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内在联系

来源 :行政与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chen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大确立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本文认为,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充分理解两大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全面实施永续发展战略,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内在联系;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3)07-0045-04
  收稿日期:2013-07-02
  作者简介:刘欣华(1963—),女,吉林辽源人, 中共辽源市委党校(辽源市行政学院)行政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行政管理。
  党的十八大已经明确将 “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但两者之间也是冲突最多、化解起来最为棘手的一对关系。生态问题之所以被提出且不断地被政治化,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遭遇了生态瓶颈。为了深刻把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部署,必须充分理解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内在联系,以利全面实施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永续发展战略。
  一、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内在联系
  (一)经济建设对生态建设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只有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根本转变,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实现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因为经济建设对生态建设能够发挥如下作用:
  ⒈经济建设可为生态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证。经济建设本身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物质成果的总和,表现为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进步,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自然也是生态建设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在生态环境破坏已经比较严重,新的破坏源还在不断产生的情况下,雄厚的经济投入和物质保证是生态建设必不可少的首要前提。首先,生态建设需要修复,修复产生费用,需要经济投入。其次,生态建设需要保护,保护费不足是目前最为紧迫和重要的生态问题。多年来,我们的环保投入尽管不断增加,但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生态环境快速改善的重要原因。截止2011年,我国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是1.3%,而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环保投入占到GDP的3%以上,环境质量才会得到改善。这个差距只有在经济发展时才会缓解。再次,加强生态建设也需要经济保障。无论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创建,还是生态知识增进与推广,无不需要资金、人才、技术的大量投入。可以说,经济建设是生态建设的物质保证。
  ⒉经济建设可确保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本身就是为了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建设在有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往往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否则就会缺少动力而流于形式。如我国先后建立的许多生态农业示范区,因其产值较低而逐渐被高产值的工业所代替,有的则已经被高楼大厦所替代。所以,生态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可以说,经济建设为生态建设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如果不顺应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商业化运转,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导致生态建设活力不足,从而阻碍生态建设的发展速度和步伐。
  ⒊经济建设可为生态建设引领方向。尽管生态建设是为了调整人类发展同环境生态之间的紧张关系,但说到底仍然是以人为中心的建设。生态建设如果失去了对人的心理需要、价值需要的把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很难推进的 。尽管生态建设一方面需要在精神层面上不断改变、引导人类走出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心理,但另一方面也要遵循经济建设过程中所显示的人类需要的不断变化的规律。因为生态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持续发展的过程,不可逾越历史发展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入市场机制,配合政府主导及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效果将会更好。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建设可为生态建设引领方向。
  (二)生态建设对经济建设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生态建设除了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物质资源,营造和谐的自然环境,给经济主体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环境和基本支持外,还可以对经济建设起到以下推动作用:
  ⒈生态建设可成为经济建设新的增长点。如果把生态文明看作人类共同的未来愿景,把生态建设看作当下不得不开工上马的庞大工程,生态建设就意味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而这个市场在某种意义上拥有无限潜力。这个市场涉及无数的可以商业化的“卖点”,可以提供无数的市场和商机。环保产品的市场巨大,新的清洁能源的市场潜力及利润空间至今难以估量,无论是生态建设、生态保护,还是生态创建都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当人类的视野进一步扩大后更能发现自然生态中还隐藏着无数尚未被人类意识到的价值。而这一切的价值都有可能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价值。
  ⒉生态建设可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生态建设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可持续发展,而循环经济从本质上说就是生态经济,因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按生态规律进行生产或进行其他经济活动的经济形式,是将生态的循环、自生、共生、互利的原则同市场经济的开拓、竞争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经济社会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式。生态经济属于高级循环经济,它不以掠夺经济使物质世界发生循环断裂为目的,而是以自生、共生和竞争为一体的高级循环经济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循环经济本身就是生态建设中生态创建的主要内容。因此,生态建设的成就必然引导和带动循环经济的提升。   ⒊生态建设可促进创意经济的发展。创意经济作为循环经济的内在的技术支撑,它的前提是满足了基本生存和安全需要之后的人类更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在消费创意成为拉动经济重要力量的今天,更需要人性的、更具美感的、更具创意的现代经济。而生态建设的过程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不断生态化、和谐化的过程。更和谐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是创意经济产生的最肥沃土壤。生态建设过程中可以产生无限的创意和灵感,这些创意本身也是经济的创意。经济价值作为自然生态无限可能的价值形态中的一种,只有和自然保持不断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人类才能够不断积累和实现经济价值。
  二、全面实施永续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难度很大,必须在思路上创新。党的十八大把这个创新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源头控制,二是综合治理,三是预防为主。其指导思想是,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具体内涵是,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根本要求是,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融合。全面实施永续发展战略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把生态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已成为保障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是一项意义重大且深远的政治任务。对各级政府来说,关注和解决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不再是可有可无、可重可轻的事情,而是必须高度重视,列入重要日程,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务必抓好的大事。也就是说,要把环保和生态治理放到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同等重要的位置,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同步发展。
