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传统的教、学、练、考的“线性模式”,提出围绕问题,解决问题,互动探究的“环形模式”。采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看书研究、讨论交流、情感碰撞、思想激发等方法,使每个人都可能既是学生,又是教师;既是问题的提出者,又是问题的解决者。美学知识不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带有生命,富有感情,充分体现这一教学模式的人本主义思想。
关键词:线性模式;环形模式;交互平台;探讨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94(2014)05-0098-03
如何在大学的人文素质类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探究精神和追求真、善、美的品格?笔者以美学概论课堂教学为例,提出了“课本是地图,教师是向导,学生是探索者”的教学原则,并把传统的课堂教学“线性模式”改为“环形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独立学习、探索学习、交流互动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了一个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平台,在这样一个交互平台上,每个人都能围绕课程中心内容畅所欲言,平等自由地交流。
一、“环形模式”教学的特点
所谓“环形模式”教学,是针对传统的“线性模式”教学而言的。“线性模式”的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确定性,教学方式的统一性,教学效果的标准化,学生就像自动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是同一种模型,一个规格,以单一的“线性”的方式制作出来的。“线性模式”的教学适应于过去资源匮乏、信息单一、地域封闭的环境,具有知识传递的明确性、单一性、稳定性等特点。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普及,已经让知识传播变得快捷、高效、无处不在。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习者,有着更丰富、更精彩、更个性、更生动的生命体验[1],教育的过程就是把这些体验激发出来,传达出来,通过交流互动体现每一个学生的价值。每个学生的价值得到了实现,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研究,提出了教学的“环形模式”。
“环形模式”的教学是针对无所不在的信息和个性化的学生而言的。教学不仅仅是教师讲,学生听,记笔记,作业复习考试这样的流程,而是把课堂变成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课堂是舞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个人都是自主地、平等的,同时,又是交流的、互动的。“环形模式”的教学具有多元性、动态性、创新性的特点,在大学的人文类课堂教学上,实施环形模式教学,能有效地贯彻学科的学术性,探索性,创新性,充分体现其人文精神。从“线性模式”到“环形模式”的转变,使美学课堂教学产生了质的飞跃,使长期以来困扰在教学中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美学概论课堂教学“环形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有机结合
通过电影、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聚焦现实生活中色彩斑斓的“美”的现象,运用美学的基本理论加以探讨和研究。真正实现课本知识源于现实生活,学生学习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2]
(二)个体思考和集体互动有机结合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从本质上讲,就是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人的情感世界。美学概论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让课堂学习成为一个开放的、活跃的互动平台,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整个课堂就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大舞台。
(三)学生探索和教师指导有机结合
一个好的教学,不仅仅取决于教师教授了多少,更多的是取决于学生学到了多少;教学的目的不是给予学生现成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知识从问题中来,学习的乐趣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来,从而真正体现出探究式教学方法的魅力所在。
(四)课程论文和学术探讨有机结合
人文素质类课程的特点就在于它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功利与非功利相结合,几乎每节课的教学都充满了问题和困惑,而这些问题和困惑不仅能写成课程论文,还可不断积累成为学术探讨的话题,为学生将来的毕业论文做准备,为他们今后在生活工作中勤于思考、勇于担当打下良好的基础。[3]
二、“环形模式”教学的实施方法和流程
(一)创设探索交流的平台
在“环形模式”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以美学概论课的课本为地图,通过多媒体和手机网络,选择和甄别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汇聚到课堂上来,充实了美学概论的相关知识,打破了台上与台下、老师与学生、课堂内与课堂外的界限。整个课堂成为了一个由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探索交流平台。
(二)开展课堂辩论
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展开辩论,才能使抽象的美学知识鲜活生动,富有情感。但学生一开始并不会主动参与,个别学生还对这种方式产生怀疑和抵触心理。对此,笔者先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想法传达给学生,并且提出一些困惑让学生与笔者一起探讨,学生开始有了想法,个别学生主动讲自己的观点,带动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有时课堂的争论很激烈,有时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反应出乎教师意料之外,而这样的时候,往往是学生积极性最高,思维最活跃的时候。
(三)检验学习成效
学期结束的考察作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做一个“美的展示”,内容形式不限,把自己在生活中最感动、最能体现生命自由、创造的东西表现出来;二是写一篇关于美学学科的论文,在学术层面上对美学学科涉及到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由于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培养了一定的探讨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并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己的情感,捕捉心灵的律动。在学期结束的“美的展示”环节中,学生制作的PPT和各种表演展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亲情、爱情、友情之美;山水、自然、生态之美;艺术创意、文学语言、生活情趣之美都在作品的展示中有所体现。可以说,“美”熔铸在了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三、“环形模式”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知识来源于问题,问题产生学问”。学生首先熟悉课本知识,再借阅参考书籍,收集网上资料,经过了充分准备后进行课堂讨论,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美的现象和误区进行辩论。上课的原则是:课本是地图,老师是向导,学生是探索者。每个人既是导演又是观众,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学生真正成为了知识的探索者和运用者,老师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尊重和满足。
