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编者按 -
在北京的西南,美丽的百花山脚下,有一所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学校,这所学校不仅历史悠久,还是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地。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让这所学校烙上了红色的印记,这片土地也因为这所学校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生机勃勃。这就是北京市房山区霞云岭中心小学。
北京市房山区霞云岭中心小学位于京西美丽的百花山脚下,学校始建于1938年,是一所深山区寄宿制小学。学校所在的霞云岭历史悠久,乡村教育源远流长,文脉不断。
1.文脉不断的乡村教育
作为房山区面积最大的乡镇,霞云岭人居的历史上可溯到两汉时期。在唐代,霞云岭已经有千户人口。在封建社会,由于霞云岭地处深山,常年与世隔绝,老百姓家的孩子是没有多少机会上学的,于是,村子里富庶人家自办私塾,请来教书先生,教孩子们学习。在清代,霞云岭地区私学开始盛行,比较大一点的村中都有私塾,比较典型的是庄户台村、四马台村、北直河村、霞云岭村和上石堡村,附近村里想上学的孩子都需要翻山越岭,到这几个大村求学,由于路途遥远,很多孩子的求学路被大山阻隔。
1938年,共产党进入霞云岭后,在比较大的村子办教学点,组织村里的孩子和青壮年学习文化知识,上石堡村、下石堡村、霞云岭村、堂上村、北直河村等都建立了教学点,这也是霞云岭中心小学的起点。
1949年解放以后,霞云岭地区以15个行政村为单位建立完小,完小下设教学点,服务108个自然片区的教学需要。因为山区人口分布不均衡,很多教学点都是单人岗、复式班教学。
1958年是学校规模发展扩展期,村村有完小,适龄儿童入学得到保障。1968年,成立文教组,统领霞云岭地区教育工作。1984年,设霞云岭公社学区,统一管理15个行政村的学校教育工作。1986年,霞云岭公社学区改称霞云岭中心校,开始进行规模办学验收,不少教学点并入完小。1998年开始,完小撤并,到2009年8月,龙门台小学撤并,至此,霞云岭中心小学一址办学至今。
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这里诞生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1943年由中国共产党党员曹火星创作的一首红色歌曲,原名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据称是毛泽东主席建议加上“新”字,并作了小幅改动。
1943年10月,年仅19岁的曹火星所在的群众剧社小分队,翻山越岭到达平西,开展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战斗争,他对敌后抗战的伟大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想通过歌曲表达这种感情,于是,在霞云岭堂上村中堂庙创作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曲。他首先教堂上村的儿童团演唱,深受儿童团和村民喜爱。从此,这首歌在平西根据地开始传唱,并逐渐唱响全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是霞云岭中心小学的校歌,这里的学生几乎从小唱着这首歌长大。作为新时代的教育人,学校一直挖掘这首歌所承载的教育内涵和育人价值:是什么样的经历和体验能让一个年仅19岁的少年写出如此深刻的真理之歌?带着这样的疑问,2020年1月,学校组成红色文化寻根小组,远赴河北省平山县岗南镇西岗南村曹火星的出生地,参观曹火星纪念馆,深入民间访谈,探寻少年曹火星的成长历程,探究中国共产党对曹火星成长的影响,挖掘曹火星创作这首歌的过程。在大量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学校组织编写了五万余字的《少年曹火星的故事》一书,引领学生们认识: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培育了曹火星,激励曹火星创作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不朽名作。
3.实施红色教育工程,培育红星少年
学校发挥红色资源优势,通过红星党建引领工程、红星教师发展工程、红星少年成长工程等红色教育工程,促进党建工作,引领学校各项工作落位,让红色教育在学校师生心中扎根。
一是红星党建引领工程。
学校将党支部的核心精神定位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引领干部教师回归霞云岭老百姓的实际需求。从精准扶贫的角度认识教育工作的历史意义,引领教师回归从事教育工作的初心、回归扎根山区教育的初心、回归入党那一刻的初心,在历史任务面前勇于担当、自加压力、负重拼搏。
二是红星教师发展工程。
