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丰富与发展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结合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规律,是我们六十多年来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总结出的最基本的经验。社会主义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现代化与特殊发展阶段的统一,历史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以及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则成为结合论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探索阶段;新内涵;基本经验
一、社会主义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特点决定着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在资本主义最薄弱的链条上首先发生,尤其是战后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和时代特征的新变化,使得革命取得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国家面对着崭新的挑战。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决定了道路选择的“路径依赖”;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具体道路,又必须体现这一制度的共性。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正在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超越和代替资本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代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就要防范两种倾向:即以社会主义的共性抹杀“中国特色”,重蹈教条主义的覆辙,用现实社会主义的多样性与民族性抹杀“社会主义”,犯经验主义实用主义的错误。将社会主义的共性与个性创造性的结合起来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这一矛盾关系的不断解决,形成了我们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条基本经验,那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历史的看,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经历了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总的来讲是一个从对社会主义的共性认识到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的过程。我们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富有中国特色的个性化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方法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际分工一体化的新形势、国内改革攻坚的新任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矛盾都对我们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伟大的中国梦在新世纪才能实现。
二、现代化与中国发展特殊阶段的统一
当“现代化”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应该怎样走”就成为一个要立即付诸实践的问题。中国的选择是通过社会主义来发展中国经济、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要解决如何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这一历史性课题,要探寻一条既符合社会现实和客观规律,又能充分利用历史提供的选择空间,同时对历史提出的新发展方向做出正确抉择的道路,没有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积累经验的过程是不可能的。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社会主义的特定阶段,中国的现代化始终面临着一系列双重使命的挑战,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既要通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来解放生产力,又要促进社会公正,防止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清醒把握问题的两重性和长期性,并且把握好处理问题的“度”,既遵循现代化的客观规律又不脱离具体国情,在顺应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同时拓展中国道路的选择空间。
三、历史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一般社会发展历史的规律和要求,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归功于我们以清晰的头脑审时度势,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尤其是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规律,从本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总结探索中的经验教训,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不同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它是中国人民作为历史主体能动选择、勇于创新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迈进也要归功于我们在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新精神,大胆试验,勇于突破,与时俱进。坚持历史规律性和主体选择性的辩证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以形成的又一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形成,体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选择性与现实制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首先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现代化是一切国家和民族摆脱封闭落后所必然经过的进程,它包含着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社会向以工业为特征的现代化社会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作为历史必然性,任何国家和地区必须经过现代化道路,中国也不会例外。这就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是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创造性实践的成果,体现着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本质上是人的能动活动过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是从无路可走的地方闯荡出来的新路,没有让思想冲破牢笼的勇气,没有破釜沉舟的创举与豪迈,没有勇于创新,勇于试验的决心,是无法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的。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多种多样,实现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也往往呈现出多样化的模式,可以在顺应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本国国情出发,借鉴先发国家的经验,减少发展代价,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与道路。人类的历史进程表明,社会规律给人的活动所提供的并不是一种惟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往是一个由多种现实可能性组成的可能性空间,至于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则要取决于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制度上,我们毅然选择了与资本主义迥然不同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制度上,我们也历经曲折最终选择了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伟大成果,既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成果,充分体现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性和历史主体能动选择性的统一。
四、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一条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也是一条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道路。这条道路符合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是真理性与价值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我们认为发展观的核心问题是发展目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上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在这里具体化为经济全面发展与人文价值和谐互动的过程。
我们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应该避免经济与人文严重冲突的传统现代化悖论,走出金钱崇拜的怪圈,实现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有鉴于此,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财富的道德标准是超越财富自身的,只有形成高于市场伦理的财富伦理观,才能真正克服市场经济的自发性,才能为防范资本与权力合谋,形成既得利益集团从而将财产的所有权演化为对他人劳动的占有提供价值取向上的保障。当代中国市场实践的核心问题仍在于确立生命超越性的内在根据,我们面临的一大历史课题就是在努力创造财富的同时如何真正驾驭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共同富裕”为内核的财富伦理观为个体生命提供了超越一己私利的终极价值支撑,为市场经济极易遮蔽的共同利益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础,由此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超越财富价值的理性精神之要义,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激励人们改革创新的不竭动力源泉。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通过不断加强市场健全理性的自觉磨砺,高扬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想,破解拜金主义的意识形态魔咒,依靠自觉的力量驾驭市场经济,从而为实现市场经济与人文精神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辩证统一指明了惟一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探索阶段;新内涵;基本经验
