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以青春,我自繁花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f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牡丹心


  磨人的期末考试,学生煎熬老师也不舒服,不能看书判卷玩手机,不能坐着不能来回踱步,也不能原地伸胳膊拉腿做运动,太过沉闷乏累,欣赏下教室的装饰算是调整呼吸。大多教室挂了鼓励学习之类的印刷字画,“天道酬勤”“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等,雅致疏朗;一些班级张贴了各种卡通少年或花草树木图案,只要够着的地方处处飞着蝴蝶、落叶、花瓣,唯恐哪里露出空白,像狂风吹乱,墨迹泼洒,像他们急于放开手脚探索陌生的世界,或者害怕寂寞要填塞所有的时间。年少的心,不可辜负的青春。
  牡丹,手绘牡丹!有一个班引起我的注意,学习园地,班级之星,宣传板报,这面墙,那面墙,所有的边框、隔断、空角,都是一种花,牡丹。姚黄魏紫豆绿赵粉,含苞,半开,开满,淡勾浓抹,各具情态,好一场酣畅淋漓的牡丹花事。布局有疏密,大小有张弛,因而绚丽又素净,不剥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学习主题,这个教室散发的气息与众不同,格局大而和谐,我由衷喜欢。
  我悄悄问学生,知道是一个女生所画,她家住乡村,没有师承,从小就爱描花,包里永远放着铅笔本子,不管在哪里看到牡丹花卉图案,都快速临摹勾勒或记在脑子里,回家细描。所有课本空白处画上牡丹,别人玩游戏,逛大街,她画牡丹,坐火车路上稳定了就开画,世外无人状。她高兴了画朵大红牡丹,郁闷了画朵蓝紫牡丹,心绪恶劣时画黑牡丹,写信寄贺年卡,或给谁道个歉意,就自己画牡丹花笺,亲密朋友的书里都夹着一两支她的牡丹。这个慧心的牡丹花痴。
  想见见她,到底是什么样的女孩,有这样的牡丹之心,每个日子被牡丹占据,每个心思都是牡丹,多骄傲,多忠诚,多大气,多倾城。那么她一定想着去洛阳看天下最好的牡丹,会爱“云想衣裳花想容”,会迷恋汤显祖的《牡丹亭》,知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进而喜欢唯美空灵的昆曲,而后尽力在自己的庭院种几株牡丹,或者遇到一个同爱牡丹之人过上完美的一生。
  一株牡丹的一生就是为开放而准备,为了把大朵的花盘托举出来,为了要到属于自己的独特颜色,她必须使出所有力量,锻造独立坚强的臂膀,不争春,不以妒,只求活出最好的状态。
  我相信她的未来,因为她的心里盛开着牡丹。布衣粗服也是王,一个人的繁花似锦。

花旦刺青


  夏天上实验课,大热,有个男生把白大衣褪至肘部,背心袖口往肩上一推,肩膀出现一角刺青。一般的青龙伏虎锯齿獠牙我从不注意,甚至躲开,但这个刺青在人群里闪那么一下,我即刻盯住了,凭我对京剧头饰的敏感,是花旦。
  我马上走过去要求细看,学生就像我的孩子,大方地脱下半袖,露出健美的胸肌与胳膊,我看到完整的花旦头像,俊美妖娆,头饰艳丽,眼神灵动,神采飞扬,正欲启朱唇唱上一段。
  这俏皮妩媚的“花旦”依在男孩挺阔结实的肩膀,就是一个好角遇到她的舞台,虞姬热恋着她的霸王。我问:为什么不刺霸王,更代表男人的野性与雄心?
  他答:“我喜欢花旦,唯美活泼,色彩饱满,还有一点神秘。”
  他还真理解花旦这角色了,家里谁喜欢京剧,有票友?我总想问出传承,以为这些良好的热爱应该传自家庭。他说并不是,家里甚至不知道他的喜好,文身事成才回去见爹妈,父母亦无话可说,的确美。网络无处不飞花,说不定某个图片或视频唱段就触动神经,打开他的隐秘世界。
  不是什么人身上都能刺花旦青衣这类人物,要合其韵味与气息。我端详这个男生,他的眼神有凝聚力,真诚、坚韧又透着一点点狡黠,他略动一动,腹部出现肌肉块,皮肤锦缎一样细腻发光。他每天去俱乐部锻炼身体,有专门的健美教练,多数同学跑早操还烦恼不已,他尚能吃苦锤炼肌肉,真不错。好身体是打江山的基石,弱不禁风、走路歪斜、佝腰探肩者,还天天抱手机啃得天昏地暗的,哪个女生将来愿跟他喝西北风?那样邋遢的身体就是刺青也见不出风骨。
  他的腰部也露出一影刺青,他略往下褪一点牛仔裤,是书法。看来他不是附庸风雅,而是真喜欢古典艺术。显然书法文身令其更见精神、气韵与风骨,书法文身更要讲究,不是什么样的肌质都能承载得起一撇一捺,松弛的赘肉刺了就是糟蹋艺术,字也抻腰拉胯,抹布一样是视觉伤情。我想起浪子燕青那一身刺青,见证了英气逼人的梁山好漢柔情若水的一面。
  我的课程学期结束后,只要遇见他一定远远打招呼,说取得了健美教练证,买了摩托车,很酷地骑过来,停在我身边,健美、精神、阳光。
  学医却循着自己的心灵走,练健美雕刻肌肉,在肌肤上雕刻国粹,隐藏不住的繁花,立在哪儿,都是一座暗香浮动的春山。

