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大肠杆菌病是危害养鸡业的重要细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输卵管炎、腹膜炎、大肠杆菌肉芽肿和全眼球炎等症状,发病率达30%~60%,病死率几乎达100%,我国每年因大肠杆菌病致死的鸡达3170多万只,经济损失3亿多元,因此对该病的诊断预防刻不容缓。本文对鸡大肠杆菌病的常见传播途径以及临床表现类型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常见的诊断方法,并从中西医多个角度提出了治疗本病的措施,希望能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病原学
鸡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有鞭毛,能运动,根据致病力的大小又把大肠杆菌分为致病性、条件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种。大肠杆菌是动物肠道中正常细菌之一,即每克粪便中约含大肠杆菌106个,其中约有10%~15%属于有致病性,随粪便排除后污染环境水源等造成扩散,在鸡舍内垫料中的大肠杆菌数,每克可达104个以上,灰尘中的细菌数,每克可达5.3~104个以上,空气中的细菌数可达每立方米38个,垫料和灰尘中的大肠杆菌在干燥环境下可存活三周以上。
2 传播途径
由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及環境,病菌可经鸡的呼吸道、消化道和种蛋等途径进行传播,一般传播的途径主要有三种。
2.1 垂直传染 母鸡的粪便污染蛋壳后,大肠杆菌由蛋外侵入到蛋内是重要的传染来源。母鸡在感染大肠杆菌后21周所产的蛋中有27%的蛋类多在24 h后可分离出大肠杆菌,经孵化8 d后可在蛋白和蛋黄中分离出大肠杆菌。在正常母鸡所产的蛋中,有0.5%~6%含有该菌;经人工感染的母鸡所产的蛋中有26.5%含有大肠杆菌,从子胚分离到菌株,也有致病力;在外观正常的卵黄中有时也能分离到该菌,在受感染的鸡蛋中有70%的卵黄中有病菌,鸡胚卵黄感染后,多在孵化前就会死亡,出壳后的带菌雏鸡多数出现大肚脐、卵黄吸收不良等情况,如果把雏鸡抓在手中,有软绵绵的感觉,这种雏鸡一般不易成活,多在一周内死亡。
2.2 水平传染 也称接触性传染,大肠杆菌污染的饲料、饮水、空气、环境等经鸡的消化道和呼吸道发生传染。鸡舍空气中游离的大肠杆菌可随鸡龄的增长而增加,如果鸡舍通风不良、氨气浓度高、灰尘增加,就会损伤鸡的呼吸道粘膜,当鸡吸入有致病性菌株时,就可造成呼吸道感染,又可经气管和肺进入气囊而引起气囊炎,进而又可引起心包炎、肝周炎、败血症等。经消化道感染的多因饲料、饮水被粪便中的细菌污染所致,其发病率是1周龄为24%,2周龄为10%,3周龄为3%,4周龄不发病,从而可表明雏鸡越小,抗病力越差,发病率越高。
2.3 继发与混合感染 这是当前该病流行的一个重要特点。导致本病的发生一般都有一定的条件因素,也可称为诱导因素,其中包括非传染性因素和传染性因素两种。常见的非传染性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的改变,如气候突变、寒冷潮湿拥挤、通风不良、缺氧有害气体浓度太高、营养不良、饲养管理不当等因素诱发。传染性因素主要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些传染病,如沙门氏菌病、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鼻炎、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等,同时又混合感染了其他传染病,这样鸡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会突然增高,一般呈急性经过。另外种鸡在人工授精时,常因输精器具消毒不严,在输精时被粪便或病菌污染的用具一直延续使用,会给健康鸡造成人为传染,从而引起泄殖腔、卵巢输卵管炎症等。
3 诊断鉴别
病鸡临床表现精神沉郁,羽毛蓬松,畏寒打颤,食欲减少;努力张嘴,鼻分泌物增多;白绿色蛋清样稀粪,肛门周围及腹下羽毛被粪便污染;雏鸡腹下皮肤呈暗紫色,有的含大量腹水,蛋壳粗糙,有的蛋很小,产蛋率由75.8%下降到32.4%。
3.1 脐炎型 主要发生于出壳不久的雏鸡,常见有脐环闭合不全,其孔周围红肿并常有皮肤破损;发硬呈黄色时间较长者,其孔周围发红或呈紫黑色,后腹部肿大,皮薄而发红;呈紫青色病鸡,全身衰竭,闭眼,不愿走动,饮食欲废绝,出壳后最初几天死亡率较高。
