化作为内涵发展的灵魂。文化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引领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校园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浸润着学校的每一件物,诉说着学校中的每一件事,改变着学校中的每一个人。学校的品位因文化的积淀而个性鲜明,校园的生机因文化的点缀而蓬勃盎然,教育的生态因文化的润泽而绿色健康。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文化育人意识,做出符合学校地域风貌和历史沿革、体现学校办学思路和理念、彰显学校愿景和精神的校园文化。
第二,把书香校园作为内涵发展的基础。一个有内涵的校园,一定是一个弥漫书香的校园;一个弥漫书香的校园,一定是一个能够让师生过上幸福教育生活的校园。要改变当下教育的喧嚣与浮躁、短视与功利、浅薄与虚妄,最快捷的路径就是倡导师生阅读,让我们的校园都成为书香校园。
第三,把有效课堂作为内涵发展的关键。课堂是撬动教育内涵发展的支点,教育的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课堂来解决。真正的有效课堂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所有学生都会学、让所有学生都学会的课堂;是课前有期待、课中有创造、课后有回味、师生有成长的课堂;是教师能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课堂生动的课堂;是学讲结合、关系和谐、气氛融洽、质量不错、负担不重的课堂;是师生变地位、教育变简单、课堂变有效、学习变轻松的课堂。
第四,把课程建设作为内涵发展的载体。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特色的标志。一所学校如果没有自己的课程资源,仅有刻板划一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学生便没有选择的机会,教育便只有共性而没有个性,只有服从而没有自主,学生就会千人一面,教师就会停步不前,学校就会成为一潭死水,更谈不上内涵发展。
第五,把社团活动作为内涵发展的支撑。教育就是围绕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进行的各项活动的总和。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没有具体的学生社团活动,也就没有孩子们个性与潜能的释放,也就没有孩子的幸福快乐成长。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各种社团活动,让相同志趣的人有机会在一起发展自己的特长,既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机会,也成为帮助学生寻找同伴的一种重要方式。
第六,把教师发展作为内涵发展的保障。发展教育,必先发展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所有问题都和教师有关,都与教师的素质、工作状态有关。学校内涵发展必须紧扣教师发展这个主题,既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又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教师产生对教育、对学校、对学生的眷恋与牵挂,从而让教师真正的提升自己,潜心育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五年的时间对发展教育来说可能太短,但我们只要有对教育、对学生的一往情深,只要有主动改变、主动发展一方教育的自觉,只要我们盯紧目标以踏石留印的决心坚持走下去,五年后,我们一定能迎来县域教育更加蔚蓝的天空,一定能实现县域教育发展新的突破,一定能交给人民一个更加满意的结果。
一、县域教育的发展定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有增无减,学校发展重规模不重内涵;城镇化让城市学校越来越挤,乡村学校逐渐凋敝,城乡均衡与教育公平的问题日益凸显;各种教育观念、先进技术、发展模式让人眼花缭乱,教育的本真、常识却渐行渐远;经济、城乡的一体化让县域间、校际间、学生间的教育发展逐渐趋同,地域文化、学校特色、学生个性逐渐模糊……作为教育局局长,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与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保持发展的定力、选择适合县域实际的发展定位至关重要。
阆中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能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改善教育生态上取得一些突破,正是因为我们在发展定位上有着“十年磨一剑”的执着与坚守。我们始终坚持县域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因此才有了“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理性与坚韧;始终坚持“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快乐的教育生活”的教育追求,才有了教育生态的持续好转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始终坚持把乡村教育作为县域教育的发展重点,才有了“让乡村学校朴素而体面地活着”的教育精彩;始终坚持扎根阆中文化,立足阆中实际,才有了我市教育鲜明的阆中印记。
二、怎样确立县域教育的发展目标
在“十三五”新的起点,县域教育应有新的追求。我们应该追求更加绿色的教育生态。自然生态需要绿色,教育生态更需要“绿色”。绿色的教育生态就是要让教育剔去浮华、遵循规律、顺其自然,让教育回归宁静、回归常识、回归本真;绿色的教育生态就是要让“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差异”成为共识,让“做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成为共同的行动;绿色的教育生态就是要充分发挥好评价的“指挥棒”功能,用绿色评价撬动县域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而不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短期功利的破坏性发展。
教育生态的转变,关键在于理念的引领。这些年,阆中教育以朴素教育理念引领发展,远离喧嚣与浮躁,面对活生生的人静心做教育:教育活动着眼于学生的生命成长与个性化发展,让教育返璞归真、从容不迫;质量评价着眼于学生的操行评定、学业水平、体质测评、动手能力、兴趣特长等德智体美的各个领域,让评价指向“完全的人”;课堂教学着眼于师生地位的转变,让学生回到教育的正中央;学校建设着眼于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让城乡学校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我们应该追求更加全面的教育质量。全面发展的质量不仅是各种教育的协调发展,还是每所学校的均衡发展,更是每个学生的和谐发展。
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共同组成了县域教育的主体,它们都需要用力、用智、用心,但涵盖了学生成长九年的义务教育无疑应该更用力、更用智、更用心。城镇化使城区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压力与日俱增,但农村小规模学校分布面更广,更面临着整个教育“兜底”的重任,丝毫马虎不得。