忧郁的窗


  我发现靠窗男孩上课一直看窗外,几乎不看黑板,提问题自然不知所云,也不在乎,上课似与他无关,方正的胖脸上蓄满忧伤。
  我问他,他说,参加高考本来得了电影学院导演专业第一名,结果高考前出了车祸,在医院养了一个月,参加考试受了影响没去上,只得听家长安排来了医学院校。他一点听不懂,各科第一节看看老师是谁后,全部心思陷入自己的冥想世界,所有的细胞沉浸在失败的汁液里,捞不上来,他也根本不想浮起来,就那样抱着一截断木桩泡着荡漾着,也不管窗外阴晴雨雾,也不看女孩花枝一样来去,那都跟他没关系。
  他虚构自己的繁花,他不断强化这个遥远的梦,他被一场车祸甩到远方的碎梦再也无法拾回来。他的眼睛是空的,雪松果子落了满地,掉在窗台,落在他探出的头上,不为所动;月月红一朵红一朵粉一朵黄拧过脸来瞅他,蝴蝶蜜蜂掠过,远山,云朵,他油盐不进,一天又一天,他像受伤的骑士任凭自己的马驮来驮去,走不出阴郁的城堡。
  交谈过多次,哪怕他看喜欢的书,不听课也没什么,理解他也就不会横加指责,但效果甚微,我等他自己苏醒吧。
  学期要结束时,他的脸忽然生动起来,话多了。
  “我决定了,毕业后继续考电影学院导演专业,我买了很多书,开始在学了。”他有了些笑容,还观察了我前一天带的绿松石,今天换了青金石,说成色不错,他不再囿于自己的过去,就会注意身外的人与自然,也会想着不容易的爹妈,这就好多了。有目标就是胜利的前奏,年轻人做啥都来得及,只要不放弃!
  后来那个窗口早换了新班,每次路过我仍然会想到那个呆滞的面容,现在他已经由着春天贯注了力量,离梦想更近一步,他不会停止攀登。
  而我每天遇见那些盛开的笑容,仿佛面对可爱的春天,蓬勃向上的植物,真想说,许以青春,我自繁花!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
其他文献
小的时候,朋友到我们家来做客,都会惊讶于我的姊妹们的聪明与美丽,总会对她们又爱又夸,好像舍不得停止似的。在那个时候,我总是等在旁边,等着属于我的时刻的到来。我想,夸完了姊姊,夸完了妹妹之后,总该轮到我了吧。我就常常那样,很有礼地微笑地等待着,等待着一句赞许的话,或者一个赞许的眼光。可是,客人们好像总是没有看见我,他們甚至连小弟的白白胖胖也注意到了,可是就是没有注意到我。我小小的心由于过久的等待已经
有人说,内心如果平静,外在就不会有风波。暂且不论这句话是否存在偏颇,但这句话确实囊括了很多的人生道理。静心作为一种个人的内在修为,它就像一个人的思想世界一样辽阔无边。与其说自然的规律难诠我们的思想境界,毋宁说我们把自然的东西比喻为人性的一种宁神静气的豁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仅体现的是一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它更从主观的角度中体现出了个人的内在胸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静心状态。工作中,静心处事的方法
兰居幽谷,虽孤独亦芬芳,不争不抢,此乃一种淡泊;梅开偏隅,虽寂静亦流香,不愠不火,这是一种优雅;水滴顽石,虽遇阻而不滞,不疾不徐,这是一种坚韧。人就一辈子,别指望来生。心态当若兰,凡事都能看得通透;性情当似梅,学会在命运的冬季艳丽地盛开;意志当如水,你能包容多少,终会收获多少无论如何,不管未来怎样,都要保留善良的本质,你善良,世界才宽阔,他人才宽容。要有济人之心,物质有厚薄,精神无囿限;要有赞人之
