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雍”字使用频率不高却历史久远,殷商甲骨文中已有用例。本文分析了其形、义,并对其地名、姓氏、社会用字等方面作出了阐释。
【关键词】“雍”字 释义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17-01
“雍”字又作“雝”,在甲骨卜辞中已有此类写法,作 (前二·三五·五)、 (续三·二二·九)、 (乙四五○二)、 前二·二八·七)等形。“ ”为“巛”之省,《说文?川部》:“巛,贯穿通流水也。”“川”与“水”意通,故从“川”之字多从“水”。陈邦怀说:“从宫省声,巛象宫外有水,从宫省声,故读若雝,乃辟 之本字。”①罗振玉说:“ 象圜土形,外为环流,中斯为圜土矣……古辟雍有囿,鸟之所止,故从隹。”②两位先生均释“ ”为“雝”或“雍”,无可置疑。然陈以为“乃辟 之本字”,值得商榷。“辟雍之建时当‘文王受命’百年之际”③,也就是说造字之初未有辟雍之制,因此不得以后起之制而溯其本义。
《说文·川部》:“邕,四方有水,自邕城池者,从川从邑。 ,籀文邕。”《说文·邑部》:“邑,国也,从 ,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卪。”罗振玉说:“凡许书所谓卪字,考之卜辞及古金文皆作 ,象人跽形。邑为人所居,故从 从人。”段玉裁说:“ 犹聚也。”那么“邑”即为人所居住之处,有大小之别。史料中有“十室之邑”、“万室之邑”、“西邑夏”、“天邑商”等记载。在“邕”字中“ ”为“邑”之省,“邕”即为水中之邑,即四面环水的人所居住的地方。“邕”的籀文 ,可以明证。
在卜辞、金文中或增“隹”者,即作 ,隶定为“雝”。《说文·隹部》:“雝,雝 ④也。”《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古人将玄鸟作为图腾,并作为祖先加以崇拜,这样鸟就被赋予了神的色彩。故“雝”字一说为水中鸟可以栖息之地,一说为神鸟守护之城邑。窃以为后者不甚可信,因造字之初与图腾崇拜神鸟的时间我们无法考订其先后。故“邕”后增“隹”作“雝”,只是明其为鸟可栖息的水中丘地,与岛(《说文》:“海中往往有山可依止曰岛。”)字相通,《水经》云:“四方有水曰雍。”可证。
《灵台》言:“于乐辟雍”,《文王有声》言:“镐乐辟雍”,“辟雍”二字赫然在目。“辟雍”,也作“璧廱”,是古代集宗教、政治及教育为一体的礼乐性建筑。《三辅黄图》:“周文王辟雍……如璧之圆,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蔡邕《明月堂月令》也是说取其四周有水、形如璧环而为名。以“雍”为拥环之义,亦是由“邕”之本义衍伸而来。
《尚书·禹贡》:“禹别九州岛岛,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古人将中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九州岛岛⑤,雍州⑥是其一。雍州之名何来,历来各家众说纷纭。《诗·周颂·振鹭》:“振鹭于飞,于彼西雝。”《传》:“雝,泽也。”故有人据此认为,“雍”得名于汧水被壅塞而成的泽池。此说极为牵强。《尔雅·释地》云:“河西其气蔽壅,受性急凶,故云壅。”应劭曰:“壅,蔽也。中国地名。四面有山,雍者为固也。又为西北之位,阳所不及,阴气壅阏也。”《汉书·地理志》上注引应劭之言“四方积高曰雍。”《晋书·地理志》云:“以其四由之地,故以雍名焉。”《广韵》:“九州岛岛名。雍,拥也。东崤,西汉,南裔,北居庸,四山所拥翳也。”清初顾祖禹《二十一史方舆纪要》中释凤翔府云:“府境四周皆有高山,而中实平坦,春秋时谓之故雍。”由此可见,雍州当由四周环山而得名。雍作为地名在传世文献中屡见,此不赘举。出土文献也不乏其例,放马滩1号秦墓竹简《墓主记》①中云:“今七年,丹刺伤人垣雍②里中,因自刺殹”。
“雍”字,可借作廱、壅、拥、痈、饔、瓮③。这些“雍”之假借义,离散而不可归并。略举出土文献中以下用例:
(1)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六分》24下-27上中:“群臣杂志,大臣主,命曰雍(壅)塞,在强国削,在中国破,在小国亡。”
(2)《居延新简》E.P.F22:80-82:乃二月壬午,病加两脾雍肿,匈(胸)胁丈(胀)满,不耐饮食,未能视事。
“雝”,今人多认为为“雍”之繁体。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三之“石经俗体字”条下云:“唐石经俗体字,如雝作雍《诗》……。”唐玄度《九经字样》云:“廱雍:上正,下俗,今经典相承辟廱用上字,雍州名用下字。《尔雅》作雝。”故“雍”、“雝”为一俗一正之关系,“雍”并无繁体。
