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终于解放了。”6月8日下午,走出高考考场的齐岩给父母打电话,向他们报告自己今天的考试状况,顺便告诉他们自己和同学今天要进行一场狂欢,以告别自己12年来的寒窗苦读。
恢复高考36年,当初参加考试的青年如今已为人父母,高考之于他们,和他们的子女一辈,经历了什么,改变了什么,意味着什么?
高考全家总动员
高考前夕,山西太原某酒店因大型会议入驻,截至5月底,只接受了约16间的高考房预定,和其他普通酒店相比,除了“有隔音设置”和“四折优惠”外并没有其他特殊之处,但考生家长更看重的是这里的地理位置,酒店距离街对面的高考考点十二中步行只需5分钟。
临近高考,这家酒店值班经理刘某说:“现在学校附近的酒店客房都很紧张,去年有考生因为迟到两三分钟而被拒考,今年家长为了不犯同样的错误,都希望孩子能离学校越近越好,恨不能住到学校里去。”
“如今高考真是全家上阵,如临大敌。我们那时候一家有三五个孩子,父母根本没工夫管,最多是高考那几天吃点好的,现在都是车接车送,以前家里有辆自行车就不错了。”这种贵宾式待遇是1978年参加高考的刘路远想都不敢想的,“我们高考那会和平时没什么两样,骑车从村里到县城参加考试要独自往返10公里,考场外静谧无人,没有家长等候也没有旅行社推销和免费饮料。”
较之刘路远,迟一年参加高考的曹居月当年也是一个人到20公里之外的县城参加高考,
“家里也知道考上大学将会对个人、甚至整个家族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子女太多了,根本顾不过来,能吃饱就不错了,没有别的要求。”
对今年参加高考的吴雪来说,她的父母并没有当初自己参加高考时候表现得那么淡定,尽管当时已经是上世纪80年代末。虽然成竹在胸,但吴雪的父母还是选择在考场外和孩子共同经历这个关口。被挡在外面的父母虽然没有去考场外等候,但在吴雪午睡的时间里,夫妻俩坐在客厅都是“大气都不敢出”,甚至连上厕所冲水都觉得是一种严重干扰。
“住在当地最高级的宾馆,每天吃最高档酒店的饭菜,父母怕给我压力太大,让姑姑一个人每天开车接送。考试前的一段时间,每天都能听到母亲念叨‘别紧张别紧张……’,其实最紧张的是母亲。”吴雪告诉记者,与紧张的亲属们相比,自己面对高考并没有太大压力,很平常的心态。
考场外等候的家长在整个考试阶段绝对是最紧张的人群,一场考完,从里面走出来的考生轻松的表情与考场外“陪考”的父母紧张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很多考生为了不让父母紧张,干脆躲开他们走,和同学一起绕过大门,轻松地聊天。上一代人的高考人生
1978年,恢复高考第一年,刘路远离开工地去学校复习。全班80多人,他用了3个月时间便考上大学,成为11名幸运儿中的一个,让当初曾讽刺其参加高考“完全是浪费钱”的老师大跌眼镜。“当时年轻,精力充沛,看书过目不忘。”这令刘路远十分骄傲。另一个让他很自豪的是平和的心态,他坦言当时对于是否能考上并不在意:“不上学,种地一样活,根本没有什么压力。”
刘路远的一个同学却没有这么幸运。“他平时成绩很好,但是一遇大考就完蛋。”刘路远的这个同学在第一次高考之后,陆陆续续参加了五六次高考,结果都是铩羽而归。当年同班的一位女同学从师范学校毕业,回母校任教,参加了高考监考,昔日的同学在高考考场尴尬地相遇,这个倒霉的“高考专业户”写名字时手抖得都写不上去。女同学于是叫他站起来,然后劈头盖脸打了他两个耳光,“高考专业户”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而不知所措,成功地转移了注意力,从而在那年终于考上大学。
当然,更多的人在参加了数次高考之后,无缘接受高等教育,只能回到原来的状态,从此昔日的同学就开始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计划经济时代,大学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毕业之后就是干部身份,工人、农民和干部的收入有相当的差距,随着时代的更迭,这种差异呈“剪刀差”分布,所以说当年的高考“一考定终身”绝不为过。
在“一考定终身”的背景下,当时参加高考的考生压力自然也很大。然而在当今社会,考生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殷殷期盼,全社会对高考的高度重视,考生的压力似乎也变成了“全民压力”。
不可回避的压力
据教育部6月5日公布数据称,中国高校历年招生人数1977年招生为27万人,报名570万人,录取率仅5%,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整个90年代也从未超过30%,相对于1999年大学扩招后录取率攀升至60%来说,竞争远没有30多年前激烈,但压力却不减反增。
高考压力成了学生们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那这些压力又都源自于哪里呢?就业压力首当其冲。尽管考生和家长们都知道,大学毕业生如今已经不由国家“分配工作”,但是考上大学是谋得一份好职业的基础。“考研、考博、出国、考公务员……考上大学是最基本的一个步骤,没有大学毕业,其他的都白想。”一个陪同孩子参加今年高考的考生家长坦言,高考是一个门槛,迈过去才有出人头地的希望;迈不过去,一生就要走很多弯路。
“现在家里也就一个孩子,我们可不希望他们和我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受苦受累,高考能让他们早日飞出我们这个‘鸡窝’。”看到走出考场的自己的孩子,两位来自农村的父母迫不及待地走卜去询问起来。想起那个“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的标语,这个考试对于大部分想改变自身和家族命运的人来说,是唯一的路径,也是唯一的希望。
恢复高考36年,当初参加考试的青年如今已为人父母,高考之于他们,和他们的子女一辈,经历了什么,改变了什么,意味着什么?
