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畅谈了语文课堂教学精品的打造集中表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酝酿、构想、驾驭和反思等四个过程。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凭借已有的教学经验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才能打造出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品。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艺术 酝酿 构想 驾驭 反思
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精品的打造贯穿教学的始终,集中表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酝酿、构想、驾驭和反思等四个过程。
1、酝酿
所谓酝酿就是教师潜心阅读文本审美体验文本的过程。情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没有情感飞扬的语文课不能算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而语言又是语文课的生命,只有引导学生捕捉传神的语言品味其妙处,才能保证语文课的质量。为了上出高质量的语文课,就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对课文的阅读,审美体验作者的情感,达到忘我的境界,才能引领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一般来说,教师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会萌生出许多感受点。
2、需要构想
构想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附之以自己的揣测和想象。只有匠心地构想课堂教学,才有可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也自然会情不由己地投入对文本的探究,对语文学习产生强烈的亲和力,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也将得到真正的落实。从学生的认知能力、阅读需求、生活经验等具体实际出发,就教材中蕴含的震撼人心的有价值的东西人手,语文教师必须附之课堂教学以个性化的合理的构想,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与组合。
试举例说明:
从教学内容的构想来看,教学设计②是学生的困惑点,因为课文中没有对“忠毅”作注,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疑点,设计这个环节更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左公身上溢透出来的忠于国家、不屈阉党、舍生取义的崇高的精神品质,给予左光斗“忠毅”的谥号正是对他的褒奖,学生也自然获得了这个文化知识。教学设计④应该来说是学生的发展点,通过理解课文中多处的伏笔照应、衬托和文末的补充说明,让学生意识到行文的严谨是评价文学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优秀的作品总是凝聚了作者匠心的构思;通过朗读指导学生潜心品味语言的简洁凝练,叙事的扼要清晰,选材的典型鲜明,白描的细微传神,感叹方苞行文雅洁的特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深刻感受方文“雅洁严谨”的特点无疑将会对他们的写作产生深远的积极的影响。教学设计③新颖别致,既引进了文学评论,又将四者比较阅读,可以说是学生的兴趣点、困惑点和发展点的集合。设计这个教学内容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提升到审美的层次,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经得起后人的推敲,是因为作家“以自己的揣测和想象附之以血肉”;其实不仅是文学创作需要作家“以自己的揣测和想象附之以血肉”,阅读亦然,要达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还需教师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揣测和想象附之以血肉”,而“自己的揣测和想象”要画龙点睛、合情合理。正如周振甫先生所说“方、戴都掌握到史、左狱中会见的实情,好比骨头架子,各人需以自己的揣测和想象附之以血肉,方苞更妙于画龙点睛,更能把握环境,传达史、左两人高贵的品质和情操,以及埋在人们心里对史、左两人的崇敬之情。因此,方苞对人物的刻画和对环境气氛的渲染,都使人觉得合情合理。戴名世则对这些方面把握得不够。”这个教学内容的设计将对学生学习语文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作用不言而喻。从教学环节的设计来看,这四者之间总体上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特点:由内容到形式,由感性到理性,由一般的感知到深刻的审美,逐层深入,既能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有序的特点,也能体现二期课改整体阅读教学的要求。
3、需要驾驭
驾驭语文课堂教学,就是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三点”,将之动态推进。无数事实证明,40分钟的课堂教学有其和谐流畅的一面,但更多的是表现为师生之间在认知上的矛盾冲突的一面。前者是相对的,而后者是绝对的。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是按教学构想一陈不变地静态呆板地推进的,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时刻留意他们的一个眼神一句发问等及时地不断地寻求学生的“三点”,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作适当的调整,既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激活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学力,又使课堂教学得以张弛有序的推进。
总之,无论是从文本的多义性、丰富性,还是学生之间存在的认知上的差异性,甚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捕捉感受点、揣摩和想象文本的能力不同等角度来看,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特征尤为鲜明,教师要凭借已有的教学经验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把握好教学的节奏,而尊重学生的发问,时刻捕捉学生的感受点,循循善诱不断地追问,不失为是应变调控课堂教学的好方法。
我们还会时常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一个成熟的教师会经常性突然发现教学构想的不尽合理不尽完美——对于极为美的东西我们会熟视无睹,难免疏漏,这个发现可能出自教师自身在课堂上或课余的自我反省,而有时往往是由学生的发问引起的。思考的过程给学生作了讲解,无论是我还是学生都感受到了“学然后知不足”,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文言文中蕴含着许多传统文化,教师要凭借自己对古文化的了解,捕捉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尊重学生的发问,和学生一起探究,给学生圆满的结论,分享学习的快乐,真可谓“教学相长”。我们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有价值的发问,促使教学向深刻的方向发展。我们是要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但又不能一味地迁就学生,细枝末节处、无关紧要处,则大可不必拘泥。
无数的经验告诉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她本该是美的,但我们语文教师往往不能淋漓尽致地演绎其美,这就需要教师课后对课堂教学经常反思,达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总结每一堂课的得与失美与劣,使自己日臻成熟起来。需要强调的是完整意义上的语文课堂教学精品的打造极其需要反思这个过程,她是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产生质的飞跃的前奏。我们不能简单化地把语文课堂教学理解为40分钟的一堂课,而应该有完整意义上的理解——酝酿、构想、驾驭、反思,正如小说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一样值得深味,四者缺一不可。只有孜孜矻矻地酝酿、构想、驾驭、反思,循环往复,我们才能打造出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品。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艺术 酝酿 构想 驾驭 反思
