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诩为“高富帅”的高彬很难相信,自己居然被公司裁员了。
高彬就职于某大型央企下属的一级子公司,专门负责公司在澳洲的矿产投资。2008年,高彬进入该公司。当时公司还向其承诺,入职几年之后,有调动到澳洲办事处工作的机会。
然而,公司在澳洲的矿产开采并不顺利,今年集团决定把该公司变卖,预计8月底会正式关张,高管们被调配到集团其他部门任职,而普通员工则被解聘。
今年以来,受欧债危机及国内经济下行的影响,摩根士丹利、诺基亚等跨国公司纷纷裁员,国内企业三一重工、美的、华为等也处在这一敏感话题的风口浪尖上。
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字,今年二季度中国城镇新增就业270万人,比去年同期下降近25%,创下了这个季度数据开始发布以来的最低增速。同时,城市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劳动率市场需求人数/求职人数)也小幅下滑,这表明就业市场已经开始受到了经济减速的影响。
不断下滑的业绩面前,抱着“死扛”态度“减薪不裁员”的大企业们显然有些扛不住了。
以诺基亚为例,7月25日,诺基亚北京研究院开始进行裁员,并计划关闭北京研究院的部分实验室。
作为全球结构调整和万人裁员计划的一部分,诺基亚在中国市场的裁员先从销售部门开始。其7月12日宣布,把原本在中国设置的东南西北四个销售大区合并为南北两区,同时关闭成都和上海两个销售区域,并进行裁员,具体裁员人数尚未对外公布。
彭博社最近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今年全球企业宣布的裁员总数已达94369人,远高于去年同期的26561人。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获知,与2009年以中小企业裁员为主的局面不同,此次裁员已经波及到规模较大的传统优质企业。
7月5日,一则关于三一重工大规模裁员的消息不胫而走。据媒体报道,当天上午,90多名上海三一重机的研发工程师,因为被告知要转岗到一线车间当钳工、下料工、焊工,齐聚奉贤区四团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要求当地劳动监察部门给个说法。
另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是美的集团。2011年11月,美的集团被曝旗下的日用家电集团2011年大规模校园招聘的新员工几乎全部被裁。元宵节刚过,美的再次传出裁员消息。
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引发决策层的关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7月17日的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表彰大会时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更加严峻,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做出更大的努力”。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目前,我国失业率提高的风险正在增加。国务院提出的稳增长是应对的正确策略之一。在保障在建项目延续性的同时,一方面保障公共领域投资适度增长,既要防止出现2009年的超常规扩张的趋势,也要防止公共投资下降过快。另一方面,一定要想办法激活中小企业,让他们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蓄水池。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从总体上来看,到目前为止,劳动力工资成本虽然比去年升得慢一些,但还在上升。市场上技术型的劳动力依然短缺。
目前,宏观经济已经出现了一些趋稳回暖的迹象。汇丰银行7月24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为49.5,创下5个月以来最高,制造业产出指数初值为51.2,较6月份49.3的水平上升,创9个月最高。只要经济出现明显的反弹,就业应该不是大问题,但是局部就业恶化的状况,可能还是会出现,因为制造业受冲击很大。
太和顾问人力资源公司全国咨询首席顾问陈晓军:企业裁员更应该被看作是企业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一种手段,这不仅仅大规模存在于经济低迷时期。裁员影响的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员工队伍的稳定,如果企业未雨绸缪,一开始做了战略性的调整,这样对企业发展会比较好。如果企业还是很短视,没有关注长远利益,那势必会产生不良影响。
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肯定会带来就业吸纳能力的下滑。目前政府在做的一些政策方面的改善,会对恢复市场信心和交易、从而拉动内需起到促进作用。
让死亡名单不再是秘密
重大灾害面前,政府信息机制如何做到高效透明,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此前,无数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死亡名单成为了永久的秘密:汶川地震,死亡名单没能公布;“7.23”动车事故,死亡名单被雪藏;湖南校车事故,死亡名单亦是不能公开。
北京“7.21”灾害死亡名单虽然是在公众质疑6天后公布,但与前述自然灾害相比,毕竟是一种进步。当CCTV的节目主持人一一念出死亡者名单之时,积累多日的民众质疑开始冰融。政府决策、行为、监督中本该拥有正常的透明制度,却在灾难中一次又一次地故作不知。
政府对待灾害遇难者,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发现几起就公布几起。可以是一个滚动的过程,不要求公布的数字一定是最后的数字。这样的数字应该是公开透明的,即使人的身份还没有核查清楚,也应该将数字披露。这就是灾后应有的信息机制。为了将灾期的生命与财物损失降到最低,还需要预先在灾前建立完整的警示信息机制。
具体操作上,应该有明确的规定。每一个级别的警示应该是什么内容发布到什么范围,以及对于公众生活工作交通等方方面面的规定和建议,都需要明确而具体。比如在香港,就有很严格的制度。如8号台风,就不用去上班;9号台风要尽可能的减少外出;10号台风,没有特殊情况绝对不要外出。
