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为中国第一大投行,也是首家A+H股上市的券商,中信证券离“专注中国的国际一流投行”的理想又近了一步。
7月20日,中信证券(600030.SZ,06030.HK)公告称,全资子公司中信证券国际将以12.52亿美元的总对价将里昂证券(CLSA Asia-Pacific Markets)全部股权纳入囊中。中信证券副董事长及中信证券国际行政总裁殷可将作为代表加入里昂证券董事会。
然而收购方案公布之后,中信证券A股和H股均以大幅下跌相迎。研究机构和业内人士也对这场大手笔的收购有着诸多分歧和质疑。
按照中信证券管理层的说法,如果把里昂证券的美国和日本业务计算在内,最终收购方案对应的市净率约为1.95倍。“交易价格不算便宜,短期内对中信证券的业绩提升影响较小。”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投行人士对记者指出:“收购没有完成之前,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至于未来如何平稳整合里昂证券,防止人才流失,对中信证券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亦表示:“从我们过去几年一步一步建立香港平台可以看出,中信证券在国际化进程中的态度是务实和谨慎的。但是,我们的谨慎不代表缺乏战略布局的魄力与勇气。当然,在国际并购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与不确定性,对此我们将谨慎处理。”
收购存变数
事实上,早在五年前,中信证券与里昂证券就曾有过接洽,但知情人士称,当时里昂证券开价高且愿意出让的股份极少,中信证券也更属意美国原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The Bear Sterns Companies),并与其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的预案。
然而,金融危机期间贝尔斯登财务状况急转直下,最终低价被摩根大通集团收购,中信第一次国际化尝试无果而终。
2008年,中信证券加大其在港分支公司的发展,实现对中信证券国际的全资收购,并最终完成对中信证券国际4.25亿美元的增资。
与此同时,中信证券的投行业务在中国增长也非常迅速。然而,“仅依靠中信证券国际在香港的发展,想搭建一个庞大的机构客户网络,为投行业务服务,仍然需要时间。”殷可表示。
此时,里昂证券重新被中信证券纳入考虑。
里昂证券最早成立于1986年,由两名《南华早报》的财经记者在香港创立,1987年被法国里昂信贷银行收购。2003年法国农业信贷集团(Credit Agricole Group)并购里昂信贷银行,里昂证券亦被并入集团内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东方汇理银行,东方汇理银行通过中间控股公司CASA BV持有里昂证券65%股权,为第一大股东,其余35%则由里昂员工及管理层通过Stichting公司持有。
目前里昂证券在15个亚洲城市以及伦敦、纽约、波士顿等城市拥有1500名专业人员,管理资产总额约27亿美元,其全资控股里昂证券亚太恒富资本,从事私募股权投资。
“里昂证券已拥有相当规模的销售队伍,又有分析师研究报告配合,在亚洲股票研究和经纪业务上实力甚强,但其投行业务较弱,双方的融合,会有互补长短的作用,这亦是中信看中里昂的地方。”中信证券一位内部人士认为。
据了解,中信证券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专门负责收购里昂证券的谈判,包括董事长王东明、中信证券国际行政总裁殷可在内的多名公司高管均深度参与。加之里昂证券与中信证券国际在港高层较为熟稔,如殷可与里昂证券首席执行长施立宏原本就已认识,对双方股东意向合作起了正面的推动。
在经历了两年的谈判以及三次修改方案之后,今年7月20日,中信证券、中信证券国际及东方汇理银行共同宣布已完成向中信证券国际出售里昂证券19.9%股权的交易。此外,中信证券国际与东方汇理银行等签署了里昂证券剩余80.1%股份不可撤销的售股选择权协议。双方均有意于2013年6月30日前完成所有买卖程序。
有投行人士指出,由于此次实现收购的条件较严格,未来还可能存在变数。
根据收购方案,中信证券国际要完成剩余的80.1%的股权收购首先须东方汇理银行按照法国监管规定完成员工代表委员会的征询程序,工会代表按照售股选择权协定的条款正式提交意见;其次 ,CASA BV及Stichting需要在售股选择权终止期前按照条款行使售股选择权;再则要符合80.1%股权转让协议的条款及条件。
联姻背后的风险
让人担忧的是,近年来里昂证券业绩产生了巨大波动。根据财务报表,里昂证券2010年净利润为6100万美元,到2011年,则变成亏损1000万美元。而眼下正值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业界存疑,中信证券国际化并购是否会重蹈贝尔斯登的覆辙?
