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磨记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差不多的村落都有一个公用磨房,南方多用水力,北方差不多都是麻烦驴子骡子,没驴没骡的,就是人力了。磨房的磨盘都大,磨东西快,要力气才行。
  在我陕南老家,磨房少见,大多数石磨都在家里。相比磨房的磨盘,家里的磨盘小得多,架在磨凳上,看上去又沉着,又冷静。


  小时祖母讲过一个故事,说是世上都是水,人都淹死了,除了一个哥一个妹,住在山头上。来了一个神仙婆婆,要他俩成婚,不生娃,他俩老了死了,世上就没人烟了呀。这不合规矩,自古没有兄妹成亲的嘛。神仙指着屋里的石磨说,这婚事就交给石磨吧,我们从山下朝下滚磨盘,要是它俩在山下还合在一起,你俩就成亲。于是,两扇磨盘一前一后从山滚了下去,结果在山下它们合在一起……
  就成亲了,十月怀胎,结果生了一个长长的肉条条儿,怪吓人的,这时神仙婆婆来了,取了菜刀,把那个长肉条儿儿切萝卜丁一样的切,切了一百个肉丁丁儿。神仙婆婆喝一口水,哧的一口,这一百个肉丁丁忽然变成了一个娃娃,满地爬。
  这是多惊喜的事情啊,我一直记得。
  后来看希腊神话,里头有个神叫西西弗斯,每天推着巨石上山,晚上巨石滚下山,他天天重复这件事。顿觉无趣得很,两个磨盘从山上滚到山下合在一起,多有趣。不过,这个神也干过有意思的事情,他绑架了死神,想让人长生,不过后来,死神还在。
  石磨得有好石匠来钻,要找一种叫麻子石的料,是花岗岩的一种,很硬。石匠的功夫,选石为第一,保證石体完整,没有裂纹。得选两块,一做上扇,一做下扇,然后钻成圆柱型。再有一个功夫就是打眼了,耐住性子,一点一点凿,一急常常会凿裂,前功尽弃。上扇三个眼,凿透一个做磨眼,底部凿一个眼,套住磨芯,另外一个眼儿有两种凿法,另说。下扇一个眼,用来安圆柱体的木磨芯,突出来,套在上扇上,这样就固定了。然后要凿磨膛,磨齿。粮食或者要粉碎的东西,从磨眼下到磨膛,因为转动,四散开来,磨齿来磨细,有点像人吃饭的动作。上下磨膛,非常像八卦的样子。
  很多地方的手磨,上扇伸出一个马蹄,凿孔,按一个一尺来长的木棍就行了。我们那儿的磨盘是正圆的,它的孔凿在上扇的旁边,方孔,安一个长约半尺木头磨头,磨头上凿眼,套磨拐,磨拐像一个卧倒着的丁,只是“丁”的那一钩要直,又从楼上垂下一根绳儿系在“丁”的横和竖的接连处,叫磨系。人扶着磨拐来站在原地来推,一个人坐在旁边灌磨。
  推磨不能太快,也不能填太多。要匀。太快太多有点像囫囵吞枣。磨粉,磨浆,都要这样。
  推磨是个苦差事,枯燥得很,虽说俗话讲有钱能使鬼推磨,自然省事,只是不过,农家的石磨总得人来推。
  我家的石磨不知推了几代人,反正祖母推了一辈子,母亲推了半辈子,逢年过节,家里有客,有肉不吃豆腐,问题是没肉,这豆腐得有。晌午泡了黄豆,夜半起来磨,好多时候睡梦里听着推磨的声音,吱呀吱呀,只是沉沉睡去,有一回穿起来衣裳起来帮母亲推磨,母亲要去祖母去睡,祖母淌了眼泪说,娃醒事了呢……
  石磨后来母亲推不动了,我们都在外头,石麻就歇着了。有人来买,说是拉到城里摆在公园里头,母亲不肯,说这是个好家业呢,要是以后没电了,还能用嘛。这般,石磨一直在那儿。
  每回回家看着它,都要摸它一把,依然粗糙,只是我心里柔软。它分明是个证人,陪过我祖母,和祖母之前的祖宗,可它一言不发,而那些亲人不见了。
  有关石磨,我们那儿最有名的事情,一位盛年母亲,独自养大儿子,儿子订了亲要认六十个门户,这礼是个难题,可没难住她,一个人推了十天石磨,筛了,笸了,面粉白得晃眼,用碱洗了案板洗了擀杖,开始擀面,擀得差不多了,举起来看,像一张白纹纸,切面,细如丝,挂起来。她擀了十天面,晒成挂面。用红纸封了六十包,每包六斤,一时传为佳话。我记事时,她头发都白了。
  许多时候,石磨的意义还不在于磨面磨浆,它的本身暗合天地,日月,夫妇,山川河流,故乡,等等。
  这样说来有点沉重,录一首楚地的民歌结尾:郎在高山薅粟苗,姐在家中把火烧,磨子推,箩筛摇,冷水调,猪油包,灶里烧,脚踩门槛手叉腰,口里喊,手又招,喊我的情哥回来吃火烧,看我的火烧泡不泡?
  明不明媚?
