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许多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理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加强科学探究和实验,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将能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教学策略
传统的基础科学教学强调以知识和技能为目标,却忽视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新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结合科学教学的实践,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科学素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科学素养,是指人们在理解客观事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个人决策过程中拥有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概念。(1)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指人们在科学实践中获得的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性的理解。(2)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理解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可以运用的思维方式和战略行为的具体体现。(3)科学观念。科学概念是指人们的科学精神,科学行为,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等。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当今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时刻注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扩大知识范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阅读是人類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活动。未来社会所要求的阅读能力已不再是单纯的阅读,而是一种基于中文阅读能力的综合阅读,其中就包括科学阅读能力。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扩大小学科学阅读能力,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扩大阅读范围,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提高小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由于长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很少有学生会自觉和积极地思考学习。因此必须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引导学生有效地阅读教科书,提出相关的思维问题并加以解决。通过扩展阅读训练,学生可以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以及科学家致力于科学事业的奉献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并让学生学会思考,解决与同学交流的问题。在阅读的基础上,我们还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一些科学实验。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添加一些有趣的基础科学实验。在科学教学中,作者根据学校图书馆藏书的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相关科普读物,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他们的小学科学知识。
(2)让学生保持问题意识
孩子是充满好奇心的,孩子问问题是孩子的天性,但是随着学生的年龄和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原因,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因此,教师应营造和谐的氛围,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因此,基础科学课程的教学,应该以问题为课程载体,以便学生可以通过探索问题进行知识学习。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首先,教师要积极营造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课堂氛围,真诚对待学生,充分尊重学生情感和观念,理解学生的客观存在,减少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其次,努力营造愉悦,民主,和谐,幽默的课堂氛围。通过调动学生的情绪,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诱导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并使学生进入最佳的情绪状态。再次是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具,环境布置和座位组合,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探索和表现的课堂环境。
(3)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是开展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开展科学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非常重视课堂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探究通常完全是教师的个人设计和表现,学生在老师设计的实验过程中完成实验,这并不能真正反映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在教学中,作者注意到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小小的家庭实验,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科学探究,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独立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做出假设,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为此,我结合基础科学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收集一些常用的材料和器皿,例如眼镜,小药瓶,蜡烛,白醋和清洁剂等。以便学生能在家中进行小实验和问题探索。在此基础上,学生利用课堂时间来展示和交流实验结果分享实验经验。小型家庭实验的运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了解科学的科学严谨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从改进教学方法入手,让学生进行探索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乐于探索。科学课程的学习内容不再只局限于教科书,也可以是学生生活中广阔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因此,科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自然,互联网和各种媒体的知识,帮助他们在周围的世界中不断扩展对科学现象的体验。正确指导和训练,使学生善于探索。教师还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学习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例如:观察中探索,实验中探索,思维中探索,合作中探索等。另外,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教导学生要持之以恒,当学生遇到一些困难,教师应及时提供指导,并鼓励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的来说,基础科学课程的教学应着重于提高学生的基础科学素养。作为教学中的一线科学老师,我们应该改变教学观念,结合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加强实践反思,切实承担起培养下一代基础科学素养的重任,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召存.研究性学习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7.(1).
[2]霍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教学策略
传统的基础科学教学强调以知识和技能为目标,却忽视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新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结合科学教学的实践,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科学素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科学素养,是指人们在理解客观事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个人决策过程中拥有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概念。(1)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指人们在科学实践中获得的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性的理解。(2)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理解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可以运用的思维方式和战略行为的具体体现。(3)科学观念。科学概念是指人们的科学精神,科学行为,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等。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当今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时刻注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扩大知识范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阅读是人類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活动。未来社会所要求的阅读能力已不再是单纯的阅读,而是一种基于中文阅读能力的综合阅读,其中就包括科学阅读能力。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扩大小学科学阅读能力,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扩大阅读范围,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提高小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由于长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很少有学生会自觉和积极地思考学习。因此必须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引导学生有效地阅读教科书,提出相关的思维问题并加以解决。通过扩展阅读训练,学生可以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以及科学家致力于科学事业的奉献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并让学生学会思考,解决与同学交流的问题。在阅读的基础上,我们还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一些科学实验。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添加一些有趣的基础科学实验。在科学教学中,作者根据学校图书馆藏书的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相关科普读物,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他们的小学科学知识。
(2)让学生保持问题意识
孩子是充满好奇心的,孩子问问题是孩子的天性,但是随着学生的年龄和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原因,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因此,教师应营造和谐的氛围,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因此,基础科学课程的教学,应该以问题为课程载体,以便学生可以通过探索问题进行知识学习。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首先,教师要积极营造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课堂氛围,真诚对待学生,充分尊重学生情感和观念,理解学生的客观存在,减少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其次,努力营造愉悦,民主,和谐,幽默的课堂氛围。通过调动学生的情绪,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诱导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并使学生进入最佳的情绪状态。再次是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具,环境布置和座位组合,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探索和表现的课堂环境。
(3)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是开展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开展科学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非常重视课堂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探究通常完全是教师的个人设计和表现,学生在老师设计的实验过程中完成实验,这并不能真正反映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在教学中,作者注意到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小小的家庭实验,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科学探究,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独立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做出假设,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为此,我结合基础科学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收集一些常用的材料和器皿,例如眼镜,小药瓶,蜡烛,白醋和清洁剂等。以便学生能在家中进行小实验和问题探索。在此基础上,学生利用课堂时间来展示和交流实验结果分享实验经验。小型家庭实验的运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了解科学的科学严谨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从改进教学方法入手,让学生进行探索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乐于探索。科学课程的学习内容不再只局限于教科书,也可以是学生生活中广阔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因此,科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自然,互联网和各种媒体的知识,帮助他们在周围的世界中不断扩展对科学现象的体验。正确指导和训练,使学生善于探索。教师还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学习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例如:观察中探索,实验中探索,思维中探索,合作中探索等。另外,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教导学生要持之以恒,当学生遇到一些困难,教师应及时提供指导,并鼓励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的来说,基础科学课程的教学应着重于提高学生的基础科学素养。作为教学中的一线科学老师,我们应该改变教学观念,结合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加强实践反思,切实承担起培养下一代基础科学素养的重任,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召存.研究性学习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7.(1).
[2]霍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