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意识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比较难的或疑惑的实际问题以及理论问题,而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建造良好教学环境,激起学生发部;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会问;倡导自主探索活动,鼓励学生勤问;并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多问。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意识 研究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数学课程中强化数学的问题意识早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共识,而我国目前数学问题意识的应用却十分淡薄,与世界数学问题发展的潮流极不合拍。当前,我国数学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多半是脱离了实际背景的纯数学题,或都是看不见背景的应用数学题;部分老师问题意识谈薄,学生质疑问难能力薄弱。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问题肤浅,没有思维容量,学生不需动脑就可以回答,学生变成了教学的“容器”。这样导致了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变弱。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实施“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维,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从而达到数学发展与社会需求进一步相一致。
数学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品质,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只是鼓励学生提问而已,它应该还包含学生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学生产生问题时的心理状态,问题产生的合理性和价值性,问题产生以后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让学生在问题中学,在学习中问,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见解,创造能力得以主动的发展。因此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对提高学生的终身数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问题意识研究的理论基础理论依据:
1、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每位学生都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
3、符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理念。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的书本知识,而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透彻领悟学习材料,对新问题积极探索、主动建构,内化成个人个性结构的一个持久部分。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本策略
(一)建造良好环境,激起学生发问
胡东芳先生在东西方教育杂谈之六《谁来改造我们的课堂》一文中这样描述我们的课堂:“在中国的课堂,只见所有的孩子都是腰杆挺直,双手背后,两脚并齐,教师讲课的时候,学生们鸦雀无声,老师提问的时候,学生们无声的举手的姿势都是统一规范的。这样的画面犹如到了军营一般。在让人感到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这样的课堂怎能开启学生智慧的闸门呢?环境堪是造就人才的摇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认知活动是受情绪因素影响的,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对学生来说,过分的情绪压抑,师生关系紧张,都会抑制学生的能力表现和损伤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知道,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不以权威式、裁判式、发令式、监督式、家长式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共同研究者、共同发现者,成为学生的知心的朋友,促使学生解除思想包袱,大胆表现自我。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学生问题意识赖以生长的土壤,是情感、信息交流的主阵地。师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鼓励的目光注视着学生,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见时,教师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表扬他(她)有敢于提问的勇气,而不要冷嘲热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二)精心创设情景,培养学生会问
要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程度,不仅要重视学生理智活动,还要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教师利用现成的有利环境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让学生沉浸在特定的气氛中,主动积极地从事各项智力活动。
(三)倡导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勤问
卢梭认为:“通过儿童自力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的人体和头脑得到锻炼。”教学中,问题由学生来提出,结论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来探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学习的主人。学习本身是一种紧张、困难的认识思维活动。如何让学生从紧张、困难的学习氛围中解脱出来,关键是能否充分调动学生运用眼、耳、手等多种感官去注意观察,形成自主的视觉、听觉、触觉的愉悦探索。
(四)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多问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解决问题”中要求“能从现实生活中发展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新课标还指出:“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可见,学生学习数学,就应当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生产实际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来源于每个人的身边生活环境。通过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生活数学。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唤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乐问。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3]《小学数学教学》2004年第8~11期。
[4]《福建教育》2005年1~9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意识 研究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数学课程中强化数学的问题意识早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共识,而我国目前数学问题意识的应用却十分淡薄,与世界数学问题发展的潮流极不合拍。当前,我国数学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多半是脱离了实际背景的纯数学题,或都是看不见背景的应用数学题;部分老师问题意识谈薄,学生质疑问难能力薄弱。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问题肤浅,没有思维容量,学生不需动脑就可以回答,学生变成了教学的“容器”。这样导致了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变弱。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实施“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维,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从而达到数学发展与社会需求进一步相一致。
数学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品质,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只是鼓励学生提问而已,它应该还包含学生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学生产生问题时的心理状态,问题产生的合理性和价值性,问题产生以后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让学生在问题中学,在学习中问,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见解,创造能力得以主动的发展。因此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对提高学生的终身数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问题意识研究的理论基础理论依据:
1、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每位学生都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
3、符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理念。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的书本知识,而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透彻领悟学习材料,对新问题积极探索、主动建构,内化成个人个性结构的一个持久部分。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本策略
(一)建造良好环境,激起学生发问
胡东芳先生在东西方教育杂谈之六《谁来改造我们的课堂》一文中这样描述我们的课堂:“在中国的课堂,只见所有的孩子都是腰杆挺直,双手背后,两脚并齐,教师讲课的时候,学生们鸦雀无声,老师提问的时候,学生们无声的举手的姿势都是统一规范的。这样的画面犹如到了军营一般。在让人感到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这样的课堂怎能开启学生智慧的闸门呢?环境堪是造就人才的摇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认知活动是受情绪因素影响的,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对学生来说,过分的情绪压抑,师生关系紧张,都会抑制学生的能力表现和损伤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知道,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不以权威式、裁判式、发令式、监督式、家长式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共同研究者、共同发现者,成为学生的知心的朋友,促使学生解除思想包袱,大胆表现自我。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学生问题意识赖以生长的土壤,是情感、信息交流的主阵地。师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鼓励的目光注视着学生,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见时,教师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表扬他(她)有敢于提问的勇气,而不要冷嘲热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二)精心创设情景,培养学生会问
要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程度,不仅要重视学生理智活动,还要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教师利用现成的有利环境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让学生沉浸在特定的气氛中,主动积极地从事各项智力活动。
(三)倡导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勤问
卢梭认为:“通过儿童自力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的人体和头脑得到锻炼。”教学中,问题由学生来提出,结论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来探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学习的主人。学习本身是一种紧张、困难的认识思维活动。如何让学生从紧张、困难的学习氛围中解脱出来,关键是能否充分调动学生运用眼、耳、手等多种感官去注意观察,形成自主的视觉、听觉、触觉的愉悦探索。
(四)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多问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解决问题”中要求“能从现实生活中发展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新课标还指出:“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可见,学生学习数学,就应当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生产实际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来源于每个人的身边生活环境。通过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生活数学。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唤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乐问。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3]《小学数学教学》2004年第8~11期。
[4]《福建教育》2005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