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1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5年过渡期结束,也就意味着保护期正式结束。根据WTO的原则,我国过渡期结束后的改革开放将进一步向全方位、多层面、宽领域的格局推进,加快与全球化经济接轨。下面就“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新概念、新领域及质量管理创新等问题作一分析和探索。
“全面质量”新概念
近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对质量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是“狭义质量”概念,是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运输质量、服务质量,其核心要求是质量的符合性;后来提出了“广义质量”,即“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其核心要求是质量的适用性;上世纪90年代后,桑德霍姆等一批著名专家先后提出并被人们逐渐认同的新概念是“全面质量”,即围绕顾客满意需求的质量。这三种质量概念的本质区别是,“狭义质量”和 “广义质量”都是从企业的角度加以定义的,而“全面质量”完全是从市场的角度来定义,也就是“全面质量”是以顾客满意需求为目标,其中包括顾客对商品的质量、价格、服务等全方位、多层面的要求。
市场千变万化,顾客需求无穷无尽,因此“全面质量”新概念对企业来说,需要以顾客满意为目标,涵盖调查市场和顾客满意需求、制定企业经营战略、产品研究与开发、经营过程控制等。所有过程及所有部门和人员,来共同实现产品质量、成本、效率、资源等的全面优化。
“全面质量”新概念更集中地反映了现代经济生活中人们所追求的价值观。顾客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是否满意体现了顾客的价值观,企业是否能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则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二者尽可能完美地统一起来便形成了费根堡姆提出的“质量价值链”。这种“质量价值链”将受益的相关方(顾客、业主、员工、供方和社会)的利益连结在一起,这也是“全面质量”新概念的实质与核心所在。
质量管理的领域
质量管理,无疑就是“对质量的管理”,但不少企业经营者至今仍停留在“对产品质量的管理”的思维模式中。尽管TQC提倡“广义质量”概念,倡导“三全”思想(全员、全过程、全公司),然而二十几年来,国内真正能坚持贯彻实施并取得成效的企业为数不多,相当部分企业推行的TQC还是将重心放在“对产品质量的管理”上。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质量管理对提高质量总体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效果不明显。
在费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最新版本中,直接提出了“全面质量”的新概念,其中还阐述了全面质量的“十个准则”:
1.质量成为全公司的过程(也可叫程序)
2.质量是由顾客来评价的
3.质量与成本是统一的
4.质量的成功需要公司整个团队协作的热情、承诺
5.质量是一种管理的文化
6.质量与变革是相辅相成的
7.质量是一种道德规范
8.质量需要持续改进
9.质量是对公司生产效率的最大贡献者(或绩效)
10.质量是由内外顾客和供应商的全面体系(或系统)来实现的
众所周知,WTO是一个全球性经济协调组织,其规则都是为经济全球化服务的。同样,人们对质量、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内涵的不断发展,也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逐步认同的。2000版ISO9000族标准的修订,也正是以经济全球化趋势为依据,不但把其中四个标准的名称统一改为“质量管理体系”,而且提出的质量管理八项原则更是充分体现了“全面质量”和“全面质量的管理”的最新概念。
2000版ISO9OOO族标准(CD2稿)关于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
1.以顾客为中心。 组织依存于它们的顾客,因此组织应该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力争超过顾客期望。
2.领导作用。领导者要建立组织相互统一的宗旨、方向和内部环境。
3.全员参与。各级人员都是组织的根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
4.过程方法。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来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
5.系统管理。针对制定的目标,识别、理解并管理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过程所组成的体系,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
6.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
7.以事实为决策依据。有效的决策是建立在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合乎逻辑和直观的分析基础上。
8.互利的供方关系。组织与供方之间保持互利关系,可增进两个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我国的市场经济逐步走向成熟的进程中,我们企业的质量管理所遵循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应该是十分清楚了。
质量管理的创新
“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我们的企业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国际大市场。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需求的变幻莫测,迫使企业无法墨守成规。所有的企业都迫切需要尽快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包括性能、品种、规格、价格、服务、交货期等综合性质量指标。但是,当今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为了适应市场和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企业就只有通过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离不开管理创新。没有管理创新,知识创新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果;没有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就难以将知识创新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更要十分重视管理创新,并把管理创新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来抓。据专家测算,就一个企业经营业绩的贡献来说,如果投资占一成,科技占三成,而管理则占六成。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管理更加落后,这是生产力落后的根本原因。因而,“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我国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其中包括质量管理的创新。
