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以及北京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教育改革的重要文件。由此,我们深刻体会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质是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要打破单一的供给结构,构建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新型供给侧结构。学校要通过提升供给服务的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通过丰富的课程资源供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的认识
课程供给是由课程开发设计、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等课程要素构成的综合系统,它应是连贯、丰富、多元、综合及穿越供给边界的。核心素养是人的发展所需的共同素养中的一部分,不是一个人发展的全部,不能忽视共同素养中其他素养的提升。课程的供给与实施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也是学校办学理念及办学目标达成的重要体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也是课程供给与实施的目的之一。
我们的顶层设计
北京市平谷中学深入思考“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着力进行课程改革,打破校内外,初、高中学段及三级课程界限,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学科内单元及章节界限,通过走班教学及校外研学等方式,使课程结构更具连贯性,课程内容更富有综合性,课程实施方式更加体现多元性,形成大课程观。整体构建以提升核心素养为核心,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生活与健康四大领域的学校课程供给体系。学校形成基于学生需求、穿越课程供给边界、良性发展、惠及全体的课程供给生态系统。由分层到分类发展,用课程供给滋润生命成长,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
课程内容体现丰富、综合
学校构建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符合校情、学情,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供给结构。在大课程观指导下,围绕核心素养的提升,打破三横、两纵(三横:校内、校外的关联;各学科间的关联;学科内部单元及章节的关联。两纵:初高中及学段的关联;三级课程间的关联)的课程供给边界,形成综合、丰富,利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及全面发展的课程供给内容。
学校航天课程借鉴STEM课程理念,融合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数学、科学、艺术、技术及工程学等内容,培养学生航天科学精神、勤于反思及信息意识,实现了跨学科综合应用。
学校建立健全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传承航天精神的培养体系与航天科学课程体系。学校航天科技课程设有知识类、实践类、体验类三大类。知识类课程包括航天科普知识讲座等。实践类课程包括《北斗定位》《遥感卫星》《探月工程》《火箭设计》《北斗拓展探究》等。体验类课程包括现场观摩火箭卫星发射、参观博物馆以及参与科技竞赛等。目前,学校正在积极筹备建设航天科学实验室,让全区有发展需求的青少年共同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课程实施体现开放、多元
在大课程观指导下,围绕核心素养的提升,让学校课程供给内容更富有综合性。同时,积极探索开放的课程实施方式。
采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个别与全体三结合的多元化实施方式,解决校内课程资源供给不足问题。培养校内航天课程专业教师与聘请校外航天专业机构专家;对个别学生一对一辅导,拓展拔高,整体讲座;通过线上教学与线下辅导相结合,解决校内课程资源供给不足、地域局限性等问题。
采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课程实施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航天科学讲座、参观、夏令营、研学等开展航天科学知识的普及。通过成立平谷中学航天科技联盟、航天科技竞赛等为航天科学课程兴趣浓厚,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提供提高的平台。采取打通大中学段、初高中学段的课程实施方式,实现大中及初高中课程的有效衔接。
学校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开设《航天概论》大中衔接课程。根据新中考、新高考的要求及核心素养对科学精神的要求,开展了跨初、高中学段的航天课程,每年在初三和高中三个年级普及性推广,实现了初、高中航天特色实验班课程的有效衔接。
采取项目式學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能力。通过探月工程项目,从认识月球环境到人类生存条件认知,学生设计月球基地到制作月球车。学生通过对探月工程和外太空生存环境的学习,综合运用结构、电子、物理、化学、自然等多学科知识和技术,组装月球车。在参与月球车系统构造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专注的科学研究态度。
通过北斗导航项目,学生以卫星定位和知识体验为主,注重北斗的日常应用。项目采用成熟的问题引导和活动驱动形式,引导学生知道位置在哪里,怎么去目的地;活动驱动有寻宝游戏、组建卫星星座、模拟排雷、野外对抗赛。学生从认识卫星到导航原理,探索导航的应用到自己设计制作老人定位器。
通过功能卫星项目,从认识卫星运行的规律到各国卫星的应用,学生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卫星载荷,并搭建模拟卫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答辩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能力。
通过遥感卫星项目,学生自制八木天线,与过境卫星对话。主要通过团队协作,对过境卫星进行信号接收和卫星云图解码。课程注重无线电信号的接收和解码,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实践能力,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氛围。
课程评价体现过程及多元性
课程评价是学校课程供给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学校采取基于航天科学课程特点的评价办法,利用课程学习单及记录单记录学生学习过程,通过过程性评价培养学生批判质疑和自我管理的素养。
我们的思考
学校的课程供给服务,要以大课程观为指导,不要局限在三级课程或某一种课程分类的框架中,要从学生未来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从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出发,充分体现综合性、多元性及开放性。在学校众多供给服务中,课程供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际获得感、幸福感及成就感,学生发展的需要是课程供给改革的原动力。课程供给是提升核心素养的主要路径,但并不是唯一路径,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都会起到不同作用。课程供给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更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真正体现选择性及普惠性。