3.2 急性败血型 主要发生在雏鸡和4月龄以下的青年鸡,尤其是肉仔鸡的发病率最高,多与腹水症、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鼻炎等病混合感染,特征为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病鸡表现精神委顿,眼半闭,缩紧呆立,两翅下垂腹式呼吸,减食或不食。部分病鸡拉灰白色、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有的鸡临死前出现仰头扭颈等神经症状,病程一般为1~3 d,死亡率可达50%~80%。
3.3 气囊炎型 常见于5~12周龄的青年鸡,16~9周龄发病最多,并有继发感染,多因患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支气管炎、非典型新城疫,致使鸡体的抗病力下降而对大肠杆菌的易感性增加,当空气或灰尘中存在大量大肠杆菌被吸入呼吸道而继发本病。
3.4 全眼球炎型 病鸡食欲减少或废绝,呆滞抑郁并表现眼结膜潮红、眼睑肿胀,眼前方有浆液性分泌物,眼睑肿胀严重时,上下眼睑粘连,随后分泌物形成黄白色干酪样,挤出分泌物后见角膜穿孔,最终失明,因饮水采食困难而衰竭死亡。
3.5 卵巢输卵管炎型 主要发生在产蛋期的种鸡及鸡蛋,多与沙门氏菌混合感染,呈慢性经过,病鸡精神食欲正常,拉黄白色或黄绿色粪便,鸡冠发白发红或发紫无光泽,萎缩并倒向一边。产蛋减少,破壳蛋、畸形蛋增多,蛋壳褪色变白或发灰,蛋壳表面粗糙不平,并有针头至米粒大小不等的褐色斑点。
3.6 滑膜炎型 一般发生于雏鸡和青年鸡,但发病率低,或少数、零星发病。病初表现关节肿胀,或行走极为困难;肝明显肿大、色淡至脆、表面有黄白色渗出性假膜,肝囊肿大且胆汁充盈;有的血管粘膜及血脂腔粘膜有弥漫性、针尖状出血;肠壁变厚,粘液增多。 4 诊断
4.1 现场诊断 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初步怀疑是大肠杆菌感染。
4.2 实验室诊断 无菌采取病死或濒死期的心肝脾等组织,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后用油镜观察,在心肝脾组织的病灶中均发现有大量红色两端、单个存在的小杆菌,综合现场诊断和实验室诊断,可确诊该病病原为大肠杆菌。
5 药物治疗
5.1 抗生素疗法 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大肠杆菌病,仍然是当前的主要治疗措施。一般常用的抗生素类为复方磺胺氯达嗪钠、硫酸新霉素、硫酸安普霉素、盐酸林可霉素等抗菌消炎的药物,对于大肠杆菌病都有一定的疗效。但大肠杆菌耐药菌株的出现,使不少本来是敏感的药物却起不到治疗的效果,因此在治疗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最好通过药敏试验,选择高敏药物,克服盲目用药;②无条件进行药敏试验的鸡场,应选用国家允许使用、本鸡场平时一般不常用的药物或新药,同时还应避免选择一些单一的纯粉药物,尽可能选择一些复合药物进行治疗,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范围;③根据药物的用法选择适合的给药途径,要有足够的用药剂量和疗程,但药量也不可过大,以防发生中毒。
5.2 益生菌制剂疗法 在广泛使用抗生素抑菌的同时,也抑制或杀灭鸡体内的正常微生物,导致了动物体内微生物平衡失调,致使某些细菌过度繁殖而出现定位转移,引起了双重感染或内源性感染,从而带来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采用益生菌疗法的目的是调整鸡体内的微生物平衡,同时还可避免产生耐药性。目前常用的有乳酸菌、酵母菌、放线菌双歧杆菌等微生态制剂,这些微生态制剂有促生长、调节肠道功能等,如果添加在饲料中喂服,不但可以提高鸡群的抗病力,对大肠杆菌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的腹泻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5.3 中药预防大肠杆菌病 在国家养殖减抗的呼声下,中药成为鸡场的抗病新宠。中草药在治疗大肠杆菌病方面别具一格,它集清热、解毒、杀菌促进免疫于一体,标本兼治,效果确实。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用于治疗大肠杆菌病的中草药复方制剂很多,应进行筛选。单纯因大腸杆菌感染而发病的情况较少,大部分都是继发或混合感染,治疗中要辨证施治,才能确保疗效。中药方:黄连60 g,黄芩60 g,紫花地丁60 g(至少50 g),栀子50 g,大黄40 g,木香50 g,白头翁50 g,知母50 g,秦皮60 g,甘草40 g,烘干粉碎后按500 g拌饲料100 kg,自由采食,连用3 d。
