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试图从结构主义视角分析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对小说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及对立面的解析,使我们对这部小说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结构主义;冲突;现实
作者简介:麻瑞(1986-),女,西安市人,汉族,硕士,西安工程大学助教,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1
自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于1951年问世以来,学术界对其讨论就从未停止过。其粗俗的语言和看似腐朽的主题使得这部小说在1966年至1975年间甚至一度被禁止出版。但当我们抛开语言的层面,从结构主义出发来看这部作品,会发现作者深藏其中的用意。
1、小说的情节
《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述了十六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所经历的一系列事情。不同于一般的故事讲述,这部小说采用意识流的写法,主要描写了这个十六岁少年焦躁而又愤怒的心理变化。
2、小说中的结构主义思想
纵观整部作品,虚拟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支配着霍尔顿的生活。这一主题在小说一开始以这个叛逆少年的口吻开始叙事时就表现出来了。小说一开始写道,他不愿意去上学,是因为那里的人都是“像David Copper一样的垃圾”。但随着主题的推进,读者会逐渐发现他的这一说法并不公正。例如,在小说的第二章,霍尔顿去拜访斯宾塞夫妇。在霍尔顿眼里,斯宾塞先生是个“恶毒而又狭隘”的人,但事实上斯宾塞先生“强迫他去读关于古埃及人的故事”完全是出于对他的爱护。还有霍尔顿的另一个老师—安托利尼先生,在轻柔地抚摸了霍尔顿的脑袋后,也被霍尔顿描述为可怕的同性恋。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推断出这部小说的叙述者霍尔顿其实很多时候并没有很客观地描述真实的情况,所以读者在阅读时要善于推断故事背后的事实真相。这一结构主义思想的对立矛盾不仅让人感受到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也将霍尔顿叛逆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霍尔顿矛盾的内心也是结构主义思想的另一个表现方面。因此这本书经常被认为是“受现代社会影响后对天生无邪内心的反叛”。(SparkNote,par7)一方面他想以成人的方式去生活,但另一方面又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让外人进来,因为他觉得成人的世界很虚伪。他的矛盾内心在小说中由两方面来体现。
首先,他对周围人藐视的态度反映了他自己内心的懦弱。这一性格弱点可以从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霍尔顿的同学—安托利尼身上看出来。用霍尔顿的话来说,“安托利尼是一个超级容易惹人气恼的人,经常闯入房间,展示他恶心的个人习惯和糟糕的个人卫生,和别人一起玩耍时总是表现得好像在帮别人忙一样。”并且,安托利尼没有几个朋友。从这样的描述中来看,霍尔顿好像要在自己和安托利尼之间划清界限。但在一次足球比赛中,全班只有他俩没有参加比赛。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会发现他俩是一类人,都是“被孤立的,都有点玩世不恭,用外表的冷酷来保护自己脆弱的内心不受外面世界的伤害。”(par,13)这也就可以说明为什么在小說的第五章,霍尔顿同情安托利尼,所以他甚至帮安托利尼向布罗萨德说情,好让他也能和其他人一起看电影。霍尔顿内心的软弱在小说的第十四章表现得更加直白。当莫里斯抢了霍尔顿五美元来支付自己嫖娼的消费,霍尔顿并没有向莫里斯展开反抗,而是“幻想自己是一个电影中的人物,在中弹后鼓起勇气全力报复。”类似地,在小说的第二十五章中,当他的这种颓废的情绪达到顶峰时,他依然拒绝自省,而是想象“自己只是一个转瞬即逝的存在。”
其次,霍尔顿充满幻想的世界观与残酷现实之间的对比也加剧了内心的矛盾冲突。在小说中有两个人物是霍尔顿内心的依靠和温暖的来源。一个是他十岁的妹妹菲比,还有一个是让霍尔顿情感上感到很满足的小女孩简。对菲比的信任是霍尔顿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方面。在他眼里,孩子是天真无邪的,而成人是肤浅而伪善的。因此,他宁可简单地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这一幻想,反映了他内心的纯真,信仰的纯洁以及极力想去保护自己精神的欲望;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与现实之间的脱节。(para.27)小说中,霍尔顿与小女孩简之间亲密的回忆是单纯而细腻的。然而这种爱慕之心只能被他永久地藏在回忆之中。直到小说的结尾,我们也没能看到他对简现实意义上的追求。
3、结论
当然,这部小说中还有其他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去研究,例如象征主义。但当我们从结构主义出发来剖析这部作品时,小说中的矛盾冲突和对立面就显得格外突出。小说的结尾并没有给读者一个完美的结局,而是留给读者很多的空间去思考一个十六岁少年的人生和我们自己的生活。这些反思更加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经典之作的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monkeynote/pm.Catcher.Sample.pdf .Lib.store.yahoo.net/lib.20.Feb.
[2]2011< http:// www.monkeynote.com>.
[3]SparkNote Editors. “SparkNote o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4]SparkNote.com.SparkNote .LLC.2007.Web.20.
[5]Feb.2011http://www.sparknote.com.
[6]J.D.Saliner. The Catcher in the Rye.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7.
[7]潘纯,宋懿.成长的痛苦——浅析《麦田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青年文学家》.2009年19期.
