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是黑龙江省的高产、稳产、高效、优质的粮食作物,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旱育稀植技术为主导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实现了由直播向育苗、由湿润秧向旱育秧、由密植向稀植的技术进步。目前,水稻无论从单产、总产,还是品质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而这些都离不开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正确实施。
1 选择超高产品种是实现水稻超高产栽培的前提
超高产水稻品种具有分蘖力较强、根系发达、光合生产率高、源库协调、耐肥抗病等特点。
1.1超高产水稻品种具有较强的分蘖能力
选择分蘖能力较强的偏大穗超高产水稻品种,不仅易形成发达的根系,以及易形成单位面积内超高产指标所必需的颖花数,而且多穗栽培和较大穗栽培库源关系更易协调,更安全稳产,更能挖掘产量潜力。
1.2超高产水稻品种具有根系发达、活力强的特性。
根系发达、活力强的超高产水稻品种,表现在根系生物量大,深层根系比例高,具有较强吸水、吸肥、抗旱和耐早衰能力,可有力地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增大高效叶面积率,延缓叶片的衰老,增加抽穗至成熟期的群体光合积累量,进而提高水稻产量。
1.3超高产水稻品种具有较高的群体光合生产率
超高产水稻品种的剑叶叶片卷曲度较大,叶片角度开张较小,直立性好,上部2、3、4片叶较长,基部叶片较短等特点,能够提高剑叶上下表面的光合强度和冠层的透光性,并且易形成适宜的LAI,因此,超高产水稻品种具有极强的光合生产能力,能为实现水稻超高产奠定物质基础。
1.4超高产水稻品种源库较为协调
超高产水稻品种具有较适宜的粒叶比,一般为18~23mg/cm2。这样的粒叶比,能够较好地协调源库关系,为在不增加LAI的前提下加大了库容量,为提高经济系数创造了条件。
1.5超高产水稻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抗倒能力
超高产水稻品种具有根系发达,吸水、吸肥、耐旱能力强,具有群体冠层结构合理、基节短、茎充实等特点,为超高产栽培奠定了基础。
2 培育超高产株型,提高群体质量是实现水稻超高产栽培的关键
在选择超高产水稻品种的前提下,采用培育壮秧、平衡施肥、优化灌溉,以及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技术,培育水稻超高产株型,形成合理的冠层结构,提高高效叶面积率、群体光合生产率,以及粒叶比,协调源库关系,从而提高群体质量,是实现水稻超高产栽培的关键。
2.1培育壮秧
采用培肥床土、配制优質营养土、稀播、旱育苗等方法,培育壮秧,为插后实现早生快发,形成足穗、大穗打好基础。
2.2确定合理的密度
依据水稻秧苗长势,适时插秧,使水稻产量形成期尽可能处在强光、适温时期。行穴距应为30cm×(20~25)cm,每穴2~3棵本株。通过增加分蘖穗在穗数构成中的比重来增加每穗粒数及千粒重。
2.3加强肥水管理
我省一些稻区耕层土壤含盐量较高,春季气温回升慢,抑制了水稻前期生长发育。因此,在施肥上要注重有机肥与无机肥的配合施用,并且要适当增加无机肥在前期的施人比例。在灌溉上除保证水稻生理、生态需水外,还应注重泡田洗盐。应采用肥水双管齐下的管理技术,增加水稻低节位分蘖,确保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即N-n叶龄期(N为主茎总叶数,n为茎秆伸长节间数)达到预期总茎数,使适宜的最大叶面积指数(6.9~7.3)出现在抽穗期,提高高效叶面积率、成穗率,延缓抽穗后叶面积的衰减,提高抽穗至成熟期的群体光合生产积累量,以提高水稻产量。
2.3.1施肥施肥应做到配合施入有机肥、化肥、生物肥,平衡施用N、P、K及微肥。每公顷旋堆肥或厩肥15~20t,纯N240~270kS,N、P205、K20的施入比例应为1.0:0.5~0.6:0.5~1.0。底肥N肥要以长效尿素替代普通尿素,并根据水稻长势、气候条件、土壤供肥情况施人穗粒肥,以增加颖花量,防止颖花退化,形成足够的库,提高水稻千粒重,进而提高水稻产量。
2.3.2灌水水稻插秧期、缓苗期、分蘖期,要建立浅水层,提高水温和地温,以促进水稻早生快发,确保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达到预期总茎数。在水稻孕穗期建立3~5cm水层,扬花期建立浅水层,其它时期均采用浅、湿、干交替的灌溉方式。当田间株数达到预期总茎数的80%~90%时适度烤田,以提高分蘖成穗率,以及建立适宜的冠层结构,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干物质合成,进而提高水稻产量。
2.4病虫害防治