1.管理创新必须具有特色
创新,着力于“新”字上。现代科学管理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企业的管理创新就必须具有与人不同的特色。
引进国外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对于推动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也是加强和改善我国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我们已经注意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的企业管理正在经历又一次巨大深刻的变革,质量管理也同样如此。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都在寻找新的质量管理模式或方法。因而在这个管理变革时期,我们还是应该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在跟踪、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加强科学研究和推进管理创新,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自身特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企业特点的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这个目标我们已经提出了整整二十年,现在到了应该实实在在地加快步伐实现的时候了。
2.市场和现场保持畅通
企业内生产和工作现场要尽快向市场“开放”,现场与市场要始终保持畅通,这是我国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入世”过渡期结束后需要从管理创新的角度加以解决的一大课题。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我国企业与市场的隔绝,直到今天,还有为数不少的企业其现场是封闭型的,只有市场营销等少数部门“对外开放”,这种仍处于内外分割的被动式经营是造成相当一部分产品不能适销对路的根本原因。
当今,企业的生产经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从策划、开发、生产到营销、服务全过程都必须紧紧围绕市场变化,围绕用户需求。国内外竞争力强的企业都实施了“开放”式经营管理,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建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通过信息网络及时捕捉和反馈市场需求信息,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敏捷度和准确度;应用业务流程再造(BPR)的方法,使企业传统的树型分工方式转向新的网络型方式,从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转向扁平式的团队组织结构,逐步减少垂直管理层次,扩大信息通道,加快信息传递;同时,将来自于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各种信息,作为定期对所有员工进行质量培训的最有效的教材,从而使企业内部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时刻以市场和用户为导向,促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3.建立学习型和智慧型的团队组织
知识经济的到来,必然促使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专门知识及其学习掌握专门知识的人将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这里的专门知识不是目前教育系统所传授的知识,而是指组织化、实用化、能够用于解决用户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并创造用户愿意支付的价值,从而为企业带来利润的知识。美国的“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投资回报率证明:利润不再是靠生产规模和数量迭加来实现,而是靠不断找出用户需要与如何满足需要之间的联系来实现;成功企业所提供的价值,多数来自于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专业研究、工程和设计、战略咨询和管理咨询等各种劳务。
由此可见,在加入WTO融入全球化经济的环境中,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焦点,将是获得利用、创造、积蓄高质量知识的能力。为此,我们的企业在管理创新中要彻底改革论资排辈的组织结构和用人制度,实施制度创新,形成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同时在企业内逐步建立若干个学习型和智慧型的团队组织,赋予它们在质量改进和创新上的权力和自由,并对它们创造性的成果给予相应的报酬。同时,企业要充分利用外部的资源,同大学和科研单位加强合作,加快新技术向商品的转化;同供应商或在技术上有关联的企业共同进行产品的研究开发;善于借助专门性的技术服务和咨询组织。
4.正确的决策来自于对用户需求的识别
企业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根本目的在于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不但需要企业投入雄厚的资源,而且还要冒很大的风险,这种风险就是与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之间的差距。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这种风险,便成为我们企业质量管理创新的一项首要任务。
现在,几乎所有企业都认识到研究和开发新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然而有时在投入相当的资金、技术、人力之后研究开发的一些新产品(品种),投放市场后往往没有能达到所期望的效果。究其原因,多数在产品决策(质量策划)上。谁是这种新产品的用户,他们对新产品的期望是什么,在开发新产品之前我们对用户潜在的需求了解吗?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成为产品研究与开发过程中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相对而言,我国众多企业在这个过程的质量管理水平迫切需要提高。