高考全家总动员
高考前夕,山西太原某酒店因大型会议入驻,截至5月底,只接受了约16间的高考房预定,和其他普通酒店相比,除了“有隔音设置”和“四折优惠”外并没有其他特殊之处,但考生家长更看重的是这里的地理位置,酒店距离街对面的高考考点十二中步行只需5分钟。
临近高考,这家酒店值班经理刘某说:“现在学校附近的酒店客房都很紧张,去年有考生因为迟到两三分钟而被拒考,今年家长为了不犯同样的错误,都希望孩子能离学校越近越好,恨不能住到学校里去。”
“如今高考真是全家上阵,如临大敌。我们那时候一家有三五个孩子,父母根本没工夫管,最多是高考那几天吃点好的,现在都是车接车送,以前家里有辆自行车就不错了。”这种贵宾式待遇是1978年参加高考的刘路远想都不敢想的,“我们高考那会和平时没什么两样,骑车从村里到县城参加考试要独自往返10公里,考场外静谧无人,没有家长等候也没有旅行社推销和免费饮料。”
较之刘路远,迟一年参加高考的曹居月当年也是一个人到20公里之外的县城参加高考,
“家里也知道考上大学将会对个人、甚至整个家族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子女太多了,根本顾不过来,能吃饱就不错了,没有别的要求。”
对今年参加高考的吴雪来说,她的父母并没有当初自己参加高考时候表现得那么淡定,尽管当时已经是上世纪80年代末。虽然成竹在胸,但吴雪的父母还是选择在考场外和孩子共同经历这个关口。被挡在外面的父母虽然没有去考场外等候,但在吴雪午睡的时间里,夫妻俩坐在客厅都是“大气都不敢出”,甚至连上厕所冲水都觉得是一种严重干扰。
“住在当地最高级的宾馆,每天吃最高档酒店的饭菜,父母怕给我压力太大,让姑姑一个人每天开车接送。考试前的一段时间,每天都能听到母亲念叨‘别紧张别紧张……’,其实最紧张的是母亲。”吴雪告诉记者,与紧张的亲属们相比,自己面对高考并没有太大压力,很平常的心态。
考场外等候的家长在整个考试阶段绝对是最紧张的人群,一场考完,从里面走出来的考生轻松的表情与考场外“陪考”的父母紧张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很多考生为了不让父母紧张,干脆躲开他们走,和同学一起绕过大门,轻松地聊天。上一代人的高考人生
1978年,恢复高考第一年,刘路远离开工地去学校复习。全班80多人,他用了3个月时间便考上大学,成为11名幸运儿中的一个,让当初曾讽刺其参加高考“完全是浪费钱”的老师大跌眼镜。“当时年轻,精力充沛,看书过目不忘。”这令刘路远十分骄傲。另一个让他很自豪的是平和的心态,他坦言当时对于是否能考上并不在意:“不上学,种地一样活,根本没有什么压力。”
刘路远的一个同学却没有这么幸运。“他平时成绩很好,但是一遇大考就完蛋。”刘路远的这个同学在第一次高考之后,陆陆续续参加了五六次高考,结果都是铩羽而归。当年同班的一位女同学从师范学校毕业,回母校任教,参加了高考监考,昔日的同学在高考考场尴尬地相遇,这个倒霉的“高考专业户”写名字时手抖得都写不上去。女同学于是叫他站起来,然后劈头盖脸打了他两个耳光,“高考专业户”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而不知所措,成功地转移了注意力,从而在那年终于考上大学。
当然,更多的人在参加了数次高考之后,无缘接受高等教育,只能回到原来的状态,从此昔日的同学就开始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计划经济时代,大学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毕业之后就是干部身份,工人、农民和干部的收入有相当的差距,随着时代的更迭,这种差异呈“剪刀差”分布,所以说当年的高考“一考定终身”绝不为过。
在“一考定终身”的背景下,当时参加高考的考生压力自然也很大。然而在当今社会,考生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殷殷期盼,全社会对高考的高度重视,考生的压力似乎也变成了“全民压力”。
不可回避的压力
据教育部6月5日公布数据称,中国高校历年招生人数1977年招生为27万人,报名570万人,录取率仅5%,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整个90年代也从未超过30%,相对于1999年大学扩招后录取率攀升至60%来说,竞争远没有30多年前激烈,但压力却不减反增。
高考压力成了学生们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那这些压力又都源自于哪里呢?就业压力首当其冲。尽管考生和家长们都知道,大学毕业生如今已经不由国家“分配工作”,但是考上大学是谋得一份好职业的基础。“考研、考博、出国、考公务员……考上大学是最基本的一个步骤,没有大学毕业,其他的都白想。”一个陪同孩子参加今年高考的考生家长坦言,高考是一个门槛,迈过去才有出人头地的希望;迈不过去,一生就要走很多弯路。
“现在家里也就一个孩子,我们可不希望他们和我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受苦受累,高考能让他们早日飞出我们这个‘鸡窝’。”看到走出考场的自己的孩子,两位来自农村的父母迫不及待地走卜去询问起来。想起那个“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的标语,这个考试对于大部分想改变自身和家族命运的人来说,是唯一的路径,也是唯一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