似乎是一个魔咒,在众多的投行海外并购案例中,成功者寥寥。上世纪日本投行的国际化扩张,起初亦雄心勃勃,最终却铩羽而归。除交易本身的风险外,管理上的难度,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并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根据公告中对里昂证券的管理方法,中信证券将成为里昂证券的B类股东,享有的权利包括向里昂证券董事会提名一位董事并且可于任何时间提名及委任一位无表决权的观察员出席里昂证券董事会会议。里昂证券的董事会共七名董事,据此判断,中信证券短期内能参与里昂证券实质性的管理有限,希望整合里昂证券的业务条线,可能也尚需时日。
“里昂证券是一家以研究见长的高度独立的经纪商,业务性格强悍,内部文化也非常法国化,工会势力较大;而中信证券偏国企化,二者风格上的融合和协调成本是一个难题。”一家券商香港子公司人士指出。
据里昂证券香港的一位员工介绍,在当年法国农业信贷集团收购里昂证券65%股份时,里昂证券的七位创始人便要求保持绝对控制权。
“每年除报告财务报表和预算外,法国农业信贷集团对里昂证券几乎没有干涉。”该人士说。
中信证券一位不愿具名的高管对记者表示,中信证券相当重视里昂证券专业水准和核心资源,中信证券不会强势干预,更没有理由引发人事变动。他同时提醒,此前中信证券在收购证券及基金公司后,均最大程度保留原有团队。
然而,当初瑞士信贷收购帝杰证券,以及野村证券收购雷曼兄弟在欧洲和亚洲的资产之后,都曾出现核心人员流失的情况。里昂证券目前35%的股权由员工持股实体Stichting持有,收购后如果管理层持股的架构消失,未来用什么机制来留住人才?
中信的野心
在还不确定里昂证券是否会出现人事动荡的情况下,中信证券即将裁员的消息却已传开。而裁员的目的,一是为里昂证券的国际宏观研究团队腾出位置,另一方面是控制成本。
“研究所内部确实已经讨论并宣布要实行末位淘汰制。”中信证券内部一位人士对记者说:“是否和收购里昂证券有关我看未必,但肯定是和整个行业的低迷有关。”
同境内券商以经纪业务等为主的盈利模式不同的是,国际投行的总投资收入中,相当高的比例是来自于资本性中介业务。其中高盛2010年资本性中介业务占高盛总收入的50%以上。
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履新以来,释放了诸多改革信号,打造国际一流投行亦是其中之一。这也是中信证券的战略目标,通过收购里昂证券,可以看出其野心和决心。
“考评一个投行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海外收入是重要的指标。中国的证券业主要还是以国内市场为主。以中信证券为例,到现在为止海外收入占整体收入为4%左右,海外能够有效配置的资源有限。”中信证券总经理程博明对记者表示:“要称得上国际一流投行,必须建立符合投行自身发展的网络布局,培养丰富可供配置的资源,海外收入占比起码要超过20%。”
“中国券商国际化进程中,也面临着盈利结构调整问题。未来,中信证券可能是以多项业务均衡发展为主,不会单单侧重一个方面。”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分析说。
7月20日,中信证券(600030.SZ,06030.HK)公告称,全资子公司中信证券国际将以12.52亿美元的总对价将里昂证券(CLSA Asia-Pacific Markets)全部股权纳入囊中。中信证券副董事长及中信证券国际行政总裁殷可将作为代表加入里昂证券董事会。
然而收购方案公布之后,中信证券A股和H股均以大幅下跌相迎。研究机构和业内人士也对这场大手笔的收购有着诸多分歧和质疑。
按照中信证券管理层的说法,如果把里昂证券的美国和日本业务计算在内,最终收购方案对应的市净率约为1.95倍。“交易价格不算便宜,短期内对中信证券的业绩提升影响较小。”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投行人士对记者指出:“收购没有完成之前,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至于未来如何平稳整合里昂证券,防止人才流失,对中信证券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亦表示:“从我们过去几年一步一步建立香港平台可以看出,中信证券在国际化进程中的态度是务实和谨慎的。但是,我们的谨慎不代表缺乏战略布局的魄力与勇气。当然,在国际并购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与不确定性,对此我们将谨慎处理。”
收购存变数
事实上,早在五年前,中信证券与里昂证券就曾有过接洽,但知情人士称,当时里昂证券开价高且愿意出让的股份极少,中信证券也更属意美国原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The Bear Sterns Companies),并与其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的预案。
然而,金融危机期间贝尔斯登财务状况急转直下,最终低价被摩根大通集团收购,中信第一次国际化尝试无果而终。
2008年,中信证券加大其在港分支公司的发展,实现对中信证券国际的全资收购,并最终完成对中信证券国际4.25亿美元的增资。
与此同时,中信证券的投行业务在中国增长也非常迅速。然而,“仅依靠中信证券国际在香港的发展,想搭建一个庞大的机构客户网络,为投行业务服务,仍然需要时间。”殷可表示。
此时,里昂证券重新被中信证券纳入考虑。