“实打实”是教师发展工程的总体策略。在学校党支部的引领下,红星教师发展工程致力于打造具有教育情怀和教育能力的干部教师队伍。依据教师特点,在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学校明确教师的发展方向,引领教师专业成长;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点对点培养教师的教育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高度。党员骨干班主任杨维山老师,参加北京市爱国主义主题班会评比,并被推荐参加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的评选,这极大地鼓舞了教师们。学校对青年教师进行复合能力训练,思想引领、业务搭台,借助外部资源,实行点对点培养,用项目推进的方式,让青年教師崭露头角。青年团员刘一发老师承担学校艺术节的策划、实施工作,项目的实施不仅锻炼了学生,也让教师找到了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是红星少年成长工程。
课程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红色文化是学校的品牌。学校以迎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开展“唱、念、做、打”四项基本活动。“唱”就是唱红歌,学校教师带领学生走进霞云岭堂上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感受红色教育的魅力,体会红歌精神的内涵。开展“曹火星创作的歌”专场演出,以及和曹火星的女儿曹红雯共同演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剧目等,让红歌精神永远流传。“念”就是讲少年曹火星的故事,以“自古英雄出少年”为活动主题,依托少年曹火星的故事,开展学历史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编辑出版《少年曹火星的故事》一书,深入挖掘少年曹火星的教育内涵。“做”就是制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戏剧,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曲的诞生过程和霞云岭地区英勇不屈的抗战精神进行有效整合,打造精品教育戏剧,传承其教育意义。“打”就是打好霞云岭霸王鞭和红色中国鼓,融入时代特色,再现歌曲与民间艺术融合的魅力,展现独特的教育价值。
文化是学校的根脉。新时期,在分析学校历史和文化优势的基础上,学校把“实施红色教育,培育红星少年”作为文化特色,将红色文化定义为传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实施红色教育的目的是传承《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精神,弘扬红色文化,并将之融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少年。
在北京的西南,美丽的百花山脚下,有一所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学校,这所学校不仅历史悠久,还是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地。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让这所学校烙上了红色的印记,这片土地也因为这所学校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生机勃勃。这就是北京市房山区霞云岭中心小学。
北京市房山区霞云岭中心小学位于京西美丽的百花山脚下,学校始建于1938年,是一所深山区寄宿制小学。学校所在的霞云岭历史悠久,乡村教育源远流长,文脉不断。
1.文脉不断的乡村教育
作为房山区面积最大的乡镇,霞云岭人居的历史上可溯到两汉时期。在唐代,霞云岭已经有千户人口。在封建社会,由于霞云岭地处深山,常年与世隔绝,老百姓家的孩子是没有多少机会上学的,于是,村子里富庶人家自办私塾,请来教书先生,教孩子们学习。在清代,霞云岭地区私学开始盛行,比较大一点的村中都有私塾,比较典型的是庄户台村、四马台村、北直河村、霞云岭村和上石堡村,附近村里想上学的孩子都需要翻山越岭,到这几个大村求学,由于路途遥远,很多孩子的求学路被大山阻隔。
1938年,共产党进入霞云岭后,在比较大的村子办教学点,组织村里的孩子和青壮年学习文化知识,上石堡村、下石堡村、霞云岭村、堂上村、北直河村等都建立了教学点,这也是霞云岭中心小学的起点。
1949年解放以后,霞云岭地区以15个行政村为单位建立完小,完小下设教学点,服务108个自然片区的教学需要。因为山区人口分布不均衡,很多教学点都是单人岗、复式班教学。
1958年是学校规模发展扩展期,村村有完小,适龄儿童入学得到保障。1968年,成立文教组,统领霞云岭地区教育工作。1984年,设霞云岭公社学区,统一管理15个行政村的学校教育工作。1986年,霞云岭公社学区改称霞云岭中心校,开始进行规模办学验收,不少教学点并入完小。1998年开始,完小撤并,到2009年8月,龙门台小学撤并,至此,霞云岭中心小学一址办学至今。
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这里诞生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1943年由中国共产党党员曹火星创作的一首红色歌曲,原名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据称是毛泽东主席建议加上“新”字,并作了小幅改动。
