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学生个性挥洒在体育课堂中
王莉萍
21世纪是追求“个性”的时代,健康的个性不仅是学生心理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日益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但现代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给个性本身形成了许多复杂的因素,所以我们体育教师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个性”的与众不同,而应从教学和学生人格发展的角度去分析,寻找其个性特点。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体育教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改革,体育教师应借此机会,切实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树立终生体育的思想。怎样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我们应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尊重关爱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学经常受到场地、器材、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干扰,严格规范的课堂纪律既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又能防止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但过分严格的纪律会影响学生个性的自由发挥。因此,教师对课堂纪律的管理要有的放矢,实施弹性管理,多给他们展示自我的空间,对学生的奇恩妙想加以引导,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的思维成果,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少一些责备,多一份尊重和关爱。同时教师还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主动放下“严师”的架子,多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合作,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而不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地进行“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在教学中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创新学习,为学生个性的张扬设立良好的心理条件。
二、激发学习兴趣,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1.趣中导练,发展个性
所谓的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学习对象或参与某种学习活动的倾向,是学生个性最直接的体现。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其表现方式也各有不同,有的学生生性好动,其主要表现方式为组织纪律不好;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其参与活动的意识不强;有的学生因为身材不好,体形偏胖,其个性比较懒散等等。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设计课堂环节,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兴趣,发挥其个性。例如:低年级教材中的《30米快速跑》,这是一项比较单调、枯燥的项目。为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利用游戏和比赛形式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如让距跑、接力跑、自由结伴听信号练习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实践证明: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欲望的良方。
2.激励评价,激活个性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新型的课堂应是宽松能动的课堂。应把以往“一言堂”变为“群言堂”。要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摒弃以往教师讲解多,示范多,学生练习少的表演型体育课。在课堂中,多运用激励的语言和肢体“表情”,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避免或少说像“好”、“不错”、“很好”等简单的语言,多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对学生出色的表现用掌声、竖大拇指等非语言性动作来表示鼓励;也可及时的给学生实物奖励。如“五角星”、“奖杯”、“冠军牌”等。在注重语言的同时也应重视情景教学,学生的好奇心都比较强,如果课前把场地用合理的情景来布置,学生上课的心境和学习态度就截然不同,再加上教师儿童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示范。那将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三、鼓励自主体验,建立开放的教学体系
1.自主创新,彰显个性
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学生需要和情感体验的现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要善于把问题留给他们。把学习的任务“下放”到学生中,使填鸭式变为主动式,给学生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例如:在新教材《拍毽子》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器材创编动作,他们互相合作,互相商讨,编出许多花样动作,其兴趣之高出乎我的意料,而且没有人愿意留下来休息,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活跃的气氛。所以说教师是课堂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不但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而且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唯我独尊”,不允许学生“越位”,压抑学生个性的局面。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成功的乐趣。
2.关注差异,培养个性
学生个人的心理、身体和个性特点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差别,这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淡化技能教学,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注重学生发展的评价过程。课堂教学的设计既要让身体条件差的学生“吃饱”,又要使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吃好”。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所以,教师必须下工夫去研究,对症下药,全面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例如:在我所教的一年级班级中,有一位这样的小女孩,由于先天因素,在课堂中连最基本的排队位置都记不住,每次都是同伴拉她进队伍,让同伴帮助她完成任务,帮她建立自信心,使其能享受到活动的乐趣。在实践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与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小组评、集体评等形式,使学生在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