识别用户,看似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其实不然。对同一类的产品,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需求特点有所不同;国内市场的不同地域的需求有所不同;同一地域的不同群体的用户需求也有所不同。
了解用户的需求要抓住几个重要点:一是用户的需求往往是以其语言提出的,企业需要经过转化成为技术特性,二者往往容易产生差距;二是要进一步使用科学的方法(如QFD)排列分析用户各项需求的重要度,以便合理地采用技术和尽可能减低成本;三是能否发现并把握用户自己现在还不十分明确的需求,即能超越用户期望的需求,使用户潜在的需求得以实现,这对于冲破现在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实现创造市场,创造消费是至关重要的。
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属性中,质量问题是一个核心问题。但是,从当今的社会需求看,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单是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的指标必须合格,更重要的是对商品的具体品种、规格、档次、款式、花式、价格,甚至文化品味等多种社会属性都应该适合用户的需要。因此,在企业的经营战略上,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要考虑如此众多的因素,没有质量管理创新是做不到的。
5.文化是质量管理的灵魂
我国引进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20年,有举目共睹的成效,也有客观存在的问题。共性的经验多,个性化的少;“两张皮”现象多,融合提炼的少;图表挂墙上的多,持之以恒有效应用的少。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片面地强调学习方法,而忽视了管理文化的培育。
世界上许多成功的企业有一条共同的经验,那就是长期精心培育优秀的、有个性的企业管理文化。这种文化将企业的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社会心理系统、目标与价值系统等有机地组合,形成了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一种核心能力,并使这种核心能力表现出与众不同和难以模仿的特点,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优秀企业的文化往往从质量文化开始塑造,即在质量管理过程中,既要不断改善有关质量的“事”和“物”,更要重视不断改善与质量切切相关的“人”。现代科学管理反对把人单纯视为同资本、工具一样,只是创造价值的生产要素;也不认为人就是“经济人”,在管理中采用物质刺激或严厉控制的手段,而是把人看成是“文化人”、“社会人”。通过不断地培训,提高每个员工的素质;通过培育企业文化,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确立符合企业发展的目标和价值观,从而充分发挥员工的智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育企业文化,同样成为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
企业如何实施质量管理
一、做好教育训练。员工的教育训练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质量管理展开的重要手段。“质量管理,始于教育,终于教育”,这里所讲的教育训练是策略性与战术性的结合,决非单一安排讲讲课而已。而是在严谨的调查分析后做出的整体策划安排,包括课程开发,培训对象的确定,时间安排,场地师资,外部训练,考核激励制度等。
二、评价现有质量标准或质量体系在企业内的运行状况
如今的体系认证在在国内开展的相当红火,这是好现象,说明大部分的企业已认识到质量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有部分企业参与标准或体系认证只是为了装点门面。所以根本不会按照标准要求去执行,往往是表面说一套,私下做一套,应付审核而已。这些企业通过体系认证目的性非常强,就是为证不为用,给原本好的体系认证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以上状况的原因除了企业行为外,还与认证机构片面追求利益而忽视认证严肃性有极大关系。
针对上述缺陷,企业应该重新评价现行体系的有效性。评价的方式除了例行的内部查核和管理评审以外(先了解达成既定目标之情况),重要的是要与企业的财务成本结合起来进行考量,看投入与回报是否成正比,计算方式也最好是以货币为单位。
通过有效性的评价,基本了解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若是因为企业高管认识方面的问题,可利用货币化的投入收益状况来说明,相信在客观数据面前,企业高管会引起重视;如果是基层和中层操作方面的因素,可重新进行教育训练,以便全体人员了解标准体系。当然,其它因素也同样应该引起重视。
三、建立完善的企业质量文化
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的重点之一就是质量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质量文化决定企业文化。因为,质量含盖范围非常广,包括工作质量、过程质量、环境质量、管理质量等方面,而并不只是单一的产品质量。在实际的工业生产和商业管理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诸多的质量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比如,制造过程是操作人员、设备、材料的结合;管理决策是人和外部诸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等等。所以,从本质上理解,做质量也就是做人的质量,质量文化其实也就是人的文化。
质量文化的建立,首先应该在整个企业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始终把“质量为纲”放在企业经营管理的首位,企业的高层主管和各级干部员工必须意识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持续发展的保障。这一点是必须坚持且竭力奉行,否则,企业质量文化之构筑将无从谈起。
其次,是企业运用多种宣传手段来加强“质量第一”的观念。比如,开展企业质量文化大论坛、质量周、质量月、质量管理小组等活动。对企业质量文化构筑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单位、个人予以重奖,会更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和推动。
最后,通过企业质量管理部门的持续推动阶段,使企业质量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全体员工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企业质量文化代表当今企业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是企业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如何健全、完善企业质量文化虽然没有定式,但是可以随企业的不同而做相应调整,找出较为适当的方法,加以灵活运用,使企业质量文化各具特色。