关键词:结构主义;冲突;现实
作者简介:麻瑞(1986-),女,西安市人,汉族,硕士,西安工程大学助教,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1
自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于1951年问世以来,学术界对其讨论就从未停止过。其粗俗的语言和看似腐朽的主题使得这部小说在1966年至1975年间甚至一度被禁止出版。但当我们抛开语言的层面,从结构主义出发来看这部作品,会发现作者深藏其中的用意。
1、小说的情节
《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述了十六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所经历的一系列事情。不同于一般的故事讲述,这部小说采用意识流的写法,主要描写了这个十六岁少年焦躁而又愤怒的心理变化。
2、小说中的结构主义思想
纵观整部作品,虚拟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支配着霍尔顿的生活。这一主题在小说一开始以这个叛逆少年的口吻开始叙事时就表现出来了。小说一开始写道,他不愿意去上学,是因为那里的人都是“像David Copper一样的垃圾”。但随着主题的推进,读者会逐渐发现他的这一说法并不公正。例如,在小说的第二章,霍尔顿去拜访斯宾塞夫妇。在霍尔顿眼里,斯宾塞先生是个“恶毒而又狭隘”的人,但事实上斯宾塞先生“强迫他去读关于古埃及人的故事”完全是出于对他的爱护。还有霍尔顿的另一个老师—安托利尼先生,在轻柔地抚摸了霍尔顿的脑袋后,也被霍尔顿描述为可怕的同性恋。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推断出这部小说的叙述者霍尔顿其实很多时候并没有很客观地描述真实的情况,所以读者在阅读时要善于推断故事背后的事实真相。这一结构主义思想的对立矛盾不仅让人感受到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也将霍尔顿叛逆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霍尔顿矛盾的内心也是结构主义思想的另一个表现方面。因此这本书经常被认为是“受现代社会影响后对天生无邪内心的反叛”。(SparkNote,par7)一方面他想以成人的方式去生活,但另一方面又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让外人进来,因为他觉得成人的世界很虚伪。他的矛盾内心在小说中由两方面来体现。
首先,他对周围人藐视的态度反映了他自己内心的懦弱。这一性格弱点可以从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霍尔顿的同学—安托利尼身上看出来。用霍尔顿的话来说,“安托利尼是一个超级容易惹人气恼的人,经常闯入房间,展示他恶心的个人习惯和糟糕的个人卫生,和别人一起玩耍时总是表现得好像在帮别人忙一样。”并且,安托利尼没有几个朋友。从这样的描述中来看,霍尔顿好像要在自己和安托利尼之间划清界限。但在一次足球比赛中,全班只有他俩没有参加比赛。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会发现他俩是一类人,都是“被孤立的,都有点玩世不恭,用外表的冷酷来保护自己脆弱的内心不受外面世界的伤害。”(par,13)这也就可以说明为什么在小說的第五章,霍尔顿同情安托利尼,所以他甚至帮安托利尼向布罗萨德说情,好让他也能和其他人一起看电影。霍尔顿内心的软弱在小说的第十四章表现得更加直白。当莫里斯抢了霍尔顿五美元来支付自己嫖娼的消费,霍尔顿并没有向莫里斯展开反抗,而是“幻想自己是一个电影中的人物,在中弹后鼓起勇气全力报复。”类似地,在小说的第二十五章中,当他的这种颓废的情绪达到顶峰时,他依然拒绝自省,而是想象“自己只是一个转瞬即逝的存在。”
其次,霍尔顿充满幻想的世界观与残酷现实之间的对比也加剧了内心的矛盾冲突。在小说中有两个人物是霍尔顿内心的依靠和温暖的来源。一个是他十岁的妹妹菲比,还有一个是让霍尔顿情感上感到很满足的小女孩简。对菲比的信任是霍尔顿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方面。在他眼里,孩子是天真无邪的,而成人是肤浅而伪善的。因此,他宁可简单地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这一幻想,反映了他内心的纯真,信仰的纯洁以及极力想去保护自己精神的欲望;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与现实之间的脱节。(para.27)小说中,霍尔顿与小女孩简之间亲密的回忆是单纯而细腻的。然而这种爱慕之心只能被他永久地藏在回忆之中。直到小说的结尾,我们也没能看到他对简现实意义上的追求。
3、结论
当然,这部小说中还有其他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去研究,例如象征主义。但当我们从结构主义出发来剖析这部作品时,小说中的矛盾冲突和对立面就显得格外突出。小说的结尾并没有给读者一个完美的结局,而是留给读者很多的空间去思考一个十六岁少年的人生和我们自己的生活。这些反思更加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经典之作的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monkeynote/pm.Catcher.Sample.pdf .Lib.store.yahoo.net/lib.20.Feb.
[2]2011< http:// www.monkeynote.com>.
[3]SparkNote Editors. “SparkNote o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4]SparkNote.com.SparkNote .LLC.2007.Web.20.
[5]Feb.2011http://www.sparknote.com.
[6]J.D.Saliner. The Catcher in the Rye.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7.
[7]潘纯,宋懿.成长的痛苦——浅析《麦田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青年文学家》.2009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