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英语文学语言与电影媒介的对话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en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很多文学作品都被后人翻拍成电影,而其中以对其经典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改编最多,在这种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电影的过程中,它实现了与电影媒介的互动。电影媒介在重视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情节之时,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加工。本文试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文学原著与电影改编之间的互动做一番分析,希望能为读者和观众再欣赏这部经典悲剧时,提供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威廉·莎士比亚 《罗密欧与朱丽叶》 文学改编 电影
  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为重要的文学巨匠之一,莎士比亚的著作对于世界文学界有着极为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人们至今仍能从他的作品中汲取最为珍贵的精神养料,这也是莎士比亚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而在他众多的作品中尤其以喜剧作品最为杰出,个性鲜明的人物,优美的文句都已渗透于英美文化的每个角落,也成就了英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开始出现于人类的文明中,这种艺术有着巨大的包容性,或者说它本身就是各种传统艺术形式的电影化,诸如建筑、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都在电影对其的汲取中实现了电影化发展,并且作为电影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丰富着电影的内涵和表达,而其中尤以戏剧与电影的关系最为密切。后人往往将电影的发展和形成与戏剧这一艺术形式建立紧密的联系,从电影初始阶段其典型的戏剧化特征中,我们也能对其之间的关系窥探一二,由此而来,文学作品(戏剧作品)就成为了电影最为常见的呈现主题之一。在电影与文学作的品融合中,电影也对其实现了电影化,这种电影化是同化的过程,也是一种与传统艺术进行互动的过程。在此,我们就对莎士比亚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改编,以及英语文学语言与电影媒介的对话互动做一番探讨。
  一 莎士比亚文学概述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a,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同时也是全世界文坛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他在16世纪和17世纪之交开始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并凭借着其才华横溢的戏剧作品而声名鹊起,在其戏剧作品中尤以华丽精美的语言和直击人性本质的故事情节最为人称道。除此之外,莎士比亚还特别擅长在他的戏剧作品中设置戏剧冲突,通过对社会传统权威的挑战,以及人性中愤怒、激情、自暴自弃、贪婪、爱情、自负、同情等情绪的描写,人性的冲动本质就淋漓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也是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能够成为永恒经典的根本原因。
  读者或观众的意见是莎士比亚在创作的过程中最为关注的重点,并且其作品在一段时期由于受到英国女王的喜爱,而大肆颂扬忠诚、天才、力量、和荣誉等,总体上来说,其作品还是相对保守,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多能满足当时观众对于剧中所传递的价值观的需求,甚至在今天,关于爱情和暴力情节的描写仍是其作品具备很大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二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电影改编
  在莎士比亚众多的文学经典中,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电影改编是最多的,其中呈现的不被认可的青春爱情、世族仇恨、缘分与宿命、光明与黑暗、仇恨与爱情、青春与衰老等主题都是有着很强普适性的电影主题,因此其也最为影视作品所看重。其实,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早在莎士比亚进行创作之前就已经在意大利的民间广为流传,莎士比亚在依此为创作题材时,根据伊丽莎白时期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对男女主人公的激烈爱情进行了大胆描写,其呈现的价值观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而后人在此基础上又多参照自己所处时代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潮流对《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改编,也就有了众多影视版本的出现。在这个改编的过程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一部经典实现了动与静、视与听、表现与再现、时与空的完美结合,从而成就了其在被挖掘和塑造中的巨大潜力。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源于其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洞察,这也是其吸引众多影视媒介将其作品搬上荧幕的重要原因之一。这部作品成于1579年,凭借着其主题的普适性、思想的深刻性、语句的华丽性成就了其经典地位,在其死后的几个世纪里一直是人们追捧的对象,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更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类型出现在人类的文明中时,它凭借着自身视听合一、音画合一的特性,以及与其他传统艺术的完美融合,很快地就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而电影也就成为了施于《罗密欧与朱丽叶》最大的形式变化。早在1899年莎士比亚的作品就开始出现在无声电影时期,并受到影视制作行业的欢迎,如巴兹·卢赫曼执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亨利五世》《理查三世》等都已经出现,后来在1908年也出现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默片;之后如1911年埃德温·山豪士也拍摄了一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影片,并在1916年重拍而成为电影史上的一部佳片。
