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随着科学、经济的不断进步,农业在增产、增值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可是面对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环境的日益污染,在农业用水问题上,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地理;水资源;收获;种植
中图分类号:S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183-1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特征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在农作物节水增效种植制度上也有所不同,我们必须根据当地适宜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来制定相适应的农作物节水增效种植制度提高我们农业总产值。
1 我国农作物基本种植制度
我国北方地区由于水量不充足、自然环境恶劣等原因,一般主要实施的是以小麦、青稞为主的种植制度,一年一熟制。我国东部属于季风区,地形多以平原、丘陵为主,农作物上也多以水稻、蔬菜種植制度为主。东北平原地区的农作物普遍为一年一熟制,实行春天小麦、大豆、高粱、玉米的轮作或间作。
我国南北方由于热量、水量、地形等存在差异,南北方农作物的种植制度也有所不同。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大多以种植冬季小麦为主,实行的是两年三熟的制度,并与冬天种植小麦的种植制度相联系。具体的农作物换茬情况大概如下:第一年的九月份中下旬或者十月份上旬种植冬小麦,到第二年六月份上旬收获;接着种玉米、高粱、谷子等。到十月下旬收获;第三年三月中下旬种植玉米、高粱、谷子等,秋天收获,再在九月下旬种植冬小麦。这样两年里可以收获三次。在我国南方地区,多为水稻、小麦、油菜轮作为主,一般一年两熟或三熟;最南边海南、台湾等省份由于自然条件较好,单水稻就可以种植三季,种植制度以一年三熟制为主。
2 农作物节水增效制度的应用
农作物节水增效的制度是近些年来才提出来的,它是指在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根据各地区本身的自然条件和种植制度来实施的一种新型的用水少、并可以取得有效收获的种植方法。在我国北方实施这种方法,更是可以给国家、给社会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今我国的北方多省份普遍缺水,人均可用水资源仅为300多立方米。每公顷可用水资源量也只有3000多立方米。加之地下水位的普遍下降、地面沉降和水污染情况加剧,使得农作物用水更加紧缺。因而大力推广农作物节水增效种植制度是缓解农业用水矛盾的有利措施,也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效保障。
2.1 农作物节水增效制度在北方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北方很多省份在节水灌溉方面做了很多非常有效的改进,比如喷灌技术、管道输水、渠道的开发以及微灌技术等,都起到一定的节水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视其间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节水技术的应用多是小范围的、形式单一的实验,灌溉的定额相对较大,灌水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水源的利用效率及对作物生产效率的影响都相对较低,并且资金缺乏也是局限节水技术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节水面积比较小,灌溉的工程标准相对较低。上个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河北省以14个节水增效示范项目以及28个节水增产重点县为龙头,大范围实施农作物节水增效的种植技术,按照国家相关的新型规范规程,以河北省实际的农作物节水灌溉制度、低压管道喷灌技术及输水灌溉技术的应用等研究成果为指导,与全国各省节水管理的经验相结合,在全国范围内将工程节水做为技术中心,从而形成了管道送水、喷灌、渠道开发和新型农作物种植制度等综合节水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模式。使得北方的农作物在原来一年一熟的基础上,在得到大棚气候的改善下和水利充分有效的灌溉下,可以实现一年两熟的基本状况。
2.2 农作物节水增效制度在南方的应用
我国南方的水资源相对充足,因而在农作物的灌溉上,普遍存在水资源浪费,灌溉模式落后的现象。对于农作物的种植制度更是,几千年来一成不变。可是,近些年来,由于水资源的短缺,加之我国南方某些省份也出现了少雨、干旱的情况,使得农作物节水增效制度在南方也开始推广开来。
在农业上来讲,农作物田间水分消耗的主要途径有作物蒸腾、棵间蒸发和田间渗透这几种主要方式。在我国江西省吉水县,由于实施了这种新型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已经有效的改善了农作物灌溉中,水资源浪费的现象,也同时实现了水稻和红薯的增产。
3 农作物节水增效制度的效益
农作物节水增效制度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实现了农民收入的显著提高,从而也充分的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活动的积极性。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并且,无论是水资源管理还是资金管理、或者是工程建设维护,又或者是效益评估以及科技推广等都形成了比较完整、规范的体系,这些都为后续节水技术的推广及发展总结了宝贵经验。从环境方面来看,节水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灌溉保证率低以及灌溉不及时的问题,季节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不同等都可以得到科学解决,不仅节约用水,而且实现了提产增效的目标,并且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等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抑制。而节水技术对于田间小气候以及土壤湿度和温度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不仅可以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及蔓延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而且农药的使用率也有所降低,从而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有效的推进我国的农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推广下,我们农作物节水增效制度的实施会越做越好,越做越精。
参考文献
[1] 杨勤,刘永红.干旱对玉米幼苗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J].玉米科学, 2008(1).
[2] 张玉屏.不同时期水分胁迫对水稻生长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
[3] 徐仁吉.形成农作物产量的温度指标[J].农村科学实验,
2008(08).