(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以美学概论课为例,开学的头几节课,并不是由老师讲授什么是美学?美学课的基本原理、方法是什么?而是从现实生活中的“美”出发,让大家思考思考自己心目中的“美的形象”、“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关于“美”你能够提出些什么问题。因为没有先入为主的观念限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是带着问题看书学习,不再把课本上的内容作为标准答案死记硬背,而是以课本为核心,在老师引导,学生互动交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启迪心灵,情感升华
美是什么?美是自然,美是自由,美是心灵深处的感动。正因为美没有定论,所以每个人都能是美的欣赏者和创造者。每个人都开始关注自己的情感,捕捉心灵的律动,感受生活和艺术的美好,从而培养了对美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对美学理论也有了一定的兴趣。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美是生命力的彰显和感动,人的生命历程,正是在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每个人都是“美”的创造者,都可以传递发自内心的感动——这正是美学课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在探讨和交流的过程中,美学的理论启迪心灵,美学的实践让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思想情感的提升。[4]
圆是大自然中最美妙的图形,宇宙万物的生物圈在本质上就是这样一个圆,圆上的每一个点都是自由和平等的,才能保证这个圆,既可以运动,又可以停止;周而复始,勇往直前。“环形模式”教学,就是这样一个丰满的、运动的圆,圆上的每个人围绕着一个圆心,自由、平等地互动交流。
“环形模式”教学融问题教学,启发教学、互动教学、信息技术教学、学术品德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训练为一体,打破台上与台下,老师与学生,课堂内与课堂外的界限,不仅解放了教师,使教师从站在讲台上独自表演的“演员”,变成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导演”;而且解放了学生,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的思考者和创造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杨平.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性转换[J].美与时代,2003(6):5-8.
[2]万平,冯乃光.关于网络课程“美学概论”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1):2-3.
[3]张一玮.《艺术概论》和《美学概论》:两门大学基础课教学的若干主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5):3-4.
[4]郭玉生.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三创”教育初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9):2-3.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is a linear model of teaching、learning、 practicing、testing.While another model of raising questions,thinking,reading and researching,discussing and communicating,emotional impact,inspired thinking is called “ring model”,which is an interactive inquiry-based teaching method that focuses on problem solving.In such a “ring model”,everyone may not only be students,but also teachers;not only be the one who raises questions,but also the one who solves problems.Knowledge is no longer stiff dogma,but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that full of life and inspiration.
Key words:linear model;ring model;interactive platform;discuss the exchange
责任编辑徐晶
关键词:线性模式;环形模式;交互平台;探讨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94(2014)05-0098-03
如何在大学的人文素质类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探究精神和追求真、善、美的品格?笔者以美学概论课堂教学为例,提出了“课本是地图,教师是向导,学生是探索者”的教学原则,并把传统的课堂教学“线性模式”改为“环形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独立学习、探索学习、交流互动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了一个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平台,在这样一个交互平台上,每个人都能围绕课程中心内容畅所欲言,平等自由地交流。
一、“环形模式”教学的特点
所谓“环形模式”教学,是针对传统的“线性模式”教学而言的。“线性模式”的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确定性,教学方式的统一性,教学效果的标准化,学生就像自动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是同一种模型,一个规格,以单一的“线性”的方式制作出来的。“线性模式”的教学适应于过去资源匮乏、信息单一、地域封闭的环境,具有知识传递的明确性、单一性、稳定性等特点。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普及,已经让知识传播变得快捷、高效、无处不在。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习者,有着更丰富、更精彩、更个性、更生动的生命体验[1],教育的过程就是把这些体验激发出来,传达出来,通过交流互动体现每一个学生的价值。每个学生的价值得到了实现,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研究,提出了教学的“环形模式”。
“环形模式”的教学是针对无所不在的信息和个性化的学生而言的。教学不仅仅是教师讲,学生听,记笔记,作业复习考试这样的流程,而是把课堂变成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课堂是舞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个人都是自主地、平等的,同时,又是交流的、互动的。“环形模式”的教学具有多元性、动态性、创新性的特点,在大学的人文类课堂教学上,实施环形模式教学,能有效地贯彻学科的学术性,探索性,创新性,充分体现其人文精神。从“线性模式”到“环形模式”的转变,使美学课堂教学产生了质的飞跃,使长期以来困扰在教学中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美学概论课堂教学“环形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有机结合
通过电影、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聚焦现实生活中色彩斑斓的“美”的现象,运用美学的基本理论加以探讨和研究。真正实现课本知识源于现实生活,学生学习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2]
(二)个体思考和集体互动有机结合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从本质上讲,就是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人的情感世界。美学概论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让课堂学习成为一个开放的、活跃的互动平台,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整个课堂就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大舞台。
(三)学生探索和教师指导有机结合
一个好的教学,不仅仅取决于教师教授了多少,更多的是取决于学生学到了多少;教学的目的不是给予学生现成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知识从问题中来,学习的乐趣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来,从而真正体现出探究式教学方法的魅力所在。
