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技术学校围绕广东省产业调整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根据教育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点,积极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把教学环境创新作为改革的重要环节,努力探索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环境,有效地推动了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一、创新教室环境,建立技能教室,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
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做中学”、教师“做中教”。传统的教学环境,理论教室与实训室相分离,不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求。根据教育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点,学校探索建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技能教室。
(一)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教室。根据专业教学和企业实际需求,学校将技能教室划分为集中教学区、分组教学区、资料查询区和工具存放区等四大功能区域。学生在教室里,通过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掌握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有机统一。
(二)以专业核心模块规划技能教室。以汽修专业为例,学校把欧盟“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科研成果进行本地化的研究与实践,运用整体化的职业分析方法,将汽修专业设计为16个专业核心模块,建立了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拆装、汽车车身电器维修等16个设施齐全的汽修技能教室。其中,2个技能教室对应一年级汽车专业基础课程,10个技能教室对应二年级专业核心课程,4个技能教室对应三年级校企合作项目的教学中心或培训中心。汽修专业各班级学生在每个技能教室学习期满一个月后,轮换至另一技能教室学习对应的课程内容,直至完成所有的专业课程。
(三)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学校编写了供一、二年级学生使用的12套对应课程的“工作页”。在技能教室中,“工作页”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材料,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指引学生在完整的行动中学习,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工作”。在教学安排方面,每个技能教室由1名授课教师和1名实训指导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在学生课程学业评价中,采用“以学生为本”的考核与评价新模式,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相结合。
(四)实行5S的管理模式。学校制定了《一体化课程教学管理办法》《技能教室管理细则》和《一体化课程学生学业评价方法》等教学管理制度,保障专业核心课程在技能教室的顺利实施。在现代技能教室里实行 “5S”行为管理制度,培养学生勤奋、节俭、务实、守纪的职业素养。
学校汽修专业“技能教室”已成为“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实训中心” “国家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汽修专业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后两年内成为企业技术骨干,相比传统的培养模式提前了两至三年。
二、创新实习环境,建立企业校区,实现专业教学和实习相衔接
校企合作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但传统的企业实习往往存在着实习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脱节等问题,传统的校企合作方式多局限于学生见习、实习、推荐就业等方面,很少发生教学核心项目的往来。学校探索建设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企业校区,实现了专业教学和实习相衔接。
(一)采取政府支持,校企共建模式。校企双方通过订单培养、联合招生、产学结合、多元办学、师资共享等多种途径,共同建设集教学、实习、就业为一体的企业校区,共同培养人才。企业校区由企业提供场地,政府给予经费支持,补助所需的设施、设备。企业校区除了提供实习条件,还为学生配置了专门的教室、电脑室、图书室和实训室,供学生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政府对校区的申报条件、评审程序、经费补贴、教学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管理。学校已经建成了广日电梯、广州沙河丰田、深圳龙岗管道气分公司等12个企业校区。
(二)采用校企共同管理方式。企业和学校共同成立校区管理小组,共同制定和完善企业校区学生管理条例、学业考核办法、教师工作制度等。学校派驻2-3名专职教师参与教学和管理,企业安排专人跟进学生的实训、教学和管理工作以及学生的德育工作。此外,企业还安排技术人员到对应实习岗位担任辅导员,负责学生的生产实习工作及实习期间的评价考核工作,保证整个模式的顺利实施。
(三)实现产学相长,校企深度融合。企业校区实行开放办学,改革了传统的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相分离的做法,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在生产现场的真实环境中,把生产的现场作为教学的课堂,实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以企业和工作为中心的转变。在企业校区中,学校一是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课程;二是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学与实习工作,实现教学与实习相衔接;三是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学生到企业校区后,学习生活都在企业进行,实行一周上课一周上岗的交替方式。学校老师直接到企业进行专业知识教学,企业技术人员也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并指导学生上岗操作。学生每日课堂教学和生活作息制度参照企业管理机制。在实习中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对学生实习过程做综合评价,考核评价环节采用理论成绩、实操表现、操行评定、实习报告成绩、学生互评和自评相结合等方式。
创办企业校区以来,学校毕业生深受欢迎,绝大多数被实习企业留下就业。实践证明,企业校区拓展了学校的教学基地,共享了社会资源。一方面学生在专业素质、岗位意识、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有了质的转变;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到生产一线实践锻炼的机会,而企业得到了量身定做的优秀毕业生。
三、创新校园环境,交融校企文化,实现学校人与职业人相对接
校园环境对实现教育目标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导向作用。传统的职业学校校园多数按普通教育模式创设,专业特色不突出,职业气息不浓。学校探索建设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交融的校园环境,实现了学校人与职业人相对接。