[4] 董汉庭,董冰冰.乡镇企业开发新技术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1992(03).
关键词:地理;水资源;收获;种植
中图分类号:S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183-1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特征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在农作物节水增效种植制度上也有所不同,我们必须根据当地适宜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来制定相适应的农作物节水增效种植制度提高我们农业总产值。
1 我国农作物基本种植制度
我国北方地区由于水量不充足、自然环境恶劣等原因,一般主要实施的是以小麦、青稞为主的种植制度,一年一熟制。我国东部属于季风区,地形多以平原、丘陵为主,农作物上也多以水稻、蔬菜種植制度为主。东北平原地区的农作物普遍为一年一熟制,实行春天小麦、大豆、高粱、玉米的轮作或间作。
我国南北方由于热量、水量、地形等存在差异,南北方农作物的种植制度也有所不同。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大多以种植冬季小麦为主,实行的是两年三熟的制度,并与冬天种植小麦的种植制度相联系。具体的农作物换茬情况大概如下:第一年的九月份中下旬或者十月份上旬种植冬小麦,到第二年六月份上旬收获;接着种玉米、高粱、谷子等。到十月下旬收获;第三年三月中下旬种植玉米、高粱、谷子等,秋天收获,再在九月下旬种植冬小麦。这样两年里可以收获三次。在我国南方地区,多为水稻、小麦、油菜轮作为主,一般一年两熟或三熟;最南边海南、台湾等省份由于自然条件较好,单水稻就可以种植三季,种植制度以一年三熟制为主。
2 农作物节水增效制度的应用
农作物节水增效的制度是近些年来才提出来的,它是指在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根据各地区本身的自然条件和种植制度来实施的一种新型的用水少、并可以取得有效收获的种植方法。在我国北方实施这种方法,更是可以给国家、给社会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今我国的北方多省份普遍缺水,人均可用水资源仅为300多立方米。每公顷可用水资源量也只有3000多立方米。加之地下水位的普遍下降、地面沉降和水污染情况加剧,使得农作物用水更加紧缺。因而大力推广农作物节水增效种植制度是缓解农业用水矛盾的有利措施,也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效保障。
2.1 农作物节水增效制度在北方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北方很多省份在节水灌溉方面做了很多非常有效的改进,比如喷灌技术、管道输水、渠道的开发以及微灌技术等,都起到一定的节水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视其间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节水技术的应用多是小范围的、形式单一的实验,灌溉的定额相对较大,灌水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水源的利用效率及对作物生产效率的影响都相对较低,并且资金缺乏也是局限节水技术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节水面积比较小,灌溉的工程标准相对较低。上个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河北省以14个节水增效示范项目以及28个节水增产重点县为龙头,大范围实施农作物节水增效的种植技术,按照国家相关的新型规范规程,以河北省实际的农作物节水灌溉制度、低压管道喷灌技术及输水灌溉技术的应用等研究成果为指导,与全国各省节水管理的经验相结合,在全国范围内将工程节水做为技术中心,从而形成了管道送水、喷灌、渠道开发和新型农作物种植制度等综合节水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模式。使得北方的农作物在原来一年一熟的基础上,在得到大棚气候的改善下和水利充分有效的灌溉下,可以实现一年两熟的基本状况。
2.2 农作物节水增效制度在南方的应用
我国南方的水资源相对充足,因而在农作物的灌溉上,普遍存在水资源浪费,灌溉模式落后的现象。对于农作物的种植制度更是,几千年来一成不变。可是,近些年来,由于水资源的短缺,加之我国南方某些省份也出现了少雨、干旱的情况,使得农作物节水增效制度在南方也开始推广开来。
在农业上来讲,农作物田间水分消耗的主要途径有作物蒸腾、棵间蒸发和田间渗透这几种主要方式。在我国江西省吉水县,由于实施了这种新型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已经有效的改善了农作物灌溉中,水资源浪费的现象,也同时实现了水稻和红薯的增产。
3 农作物节水增效制度的效益
农作物节水增效制度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实现了农民收入的显著提高,从而也充分的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活动的积极性。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并且,无论是水资源管理还是资金管理、或者是工程建设维护,又或者是效益评估以及科技推广等都形成了比较完整、规范的体系,这些都为后续节水技术的推广及发展总结了宝贵经验。从环境方面来看,节水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灌溉保证率低以及灌溉不及时的问题,季节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不同等都可以得到科学解决,不仅节约用水,而且实现了提产增效的目标,并且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等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抑制。而节水技术对于田间小气候以及土壤湿度和温度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不仅可以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及蔓延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而且农药的使用率也有所降低,从而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有效的推进我国的农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推广下,我们农作物节水增效制度的实施会越做越好,越做越精。
参考文献
[1] 杨勤,刘永红.干旱对玉米幼苗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J].玉米科学, 2008(1).
[2] 张玉屏.不同时期水分胁迫对水稻生长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
[3] 徐仁吉.形成农作物产量的温度指标[J].农村科学实验,
2008(08).
[4] 董汉庭,董冰冰.乡镇企业开发新技术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19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