(四)课程论文和学术探讨有机结合
人文素质类课程的特点就在于它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功利与非功利相结合,几乎每节课的教学都充满了问题和困惑,而这些问题和困惑不仅能写成课程论文,还可不断积累成为学术探讨的话题,为学生将来的毕业论文做准备,为他们今后在生活工作中勤于思考、勇于担当打下良好的基础。[3]
二、“环形模式”教学的实施方法和流程
(一)创设探索交流的平台
在“环形模式”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以美学概论课的课本为地图,通过多媒体和手机网络,选择和甄别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汇聚到课堂上来,充实了美学概论的相关知识,打破了台上与台下、老师与学生、课堂内与课堂外的界限。整个课堂成为了一个由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探索交流平台。
(二)开展课堂辩论
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展开辩论,才能使抽象的美学知识鲜活生动,富有情感。但学生一开始并不会主动参与,个别学生还对这种方式产生怀疑和抵触心理。对此,笔者先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想法传达给学生,并且提出一些困惑让学生与笔者一起探讨,学生开始有了想法,个别学生主动讲自己的观点,带动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有时课堂的争论很激烈,有时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反应出乎教师意料之外,而这样的时候,往往是学生积极性最高,思维最活跃的时候。
(三)检验学习成效
学期结束的考察作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做一个“美的展示”,内容形式不限,把自己在生活中最感动、最能体现生命自由、创造的东西表现出来;二是写一篇关于美学学科的论文,在学术层面上对美学学科涉及到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由于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培养了一定的探讨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并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己的情感,捕捉心灵的律动。在学期结束的“美的展示”环节中,学生制作的PPT和各种表演展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亲情、爱情、友情之美;山水、自然、生态之美;艺术创意、文学语言、生活情趣之美都在作品的展示中有所体现。可以说,“美”熔铸在了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三、“环形模式”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知识来源于问题,问题产生学问”。学生首先熟悉课本知识,再借阅参考书籍,收集网上资料,经过了充分准备后进行课堂讨论,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美的现象和误区进行辩论。上课的原则是:课本是地图,老师是向导,学生是探索者。每个人既是导演又是观众,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学生真正成为了知识的探索者和运用者,老师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尊重和满足。
(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以美学概论课为例,开学的头几节课,并不是由老师讲授什么是美学?美学课的基本原理、方法是什么?而是从现实生活中的“美”出发,让大家思考思考自己心目中的“美的形象”、“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关于“美”你能够提出些什么问题。因为没有先入为主的观念限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是带着问题看书学习,不再把课本上的内容作为标准答案死记硬背,而是以课本为核心,在老师引导,学生互动交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启迪心灵,情感升华
美是什么?美是自然,美是自由,美是心灵深处的感动。正因为美没有定论,所以每个人都能是美的欣赏者和创造者。每个人都开始关注自己的情感,捕捉心灵的律动,感受生活和艺术的美好,从而培养了对美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对美学理论也有了一定的兴趣。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美是生命力的彰显和感动,人的生命历程,正是在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每个人都是“美”的创造者,都可以传递发自内心的感动——这正是美学课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在探讨和交流的过程中,美学的理论启迪心灵,美学的实践让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思想情感的提升。[4]
圆是大自然中最美妙的图形,宇宙万物的生物圈在本质上就是这样一个圆,圆上的每一个点都是自由和平等的,才能保证这个圆,既可以运动,又可以停止;周而复始,勇往直前。“环形模式”教学,就是这样一个丰满的、运动的圆,圆上的每个人围绕着一个圆心,自由、平等地互动交流。
“环形模式”教学融问题教学,启发教学、互动教学、信息技术教学、学术品德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训练为一体,打破台上与台下,老师与学生,课堂内与课堂外的界限,不仅解放了教师,使教师从站在讲台上独自表演的“演员”,变成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导演”;而且解放了学生,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的思考者和创造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杨平.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性转换[J].美与时代,2003(6):5-8.
[2]万平,冯乃光.关于网络课程“美学概论”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1):2-3.
[3]张一玮.《艺术概论》和《美学概论》:两门大学基础课教学的若干主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5):3-4.
[4]郭玉生.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三创”教育初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9):2-3.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is a linear model of teaching、learning、 practicing、testing.While another model of raising questions,thinking,reading and researching,discussing and communicating,emotional impact,inspired thinking is called “ring model”,which is an interactive inquiry-based teaching method that focuses on problem solving.In such a “ring model”,everyone may not only be students,but also teachers;not only be the one who raises questions,but also the one who solves problems.Knowledge is no longer stiff dogma,but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that full of life and inspiration.
Key words:linear model;ring model;interactive platform;discuss the exchange
责任编辑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