姓氏“雍”的由来,言人人殊。但主有两说 :一说以国名为氏,《元和姓纂·三锺》:“雍,文王十二子雍伯,受封于雍。在河内山阳。子孙以国为姓。”《韵会》:“雍,姓也。文王子雍伯之后。”另《风俗通》、《通志·二六·二·以国为氏》之记载均与之相同。一说以邑名为氏,据史籍《古今姓氏辩证》记载,黄帝的后代在商周之际,有族人采食于雍邑(今陕西凤翔),则以邑名为姓氏,称雍氏,并建有最早的雍城。
当前社会用字中,“雍”使用频率较低,却极易出错,有作 ⑤、 等体。虽《张珂墓志》“雍”写作“ ”,是古人“任意而为”之字;“雍”字与“纟”更是无从说起。诸如此类的不规范用字为当前社会用字问题的一缩影。规范语言文字,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从而避免那种未尚不可的滥用汉字。
注释:
①1986年在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
②垣雍:地名,当时属韩国,在今河南原阳以西。
③喻遂生.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研究生教材——文字学的第77页。
④“雍”氏来源的其它说法:(1)以官职称谓为氏:一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雍人”,后世改称“御膳大夫”;一出自周时设置的内陆水域的最高政令长官,《周礼·秋官》中记载:“雍氏,掌沟、浍、渎、池为禁。”(2)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一说源于女真族,一说源于满族。
⑤电视剧《雍正王朝》片头“雍”字字形。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2).
[2]佚名.三辅黄图[M].北京: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初版.
[3]李山,李贵田.《诗》“辟雍”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4).
作者简介:
雍宛苡(1987-),女,汉族,四川广元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2011级在读硕士,古汉语文字学专业。
【关键词】“雍”字 释义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17-01
“雍”字又作“雝”,在甲骨卜辞中已有此类写法,作 (前二·三五·五)、 (续三·二二·九)、 (乙四五○二)、 前二·二八·七)等形。“ ”为“巛”之省,《说文?川部》:“巛,贯穿通流水也。”“川”与“水”意通,故从“川”之字多从“水”。陈邦怀说:“从宫省声,巛象宫外有水,从宫省声,故读若雝,乃辟 之本字。”①罗振玉说:“ 象圜土形,外为环流,中斯为圜土矣……古辟雍有囿,鸟之所止,故从隹。”②两位先生均释“ ”为“雝”或“雍”,无可置疑。然陈以为“乃辟 之本字”,值得商榷。“辟雍之建时当‘文王受命’百年之际”③,也就是说造字之初未有辟雍之制,因此不得以后起之制而溯其本义。
《说文·川部》:“邕,四方有水,自邕城池者,从川从邑。 ,籀文邕。”《说文·邑部》:“邑,国也,从 ,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卪。”罗振玉说:“凡许书所谓卪字,考之卜辞及古金文皆作 ,象人跽形。邑为人所居,故从 从人。”段玉裁说:“ 犹聚也。”那么“邑”即为人所居住之处,有大小之别。史料中有“十室之邑”、“万室之邑”、“西邑夏”、“天邑商”等记载。在“邕”字中“ ”为“邑”之省,“邕”即为水中之邑,即四面环水的人所居住的地方。“邕”的籀文 ,可以明证。
在卜辞、金文中或增“隹”者,即作 ,隶定为“雝”。《说文·隹部》:“雝,雝 ④也。”《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古人将玄鸟作为图腾,并作为祖先加以崇拜,这样鸟就被赋予了神的色彩。故“雝”字一说为水中鸟可以栖息之地,一说为神鸟守护之城邑。窃以为后者不甚可信,因造字之初与图腾崇拜神鸟的时间我们无法考订其先后。故“邕”后增“隹”作“雝”,只是明其为鸟可栖息的水中丘地,与岛(《说文》:“海中往往有山可依止曰岛。”)字相通,《水经》云:“四方有水曰雍。”可证。
《灵台》言:“于乐辟雍”,《文王有声》言:“镐乐辟雍”,“辟雍”二字赫然在目。“辟雍”,也作“璧廱”,是古代集宗教、政治及教育为一体的礼乐性建筑。《三辅黄图》:“周文王辟雍……如璧之圆,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蔡邕《明月堂月令》也是说取其四周有水、形如璧环而为名。以“雍”为拥环之义,亦是由“邕”之本义衍伸而来。