我们的认识
课程供给是由课程开发设计、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等课程要素构成的综合系统,它应是连贯、丰富、多元、综合及穿越供给边界的。核心素养是人的发展所需的共同素养中的一部分,不是一个人发展的全部,不能忽视共同素养中其他素养的提升。课程的供给与实施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也是学校办学理念及办学目标达成的重要体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也是课程供给与实施的目的之一。
我们的顶层设计
北京市平谷中学深入思考“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着力进行课程改革,打破校内外,初、高中学段及三级课程界限,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学科内单元及章节界限,通过走班教学及校外研学等方式,使课程结构更具连贯性,课程内容更富有综合性,课程实施方式更加体现多元性,形成大课程观。整体构建以提升核心素养为核心,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生活与健康四大领域的学校课程供给体系。学校形成基于学生需求、穿越课程供给边界、良性发展、惠及全体的课程供给生态系统。由分层到分类发展,用课程供给滋润生命成长,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
课程内容体现丰富、综合
学校构建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符合校情、学情,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供给结构。在大课程观指导下,围绕核心素养的提升,打破三横、两纵(三横:校内、校外的关联;各学科间的关联;学科内部单元及章节的关联。两纵:初高中及学段的关联;三级课程间的关联)的课程供给边界,形成综合、丰富,利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及全面发展的课程供给内容。
学校航天课程借鉴STEM课程理念,融合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数学、科学、艺术、技术及工程学等内容,培养学生航天科学精神、勤于反思及信息意识,实现了跨学科综合应用。
学校建立健全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传承航天精神的培养体系与航天科学课程体系。学校航天科技课程设有知识类、实践类、体验类三大类。知识类课程包括航天科普知识讲座等。实践类课程包括《北斗定位》《遥感卫星》《探月工程》《火箭设计》《北斗拓展探究》等。体验类课程包括现场观摩火箭卫星发射、参观博物馆以及参与科技竞赛等。目前,学校正在积极筹备建设航天科学实验室,让全区有发展需求的青少年共同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课程实施体现开放、多元
在大课程观指导下,围绕核心素养的提升,让学校课程供给内容更富有综合性。同时,积极探索开放的课程实施方式。
采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个别与全体三结合的多元化实施方式,解决校内课程资源供给不足问题。培养校内航天课程专业教师与聘请校外航天专业机构专家;对个别学生一对一辅导,拓展拔高,整体讲座;通过线上教学与线下辅导相结合,解决校内课程资源供给不足、地域局限性等问题。
采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课程实施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航天科学讲座、参观、夏令营、研学等开展航天科学知识的普及。通过成立平谷中学航天科技联盟、航天科技竞赛等为航天科学课程兴趣浓厚,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提供提高的平台。采取打通大中学段、初高中学段的课程实施方式,实现大中及初高中课程的有效衔接。
学校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开设《航天概论》大中衔接课程。根据新中考、新高考的要求及核心素养对科学精神的要求,开展了跨初、高中学段的航天课程,每年在初三和高中三个年级普及性推广,实现了初、高中航天特色实验班课程的有效衔接。
采取项目式學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能力。通过探月工程项目,从认识月球环境到人类生存条件认知,学生设计月球基地到制作月球车。学生通过对探月工程和外太空生存环境的学习,综合运用结构、电子、物理、化学、自然等多学科知识和技术,组装月球车。在参与月球车系统构造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专注的科学研究态度。
通过北斗导航项目,学生以卫星定位和知识体验为主,注重北斗的日常应用。项目采用成熟的问题引导和活动驱动形式,引导学生知道位置在哪里,怎么去目的地;活动驱动有寻宝游戏、组建卫星星座、模拟排雷、野外对抗赛。学生从认识卫星到导航原理,探索导航的应用到自己设计制作老人定位器。
通过功能卫星项目,从认识卫星运行的规律到各国卫星的应用,学生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卫星载荷,并搭建模拟卫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答辩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能力。
通过遥感卫星项目,学生自制八木天线,与过境卫星对话。主要通过团队协作,对过境卫星进行信号接收和卫星云图解码。课程注重无线电信号的接收和解码,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实践能力,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氛围。
课程评价体现过程及多元性
课程评价是学校课程供给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学校采取基于航天科学课程特点的评价办法,利用课程学习单及记录单记录学生学习过程,通过过程性评价培养学生批判质疑和自我管理的素养。
我们的思考
学校的课程供给服务,要以大课程观为指导,不要局限在三级课程或某一种课程分类的框架中,要从学生未来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从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出发,充分体现综合性、多元性及开放性。在学校众多供给服务中,课程供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际获得感、幸福感及成就感,学生发展的需要是课程供给改革的原动力。课程供给是提升核心素养的主要路径,但并不是唯一路径,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都会起到不同作用。课程供给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更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真正体现选择性及普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