(作者喻国明为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印度大停电源于欠缺统一调度
当地时间30日,印度北方邦境内距离阿格拉(Agra)附近的一座超高压变电所出现故障,最终导致了整个北方电网崩溃。两天以来,超过6.7亿人口受到了停电的影响。本次大停电事故是有史以来影响人口最多的一次电力系统事故。
包括这次印度连续大停电在内,近年来美俄日韩等国家相继发生了大面积停电事件,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对我们有重要的警示和借鉴作用。
分析国际上这些停电事故的直接原因,都是因为处理过程中协调环节过多,局部事故得不到及时控制,最终发展成大面积停电。这次印度大停电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缺乏统一的调度管理机制。印度国家电网公司掌握中央输电基础,配电由各个邦电力局和私营供电公司运行,电力系统集中运行管控能力严重不足,各个邦不听从电力负荷调动,私自从电网获取超额负荷的情况,造成各邦电网超负荷运行,最终整个电网崩溃。
此次印度“7.30”停电事件再一次验证,过度分散的电力规划、建设和调度运行体制,不利于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必须坚持电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坚持输配一体化、电网调度一体化也是我国过去多年来保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宝贵经验。
(作者薛禹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警惕“风险警示板”的副作用
在沪深交易所新修订的主板退市制度刚公布后不久,上交所发布了设立“风险警示板”的征求意见稿,引发市场极大反应。
与此同时,这剂猛药的副作用亦值得警惕。
从坚持市场化导向的角度来说,向投资者揭示股票投资风险是必要的,在这基础上对客户进行适当性管理也是应该的,但是如果已经允许了客户进行投资,那么再用行政手段对其投资行为作出干预,就没有必要了。从这个层面来说,被“风险警示”的股票,客户一天只能购买50万股,理由就不是很充分。
再有,差别化的涨跌停板制度,实践证明效果有限。更何况,按现行规定,行将退市的上市公司股票将转入到“退市整理板”交易,这里的涨跌幅度又是相同的。所以,这种被称之为带有“歧视性”的差别化涨跌停板制度,尽管从设计思想上不是没有道理,但还是有讨论的余地,至少在跌幅限制方面不必要那么极端。
当然,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如何对待被“风险警示”的股票。如一些强周期行业股票,很可能是受累于经济周期的影响。因此,其中的一些股票尽管业绩的确很差,但并非不可能改变。如果通过限制流动性的办法来促使其早日退市,就更不是市场化的做法。反过来想想,如果被“风险警示”的公司因为经济周期的原因,以后业绩又好转了,或者通过资产重组成为了一个好绩优企业,能够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这又有何不好?
(作者桂浩明为申银万国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
高彬就职于某大型央企下属的一级子公司,专门负责公司在澳洲的矿产投资。2008年,高彬进入该公司。当时公司还向其承诺,入职几年之后,有调动到澳洲办事处工作的机会。
然而,公司在澳洲的矿产开采并不顺利,今年集团决定把该公司变卖,预计8月底会正式关张,高管们被调配到集团其他部门任职,而普通员工则被解聘。
今年以来,受欧债危机及国内经济下行的影响,摩根士丹利、诺基亚等跨国公司纷纷裁员,国内企业三一重工、美的、华为等也处在这一敏感话题的风口浪尖上。
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字,今年二季度中国城镇新增就业270万人,比去年同期下降近25%,创下了这个季度数据开始发布以来的最低增速。同时,城市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劳动率市场需求人数/求职人数)也小幅下滑,这表明就业市场已经开始受到了经济减速的影响。
不断下滑的业绩面前,抱着“死扛”态度“减薪不裁员”的大企业们显然有些扛不住了。
以诺基亚为例,7月25日,诺基亚北京研究院开始进行裁员,并计划关闭北京研究院的部分实验室。
作为全球结构调整和万人裁员计划的一部分,诺基亚在中国市场的裁员先从销售部门开始。其7月12日宣布,把原本在中国设置的东南西北四个销售大区合并为南北两区,同时关闭成都和上海两个销售区域,并进行裁员,具体裁员人数尚未对外公布。
彭博社最近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今年全球企业宣布的裁员总数已达94369人,远高于去年同期的26561人。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获知,与2009年以中小企业裁员为主的局面不同,此次裁员已经波及到规模较大的传统优质企业。
7月5日,一则关于三一重工大规模裁员的消息不胫而走。据媒体报道,当天上午,90多名上海三一重机的研发工程师,因为被告知要转岗到一线车间当钳工、下料工、焊工,齐聚奉贤区四团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要求当地劳动监察部门给个说法。
另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是美的集团。2011年11月,美的集团被曝旗下的日用家电集团2011年大规模校园招聘的新员工几乎全部被裁。元宵节刚过,美的再次传出裁员消息。
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引发决策层的关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7月17日的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表彰大会时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更加严峻,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做出更大的努力”。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目前,我国失业率提高的风险正在增加。国务院提出的稳增长是应对的正确策略之一。在保障在建项目延续性的同时,一方面保障公共领域投资适度增长,既要防止出现2009年的超常规扩张的趋势,也要防止公共投资下降过快。另一方面,一定要想办法激活中小企业,让他们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蓄水池。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从总体上来看,到目前为止,劳动力工资成本虽然比去年升得慢一些,但还在上升。市场上技术型的劳动力依然短缺。