  因此,必须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下大力保护生态,治理污染。否则,即使经济上去了,但环境污染了,生态破坏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质量、甚至是生命质量的第一要素。如果说以前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忽视生态环境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再不重视生态环境,以致危及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生命质量,那将是不可饶恕的。因此,应切实加强领导,宁肯少上几个建设项目,放慢一点经济增长速度,也要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把生态和环境保护搞好。让人民群众喝上纯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切实保障,实现发展与环保“双赢”。
  (二)把握生态建设布局,做大生态产业
  保护环境、进行生态建设并不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纯公益性事业,也不是政府和社会的包袱,而是潜在的资产、资源和效益。实践证明,哪里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合理开发和经营,哪里就会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环保大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城市化格局主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技术改造,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等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农业发展格局主要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形成新的产业。从国际上看,绿色消费成为时尚,“绿色壁垒”已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从国内看,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食品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绿色食品、生态旅游行业必将得到迅速发展。可见,生态环境是资源,也是生产力。各行各业都应当与时俱进,转变观念,破除旧的思维理念,把生态环境作为一种资源、资产、资本来经营,作为大产业来开发,有条件的地区甚至可以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这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三)加强机制体制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建设软环境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抓好生态建设必须注重机制体制建设。一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二是要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三是要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四是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五是要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六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四)推行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快生态建设步伐
  完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但要大力推行市场化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运作方式。利用市场机制,把政府治理污染的行为更多地变为企业和社会行为,把生产企业的分散治理变为专业化治污企业的集中治理,建立多元化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体系。市场化的运作既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又能加快治理进度,减少投资成本,提高治理效果,促进环保大产业的发展。政府主导作用的重点应放在制定政策上。因为政策本身就是一种投入。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及其导向作用,在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实施上做好文章。以市场和社会为基础,为生态建设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进而加快推进生态建设的步伐。
  (五)坚持生态建设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典型示范、全面推进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战略任务。要大获全胜,就要制定一个科学的总体规划。从战略的层面,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搞好顶层设计。从再生产的全过程,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全过程进行谋划。从环境的角度,应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和环境质量标准。无论城市建设还是农村建设,都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做到合理布局。
  规划制定之后,要分步实施,并严格执行。这是确保经济、社会生态环保同步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规划要包括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以利于从源头上把住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关口。规划要强调转变落后的生产方式,降低单位产值的污染产生量和资源、生态损耗量。通过典型示范带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同时应加强协调,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宏观性、社会性和综合性特点,必须加强组织协调,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推进生态建设。   (六)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升生态建设总体水平
  邓小平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难度非常大的事业,更要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既包括治理技术,又包括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要通过汲取世界生态环保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开发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技术,发挥后发优势,跨越“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路子。要通过科技进步提高管理水平。估价环境形势、确定工作目标、制定环境政策及法律法规等,都要注重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生态环境管理,要实行由单要素管理向系统管理转变;污染防治管理,要实行由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大力推行污染监测自动化,生态监测遥感化,环境管理信息化,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七)坚持依法治理,把生态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首先要有法可依。近年来,我国环境立法步伐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境法律制度。国务院颁布了30多件环保法规,部门规章达70多件。修改后的《刑法》也增加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环境监管失职罪”等。各地方人大、政府也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规章。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起到了引导、规范、保障和促进作用,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了较好的法制环境。但还要抓紧填补立法空白,制定有关放射性污染防治、化学品污染防治、核安全管理、生态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与之配套的条例和实施细则。同时要加快地方立法,制定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管用的法规和规章。
  总之,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通过经济建设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也要通过生态建设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
  [2]张立文.和合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罗伯特·艾伦.如何拯救世界[M].沈澄如译.科学普及出版社,1986.