里昂证券最早成立于1986年,由两名《南华早报》的财经记者在香港创立,1987年被法国里昂信贷银行收购。2003年法国农业信贷集团(Credit Agricole Group)并购里昂信贷银行,里昂证券亦被并入集团内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东方汇理银行,东方汇理银行通过中间控股公司CASA BV持有里昂证券65%股权,为第一大股东,其余35%则由里昂员工及管理层通过Stichting公司持有。
目前里昂证券在15个亚洲城市以及伦敦、纽约、波士顿等城市拥有1500名专业人员,管理资产总额约27亿美元,其全资控股里昂证券亚太恒富资本,从事私募股权投资。
“里昂证券已拥有相当规模的销售队伍,又有分析师研究报告配合,在亚洲股票研究和经纪业务上实力甚强,但其投行业务较弱,双方的融合,会有互补长短的作用,这亦是中信看中里昂的地方。”中信证券一位内部人士认为。
据了解,中信证券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专门负责收购里昂证券的谈判,包括董事长王东明、中信证券国际行政总裁殷可在内的多名公司高管均深度参与。加之里昂证券与中信证券国际在港高层较为熟稔,如殷可与里昂证券首席执行长施立宏原本就已认识,对双方股东意向合作起了正面的推动。
在经历了两年的谈判以及三次修改方案之后,今年7月20日,中信证券、中信证券国际及东方汇理银行共同宣布已完成向中信证券国际出售里昂证券19.9%股权的交易。此外,中信证券国际与东方汇理银行等签署了里昂证券剩余80.1%股份不可撤销的售股选择权协议。双方均有意于2013年6月30日前完成所有买卖程序。
有投行人士指出,由于此次实现收购的条件较严格,未来还可能存在变数。
根据收购方案,中信证券国际要完成剩余的80.1%的股权收购首先须东方汇理银行按照法国监管规定完成员工代表委员会的征询程序,工会代表按照售股选择权协定的条款正式提交意见;其次 ,CASA BV及Stichting需要在售股选择权终止期前按照条款行使售股选择权;再则要符合80.1%股权转让协议的条款及条件。
联姻背后的风险
让人担忧的是,近年来里昂证券业绩产生了巨大波动。根据财务报表,里昂证券2010年净利润为6100万美元,到2011年,则变成亏损1000万美元。而眼下正值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业界存疑,中信证券国际化并购是否会重蹈贝尔斯登的覆辙?
似乎是一个魔咒,在众多的投行海外并购案例中,成功者寥寥。上世纪日本投行的国际化扩张,起初亦雄心勃勃,最终却铩羽而归。除交易本身的风险外,管理上的难度,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并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根据公告中对里昂证券的管理方法,中信证券将成为里昂证券的B类股东,享有的权利包括向里昂证券董事会提名一位董事并且可于任何时间提名及委任一位无表决权的观察员出席里昂证券董事会会议。里昂证券的董事会共七名董事,据此判断,中信证券短期内能参与里昂证券实质性的管理有限,希望整合里昂证券的业务条线,可能也尚需时日。
“里昂证券是一家以研究见长的高度独立的经纪商,业务性格强悍,内部文化也非常法国化,工会势力较大;而中信证券偏国企化,二者风格上的融合和协调成本是一个难题。”一家券商香港子公司人士指出。
据里昂证券香港的一位员工介绍,在当年法国农业信贷集团收购里昂证券65%股份时,里昂证券的七位创始人便要求保持绝对控制权。
“每年除报告财务报表和预算外,法国农业信贷集团对里昂证券几乎没有干涉。”该人士说。
中信证券一位不愿具名的高管对记者表示,中信证券相当重视里昂证券专业水准和核心资源,中信证券不会强势干预,更没有理由引发人事变动。他同时提醒,此前中信证券在收购证券及基金公司后,均最大程度保留原有团队。
然而,当初瑞士信贷收购帝杰证券,以及野村证券收购雷曼兄弟在欧洲和亚洲的资产之后,都曾出现核心人员流失的情况。里昂证券目前35%的股权由员工持股实体Stichting持有,收购后如果管理层持股的架构消失,未来用什么机制来留住人才?
中信的野心
在还不确定里昂证券是否会出现人事动荡的情况下,中信证券即将裁员的消息却已传开。而裁员的目的,一是为里昂证券的国际宏观研究团队腾出位置,另一方面是控制成本。
“研究所内部确实已经讨论并宣布要实行末位淘汰制。”中信证券内部一位人士对记者说:“是否和收购里昂证券有关我看未必,但肯定是和整个行业的低迷有关。”
同境内券商以经纪业务等为主的盈利模式不同的是,国际投行的总投资收入中,相当高的比例是来自于资本性中介业务。其中高盛2010年资本性中介业务占高盛总收入的50%以上。
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履新以来,释放了诸多改革信号,打造国际一流投行亦是其中之一。这也是中信证券的战略目标,通过收购里昂证券,可以看出其野心和决心。
“考评一个投行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海外收入是重要的指标。中国的证券业主要还是以国内市场为主。以中信证券为例,到现在为止海外收入占整体收入为4%左右,海外能够有效配置的资源有限。”中信证券总经理程博明对记者表示:“要称得上国际一流投行,必须建立符合投行自身发展的网络布局,培养丰富可供配置的资源,海外收入占比起码要超过20%。”
“中国券商国际化进程中,也面临着盈利结构调整问题。未来,中信证券可能是以多项业务均衡发展为主,不会单单侧重一个方面。”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分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