总之,在课堂改革、教学不断更新的今天,我们应正确对待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在教学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让学生拥有完善的个性和人格,使其健康的个性在体育课堂中尽情挥洒。
体育课自学教学策略谈
林锡江
健康需要锻炼,无论是体质健康,还是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健康,都是学生主体在参与各种身体练习和运动交往中锻炼提高的。因此,“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小学体育课,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兴趣,主动投入到体育活动中,用情用心地参与课堂学练,学生才能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技巧,掌握运动健身的知识和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一、建立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
1.师生关系应民主平等。没有民主就没有自主。传统的体育课堂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教师是教官,学生必须“一切行动听指挥”,这种等级制的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新课标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人格,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学上要民主,允许学生挑战教师“权威”,鼓励学生主动实践、大胆探索,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2.教学氛围要和谐宽松。因安全需要和教学条件(操场、器材、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制约,体育教学对课堂常规有更高的要求。但课堂纪律过于严格,教学组织过于严密,都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所以教师必须合理把握课堂常规的“尺度”,课堂纪律张弛有度,对待学生的违纪、失误要宽容,要理解和尊重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的学 习活动,和学生一起练,一起乐,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过程重多边互动。体育教学不能搞“教师布置任务——学生按要求练习”的“单边主义”,教师应搭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舞台,让学生有自己选择活动内容、自己选择练习方式的“自主权”。教学过程既要重视指导,教给学生体育学习的基本方法,又要提供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多组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设学生探究发现的空间,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强化自主学练的意识。
二、创设多种教学情境
小学生体育活动以玩乐为主,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性。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因素,创设多种学玩相结合、寓教于乐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学练中提高体育能力。
1.游戏化。发挥体育游戏的趣味性,将教学活动设计成各类体育游戏,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如在投掷轻物练习中,教师利用投掷小器具,设计一个“飞赴前线”(掷纸飞机)→天降伞兵(掷降落伞)→炮轰高地(掷橡皮管)”的体育游戏,既优化教学过程,又提高体育学习的乐趣,满足学生体育游戏的心理需求。
2.故事化。利用故事情节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再现或延续,营造“置身于境”的教学效果。如在“穿过小树林”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编一个树林里“抓野兔”的故事,激发学生想像,然后模拟故事情节展开体育活动,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练习感受,提高学练兴趣。
3.竞赛化。抓住小学生争胜好强的心理特点,组织如“投篮比多”、“投掷比远”、“快跑接力”等各类体育比赛,或者组织如“比比谁方法好”,“比比谁意志力强”等教学竞赛,让学生个体与个体、集体与集体开展激烈竞争,在竞争化的教学情境中提高学练的积极性。
4.探究化。通过课堂提问、定练习目标、提学习要求等,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体育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如垒球掷远教学中教师设疑:什么样的角度垒球掷得最远?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尝试、去练习实践,用探究化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学练,提高实践探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体育教学应根植于生活,要让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活体育成为体育学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生活化的乐趣。
1.竞技体育生活化改编。走、跑、跳、投等竞技性较强的体育项目一旦脱离生活,学生就不喜欢参加。所以应提高它们的生活基础,比如降低技能要求、更改运动名称、变换场地器材、调整学练目标、更新组织方法等,将竞技体育与学生的生活技能、生活经验相结合,给旧内容以新生命,激发学生的生活情感。
2.增设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生活习惯,教师应将学生日常生活中开展的“踢毽子”、“跳皮筋”、“转呼啦圈”等体育活动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将“轮滑”、“滑板车”、“保龄球”等具有时代特色的体育项目充实体育课堂,增强教学的生活感、时代感。教学中还可以设计如钻、爬、攀、跨、滚等身体活动能力教学活动,提、挑、背、拉、拖等生产劳动技能性教学活动,以达到活动即体育、体育即生活的教学目的。
3.引进民间、地方性体育活动。根据地域特点,教师可以将“舞龙”、“踩高跷”、“独轮车”、“摔跤”等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带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民间传统的体育项目引入到课堂上,既传授传统体育技能,又培养学生参与社会体育的能力。
四、开展导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应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学习方式,明确学习方向,建立学习自信。
1.鼓励为主。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不能只作简单的对错评判,而应通过启发性、鼓励性、提示性的语言,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反复实践。评价的语言要婉转、幽默,以便学生容易接受,既不伤害自尊,又能听明白教师意图,使学生建立学习自信。
2.注重过程。教学评价要淡化结果,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方式方法、情感态度的形成。评价应充分暴露学生的学习思维,帮助学生分析学习方式、行为与学习结果的关系,认识正确学练方法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技能和运动健身的方法。
3.多元参与。评价不应是教师的专利,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小组评等方式,开展自我评价,在互帮互助中提高学练能力。教学评价还应该有一定的开放度,既可以教师评价学生,也可以学生评价教师,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评价进行评价。在师生间的讨论交流中,强化学习的主体意识。