  当电影艺术于1929年进入有声电影时期后,加工编辑原作的剧本对话就成为改编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重要工作,而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改编一直都是无声和有声电影时期重要的题材之一,在1936年,米高梅的电影制作人就采用好莱坞的电影制式将《罗密欧和朱丽叶》进行了改编,并为此投入了200万美元,而且利用100亩空地专门搭建了维罗那的布景,莎士比亚式的语言和艺术性气息在剧中得到了很好的保留。之后,英意合拍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并在当年的1956年的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在彩色电影中15世纪的意大利得到了炫目的呈现,其美术设计的完美应用得到了众多观众的好评,在电影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1961年,以莎士比亚的《罗密欧和朱丽叶》为原型改编的音乐剧《西区故事》被搬上了大荧幕,这部音乐剧对莎士比亚的原著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将呈现的主题融入了现代黑帮年轻人的仇怨,并且在电影的拍摄取景上也跳出了棚布景的圈子,将镜头转移到纽约的街头,曼哈顿西部贫民区成为了电影呈现的时空背景,爱情的悲剧、及流氓阿飞的暴力活动、种族问题和典型的美国式生活成为了电影镜头展现的主要内容。这种改编正好契合了当时好莱坞新旧交替的形势,电影改变的新意也迎合了时代潮流与大众所好,融入了新的对白风格和新时代的摩登气息。   1969年英意两国又联合制作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电影,当时时髦的“真实电影”在拍摄中被融入了进去,情爱、舞会和械斗等镜头均在高度灵活的摄影技巧中得到了灵活而流畅地展现。但是这部电影在对原著对白的处理上则显得很失水准,莎士比亚原著中那种浪漫而艺术性的气息全无,完全变成了一场激情动作电影。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在此后几十年的时间里,莎士比亚戏剧的黄金时代仿佛已经过去,当今社会的潮流似乎已经将这种古典而艺术的戏剧边缘化,很多观众对那种经典元素的电影手法呈现似乎已经疲乏,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很多电影从业者开始尝试另辟蹊径,他们希望能够在经典和现代、本土与异国中间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以实现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经典最大价值的利用,并将莎士比亚这个经典人物的现代意义呈现在舞台上,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好莱坞导演鲁霍曼指导的1995年新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出现了,这部新版的改编电影具有后现代主义的色彩和激情,在呈现上给人一种现代与古典之间交替的错觉,他利用移花接木的形式,将虚拟的现实置于莎士比亚故事框架之中。导演在电影的指导中,将大众对于这部经典的解读完全颠覆了,迎合了当时美国社会青年一代的潮流和心理,在电影中时空之间、现代与经典之间都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和融合,并且在其电影表达的手法上融入了众多的后现代主义的元素,进而使这部电影在口味上迎合了当时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趋势。在剧情上,鲁霍曼执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保留了原著中的基本剧情,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主线还是不变的,但是作为视觉与听觉艺术结合体的现代电影艺术,其在时空的呈现上就加入了更多导演和编剧的主观性,在现实场景和声色效果上有了更多的自由发挥。导演在情节和台词上保留了原著中古典的气质,并在对此基础上,为莎士比亚和罗密欧穿上了一层现代时尚的外衣。原著中唯美、暴力和浪漫在这部电影里,同样在这部电影里得到了保留。这是导演对于莎翁的尊重也是对观众情感和认知的尊重,我们在这部电影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到原著中暴力、唯美、迷幻而又浪漫的气质;在时空方面,导演有意而为之的错位使后现代主义的元素为这部电影加入了更多的后现代主义气息,迎合了当今大众文化的主流趋势。
  关于鲁霍曼导演改编的这部《罗密欧与朱丽叶》,很多人将其作为对经典《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最为大胆的改编,在鲁霍曼执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其有意地夸张了美国新一代青年中狂躁迷惘的情绪,标新立异的装扮、乖张的行为、对爱情的向往、对生活的迷失、暴力等这些无意义的生活体验都出现在了电影的表达中,将现代美国社会中新一代青年的社会问题夸张地凸显了出来。导演在这部经典著作的翻拍过程中,处处渗透着“历史感消失”的特征,而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的重要特性,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将这部原本发生在16世纪的故事场景推到了20世纪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古老的悲剧爱情故事就在导演的镜头下产生了后现代化的特征和意义。
  三 结语
  莎士比亚的经典总是给读者和观众以浓重的人文关怀,并且在电影等新媒介对其改编和演绎的过程汇中渗透着新的时代意义和文学价值,电影媒介与文学语言在这个互动和对话的过程中实现了激情的碰撞,并且创作出更多的闪光点,以此促进着经典新时代的演绎和新时代对经典的重温。
  参考文献:
  [1] 陈潇潇:《英语文学语言与电影媒介的对话——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改编》,《电影评介》,2006年第18期。
  [2] 李雪菲:《论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现代电影演绎》,《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年第4期。
  [3] 孙云霞、刘彦红、何欣:《英文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评析》,《时代文学》,2010年第7期。
  [4] 莫小青:《继承与颠覆——谈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电影改编》,《世界电影》,2003年第4期。
  [5] 李伟民:《在社会与命运中毁灭的美与爱——论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6] 杨深林:《〈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语言特点之比较研究》,《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7] 靳惠玲:《东方之绝唱,西方之神话——谈〈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年第3期。