(一)企业文化进校园。一是企业先进的设施设备进校园。学校先后与丰田等10多家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各合作企业给学校赠送了车辆、各类设备、专用工具、维修资料等。如汽修专业的整车实训场,总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包含奔驰、丰田、通用、雪铁龙等品牌的近50多辆小轿车,其中各合作企业赠送或支援实训整车就超过30多辆。场地布局、设备仪器和工具配备都按一级维修企业的标准进行配置,并配套了工具房、材料室,企业还赠送了一批培训课程教材、维修手册及生产工艺流程、企业规范和标准等。二是企业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行为规范和工作标准进校园。学校先后成立了“丰田班”“通用班” “雪铁龙班” “奔驰班” “宝供班” “广日电梯班”等订单班。企业对教学场所的设置给予充分的指导。极具企业文化特色的课室布置、实训场所布局,以及具品牌特色的学生着装,再辅以宣传栏、汽车文化廊、温馨标语,校园内营造出浓郁的企业氛围。三是学校积极开展各种具有浓郁专业特色的文化活动。如开展以企业冠名的技能竞赛,在学校田径运动会中植入极具专业个性的运动项目,在校内组织大型专场招聘会等。
(二)校园文化进企业。一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究,为企业举办学术讲座;二是学校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活动,教师定期深入调查研究,针对员工的实际需要,制定培训计划,开发培训课程;三是学校积极参与企业的活动,承接企业内部的技能竞赛,为企业策划活动、筹备会议、布置宣传栏,参与企业网站研发等;四是积极开展校企联谊活动,学校与企业员工开展文娱联欢活动,共同举办文艺晚会等。
(三)构建校企文化交融的育人环境。一是学校通过成立企业文化研究会等,加强师生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和认同。另外,通过借鉴和吸纳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把企业崇尚创新、诚信、竞争、质量、效率、服务、敬业等理念渗透到学校的办学理念中。二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共同培养人才。三是在课程设置上,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和《企业文化》等课程,邀请企业人士介绍企业的经营思路、管理方法,让学生了解岗位要求和企业文化。四是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上,借鉴企业管理方法,如考勤采取打卡方式;操行管理实施分数折算工资;班级实行企业式职位管理等。如汽车班设立了技术主管、班组长、仓库管理员和“5S”检查员等。校企融合育人,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实现了培育学校人与职业人的有效对接。
(四)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学校在创新教学环境改革的同时,注重校企合作共建师资队伍,采用“学校教师走出去,企业专家引进来”的方式,建立了教师轮训制度,定期选派教职员工到优秀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感受最新的企业文化。同时,也邀请企业管理和技术精英走进校园兼职,为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担任专任教师,担任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学生顶岗实习的技能指导老师。
该校教学环境的创新,有效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的大提高。学校连续两年蝉联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修团体项目第一名,并获得“全国中职学校汽修大赛团体冠军永久奖杯” “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特别贡献奖”等荣誉。近三年来,学校毕业生首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学校是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竞争力10强单位之一,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一、创新教室环境,建立技能教室,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
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做中学”、教师“做中教”。传统的教学环境,理论教室与实训室相分离,不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求。根据教育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点,学校探索建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技能教室。
(一)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教室。根据专业教学和企业实际需求,学校将技能教室划分为集中教学区、分组教学区、资料查询区和工具存放区等四大功能区域。学生在教室里,通过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掌握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有机统一。
(二)以专业核心模块规划技能教室。以汽修专业为例,学校把欧盟“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科研成果进行本地化的研究与实践,运用整体化的职业分析方法,将汽修专业设计为16个专业核心模块,建立了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拆装、汽车车身电器维修等16个设施齐全的汽修技能教室。其中,2个技能教室对应一年级汽车专业基础课程,10个技能教室对应二年级专业核心课程,4个技能教室对应三年级校企合作项目的教学中心或培训中心。汽修专业各班级学生在每个技能教室学习期满一个月后,轮换至另一技能教室学习对应的课程内容,直至完成所有的专业课程。
(三)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学校编写了供一、二年级学生使用的12套对应课程的“工作页”。在技能教室中,“工作页”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材料,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指引学生在完整的行动中学习,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工作”。在教学安排方面,每个技能教室由1名授课教师和1名实训指导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在学生课程学业评价中,采用“以学生为本”的考核与评价新模式,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相结合。
(四)实行5S的管理模式。学校制定了《一体化课程教学管理办法》《技能教室管理细则》和《一体化课程学生学业评价方法》等教学管理制度,保障专业核心课程在技能教室的顺利实施。在现代技能教室里实行 “5S”行为管理制度,培养学生勤奋、节俭、务实、守纪的职业素养。
学校汽修专业“技能教室”已成为“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实训中心” “国家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汽修专业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后两年内成为企业技术骨干,相比传统的培养模式提前了两至三年。
二、创新实习环境,建立企业校区,实现专业教学和实习相衔接