《尚书·禹贡》:“禹别九州岛岛,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古人将中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九州岛岛⑤,雍州⑥是其一。雍州之名何来,历来各家众说纷纭。《诗·周颂·振鹭》:“振鹭于飞,于彼西雝。”《传》:“雝,泽也。”故有人据此认为,“雍”得名于汧水被壅塞而成的泽池。此说极为牵强。《尔雅·释地》云:“河西其气蔽壅,受性急凶,故云壅。”应劭曰:“壅,蔽也。中国地名。四面有山,雍者为固也。又为西北之位,阳所不及,阴气壅阏也。”《汉书·地理志》上注引应劭之言“四方积高曰雍。”《晋书·地理志》云:“以其四由之地,故以雍名焉。”《广韵》:“九州岛岛名。雍,拥也。东崤,西汉,南裔,北居庸,四山所拥翳也。”清初顾祖禹《二十一史方舆纪要》中释凤翔府云:“府境四周皆有高山,而中实平坦,春秋时谓之故雍。”由此可见,雍州当由四周环山而得名。雍作为地名在传世文献中屡见,此不赘举。出土文献也不乏其例,放马滩1号秦墓竹简《墓主记》①中云:“今七年,丹刺伤人垣雍②里中,因自刺殹”。
“雍”字,可借作廱、壅、拥、痈、饔、瓮③。这些“雍”之假借义,离散而不可归并。略举出土文献中以下用例:
(1)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六分》24下-27上中:“群臣杂志,大臣主,命曰雍(壅)塞,在强国削,在中国破,在小国亡。”
(2)《居延新简》E.P.F22:80-82:乃二月壬午,病加两脾雍肿,匈(胸)胁丈(胀)满,不耐饮食,未能视事。
“雝”,今人多认为为“雍”之繁体。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三之“石经俗体字”条下云:“唐石经俗体字,如雝作雍《诗》……。”唐玄度《九经字样》云:“廱雍:上正,下俗,今经典相承辟廱用上字,雍州名用下字。《尔雅》作雝。”故“雍”、“雝”为一俗一正之关系,“雍”并无繁体。
姓氏“雍”的由来,言人人殊。但主有两说 :一说以国名为氏,《元和姓纂·三锺》:“雍,文王十二子雍伯,受封于雍。在河内山阳。子孙以国为姓。”《韵会》:“雍,姓也。文王子雍伯之后。”另《风俗通》、《通志·二六·二·以国为氏》之记载均与之相同。一说以邑名为氏,据史籍《古今姓氏辩证》记载,黄帝的后代在商周之际,有族人采食于雍邑(今陕西凤翔),则以邑名为姓氏,称雍氏,并建有最早的雍城。
当前社会用字中,“雍”使用频率较低,却极易出错,有作 ⑤、 等体。虽《张珂墓志》“雍”写作“ ”,是古人“任意而为”之字;“雍”字与“纟”更是无从说起。诸如此类的不规范用字为当前社会用字问题的一缩影。规范语言文字,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从而避免那种未尚不可的滥用汉字。
注释:
①1986年在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
②垣雍:地名,当时属韩国,在今河南原阳以西。
③喻遂生.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研究生教材——文字学的第77页。
④“雍”氏来源的其它说法:(1)以官职称谓为氏:一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雍人”,后世改称“御膳大夫”;一出自周时设置的内陆水域的最高政令长官,《周礼·秋官》中记载:“雍氏,掌沟、浍、渎、池为禁。”(2)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一说源于女真族,一说源于满族。
⑤电视剧《雍正王朝》片头“雍”字字形。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2).
[2]佚名.三辅黄图[M].北京: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初版.
[3]李山,李贵田.《诗》“辟雍”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4).
作者简介:
雍宛苡(1987-),女,汉族,四川广元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2011级在读硕士,古汉语文字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