王莉萍
21世纪是追求“个性”的时代,健康的个性不仅是学生心理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日益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但现代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给个性本身形成了许多复杂的因素,所以我们体育教师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个性”的与众不同,而应从教学和学生人格发展的角度去分析,寻找其个性特点。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体育教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改革,体育教师应借此机会,切实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树立终生体育的思想。怎样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我们应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尊重关爱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学经常受到场地、器材、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干扰,严格规范的课堂纪律既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又能防止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但过分严格的纪律会影响学生个性的自由发挥。因此,教师对课堂纪律的管理要有的放矢,实施弹性管理,多给他们展示自我的空间,对学生的奇恩妙想加以引导,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的思维成果,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少一些责备,多一份尊重和关爱。同时教师还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主动放下“严师”的架子,多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合作,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而不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地进行“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在教学中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创新学习,为学生个性的张扬设立良好的心理条件。
二、激发学习兴趣,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1.趣中导练,发展个性
所谓的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学习对象或参与某种学习活动的倾向,是学生个性最直接的体现。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其表现方式也各有不同,有的学生生性好动,其主要表现方式为组织纪律不好;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其参与活动的意识不强;有的学生因为身材不好,体形偏胖,其个性比较懒散等等。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设计课堂环节,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兴趣,发挥其个性。例如:低年级教材中的《30米快速跑》,这是一项比较单调、枯燥的项目。为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利用游戏和比赛形式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如让距跑、接力跑、自由结伴听信号练习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实践证明: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欲望的良方。
2.激励评价,激活个性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新型的课堂应是宽松能动的课堂。应把以往“一言堂”变为“群言堂”。要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摒弃以往教师讲解多,示范多,学生练习少的表演型体育课。在课堂中,多运用激励的语言和肢体“表情”,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避免或少说像“好”、“不错”、“很好”等简单的语言,多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对学生出色的表现用掌声、竖大拇指等非语言性动作来表示鼓励;也可及时的给学生实物奖励。如“五角星”、“奖杯”、“冠军牌”等。在注重语言的同时也应重视情景教学,学生的好奇心都比较强,如果课前把场地用合理的情景来布置,学生上课的心境和学习态度就截然不同,再加上教师儿童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示范。那将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三、鼓励自主体验,建立开放的教学体系
1.自主创新,彰显个性
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学生需要和情感体验的现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要善于把问题留给他们。把学习的任务“下放”到学生中,使填鸭式变为主动式,给学生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例如:在新教材《拍毽子》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器材创编动作,他们互相合作,互相商讨,编出许多花样动作,其兴趣之高出乎我的意料,而且没有人愿意留下来休息,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活跃的气氛。所以说教师是课堂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不但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而且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唯我独尊”,不允许学生“越位”,压抑学生个性的局面。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成功的乐趣。
2.关注差异,培养个性
学生个人的心理、身体和个性特点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差别,这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淡化技能教学,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注重学生发展的评价过程。课堂教学的设计既要让身体条件差的学生“吃饱”,又要使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吃好”。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所以,教师必须下工夫去研究,对症下药,全面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例如:在我所教的一年级班级中,有一位这样的小女孩,由于先天因素,在课堂中连最基本的排队位置都记不住,每次都是同伴拉她进队伍,让同伴帮助她完成任务,帮她建立自信心,使其能享受到活动的乐趣。在实践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与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小组评、集体评等形式,使学生在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
总之,在课堂改革、教学不断更新的今天,我们应正确对待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在教学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让学生拥有完善的个性和人格,使其健康的个性在体育课堂中尽情挥洒。