其他文献
一  想起我妈对我说,不要拔白头发,越拔越多——这都是好多年前的事了。  现在我用染发剂随时把头顶露出的白发染黑,稍懒一点,公司的同事都会大惊小怪地说,快染一下啊,白头发又露出来了。  有一天我忽然想,一直染,就一直不知道自己头发真实的情况,会不会有一天忽然发现,头发已经全白了呢,那时的心情该会多糟糕啊。  我姑姑就是头发全白的,本来她是半白的,一直染,忽然有一天她说不想再染了,于是很快,她就变成
期刊
安土重迁的传统看法以及对行路安全的关注,使路上人在不得不离乡远行的时候要把平安到达目的地的希望和亲友的良好祝愿,寄托在路途中神灵的保佑庇护上。中国人的行路信仰和由此产生的禁忌,是行路文化富有色彩的特点。  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一样,中国人的神灵观念是从远古社会对所有自然物的崇拜开始的。随着生产方式和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被归结为对天地的崇拜,以及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海等的崇拜。在历
期刊
土豆原产于南美洲,最早由印第安人驯化并食用。由于缺乏早期的文字记载,或文字记载中存在作物名称混淆等原因,何时传入中国历来说法不一,经农学家推断,大约有三种情形:一是由“丝绸之路”传入,在我国西北地区最先种植,逐渐向其他地区推广;二是由荷兰人从海路引入天津,并将其作为珍品进奉朝廷;三是荷兰人引种至我国台湾,再传至沿海及内地各省。北京地区种植土豆的时间,明代以前未见史料记载,目前可考的最早记载出现于明
期刊
每周末带儿子上课外班,孩子们在里面学习,我们几个妈妈就在外面开座谈会。  几次下来,我发现一个现象:现在的妈妈似乎控制不住地焦虑。  孩子太皮了,上火,怕以后闯祸;孩子太静了,发愁,怕以后没出息。  总之,越养越不知道该怎么养。  自从去年九月份,我家小宝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我也跟着升级成为一名苦恼的学生家长。  毫不夸张地说,前三个月,我几乎蜕了一层皮。历经了无数次观察、分析、对照、反思之后,
期刊
1492年10月12日,欧洲的航海家哥伦布率领船队抵达了美洲在今天的巴哈马群岛登陆。1493年哥伦布返回西班牙,欧洲人这才开始一点点知道原来还有这么一大片以前不知道的地盘,这就是所谓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当然,更深远一点说,人家美洲土著早在这块大陆生活了成千上万年了,哪轮到哥伦布来“发现”呢?不过,哥伦布来到美洲,这确实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在这之前,东西半球之间有大西洋隔着,彼此都
期刊
翻看电脑里的旧照片,我被自己吓到。  有一张照片,我贴着假睫毛,擦了大红唇,一脸的僵硬惨白,躲在一套老气横秋的职业套装里,在会议中讲ppt,笑得好浮夸。  另一张照片,在金碧辉煌、灯光摇曳、美人与酒杯齐飞的年会party上,我裹着一条抹布一样的白色棉裙,光脚穿球鞋,好像一个贫穷的牧羊女。  那是5年前,我在一家公司做实习生。  入职不久,适逢年会晚会。我哪里见过世面,于是随便穿了一条棉布裙子,像在
期刊
一、徐勍:自出俸银平息兄弟纠纷  徐勍是康熙年间著名的大臣,据《广州府志》记载,他从康熙二十九年到三十二年,曾经当过广东顺德知县,学者罗天尺在笔记《五山志林》中曾经记载他在顺德期间“不畏强御,折狱如神”。  徐勍刚刚到任时,展开的第一个工作就是修桥补路。“城南有伏波桥将颓”,这座桥是两岸交通极其便利又必需的桥梁,一旦坍塌将会给百姓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徐勍把当地士绅集聚到一起,商量修桥的事宜。官方拿
期刊
女儿出嫁后,我们的家,也搬到了微信上。  SWEETHOME微信群。群员4人。女儿、女婿、老婆和我。  我固然在微信群中忝列末位,已是不言自明,但是群中的主角,那位当之无愧的网红,恐怕你们怎么也猜不出来。  直说了,他是我不到半岁的小外孙。  自从女儿添了小宝宝,家庭微信群就毫无悬念地进入了视频读图时代,作为宝宝的起居注的微信视频,也有每天发布的必要。  节假日,我是视频的主要拍摄者、制片人。我和
期刊
家良家,代指家良的女人。也可以理解为家良的家。家良的家,坐落在东大沟沿上。  我老家那個地方也怪呢,水塘不叫水塘,偏要叫沟。沟与渠,多为人工挖掘的。难道我们村里的两个蓄水大沟,都是人工挖掘的不成。若真是那样,就有点意思了,碗口大点的小村,筷子样长短的小街上,硬生生地挖出两个大水沟,以方便女人洗衣,男人挑水浇菜,孩子们夏日戏水、冬日滑冰玩,还是蛮智慧的。  家良家,紧挨大沟沿的东侧,院门面沟而开。她
期刊
离开榛子乡的时候,我想,迟早有一年,我会脚穿千层底,身披棉麻衣裳,扛一把锄头,轻松自如地回到她们中间,回到一棵树的村庄。  像以往的那些日子一样,我和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打着招呼,和杉树下吃草的羊群吆喝两声,和溪水边饮水的牛对望一眼,和架上垂挂的青葡萄私语一阵,然后流着口水等她们成熟。  我扛着锄头,在榛子的乡间小路上转悠。我知道每一条大路在什么地方转弯,把一条平展的大路转成了几条分叉的小路。我沿着
期刊