□
1 病原学
鸡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有鞭毛,能运动,根据致病力的大小又把大肠杆菌分为致病性、条件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种。大肠杆菌是动物肠道中正常细菌之一,即每克粪便中约含大肠杆菌106个,其中约有10%~15%属于有致病性,随粪便排除后污染环境水源等造成扩散,在鸡舍内垫料中的大肠杆菌数,每克可达104个以上,灰尘中的细菌数,每克可达5.3~104个以上,空气中的细菌数可达每立方米38个,垫料和灰尘中的大肠杆菌在干燥环境下可存活三周以上。
2 传播途径
由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及環境,病菌可经鸡的呼吸道、消化道和种蛋等途径进行传播,一般传播的途径主要有三种。
2.1 垂直传染 母鸡的粪便污染蛋壳后,大肠杆菌由蛋外侵入到蛋内是重要的传染来源。母鸡在感染大肠杆菌后21周所产的蛋中有27%的蛋类多在24 h后可分离出大肠杆菌,经孵化8 d后可在蛋白和蛋黄中分离出大肠杆菌。在正常母鸡所产的蛋中,有0.5%~6%含有该菌;经人工感染的母鸡所产的蛋中有26.5%含有大肠杆菌,从子胚分离到菌株,也有致病力;在外观正常的卵黄中有时也能分离到该菌,在受感染的鸡蛋中有70%的卵黄中有病菌,鸡胚卵黄感染后,多在孵化前就会死亡,出壳后的带菌雏鸡多数出现大肚脐、卵黄吸收不良等情况,如果把雏鸡抓在手中,有软绵绵的感觉,这种雏鸡一般不易成活,多在一周内死亡。
2.2 水平传染 也称接触性传染,大肠杆菌污染的饲料、饮水、空气、环境等经鸡的消化道和呼吸道发生传染。鸡舍空气中游离的大肠杆菌可随鸡龄的增长而增加,如果鸡舍通风不良、氨气浓度高、灰尘增加,就会损伤鸡的呼吸道粘膜,当鸡吸入有致病性菌株时,就可造成呼吸道感染,又可经气管和肺进入气囊而引起气囊炎,进而又可引起心包炎、肝周炎、败血症等。经消化道感染的多因饲料、饮水被粪便中的细菌污染所致,其发病率是1周龄为24%,2周龄为10%,3周龄为3%,4周龄不发病,从而可表明雏鸡越小,抗病力越差,发病率越高。
2.3 继发与混合感染 这是当前该病流行的一个重要特点。导致本病的发生一般都有一定的条件因素,也可称为诱导因素,其中包括非传染性因素和传染性因素两种。常见的非传染性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的改变,如气候突变、寒冷潮湿拥挤、通风不良、缺氧有害气体浓度太高、营养不良、饲养管理不当等因素诱发。传染性因素主要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些传染病,如沙门氏菌病、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鼻炎、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等,同时又混合感染了其他传染病,这样鸡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会突然增高,一般呈急性经过。另外种鸡在人工授精时,常因输精器具消毒不严,在输精时被粪便或病菌污染的用具一直延续使用,会给健康鸡造成人为传染,从而引起泄殖腔、卵巢输卵管炎症等。
3 诊断鉴别
病鸡临床表现精神沉郁,羽毛蓬松,畏寒打颤,食欲减少;努力张嘴,鼻分泌物增多;白绿色蛋清样稀粪,肛门周围及腹下羽毛被粪便污染;雏鸡腹下皮肤呈暗紫色,有的含大量腹水,蛋壳粗糙,有的蛋很小,产蛋率由75.8%下降到32.4%。
3.1 脐炎型 主要发生于出壳不久的雏鸡,常见有脐环闭合不全,其孔周围红肿并常有皮肤破损;发硬呈黄色时间较长者,其孔周围发红或呈紫黑色,后腹部肿大,皮薄而发红;呈紫青色病鸡,全身衰竭,闭眼,不愿走动,饮食欲废绝,出壳后最初几天死亡率较高。
3.2 急性败血型 主要发生在雏鸡和4月龄以下的青年鸡,尤其是肉仔鸡的发病率最高,多与腹水症、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鼻炎等病混合感染,特征为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病鸡表现精神委顿,眼半闭,缩紧呆立,两翅下垂腹式呼吸,减食或不食。部分病鸡拉灰白色、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有的鸡临死前出现仰头扭颈等神经症状,病程一般为1~3 d,死亡率可达50%~80%。