“全面质量”新概念
近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对质量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是“狭义质量”概念,是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运输质量、服务质量,其核心要求是质量的符合性;后来提出了“广义质量”,即“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其核心要求是质量的适用性;上世纪90年代后,桑德霍姆等一批著名专家先后提出并被人们逐渐认同的新概念是“全面质量”,即围绕顾客满意需求的质量。这三种质量概念的本质区别是,“狭义质量”和 “广义质量”都是从企业的角度加以定义的,而“全面质量”完全是从市场的角度来定义,也就是“全面质量”是以顾客满意需求为目标,其中包括顾客对商品的质量、价格、服务等全方位、多层面的要求。
市场千变万化,顾客需求无穷无尽,因此“全面质量”新概念对企业来说,需要以顾客满意为目标,涵盖调查市场和顾客满意需求、制定企业经营战略、产品研究与开发、经营过程控制等。所有过程及所有部门和人员,来共同实现产品质量、成本、效率、资源等的全面优化。
“全面质量”新概念更集中地反映了现代经济生活中人们所追求的价值观。顾客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是否满意体现了顾客的价值观,企业是否能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则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二者尽可能完美地统一起来便形成了费根堡姆提出的“质量价值链”。这种“质量价值链”将受益的相关方(顾客、业主、员工、供方和社会)的利益连结在一起,这也是“全面质量”新概念的实质与核心所在。
质量管理的领域
质量管理,无疑就是“对质量的管理”,但不少企业经营者至今仍停留在“对产品质量的管理”的思维模式中。尽管TQC提倡“广义质量”概念,倡导“三全”思想(全员、全过程、全公司),然而二十几年来,国内真正能坚持贯彻实施并取得成效的企业为数不多,相当部分企业推行的TQC还是将重心放在“对产品质量的管理”上。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质量管理对提高质量总体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效果不明显。
在费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最新版本中,直接提出了“全面质量”的新概念,其中还阐述了全面质量的“十个准则”:
1.质量成为全公司的过程(也可叫程序)
2.质量是由顾客来评价的
3.质量与成本是统一的
4.质量的成功需要公司整个团队协作的热情、承诺
5.质量是一种管理的文化
6.质量与变革是相辅相成的
7.质量是一种道德规范
8.质量需要持续改进
9.质量是对公司生产效率的最大贡献者(或绩效)
10.质量是由内外顾客和供应商的全面体系(或系统)来实现的
众所周知,WTO是一个全球性经济协调组织,其规则都是为经济全球化服务的。同样,人们对质量、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内涵的不断发展,也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逐步认同的。2000版ISO9000族标准的修订,也正是以经济全球化趋势为依据,不但把其中四个标准的名称统一改为“质量管理体系”,而且提出的质量管理八项原则更是充分体现了“全面质量”和“全面质量的管理”的最新概念。
2000版ISO9OOO族标准(CD2稿)关于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
1.以顾客为中心。 组织依存于它们的顾客,因此组织应该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力争超过顾客期望。
2.领导作用。领导者要建立组织相互统一的宗旨、方向和内部环境。
3.全员参与。各级人员都是组织的根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
4.过程方法。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来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
5.系统管理。针对制定的目标,识别、理解并管理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过程所组成的体系,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
6.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
7.以事实为决策依据。有效的决策是建立在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合乎逻辑和直观的分析基础上。
8.互利的供方关系。组织与供方之间保持互利关系,可增进两个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我国的市场经济逐步走向成熟的进程中,我们企业的质量管理所遵循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应该是十分清楚了。
质量管理的创新
“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我们的企业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国际大市场。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需求的变幻莫测,迫使企业无法墨守成规。所有的企业都迫切需要尽快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包括性能、品种、规格、价格、服务、交货期等综合性质量指标。但是,当今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为了适应市场和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企业就只有通过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离不开管理创新。没有管理创新,知识创新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果;没有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就难以将知识创新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更要十分重视管理创新,并把管理创新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来抓。据专家测算,就一个企业经营业绩的贡献来说,如果投资占一成,科技占三成,而管理则占六成。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管理更加落后,这是生产力落后的根本原因。因而,“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我国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其中包括质量管理的创新。