1943年10月,年仅19岁的曹火星所在的群众剧社小分队,翻山越岭到达平西,开展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战斗争,他对敌后抗战的伟大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想通过歌曲表达这种感情,于是,在霞云岭堂上村中堂庙创作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曲。他首先教堂上村的儿童团演唱,深受儿童团和村民喜爱。从此,这首歌在平西根据地开始传唱,并逐渐唱响全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是霞云岭中心小学的校歌,这里的学生几乎从小唱着这首歌长大。作为新时代的教育人,学校一直挖掘这首歌所承载的教育内涵和育人价值:是什么样的经历和体验能让一个年仅19岁的少年写出如此深刻的真理之歌?带着这样的疑问,2020年1月,学校组成红色文化寻根小组,远赴河北省平山县岗南镇西岗南村曹火星的出生地,参观曹火星纪念馆,深入民间访谈,探寻少年曹火星的成长历程,探究中国共产党对曹火星成长的影响,挖掘曹火星创作这首歌的过程。在大量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学校组织编写了五万余字的《少年曹火星的故事》一书,引领学生们认识: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培育了曹火星,激励曹火星创作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不朽名作。
3.实施红色教育工程,培育红星少年
学校发挥红色资源优势,通过红星党建引领工程、红星教师发展工程、红星少年成长工程等红色教育工程,促进党建工作,引领学校各项工作落位,让红色教育在学校师生心中扎根。
一是红星党建引领工程。
学校将党支部的核心精神定位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引领干部教师回归霞云岭老百姓的实际需求。从精准扶贫的角度认识教育工作的历史意义,引领教师回归从事教育工作的初心、回归扎根山区教育的初心、回归入党那一刻的初心,在历史任务面前勇于担当、自加压力、负重拼搏。
二是红星教师发展工程。
“实打实”是教师发展工程的总体策略。在学校党支部的引领下,红星教师发展工程致力于打造具有教育情怀和教育能力的干部教师队伍。依据教师特点,在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学校明确教师的发展方向,引领教师专业成长;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点对点培养教师的教育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高度。党员骨干班主任杨维山老师,参加北京市爱国主义主题班会评比,并被推荐参加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的评选,这极大地鼓舞了教师们。学校对青年教师进行复合能力训练,思想引领、业务搭台,借助外部资源,实行点对点培养,用项目推进的方式,让青年教師崭露头角。青年团员刘一发老师承担学校艺术节的策划、实施工作,项目的实施不仅锻炼了学生,也让教师找到了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是红星少年成长工程。
课程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红色文化是学校的品牌。学校以迎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开展“唱、念、做、打”四项基本活动。“唱”就是唱红歌,学校教师带领学生走进霞云岭堂上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感受红色教育的魅力,体会红歌精神的内涵。开展“曹火星创作的歌”专场演出,以及和曹火星的女儿曹红雯共同演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剧目等,让红歌精神永远流传。“念”就是讲少年曹火星的故事,以“自古英雄出少年”为活动主题,依托少年曹火星的故事,开展学历史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编辑出版《少年曹火星的故事》一书,深入挖掘少年曹火星的教育内涵。“做”就是制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戏剧,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曲的诞生过程和霞云岭地区英勇不屈的抗战精神进行有效整合,打造精品教育戏剧,传承其教育意义。“打”就是打好霞云岭霸王鞭和红色中国鼓,融入时代特色,再现歌曲与民间艺术融合的魅力,展现独特的教育价值。
文化是学校的根脉。新时期,在分析学校历史和文化优势的基础上,学校把“实施红色教育,培育红星少年”作为文化特色,将红色文化定义为传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实施红色教育的目的是传承《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精神,弘扬红色文化,并将之融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