校企合作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但传统的企业实习往往存在着实习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脱节等问题,传统的校企合作方式多局限于学生见习、实习、推荐就业等方面,很少发生教学核心项目的往来。学校探索建设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企业校区,实现了专业教学和实习相衔接。
(一)采取政府支持,校企共建模式。校企双方通过订单培养、联合招生、产学结合、多元办学、师资共享等多种途径,共同建设集教学、实习、就业为一体的企业校区,共同培养人才。企业校区由企业提供场地,政府给予经费支持,补助所需的设施、设备。企业校区除了提供实习条件,还为学生配置了专门的教室、电脑室、图书室和实训室,供学生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政府对校区的申报条件、评审程序、经费补贴、教学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管理。学校已经建成了广日电梯、广州沙河丰田、深圳龙岗管道气分公司等12个企业校区。
(二)采用校企共同管理方式。企业和学校共同成立校区管理小组,共同制定和完善企业校区学生管理条例、学业考核办法、教师工作制度等。学校派驻2-3名专职教师参与教学和管理,企业安排专人跟进学生的实训、教学和管理工作以及学生的德育工作。此外,企业还安排技术人员到对应实习岗位担任辅导员,负责学生的生产实习工作及实习期间的评价考核工作,保证整个模式的顺利实施。
(三)实现产学相长,校企深度融合。企业校区实行开放办学,改革了传统的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相分离的做法,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在生产现场的真实环境中,把生产的现场作为教学的课堂,实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以企业和工作为中心的转变。在企业校区中,学校一是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课程;二是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学与实习工作,实现教学与实习相衔接;三是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学生到企业校区后,学习生活都在企业进行,实行一周上课一周上岗的交替方式。学校老师直接到企业进行专业知识教学,企业技术人员也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并指导学生上岗操作。学生每日课堂教学和生活作息制度参照企业管理机制。在实习中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对学生实习过程做综合评价,考核评价环节采用理论成绩、实操表现、操行评定、实习报告成绩、学生互评和自评相结合等方式。
创办企业校区以来,学校毕业生深受欢迎,绝大多数被实习企业留下就业。实践证明,企业校区拓展了学校的教学基地,共享了社会资源。一方面学生在专业素质、岗位意识、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有了质的转变;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到生产一线实践锻炼的机会,而企业得到了量身定做的优秀毕业生。
三、创新校园环境,交融校企文化,实现学校人与职业人相对接
校园环境对实现教育目标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导向作用。传统的职业学校校园多数按普通教育模式创设,专业特色不突出,职业气息不浓。学校探索建设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交融的校园环境,实现了学校人与职业人相对接。
(一)企业文化进校园。一是企业先进的设施设备进校园。学校先后与丰田等10多家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各合作企业给学校赠送了车辆、各类设备、专用工具、维修资料等。如汽修专业的整车实训场,总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包含奔驰、丰田、通用、雪铁龙等品牌的近50多辆小轿车,其中各合作企业赠送或支援实训整车就超过30多辆。场地布局、设备仪器和工具配备都按一级维修企业的标准进行配置,并配套了工具房、材料室,企业还赠送了一批培训课程教材、维修手册及生产工艺流程、企业规范和标准等。二是企业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行为规范和工作标准进校园。学校先后成立了“丰田班”“通用班” “雪铁龙班” “奔驰班” “宝供班” “广日电梯班”等订单班。企业对教学场所的设置给予充分的指导。极具企业文化特色的课室布置、实训场所布局,以及具品牌特色的学生着装,再辅以宣传栏、汽车文化廊、温馨标语,校园内营造出浓郁的企业氛围。三是学校积极开展各种具有浓郁专业特色的文化活动。如开展以企业冠名的技能竞赛,在学校田径运动会中植入极具专业个性的运动项目,在校内组织大型专场招聘会等。
(二)校园文化进企业。一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究,为企业举办学术讲座;二是学校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活动,教师定期深入调查研究,针对员工的实际需要,制定培训计划,开发培训课程;三是学校积极参与企业的活动,承接企业内部的技能竞赛,为企业策划活动、筹备会议、布置宣传栏,参与企业网站研发等;四是积极开展校企联谊活动,学校与企业员工开展文娱联欢活动,共同举办文艺晚会等。
(三)构建校企文化交融的育人环境。一是学校通过成立企业文化研究会等,加强师生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和认同。另外,通过借鉴和吸纳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把企业崇尚创新、诚信、竞争、质量、效率、服务、敬业等理念渗透到学校的办学理念中。二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共同培养人才。三是在课程设置上,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和《企业文化》等课程,邀请企业人士介绍企业的经营思路、管理方法,让学生了解岗位要求和企业文化。四是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上,借鉴企业管理方法,如考勤采取打卡方式;操行管理实施分数折算工资;班级实行企业式职位管理等。如汽车班设立了技术主管、班组长、仓库管理员和“5S”检查员等。校企融合育人,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实现了培育学校人与职业人的有效对接。
(四)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学校在创新教学环境改革的同时,注重校企合作共建师资队伍,采用“学校教师走出去,企业专家引进来”的方式,建立了教师轮训制度,定期选派教职员工到优秀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感受最新的企业文化。同时,也邀请企业管理和技术精英走进校园兼职,为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担任专任教师,担任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学生顶岗实习的技能指导老师。
该校教学环境的创新,有效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的大提高。学校连续两年蝉联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修团体项目第一名,并获得“全国中职学校汽修大赛团体冠军永久奖杯” “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特别贡献奖”等荣誉。近三年来,学校毕业生首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学校是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竞争力10强单位之一,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