1.管理创新必须具有特色
创新,着力于“新”字上。现代科学管理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企业的管理创新就必须具有与人不同的特色。
引进国外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对于推动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也是加强和改善我国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我们已经注意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的企业管理正在经历又一次巨大深刻的变革,质量管理也同样如此。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都在寻找新的质量管理模式或方法。因而在这个管理变革时期,我们还是应该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在跟踪、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加强科学研究和推进管理创新,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自身特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企业特点的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这个目标我们已经提出了整整二十年,现在到了应该实实在在地加快步伐实现的时候了。
2.市场和现场保持畅通
企业内生产和工作现场要尽快向市场“开放”,现场与市场要始终保持畅通,这是我国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入世”过渡期结束后需要从管理创新的角度加以解决的一大课题。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我国企业与市场的隔绝,直到今天,还有为数不少的企业其现场是封闭型的,只有市场营销等少数部门“对外开放”,这种仍处于内外分割的被动式经营是造成相当一部分产品不能适销对路的根本原因。
当今,企业的生产经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从策划、开发、生产到营销、服务全过程都必须紧紧围绕市场变化,围绕用户需求。国内外竞争力强的企业都实施了“开放”式经营管理,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建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通过信息网络及时捕捉和反馈市场需求信息,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敏捷度和准确度;应用业务流程再造(BPR)的方法,使企业传统的树型分工方式转向新的网络型方式,从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转向扁平式的团队组织结构,逐步减少垂直管理层次,扩大信息通道,加快信息传递;同时,将来自于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各种信息,作为定期对所有员工进行质量培训的最有效的教材,从而使企业内部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时刻以市场和用户为导向,促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3.建立学习型和智慧型的团队组织
知识经济的到来,必然促使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专门知识及其学习掌握专门知识的人将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这里的专门知识不是目前教育系统所传授的知识,而是指组织化、实用化、能够用于解决用户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并创造用户愿意支付的价值,从而为企业带来利润的知识。美国的“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投资回报率证明:利润不再是靠生产规模和数量迭加来实现,而是靠不断找出用户需要与如何满足需要之间的联系来实现;成功企业所提供的价值,多数来自于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专业研究、工程和设计、战略咨询和管理咨询等各种劳务。
由此可见,在加入WTO融入全球化经济的环境中,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焦点,将是获得利用、创造、积蓄高质量知识的能力。为此,我们的企业在管理创新中要彻底改革论资排辈的组织结构和用人制度,实施制度创新,形成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同时在企业内逐步建立若干个学习型和智慧型的团队组织,赋予它们在质量改进和创新上的权力和自由,并对它们创造性的成果给予相应的报酬。同时,企业要充分利用外部的资源,同大学和科研单位加强合作,加快新技术向商品的转化;同供应商或在技术上有关联的企业共同进行产品的研究开发;善于借助专门性的技术服务和咨询组织。
4.正确的决策来自于对用户需求的识别
企业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根本目的在于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不但需要企业投入雄厚的资源,而且还要冒很大的风险,这种风险就是与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之间的差距。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这种风险,便成为我们企业质量管理创新的一项首要任务。
现在,几乎所有企业都认识到研究和开发新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然而有时在投入相当的资金、技术、人力之后研究开发的一些新产品(品种),投放市场后往往没有能达到所期望的效果。究其原因,多数在产品决策(质量策划)上。谁是这种新产品的用户,他们对新产品的期望是什么,在开发新产品之前我们对用户潜在的需求了解吗?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成为产品研究与开发过程中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相对而言,我国众多企业在这个过程的质量管理水平迫切需要提高。
识别用户,看似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其实不然。对同一类的产品,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需求特点有所不同;国内市场的不同地域的需求有所不同;同一地域的不同群体的用户需求也有所不同。
