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积极探究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并以金华燕尾洲公园为例,分析实际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旨在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提升海绵城市建设水平,提升我国环境整体质量。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1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6-0320-01
引言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符合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因此围绕海绵城市建设展开谈论很有必要。
1 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建设规划碎片化
当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矛盾,城市建设规划的碎片化就是最近一段时间经常被提及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有些城市不注意或不善于对城市综合问题进行梳理和把握,也没有制定科学系统的建设方案,仅停留在简单盲目地上一些支离破碎的项目上,这一问题较为突出,也是制约我国海绵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1.2 城市改造难度大
海绵城市改造中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例如如何综合整治城市河道恢复城市河道原有生态系统、如何合理组合灰色基础设施以及绿色基础设施、如何确保各个项目从设计到竣工都保持高标准、如何确保海绵城市规划顺利实施等,此外,由于中国各地城市都有新老城区混杂交错的特点,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等问题成为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老城区一般绿地率比较低,缺少海绵城市建设所需的能够吸纳雨水的基础设施,而开展原有基础设施的改造、水涝点的整治、绿化带的调整等工作,会触及一些部门及居民的利益,因此实施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新城区尽管具有相对高的绿化率,但是硬质化的建设使其普遍缺乏海绵体功能。
1.3 相关法规欠缺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起步较晚,低影响开发在国内还处于推广阶段,各设计部门对六大雨水处理工程不熟悉,相关的设计规范基本上也是一片空白,系统的评估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法规方面也亟待完善,尤其是要制定有地域特征的且与地方发展相适应的海绵城市标准、技术规范。
1.4 融资层面
社会资本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普遍持谨慎态度。2014年7月,财政部第43号文件发布,提供了新一届政府对城市融资和地方债务治理的框架,其中明确提出将逐步剥离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创新型项目投融资模式,但是社会资本普遍对此持谨慎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是海绵城市PPP项目融资环境不确定性较大,具体表现在建设项目融资主体权责和地位不明确,没有法律层面的相关界定。
2 海绵城市建设策略
2.1 创新海绵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
一,在整体性思维指导下整合相关部门形成合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设海绵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破除条块分割各管一摊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注重加强城市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合作;
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制度化。海绵城市建设应规划先行,而规划应制度化,杜绝主观性、随意性和短期性。从环境战略评价的高度科学编制规划,建立海绵城市空间规划体系,注重规划的连续性;
三,将协商民主制度引入海绵城市建设。居民作为城市的主人,其对于海绵城市建设具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以及监督权,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协商民主制度,听取民意,同时要以为居民服务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2 提高城市建成区的绿地率
众所周知,未开发的自然绿地的年径流量的外排率在15%~20%,这就是最好的自然海绵体。因此,只有尽可能地提高绿地率,才能确保开发后的地面径流系数接近于开发前的地面径流系数,才能減少雨水的外排量。所以提高城市建成区的绿地率可以确保海绵体的总量,使海绵城市建设事半功倍。因此,所有建设规划都应以保护绿地面积这一自然海绵体作为前提条件。我国要求园林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大于31%,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大于35%,因此海绵城市建设的绿化率不能低于这个标准,同时尽力提升绿化率。因此海绵城市建设中应扩大绿地、水域等生态空间,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城市绿地,推广立体绿化、屋顶绿化。开展城市山体、水体、废弃地、绿地修复,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措施,实施城市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加强城市周边和城市群绿化,实施“退工还林”,成片建设城市森林,大力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2.3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中来,鼓励技术企业与金融资本结合,采用总承包方式承接相关建设项目,发挥整体效益。进一步完善PPP模式(公私合营模式),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明确权利义务,确保合作顺利完成,并取得预期收益。
4 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文章以金华燕尾洲公园为例,分析海绵城市建设。
金华燕尾洲公园位于浙江省金华市金华江、义乌江与武义江三江交汇处。其灵动的流线设计语言,将场地上的原有流线型建筑、季节性的水流和川流不息的人流有机地编织在一起,解决了瞬时人流和日常休闲空间的使用矛盾,创造了富有弹性的体验空间和社会交往空间,实现了景观的社会弹性,如图1所示。
设计方案尽可能保留原有的植被和环境,采取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完善和丰富场地中的食物链,从而促进湿地内生物多样性的提高,使其形成健康的、能够自我维持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都市人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逐渐忘却了田园之美,而在生硬的水泥防洪堤的传统观念的支配下,堤坝难以成为城市公园景观的一部分。这一设计理念正是希望破除这种落后的意识,唤回人们内心的田园情怀。
结语
总而言之,海绵城市是一个具有世界性意义的话题,尤其与中国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发展相契合。因此,相关人员应深入分析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不足,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同时提升城市建成区的绿地率,保障海绵城市建设效果,推动我国城市建设向着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世南,戴仁璋.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01):88-92+99.
[2] 刘严萍,王磊.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7,19(01):36-38.
[3] 辜延艳.海绵城市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福建建筑,2017(07):161-163.