体育课自学教学策略谈
林锡江
健康需要锻炼,无论是体质健康,还是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健康,都是学生主体在参与各种身体练习和运动交往中锻炼提高的。因此,“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小学体育课,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兴趣,主动投入到体育活动中,用情用心地参与课堂学练,学生才能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技巧,掌握运动健身的知识和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一、建立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
1.师生关系应民主平等。没有民主就没有自主。传统的体育课堂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教师是教官,学生必须“一切行动听指挥”,这种等级制的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新课标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人格,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学上要民主,允许学生挑战教师“权威”,鼓励学生主动实践、大胆探索,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2.教学氛围要和谐宽松。因安全需要和教学条件(操场、器材、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制约,体育教学对课堂常规有更高的要求。但课堂纪律过于严格,教学组织过于严密,都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所以教师必须合理把握课堂常规的“尺度”,课堂纪律张弛有度,对待学生的违纪、失误要宽容,要理解和尊重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的学 习活动,和学生一起练,一起乐,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过程重多边互动。体育教学不能搞“教师布置任务——学生按要求练习”的“单边主义”,教师应搭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舞台,让学生有自己选择活动内容、自己选择练习方式的“自主权”。教学过程既要重视指导,教给学生体育学习的基本方法,又要提供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多组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设学生探究发现的空间,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强化自主学练的意识。
二、创设多种教学情境
小学生体育活动以玩乐为主,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性。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因素,创设多种学玩相结合、寓教于乐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学练中提高体育能力。
1.游戏化。发挥体育游戏的趣味性,将教学活动设计成各类体育游戏,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如在投掷轻物练习中,教师利用投掷小器具,设计一个“飞赴前线”(掷纸飞机)→天降伞兵(掷降落伞)→炮轰高地(掷橡皮管)”的体育游戏,既优化教学过程,又提高体育学习的乐趣,满足学生体育游戏的心理需求。
2.故事化。利用故事情节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再现或延续,营造“置身于境”的教学效果。如在“穿过小树林”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编一个树林里“抓野兔”的故事,激发学生想像,然后模拟故事情节展开体育活动,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练习感受,提高学练兴趣。
3.竞赛化。抓住小学生争胜好强的心理特点,组织如“投篮比多”、“投掷比远”、“快跑接力”等各类体育比赛,或者组织如“比比谁方法好”,“比比谁意志力强”等教学竞赛,让学生个体与个体、集体与集体开展激烈竞争,在竞争化的教学情境中提高学练的积极性。
4.探究化。通过课堂提问、定练习目标、提学习要求等,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体育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如垒球掷远教学中教师设疑:什么样的角度垒球掷得最远?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尝试、去练习实践,用探究化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学练,提高实践探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体育教学应根植于生活,要让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活体育成为体育学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生活化的乐趣。
1.竞技体育生活化改编。走、跑、跳、投等竞技性较强的体育项目一旦脱离生活,学生就不喜欢参加。所以应提高它们的生活基础,比如降低技能要求、更改运动名称、变换场地器材、调整学练目标、更新组织方法等,将竞技体育与学生的生活技能、生活经验相结合,给旧内容以新生命,激发学生的生活情感。
2.增设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生活习惯,教师应将学生日常生活中开展的“踢毽子”、“跳皮筋”、“转呼啦圈”等体育活动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将“轮滑”、“滑板车”、“保龄球”等具有时代特色的体育项目充实体育课堂,增强教学的生活感、时代感。教学中还可以设计如钻、爬、攀、跨、滚等身体活动能力教学活动,提、挑、背、拉、拖等生产劳动技能性教学活动,以达到活动即体育、体育即生活的教学目的。
3.引进民间、地方性体育活动。根据地域特点,教师可以将“舞龙”、“踩高跷”、“独轮车”、“摔跤”等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带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民间传统的体育项目引入到课堂上,既传授传统体育技能,又培养学生参与社会体育的能力。
四、开展导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应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学习方式,明确学习方向,建立学习自信。
1.鼓励为主。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不能只作简单的对错评判,而应通过启发性、鼓励性、提示性的语言,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反复实践。评价的语言要婉转、幽默,以便学生容易接受,既不伤害自尊,又能听明白教师意图,使学生建立学习自信。
2.注重过程。教学评价要淡化结果,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方式方法、情感态度的形成。评价应充分暴露学生的学习思维,帮助学生分析学习方式、行为与学习结果的关系,认识正确学练方法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技能和运动健身的方法。
3.多元参与。评价不应是教师的专利,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小组评等方式,开展自我评价,在互帮互助中提高学练能力。教学评价还应该有一定的开放度,既可以教师评价学生,也可以学生评价教师,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评价进行评价。在师生间的讨论交流中,强化学习的主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