3.3 气囊炎型 常见于5~12周龄的青年鸡,16~9周龄发病最多,并有继发感染,多因患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支气管炎、非典型新城疫,致使鸡体的抗病力下降而对大肠杆菌的易感性增加,当空气或灰尘中存在大量大肠杆菌被吸入呼吸道而继发本病。
3.4 全眼球炎型 病鸡食欲减少或废绝,呆滞抑郁并表现眼结膜潮红、眼睑肿胀,眼前方有浆液性分泌物,眼睑肿胀严重时,上下眼睑粘连,随后分泌物形成黄白色干酪样,挤出分泌物后见角膜穿孔,最终失明,因饮水采食困难而衰竭死亡。
3.5 卵巢输卵管炎型 主要发生在产蛋期的种鸡及鸡蛋,多与沙门氏菌混合感染,呈慢性经过,病鸡精神食欲正常,拉黄白色或黄绿色粪便,鸡冠发白发红或发紫无光泽,萎缩并倒向一边。产蛋减少,破壳蛋、畸形蛋增多,蛋壳褪色变白或发灰,蛋壳表面粗糙不平,并有针头至米粒大小不等的褐色斑点。
3.6 滑膜炎型 一般发生于雏鸡和青年鸡,但发病率低,或少数、零星发病。病初表现关节肿胀,或行走极为困难;肝明显肿大、色淡至脆、表面有黄白色渗出性假膜,肝囊肿大且胆汁充盈;有的血管粘膜及血脂腔粘膜有弥漫性、针尖状出血;肠壁变厚,粘液增多。 4 诊断
4.1 现场诊断 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初步怀疑是大肠杆菌感染。
4.2 实验室诊断 无菌采取病死或濒死期的心肝脾等组织,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后用油镜观察,在心肝脾组织的病灶中均发现有大量红色两端、单个存在的小杆菌,综合现场诊断和实验室诊断,可确诊该病病原为大肠杆菌。
5 药物治疗
5.1 抗生素疗法 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大肠杆菌病,仍然是当前的主要治疗措施。一般常用的抗生素类为复方磺胺氯达嗪钠、硫酸新霉素、硫酸安普霉素、盐酸林可霉素等抗菌消炎的药物,对于大肠杆菌病都有一定的疗效。但大肠杆菌耐药菌株的出现,使不少本来是敏感的药物却起不到治疗的效果,因此在治疗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最好通过药敏试验,选择高敏药物,克服盲目用药;②无条件进行药敏试验的鸡场,应选用国家允许使用、本鸡场平时一般不常用的药物或新药,同时还应避免选择一些单一的纯粉药物,尽可能选择一些复合药物进行治疗,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范围;③根据药物的用法选择适合的给药途径,要有足够的用药剂量和疗程,但药量也不可过大,以防发生中毒。
5.2 益生菌制剂疗法 在广泛使用抗生素抑菌的同时,也抑制或杀灭鸡体内的正常微生物,导致了动物体内微生物平衡失调,致使某些细菌过度繁殖而出现定位转移,引起了双重感染或内源性感染,从而带来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采用益生菌疗法的目的是调整鸡体内的微生物平衡,同时还可避免产生耐药性。目前常用的有乳酸菌、酵母菌、放线菌双歧杆菌等微生态制剂,这些微生态制剂有促生长、调节肠道功能等,如果添加在饲料中喂服,不但可以提高鸡群的抗病力,对大肠杆菌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的腹泻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5.3 中药预防大肠杆菌病 在国家养殖减抗的呼声下,中药成为鸡场的抗病新宠。中草药在治疗大肠杆菌病方面别具一格,它集清热、解毒、杀菌促进免疫于一体,标本兼治,效果确实。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用于治疗大肠杆菌病的中草药复方制剂很多,应进行筛选。单纯因大腸杆菌感染而发病的情况较少,大部分都是继发或混合感染,治疗中要辨证施治,才能确保疗效。中药方:黄连60 g,黄芩60 g,紫花地丁60 g(至少50 g),栀子50 g,大黄40 g,木香50 g,白头翁50 g,知母50 g,秦皮60 g,甘草40 g,烘干粉碎后按500 g拌饲料100 kg,自由采食,连用3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