学生的和谐发展是“全面的教育质量”的核心。无论是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还是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说到底,都体现在学生的发展水平上。学生的和谐发展,需要科学的、绿色的质量观来引领。绿色的质量应是全面的。全面的质量应该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做教育,把每一个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除了分数,更应重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的质量应该尊重并珍视学生的差异,发现并唤醒每个学生的潜能,给每个学生装上自主成长的“发动机”,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绿色质量应是和谐的。和谐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都得到自然和谐的成长,它是一种顺应个性与天性、平衡渐进的发展,而不是要求每个学生在每一方面都出类拔萃或平均发展。绿色质量应是健康的。我们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包括对质量的追求和获取,都应体现出对学生生命和人格的尊重,体现出对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遵循,体现出对学生成长成人和未来幸福人生的负责,这样的质量才是健康的质量。2015年国务院连续下发关于劳动教育、美育、家庭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就是要发展好当下教育的短板,就是要实现每个孩子的更加全面、更加和谐、更加健康的发展。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只有分数过不了明天。对分数、对升学率的疯狂追捧是对教育最致命的伤害,“十三五”作为全面小康的重要节点,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拐点,县域教育对此应有足够的清醒与理智。
我们应该追求更有品质的教育均衡。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发展的均衡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没有教育的均衡,就没有教育的公平。但均衡是个相对的概念,今日的相对均衡,必定被明天的发展所打破。教育管理要做的不是“均贫富”,也不是抑制发展快的,削减发展好的,而是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让相对薄弱的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缩小彼此间的差距,不断实现新的均衡。
实现教育均衡必须有机制创新来保障。有了机制的保障,教育均衡才能做到有章可循和可持续性。这些年,阆中教育一直致力于机制创新,先后建立了条件改善长效机制、师资补充优化机制、特殊群体关爱机制,按照“定点改造薄弱学校、项目倾斜边远学校、全面升级农村学校”的发展策略稳步推进学校发展与布局调整,乡村教育发展成果受到了《中国青年报》《中国教师报》《四川教育》《教育家》等媒体的高度肯定,“改善乡村教育生态,为农村孩子未来奠基”成功当选“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更有品质的教育均衡必须借力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除了基础设施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是关键。《建议》指出:“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优质教育资源除了设备的先进,更在于教育观念的先进和教学方法的高效。借助网络信息化平台、有线电视实现不同区域、城乡间的优质资源共享,县域教育的均衡化品质必将得到大幅度提升,这应成为“十三五”期间推动县域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最大着力点。
三、县域教育的发展路径
“条条道路通罗马”,但只有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生命成长规律的发展路径才是完成《建议》目标任务科学有效的发展路径。这些年,教育教学改革风起云涌,各种教育思潮百舸争流,阆中教育没有盲目跟风,而是在甄别借鉴中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坚持“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走上了一条自我改革、不断创新的内涵发展之路。
内涵发展是一种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是一种相对于传统模式发展的新常态发展,是一种相对于只顾眼前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化发展,是一种相对于仅追求片面质量发展的全面质量发展,是一种相对于忽视人的发展的立足于人的发展。除了抓住教育质量这一内涵发展的永恒主题,阆中教育这些年还注意在以下方面同时发力。
第一,把校园文化作为内涵发展的灵魂。文化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引领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校园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浸润着学校的每一件物,诉说着学校中的每一件事,改变着学校中的每一个人。学校的品位因文化的积淀而个性鲜明,校园的生机因文化的点缀而蓬勃盎然,教育的生态因文化的润泽而绿色健康。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文化育人意识,做出符合学校地域风貌和历史沿革、体现学校办学思路和理念、彰显学校愿景和精神的校园文化。
第二,把书香校园作为内涵发展的基础。一个有内涵的校园,一定是一个弥漫书香的校园;一个弥漫书香的校园,一定是一个能够让师生过上幸福教育生活的校园。要改变当下教育的喧嚣与浮躁、短视与功利、浅薄与虚妄,最快捷的路径就是倡导师生阅读,让我们的校园都成为书香校园。
第三,把有效课堂作为内涵发展的关键。课堂是撬动教育内涵发展的支点,教育的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课堂来解决。真正的有效课堂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所有学生都会学、让所有学生都学会的课堂;是课前有期待、课中有创造、课后有回味、师生有成长的课堂;是教师能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课堂生动的课堂;是学讲结合、关系和谐、气氛融洽、质量不错、负担不重的课堂;是师生变地位、教育变简单、课堂变有效、学习变轻松的课堂。
第四,把课程建设作为内涵发展的载体。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特色的标志。一所学校如果没有自己的课程资源,仅有刻板划一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学生便没有选择的机会,教育便只有共性而没有个性,只有服从而没有自主,学生就会千人一面,教师就会停步不前,学校就会成为一潭死水,更谈不上内涵发展。
第五,把社团活动作为内涵发展的支撑。教育就是围绕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进行的各项活动的总和。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没有具体的学生社团活动,也就没有孩子们个性与潜能的释放,也就没有孩子的幸福快乐成长。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各种社团活动,让相同志趣的人有机会在一起发展自己的特长,既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机会,也成为帮助学生寻找同伴的一种重要方式。
第六,把教师发展作为内涵发展的保障。发展教育,必先发展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所有问题都和教师有关,都与教师的素质、工作状态有关。学校内涵发展必须紧扣教师发展这个主题,既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又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教师产生对教育、对学校、对学生的眷恋与牵挂,从而让教师真正的提升自己,潜心育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五年的时间对发展教育来说可能太短,但我们只要有对教育、对学生的一往情深,只要有主动改变、主动发展一方教育的自觉,只要我们盯紧目标以踏石留印的决心坚持走下去,五年后,我们一定能迎来县域教育更加蔚蓝的天空,一定能实现县域教育发展新的突破,一定能交给人民一个更加满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