  [8] 高琪:《中西方愛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才智》,2011年第10期。
  (吴玉飞,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2012级在读博士生)
其他文献
摘要 《黑暗的心》出自于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大师约瑟夫·康拉德之手,是20世纪中篇小说经典之一。该小说中五位女性人物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他者”印象。本文以象征主义和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该小说中几位女性 “他者”形象的象征意义,表明康拉德亲“女性主义”的态度。  关键词:约瑟夫·康拉德 女性主义 象征主义  一 引言  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出生于波兰,1886年加入英国国籍。
期刊
摘要 阿尔贝·加缪,法国最具名望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之一,“荒谬主义”文学的大师。多数对于阿尔贝·加缪的分析集中于其荒诞的文学叙事形式下展现出的个人思想哲学以及人道主义情怀。作者在此篇文章中将运用后者民理论家霍米·巴巴“混杂文化身份”理论对加缪的文化身份进行浅析,并尝试指出其“混杂文化身份”背景下所产生的对于身份的追溯是其文学及哲学思想的来源。  关键词:阿尔贝·加缪 混杂身份 霍米·巴巴 后
期刊
摘要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著名作家,可谓著作等身,有很多传世不朽之作。《巴黎圣母院》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并被改编成电影、音乐剧搬上银幕。雨果一生钟爱建筑艺术,并把建筑艺术融入到了他的文学作品中。《巴黎圣母院》中建筑艺术的描写贯穿始终,不同角度的建筑描写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关键词:维克多·雨果 建筑艺术 文学  建筑师建造的亭台楼阁,是芸芸众生的栖身之所;文学家营造的大千世界,是普罗众生的神
期刊
摘要 芥川龙之介在他的作品中描写了很多“恶人”形象。这些“恶人”性格各异,有的恶到极致、有的恶的可怜、有的也会幡然悔悟。这些“恶人”形象不仅增加了芥川龙之介文学作品的可读性与思想性,而且也从另一个侧面暴露了人性的善恶美丑。本文以《罗生门》《蜘蛛之丝》《竹林中》三部小说的“恶人”形象为例,分析这些恶人形象的特点,探究芥川龙之介的人性观。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恶人 人性  引言  芥川龙之介(189
期刊
摘要 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之作,作品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细腻而饱满,具有非常高的心理分析价值。本文运用西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人格结构理论和自我防御机制对主人公的“自我”、“本我”和“超我”进行分析,揭示出主人公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及其最终走出“孤儿根性”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伊豆的舞女》 精神分析 孤儿根性  《伊豆的舞女》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川端康成将自己青年时期对伊豆
期刊
摘要 田边圣子是日本战后出现的女性作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她的小说中有很多是以“剩女”为主人公的,“剩女”这一词语在当今社会已被广泛使用,但在当时日本战败时期,这个词语表达的意义和现代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本文通过对“剩女”一词的解说和对田边作品中主人公的分析来解读战争独身女性,从而更深刻地剖析田边小说以“剩女”为主人公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关键词:剩女 战败期 战争独身女性  田边圣子是日本当代一
期刊
摘要 《世说新语》论述了魏晋人生活上人格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山水美的发现和晋人的艺术心灵,成为体现魏晋士族文人精神风貌和文化品位的重要媒介。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本文对《世说新语》中魏晋时期名士的行为习惯、审美观、人生观加以分析,针对《世说新语》中的死亡意识的表达及其形成原因进行评论与总结。  关键词:魏晋 生命 死亡意识 悲剧审
期刊
摘要 日本明治时代著名诗人正冈子规一生所作汉诗多达两千首。尔后,他亲自挑选、出版汉诗集《汉诗稿》。纵观子规的汉诗,不乏有取材于中国古典,进行再创作的诗篇。本文通过对正冈子规汉诗的考察,从汉诗中的中国典故·成语、中国诗人、庄子思想三个方面解读正冈子规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受容。  关键词:正冈子规 《汉诗稿》 中国古典文学 受容  正冈子规(1867-1902)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俳句诗人、和歌歌人。虽说
期刊
摘要 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描写了书香门第子弟谭绍闻堕落败家,又在别人的帮助下浪子回头重振家业的故事。通过对《歧路灯》阐述的教育观的解读,可以反映出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哲学思想及当时的社会思潮,这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具有深刻意义。  关键词:《歧路灯》 儒家思想 程朱理学 哲学思想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歧路灯》是李绿园用了近30年的时间苦心经营的一部巨著。此书完稿后并未付之印行,近2
期刊
摘要 悲剧是戏剧艺术当中最古老且最为重要的风格体裁之一,对于悲剧美的研究应当贯穿在戏剧艺术的理论研究当中。本文从戏剧创作的角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对悲剧美进行原理上的解析,试图通过对比研究悲剧美的形态和形成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戏剧当中的悲剧创作有所助益。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跨學科的交叉研究法,本文的结论认为:悲剧美的普遍接受度是极高的,人类非常乐于在悲剧中感受这种艺术美感。而这种美感的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