[4] 任陶冶.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9):200.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1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6-0320-01
引言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符合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因此围绕海绵城市建设展开谈论很有必要。
1 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建设规划碎片化
当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矛盾,城市建设规划的碎片化就是最近一段时间经常被提及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有些城市不注意或不善于对城市综合问题进行梳理和把握,也没有制定科学系统的建设方案,仅停留在简单盲目地上一些支离破碎的项目上,这一问题较为突出,也是制约我国海绵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1.2 城市改造难度大
海绵城市改造中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例如如何综合整治城市河道恢复城市河道原有生态系统、如何合理组合灰色基础设施以及绿色基础设施、如何确保各个项目从设计到竣工都保持高标准、如何确保海绵城市规划顺利实施等,此外,由于中国各地城市都有新老城区混杂交错的特点,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等问题成为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老城区一般绿地率比较低,缺少海绵城市建设所需的能够吸纳雨水的基础设施,而开展原有基础设施的改造、水涝点的整治、绿化带的调整等工作,会触及一些部门及居民的利益,因此实施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新城区尽管具有相对高的绿化率,但是硬质化的建设使其普遍缺乏海绵体功能。
1.3 相关法规欠缺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起步较晚,低影响开发在国内还处于推广阶段,各设计部门对六大雨水处理工程不熟悉,相关的设计规范基本上也是一片空白,系统的评估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法规方面也亟待完善,尤其是要制定有地域特征的且与地方发展相适应的海绵城市标准、技术规范。
1.4 融资层面
社会资本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普遍持谨慎态度。2014年7月,财政部第43号文件发布,提供了新一届政府对城市融资和地方债务治理的框架,其中明确提出将逐步剥离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创新型项目投融资模式,但是社会资本普遍对此持谨慎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是海绵城市PPP项目融资环境不确定性较大,具体表现在建设项目融资主体权责和地位不明确,没有法律层面的相关界定。
2 海绵城市建设策略
2.1 创新海绵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
一,在整体性思维指导下整合相关部门形成合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设海绵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破除条块分割各管一摊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注重加强城市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合作;
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制度化。海绵城市建设应规划先行,而规划应制度化,杜绝主观性、随意性和短期性。从环境战略评价的高度科学编制规划,建立海绵城市空间规划体系,注重规划的连续性;
三,将协商民主制度引入海绵城市建设。居民作为城市的主人,其对于海绵城市建设具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以及监督权,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协商民主制度,听取民意,同时要以为居民服务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2 提高城市建成区的绿地率
众所周知,未开发的自然绿地的年径流量的外排率在15%~20%,这就是最好的自然海绵体。因此,只有尽可能地提高绿地率,才能确保开发后的地面径流系数接近于开发前的地面径流系数,才能減少雨水的外排量。所以提高城市建成区的绿地率可以确保海绵体的总量,使海绵城市建设事半功倍。因此,所有建设规划都应以保护绿地面积这一自然海绵体作为前提条件。我国要求园林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大于31%,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大于35%,因此海绵城市建设的绿化率不能低于这个标准,同时尽力提升绿化率。因此海绵城市建设中应扩大绿地、水域等生态空间,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城市绿地,推广立体绿化、屋顶绿化。开展城市山体、水体、废弃地、绿地修复,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措施,实施城市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加强城市周边和城市群绿化,实施“退工还林”,成片建设城市森林,大力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2.3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中来,鼓励技术企业与金融资本结合,采用总承包方式承接相关建设项目,发挥整体效益。进一步完善PPP模式(公私合营模式),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明确权利义务,确保合作顺利完成,并取得预期收益。
4 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文章以金华燕尾洲公园为例,分析海绵城市建设。
金华燕尾洲公园位于浙江省金华市金华江、义乌江与武义江三江交汇处。其灵动的流线设计语言,将场地上的原有流线型建筑、季节性的水流和川流不息的人流有机地编织在一起,解决了瞬时人流和日常休闲空间的使用矛盾,创造了富有弹性的体验空间和社会交往空间,实现了景观的社会弹性,如图1所示。
设计方案尽可能保留原有的植被和环境,采取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完善和丰富场地中的食物链,从而促进湿地内生物多样性的提高,使其形成健康的、能够自我维持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都市人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逐渐忘却了田园之美,而在生硬的水泥防洪堤的传统观念的支配下,堤坝难以成为城市公园景观的一部分。这一设计理念正是希望破除这种落后的意识,唤回人们内心的田园情怀。
结语
总而言之,海绵城市是一个具有世界性意义的话题,尤其与中国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发展相契合。因此,相关人员应深入分析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不足,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同时提升城市建成区的绿地率,保障海绵城市建设效果,推动我国城市建设向着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世南,戴仁璋.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01):88-92+99.
[2] 刘严萍,王磊.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7,19(01):36-38.
[3] 辜延艳.海绵城市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福建建筑,2017(07):161-163.
[4] 任陶冶.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