了解用户的需求要抓住几个重要点:一是用户的需求往往是以其语言提出的,企业需要经过转化成为技术特性,二者往往容易产生差距;二是要进一步使用科学的方法(如QFD)排列分析用户各项需求的重要度,以便合理地采用技术和尽可能减低成本;三是能否发现并把握用户自己现在还不十分明确的需求,即能超越用户期望的需求,使用户潜在的需求得以实现,这对于冲破现在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实现创造市场,创造消费是至关重要的。
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属性中,质量问题是一个核心问题。但是,从当今的社会需求看,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单是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的指标必须合格,更重要的是对商品的具体品种、规格、档次、款式、花式、价格,甚至文化品味等多种社会属性都应该适合用户的需要。因此,在企业的经营战略上,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要考虑如此众多的因素,没有质量管理创新是做不到的。
5.文化是质量管理的灵魂
我国引进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20年,有举目共睹的成效,也有客观存在的问题。共性的经验多,个性化的少;“两张皮”现象多,融合提炼的少;图表挂墙上的多,持之以恒有效应用的少。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片面地强调学习方法,而忽视了管理文化的培育。
世界上许多成功的企业有一条共同的经验,那就是长期精心培育优秀的、有个性的企业管理文化。这种文化将企业的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社会心理系统、目标与价值系统等有机地组合,形成了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一种核心能力,并使这种核心能力表现出与众不同和难以模仿的特点,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优秀企业的文化往往从质量文化开始塑造,即在质量管理过程中,既要不断改善有关质量的“事”和“物”,更要重视不断改善与质量切切相关的“人”。现代科学管理反对把人单纯视为同资本、工具一样,只是创造价值的生产要素;也不认为人就是“经济人”,在管理中采用物质刺激或严厉控制的手段,而是把人看成是“文化人”、“社会人”。通过不断地培训,提高每个员工的素质;通过培育企业文化,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确立符合企业发展的目标和价值观,从而充分发挥员工的智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育企业文化,同样成为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
企业如何实施质量管理
一、做好教育训练。员工的教育训练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质量管理展开的重要手段。“质量管理,始于教育,终于教育”,这里所讲的教育训练是策略性与战术性的结合,决非单一安排讲讲课而已。而是在严谨的调查分析后做出的整体策划安排,包括课程开发,培训对象的确定,时间安排,场地师资,外部训练,考核激励制度等。
二、评价现有质量标准或质量体系在企业内的运行状况
如今的体系认证在在国内开展的相当红火,这是好现象,说明大部分的企业已认识到质量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有部分企业参与标准或体系认证只是为了装点门面。所以根本不会按照标准要求去执行,往往是表面说一套,私下做一套,应付审核而已。这些企业通过体系认证目的性非常强,就是为证不为用,给原本好的体系认证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以上状况的原因除了企业行为外,还与认证机构片面追求利益而忽视认证严肃性有极大关系。
针对上述缺陷,企业应该重新评价现行体系的有效性。评价的方式除了例行的内部查核和管理评审以外(先了解达成既定目标之情况),重要的是要与企业的财务成本结合起来进行考量,看投入与回报是否成正比,计算方式也最好是以货币为单位。
通过有效性的评价,基本了解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若是因为企业高管认识方面的问题,可利用货币化的投入收益状况来说明,相信在客观数据面前,企业高管会引起重视;如果是基层和中层操作方面的因素,可重新进行教育训练,以便全体人员了解标准体系。当然,其它因素也同样应该引起重视。
三、建立完善的企业质量文化
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的重点之一就是质量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质量文化决定企业文化。因为,质量含盖范围非常广,包括工作质量、过程质量、环境质量、管理质量等方面,而并不只是单一的产品质量。在实际的工业生产和商业管理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诸多的质量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比如,制造过程是操作人员、设备、材料的结合;管理决策是人和外部诸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等等。所以,从本质上理解,做质量也就是做人的质量,质量文化其实也就是人的文化。
质量文化的建立,首先应该在整个企业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始终把“质量为纲”放在企业经营管理的首位,企业的高层主管和各级干部员工必须意识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持续发展的保障。这一点是必须坚持且竭力奉行,否则,企业质量文化之构筑将无从谈起。
其次,是企业运用多种宣传手段来加强“质量第一”的观念。比如,开展企业质量文化大论坛、质量周、质量月、质量管理小组等活动。对企业质量文化构筑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单位、个人予以重奖,会更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和推动。
最后,通过企业质量管理部门的持续推动阶段,使企业质量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全体员工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企业质量文化代表当今企业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是企业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如何健全、完善企业质量文化虽然没有定式,但是可以随企业的不同而做相应调整,找出较为适当的方法,加以灵活运用,使企业质量文化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