水稻超高产栽培,应做到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一是通过选择抗病品种,适宜稀植,合理施肥与灌水等方法,建立适宜的群体结构,实现保健栽培,以提高水稻抗性。二是利用生物农药、化学农药,加强对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以及二化螟等虫害的防治。
1 选择超高产品种是实现水稻超高产栽培的前提
超高产水稻品种具有分蘖力较强、根系发达、光合生产率高、源库协调、耐肥抗病等特点。
1.1超高产水稻品种具有较强的分蘖能力
选择分蘖能力较强的偏大穗超高产水稻品种,不仅易形成发达的根系,以及易形成单位面积内超高产指标所必需的颖花数,而且多穗栽培和较大穗栽培库源关系更易协调,更安全稳产,更能挖掘产量潜力。
1.2超高产水稻品种具有根系发达、活力强的特性。
根系发达、活力强的超高产水稻品种,表现在根系生物量大,深层根系比例高,具有较强吸水、吸肥、抗旱和耐早衰能力,可有力地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增大高效叶面积率,延缓叶片的衰老,增加抽穗至成熟期的群体光合积累量,进而提高水稻产量。
1.3超高产水稻品种具有较高的群体光合生产率
超高产水稻品种的剑叶叶片卷曲度较大,叶片角度开张较小,直立性好,上部2、3、4片叶较长,基部叶片较短等特点,能够提高剑叶上下表面的光合强度和冠层的透光性,并且易形成适宜的LAI,因此,超高产水稻品种具有极强的光合生产能力,能为实现水稻超高产奠定物质基础。
1.4超高产水稻品种源库较为协调
超高产水稻品种具有较适宜的粒叶比,一般为18~23mg/cm2。这样的粒叶比,能够较好地协调源库关系,为在不增加LAI的前提下加大了库容量,为提高经济系数创造了条件。
1.5超高产水稻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抗倒能力
超高产水稻品种具有根系发达,吸水、吸肥、耐旱能力强,具有群体冠层结构合理、基节短、茎充实等特点,为超高产栽培奠定了基础。
2 培育超高产株型,提高群体质量是实现水稻超高产栽培的关键
在选择超高产水稻品种的前提下,采用培育壮秧、平衡施肥、优化灌溉,以及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技术,培育水稻超高产株型,形成合理的冠层结构,提高高效叶面积率、群体光合生产率,以及粒叶比,协调源库关系,从而提高群体质量,是实现水稻超高产栽培的关键。
2.1培育壮秧
采用培肥床土、配制优質营养土、稀播、旱育苗等方法,培育壮秧,为插后实现早生快发,形成足穗、大穗打好基础。
2.2确定合理的密度
依据水稻秧苗长势,适时插秧,使水稻产量形成期尽可能处在强光、适温时期。行穴距应为30cm×(20~25)cm,每穴2~3棵本株。通过增加分蘖穗在穗数构成中的比重来增加每穗粒数及千粒重。
2.3加强肥水管理
我省一些稻区耕层土壤含盐量较高,春季气温回升慢,抑制了水稻前期生长发育。因此,在施肥上要注重有机肥与无机肥的配合施用,并且要适当增加无机肥在前期的施人比例。在灌溉上除保证水稻生理、生态需水外,还应注重泡田洗盐。应采用肥水双管齐下的管理技术,增加水稻低节位分蘖,确保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即N-n叶龄期(N为主茎总叶数,n为茎秆伸长节间数)达到预期总茎数,使适宜的最大叶面积指数(6.9~7.3)出现在抽穗期,提高高效叶面积率、成穗率,延缓抽穗后叶面积的衰减,提高抽穗至成熟期的群体光合生产积累量,以提高水稻产量。
2.3.1施肥施肥应做到配合施入有机肥、化肥、生物肥,平衡施用N、P、K及微肥。每公顷旋堆肥或厩肥15~20t,纯N240~270kS,N、P205、K20的施入比例应为1.0:0.5~0.6:0.5~1.0。底肥N肥要以长效尿素替代普通尿素,并根据水稻长势、气候条件、土壤供肥情况施人穗粒肥,以增加颖花量,防止颖花退化,形成足够的库,提高水稻千粒重,进而提高水稻产量。
2.3.2灌水水稻插秧期、缓苗期、分蘖期,要建立浅水层,提高水温和地温,以促进水稻早生快发,确保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达到预期总茎数。在水稻孕穗期建立3~5cm水层,扬花期建立浅水层,其它时期均采用浅、湿、干交替的灌溉方式。当田间株数达到预期总茎数的80%~90%时适度烤田,以提高分蘖成穗率,以及建立适宜的冠层结构,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干物质合成,进而提高水稻产量。
2.4病虫害防治
水稻超高产栽培,应做到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一是通过选择抗病品种,适宜稀植,合理施肥与灌水等方法,建立适宜的群体结构,实现保健栽培,以提高水稻抗性。二是利用生物农药、化学农药,加强对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以及二化螟等虫害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