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精品的打造贯穿教学的始终,集中表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酝酿、构想、驾驭和反思等四个过程。
1、酝酿
所谓酝酿就是教师潜心阅读文本审美体验文本的过程。情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没有情感飞扬的语文课不能算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而语言又是语文课的生命,只有引导学生捕捉传神的语言品味其妙处,才能保证语文课的质量。为了上出高质量的语文课,就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对课文的阅读,审美体验作者的情感,达到忘我的境界,才能引领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一般来说,教师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会萌生出许多感受点。
2、需要构想
构想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附之以自己的揣测和想象。只有匠心地构想课堂教学,才有可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也自然会情不由己地投入对文本的探究,对语文学习产生强烈的亲和力,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也将得到真正的落实。从学生的认知能力、阅读需求、生活经验等具体实际出发,就教材中蕴含的震撼人心的有价值的东西人手,语文教师必须附之课堂教学以个性化的合理的构想,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与组合。
试举例说明:
从教学内容的构想来看,教学设计②是学生的困惑点,因为课文中没有对“忠毅”作注,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疑点,设计这个环节更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左公身上溢透出来的忠于国家、不屈阉党、舍生取义的崇高的精神品质,给予左光斗“忠毅”的谥号正是对他的褒奖,学生也自然获得了这个文化知识。教学设计④应该来说是学生的发展点,通过理解课文中多处的伏笔照应、衬托和文末的补充说明,让学生意识到行文的严谨是评价文学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优秀的作品总是凝聚了作者匠心的构思;通过朗读指导学生潜心品味语言的简洁凝练,叙事的扼要清晰,选材的典型鲜明,白描的细微传神,感叹方苞行文雅洁的特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深刻感受方文“雅洁严谨”的特点无疑将会对他们的写作产生深远的积极的影响。教学设计③新颖别致,既引进了文学评论,又将四者比较阅读,可以说是学生的兴趣点、困惑点和发展点的集合。设计这个教学内容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提升到审美的层次,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经得起后人的推敲,是因为作家“以自己的揣测和想象附之以血肉”;其实不仅是文学创作需要作家“以自己的揣测和想象附之以血肉”,阅读亦然,要达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还需教师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揣测和想象附之以血肉”,而“自己的揣测和想象”要画龙点睛、合情合理。正如周振甫先生所说“方、戴都掌握到史、左狱中会见的实情,好比骨头架子,各人需以自己的揣测和想象附之以血肉,方苞更妙于画龙点睛,更能把握环境,传达史、左两人高贵的品质和情操,以及埋在人们心里对史、左两人的崇敬之情。因此,方苞对人物的刻画和对环境气氛的渲染,都使人觉得合情合理。戴名世则对这些方面把握得不够。”这个教学内容的设计将对学生学习语文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作用不言而喻。从教学环节的设计来看,这四者之间总体上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特点:由内容到形式,由感性到理性,由一般的感知到深刻的审美,逐层深入,既能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有序的特点,也能体现二期课改整体阅读教学的要求。
3、需要驾驭
驾驭语文课堂教学,就是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三点”,将之动态推进。无数事实证明,40分钟的课堂教学有其和谐流畅的一面,但更多的是表现为师生之间在认知上的矛盾冲突的一面。前者是相对的,而后者是绝对的。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是按教学构想一陈不变地静态呆板地推进的,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时刻留意他们的一个眼神一句发问等及时地不断地寻求学生的“三点”,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作适当的调整,既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激活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学力,又使课堂教学得以张弛有序的推进。
总之,无论是从文本的多义性、丰富性,还是学生之间存在的认知上的差异性,甚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捕捉感受点、揣摩和想象文本的能力不同等角度来看,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特征尤为鲜明,教师要凭借已有的教学经验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把握好教学的节奏,而尊重学生的发问,时刻捕捉学生的感受点,循循善诱不断地追问,不失为是应变调控课堂教学的好方法。
我们还会时常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一个成熟的教师会经常性突然发现教学构想的不尽合理不尽完美——对于极为美的东西我们会熟视无睹,难免疏漏,这个发现可能出自教师自身在课堂上或课余的自我反省,而有时往往是由学生的发问引起的。思考的过程给学生作了讲解,无论是我还是学生都感受到了“学然后知不足”,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文言文中蕴含着许多传统文化,教师要凭借自己对古文化的了解,捕捉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尊重学生的发问,和学生一起探究,给学生圆满的结论,分享学习的快乐,真可谓“教学相长”。我们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有价值的发问,促使教学向深刻的方向发展。我们是要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但又不能一味地迁就学生,细枝末节处、无关紧要处,则大可不必拘泥。
无数的经验告诉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她本该是美的,但我们语文教师往往不能淋漓尽致地演绎其美,这就需要教师课后对课堂教学经常反思,达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总结每一堂课的得与失美与劣,使自己日臻成熟起来。需要强调的是完整意义上的语文课堂教学精品的打造极其需要反思这个过程,她是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产生质的飞跃的前奏。我们不能简单化地把语文课堂教学理解为40分钟的一堂课,而应该有完整意义上的理解——酝酿、构想、驾驭、反思,正如小说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一样值得深味,四者缺一不可。只有孜孜矻矻地酝酿、构想、驾驭、反思,循环往复,我们才能打造出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