目前,宏观经济已经出现了一些趋稳回暖的迹象。汇丰银行7月24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为49.5,创下5个月以来最高,制造业产出指数初值为51.2,较6月份49.3的水平上升,创9个月最高。只要经济出现明显的反弹,就业应该不是大问题,但是局部就业恶化的状况,可能还是会出现,因为制造业受冲击很大。
太和顾问人力资源公司全国咨询首席顾问陈晓军:企业裁员更应该被看作是企业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一种手段,这不仅仅大规模存在于经济低迷时期。裁员影响的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员工队伍的稳定,如果企业未雨绸缪,一开始做了战略性的调整,这样对企业发展会比较好。如果企业还是很短视,没有关注长远利益,那势必会产生不良影响。
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肯定会带来就业吸纳能力的下滑。目前政府在做的一些政策方面的改善,会对恢复市场信心和交易、从而拉动内需起到促进作用。
让死亡名单不再是秘密
重大灾害面前,政府信息机制如何做到高效透明,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此前,无数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死亡名单成为了永久的秘密:汶川地震,死亡名单没能公布;“7.23”动车事故,死亡名单被雪藏;湖南校车事故,死亡名单亦是不能公开。
北京“7.21”灾害死亡名单虽然是在公众质疑6天后公布,但与前述自然灾害相比,毕竟是一种进步。当CCTV的节目主持人一一念出死亡者名单之时,积累多日的民众质疑开始冰融。政府决策、行为、监督中本该拥有正常的透明制度,却在灾难中一次又一次地故作不知。
政府对待灾害遇难者,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发现几起就公布几起。可以是一个滚动的过程,不要求公布的数字一定是最后的数字。这样的数字应该是公开透明的,即使人的身份还没有核查清楚,也应该将数字披露。这就是灾后应有的信息机制。为了将灾期的生命与财物损失降到最低,还需要预先在灾前建立完整的警示信息机制。
具体操作上,应该有明确的规定。每一个级别的警示应该是什么内容发布到什么范围,以及对于公众生活工作交通等方方面面的规定和建议,都需要明确而具体。比如在香港,就有很严格的制度。如8号台风,就不用去上班;9号台风要尽可能的减少外出;10号台风,没有特殊情况绝对不要外出。
(作者喻国明为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印度大停电源于欠缺统一调度
当地时间30日,印度北方邦境内距离阿格拉(Agra)附近的一座超高压变电所出现故障,最终导致了整个北方电网崩溃。两天以来,超过6.7亿人口受到了停电的影响。本次大停电事故是有史以来影响人口最多的一次电力系统事故。
包括这次印度连续大停电在内,近年来美俄日韩等国家相继发生了大面积停电事件,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对我们有重要的警示和借鉴作用。
分析国际上这些停电事故的直接原因,都是因为处理过程中协调环节过多,局部事故得不到及时控制,最终发展成大面积停电。这次印度大停电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缺乏统一的调度管理机制。印度国家电网公司掌握中央输电基础,配电由各个邦电力局和私营供电公司运行,电力系统集中运行管控能力严重不足,各个邦不听从电力负荷调动,私自从电网获取超额负荷的情况,造成各邦电网超负荷运行,最终整个电网崩溃。
此次印度“7.30”停电事件再一次验证,过度分散的电力规划、建设和调度运行体制,不利于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必须坚持电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坚持输配一体化、电网调度一体化也是我国过去多年来保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宝贵经验。
(作者薛禹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警惕“风险警示板”的副作用
在沪深交易所新修订的主板退市制度刚公布后不久,上交所发布了设立“风险警示板”的征求意见稿,引发市场极大反应。
与此同时,这剂猛药的副作用亦值得警惕。
从坚持市场化导向的角度来说,向投资者揭示股票投资风险是必要的,在这基础上对客户进行适当性管理也是应该的,但是如果已经允许了客户进行投资,那么再用行政手段对其投资行为作出干预,就没有必要了。从这个层面来说,被“风险警示”的股票,客户一天只能购买50万股,理由就不是很充分。
再有,差别化的涨跌停板制度,实践证明效果有限。更何况,按现行规定,行将退市的上市公司股票将转入到“退市整理板”交易,这里的涨跌幅度又是相同的。所以,这种被称之为带有“歧视性”的差别化涨跌停板制度,尽管从设计思想上不是没有道理,但还是有讨论的余地,至少在跌幅限制方面不必要那么极端。
当然,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如何对待被“风险警示”的股票。如一些强周期行业股票,很可能是受累于经济周期的影响。因此,其中的一些股票尽管业绩的确很差,但并非不可能改变。如果通过限制流动性的办法来促使其早日退市,就更不是市场化的做法。反过来想想,如果被“风险警示”的公司因为经济周期的原因,以后业绩又好转了,或者通过资产重组成为了一个好绩优企业,能够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这又有何不好?
(作者桂浩明为申银万国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