临安西天目山有一棵声名遐迩的柳杉树。据说,早在宋代这棵树就被称为“千秋树”,到明代时树径已达2米以上,根据树径测算,树龄大概在两千年以上;清代那位喜欢下江南的乾隆皇帝游览西天目山时,觉得这棵树神奇,就封它为“大树王”。我来西天目山游览时,这棵树已枯死几十年了。原来,受了皇封后,这棵树声名鹊起,国人的观点,人与自然同源,既然这棵树长生不老,那么它的树皮也一定有神奇的功效,没准可治百病,于是竞相剥取树
偶然看到木心先生《即兴判断》一书中对“仰视”的解释:“倒过来的鸟瞰”,我好像遭到电击似的,浑身一悚。以世俗的眼光,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低下,经济上的困顿,二者交相压迫,使得精神不知不觉地也“矮人家半截”。本来穷困只是自己的事,但面对名利场的五光十色,多数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仰角。往上看去,成功者们的身影,无不巍峨,无不威严。于是成了问题。难道我们的人格,也命定地被工资支票上不可观的数字规限着,只有匍
我也算是有個乡间别墅,不是豪宅,没产权,租的,很适合度假。别墅的别,意思是另外,我们说别人,别字,别开生面,都是表示在本尊之外。换句话说,所谓别墅就是生活中第二居所。这只是我的解释,查百度,已有别的定义,更加权威:改善型住宅,在郊区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用的园林住宅。是用来享受生活的居所,是第一居所。普遍认识是,除“居住”这个住宅的基本功能以外,更主要体现生活品质及享用特点的高级住所,现代词义中为独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光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
一缕忧郁的香烛氤氲,从流光深处的春秋袅袅穿透而来,将这个温煦季节摇曳的青草、嫩蕊与鸟语,都裹上了些许清秋寒蝉的凄切与哀婉。母亲早几天便一个人在屋子角落默然张罗着:几可乱真的冥币、元宝状的黄纸锭、张挂用的黄白纸幡、红黄细腰杆的香烛,一张张一份份小心摊开,皱者必定细细抚平,像摩挲刚落地的婴儿的脸,计算了一番躺在远处山头先祖们的人头,又一一分类码好,肃然放入竹篮间。至于同样不可或缺的爆竹、烟花,则是父亲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小时候,提起人世间至美的地方,父亲总会这样说。那时候的苏杭,于我而言只是薄薄的名字。遥远而陌生的地方,如何与它生发实实在在的情意呢?那时,苏杭在地图上,我用手指摩挲它,在纸上探究与它的距离和行进的方向。从家乡,到南京,然后,往南、往南。地图上排列着一颗颗玉珠子一样的名字:无锡、苏州、上海、杭州———父亲说的天堂。第一次到江南,是个深冬,大西北已然荒芜干坼,但江南,湿漉漉、绿
春天的阳光,甜蜜而又丰满。那个明媚的早上,我漫步于苏格兰一条乡间小路上,眼前无边无际的原野,轰轰烈烈地开满了油菜花,非常张扬、非常疯狂。那沸腾着的艳黄色,笼罩在像蜜汁一般的阳光里,宛若一幅刚刚织成的锦缎,绚烂得近乎辉煌、华丽得近乎虚幻;我的一颗心啊,醺醺然地醉得不成样子。就在那铺天盖地的花海里,有个景象,让我目瞪口呆。我看到了群蝶畅饮花蜜。一只只斑斓的蝴蝶,伫立于花上,专心一致地吮吸花蕊里浓郁的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