一、社会主义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特点决定着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在资本主义最薄弱的链条上首先发生,尤其是战后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和时代特征的新变化,使得革命取得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国家面对着崭新的挑战。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决定了道路选择的“路径依赖”;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具体道路,又必须体现这一制度的共性。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正在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超越和代替资本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代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就要防范两种倾向:即以社会主义的共性抹杀“中国特色”,重蹈教条主义的覆辙,用现实社会主义的多样性与民族性抹杀“社会主义”,犯经验主义实用主义的错误。将社会主义的共性与个性创造性的结合起来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这一矛盾关系的不断解决,形成了我们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条基本经验,那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历史的看,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经历了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总的来讲是一个从对社会主义的共性认识到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的过程。我们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富有中国特色的个性化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方法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际分工一体化的新形势、国内改革攻坚的新任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矛盾都对我们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伟大的中国梦在新世纪才能实现。
二、现代化与中国发展特殊阶段的统一
当“现代化”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应该怎样走”就成为一个要立即付诸实践的问题。中国的选择是通过社会主义来发展中国经济、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要解决如何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这一历史性课题,要探寻一条既符合社会现实和客观规律,又能充分利用历史提供的选择空间,同时对历史提出的新发展方向做出正确抉择的道路,没有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积累经验的过程是不可能的。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社会主义的特定阶段,中国的现代化始终面临着一系列双重使命的挑战,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既要通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来解放生产力,又要促进社会公正,防止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清醒把握问题的两重性和长期性,并且把握好处理问题的“度”,既遵循现代化的客观规律又不脱离具体国情,在顺应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同时拓展中国道路的选择空间。
三、历史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一般社会发展历史的规律和要求,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归功于我们以清晰的头脑审时度势,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尤其是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规律,从本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总结探索中的经验教训,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不同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它是中国人民作为历史主体能动选择、勇于创新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迈进也要归功于我们在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新精神,大胆试验,勇于突破,与时俱进。坚持历史规律性和主体选择性的辩证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以形成的又一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形成,体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选择性与现实制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首先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现代化是一切国家和民族摆脱封闭落后所必然经过的进程,它包含着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社会向以工业为特征的现代化社会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作为历史必然性,任何国家和地区必须经过现代化道路,中国也不会例外。这就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是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创造性实践的成果,体现着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本质上是人的能动活动过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是从无路可走的地方闯荡出来的新路,没有让思想冲破牢笼的勇气,没有破釜沉舟的创举与豪迈,没有勇于创新,勇于试验的决心,是无法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的。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多种多样,实现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也往往呈现出多样化的模式,可以在顺应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本国国情出发,借鉴先发国家的经验,减少发展代价,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与道路。人类的历史进程表明,社会规律给人的活动所提供的并不是一种惟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往是一个由多种现实可能性组成的可能性空间,至于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则要取决于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制度上,我们毅然选择了与资本主义迥然不同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制度上,我们也历经曲折最终选择了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伟大成果,既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成果,充分体现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性和历史主体能动选择性的统一。
四、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一条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也是一条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道路。这条道路符合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是真理性与价值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我们认为发展观的核心问题是发展目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上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在这里具体化为经济全面发展与人文价值和谐互动的过程。
我们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应该避免经济与人文严重冲突的传统现代化悖论,走出金钱崇拜的怪圈,实现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有鉴于此,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财富的道德标准是超越财富自身的,只有形成高于市场伦理的财富伦理观,才能真正克服市场经济的自发性,才能为防范资本与权力合谋,形成既得利益集团从而将财产的所有权演化为对他人劳动的占有提供价值取向上的保障。当代中国市场实践的核心问题仍在于确立生命超越性的内在根据,我们面临的一大历史课题就是在努力创造财富的同时如何真正驾驭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共同富裕”为内核的财富伦理观为个体生命提供了超越一己私利的终极价值支撑,为市场经济极易遮蔽的共同利益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础,由此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超越财富价值的理性精神之要义,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激励人们改革创新的不竭动力源泉。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通过不断加强市场健全理性的自觉磨砺,高扬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想,破解拜金主义的意识形态魔咒,依靠自觉的力量驾驭市场经济,从而为实现市场经济与人文精神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辩证统一指明了惟一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