  [4]中国环境与发展合作委员会,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编.中国环境与发展:世纪挑战与战略抉择[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5]郑慧子.生态文明:一个人类学的解释[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6]红雨,朱清芳.论发展循环经济的生态学意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7]尹轶.发展低碳经济的哲学基础[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责任编辑:王秀艳)
  Relationship of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o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Liu Xinhua
  Abstract: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has established a “five in one” overall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e building of economy,politics,culture,society and ecology. Among the arrangemen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building and economic build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Thus,known well the interior conne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will promote all parts of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s work comprehensively, harmonically, sustainably, which has significant realistic meaning.
  Key words:economical construction;ecological construction;internal relations; development strategy
其他文献
摘 要:邻避效应导致的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社会风险之一,此类群体性事件多具有组织化和明确的利益指向特征。通过考察环境安全感和政府信任可以发现,公众对政府信任度越高,环境安全感越高,支持涉及自身利益的上访、示威等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就越低。因此,应对群体性事件带来的社会风险,应当从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民众自身的环境安全感着手。  关 键 词:邻避效应;环境安全感;政府信任度;风险治理 
期刊
摘 要:环境知情权是环境权和知情权两者相结合的产物,是知情权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具体体现。环境知情权对保护环境公共利益和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以及提升企业形象,促进“两型社会”目标的实现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完善我国环境知情权法律保护制度应加强立法,提高环境知情权的立法层级,实行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和环境知情权法律救济机制,以切实保障环境知情权的有效行使。  关 键 词:环境知情权;
期刊
摘 要:特别权力关系是行政法的一个重要理论,对此我国理论界已有广泛、深入的研究,但公立高校与教师之间法律关系的性质如何确定在理论上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有观点认为二者是民事合同关系。本文试图从特别权力关系的角度来审视我国公立高校与教师之间的法律关系。  关 键 词:公立高校;教师;特别权力关系  中图分类号:D92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3)06-0094-04 
期刊
摘 要:中国走的是一条政府主导型的法治化发展道路,即在政府主导下强制性地完成社会制度变迁。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社会的法治发展条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自身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公众的参与正在成为法治发展的动力。本文以时间为序,把中国的法治进程划分为初始起步阶段、加速发展阶段和平稳发展阶段,并以公众中极具代表性的网民群体作为分析范本,以当前网民参与法律事件为例,结合目前我国所处的法治阶段,
期刊
摘要:本文以长白山的自然历史概况为切入点,阐释了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即人口文化、长白山人口文化;明确了家庭人口文化的重要地位,探讨并挖掘了其内在人文价值和社会功能。本文认为,通过提高家庭个体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精神境界,重塑人性美德,不仅有利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的均衡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与进步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还通过剖析构建家庭人口文化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提出创建新型家庭
期刊
摘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中,公法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私法的引入则可以弥补这些缺陷。知识产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间的特性和关系决定了知识产权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必要性和正当性,但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在主体和客体保护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对此,本文结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综合保护模式构建的设想。  关 键 词:知识产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中图分类号:D
期刊
摘 要:发生在2011年的渤海湾溢油事故,暴露出我国油污损害赔偿制度的严重缺陷。本文在分析国际公约、国内立法及钻井平台法律属性的基础上,对钻井平台油污损害赔偿的立法完善提出建议:在立法形式上,应修改《海洋环境保护法》,在其确立的框架下制定具体规范钻井平台和船舶油污损害赔偿问题的《油污法》;在制度内容上,应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建立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和损害赔偿基金制度,并通过保障受害者的知情权等为其民事求
期刊
摘 要:我国军队转业干部培训工作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本文结合吉林省军转培训工作的实际,从将军转培训纳入整体人才开发规划、创新培训工作体系、充分利用社会培训资源、提供法律保障和社会援助、创新自主择业干部培训工作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军转培训工作的对策。  关 键 词:军转培训;军队转业干部;军转服务  中图分类号:D630.3
期刊
摘 要:郊区城镇化是上海等特大型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显著特征。特大型城市除了普遍存在的“城市病”外,还产生了诸如流动人口管理、“城中村”治理等城市管理问题,而我国行政一元化城市管理体制和条块分割的运行机制无法与现代城市管理相适应,无法兼顾城市秩序与城市活力。因此,改良传统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建立适应特大型城市特点、符合时代特色的现代城市综合管理运行模式就成为必然要求。这就需要在城市管理理念、战略、机
期刊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最新要求,也是新时期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航向标。然而有法学学者在研究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将生态文明描绘为非人类向往的,是人类无奈选择的,适应性的,非人类创造性的第四大文明。笔者认为该论是对生态文明根本的误读,不利于展开正确的法学研究,应当予以分析并澄清。  关 键 词: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第四大文明  中图分类号:D922.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